(共33张PPT)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战争带来的不同文化的交锋,
认识战争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第12课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1777年的萨拉托加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以英军战败而结束。这场战役的胜利增强了美国人民的信心,从此美军从战略防御逐渐转入战略进攻。独立后的美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三个旧世界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美国学者
欧洲白人文化
非洲黑人文化
印第安人文化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与拉丁美洲文化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和混合,
形成美国文化的多元特征
1.独立战争前的美国文化
表现
①种族、血统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②美式英语
③饮食文化、艺术生活融入印第安和黑人的因素
④地方自治、勤俭务实、重视教育和创造精神
⑤美利坚人意识
局限
白人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和文化优越感根深蒂固
特征
英国清教徒为避免政治和宗教迫害乘五月花号来到北美大陆,这些移民,从一开始就充满自治意识。为了建立一个大家都能受到约束的自治基础,他们在上岸之前签订了一份公约,这份公约被称为《“五月花号”公约》,签署人立誓创立一个自治团体,这个团体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成立的,而且将依法而治。这种自治的意识在以后变成了自治的行动,给后来的美国带来自由、民主观念,成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献。此公约对美国的影响贯穿了从签订之始到如今,也是现在美国信仰自由、法律等的根本原因。
1620年“五月花号”公约
美国文化中的清教因素
清教是基督教新教的派别之一,产生于16世纪的英国,是英国宗教改革的产物,反映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许多清教徒为避免政治和宗教迫害,来到北美大陆。所以当人们说起清教徒时,一般是指美国的清教徒。清教主张民主政治,注重个性,追求个人的权利、尊严和自由,提倡勤俭致富的价值观,对美国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成为美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清教所具有的强烈使命感,也影响了美国对外部的世界的看法,成为以后美国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之一。
①清教因素(“契约思想”“上帝选民”“民主政治”“注重个性”
“追求个人的权利、尊严和自由”等思想)丰富了美国政治文化的内容。
②清教因素体现了强烈的使命感,对美国以后的侵略扩张提供了重要动力。
阅读P66【历史纵横】思考:清教因素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制衡”。政治制度“制衡”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制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在自然法则下面,一切人生来就是自由的,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对自己的身体有支配的权力。
——杰斐逊
2.美利坚民族与文化的形成
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表现
①1787宪法:联邦制共和国
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原因
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首先考虑的是哪两个问题?
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
——“宪法之父”麦迪逊
如何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如何避免专制政体?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②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自由女神像正式名称是“自由照耀世界之神”,位于美国纽约的哈德逊河口附近。这是法国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一百周年而建造的,1886年落成。
自由女神头戴冠冕,七道尖芒象征七大洲。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独立宣言》,穿着古希腊风格服装,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自由和挣脱暴政的约束。
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象征,表达了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崇高理想。
女神高举火炬的右手则是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为蓝本。自由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的服装,所戴头冠有象征世界七大洲及四大洋的七道尖芒 [1] 。左手捧着刻有1776年7月4日的《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她象征着自由、挣脱暴政的约束,在1886年10月28日落成并揭幕。
2.美利坚民族与文化的形成
发展种植园经济和继续实行奴隶制,是与美利坚主流文化相违背的,是美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
独立战争直接推动了美利坚民族与美利坚文化的形成
表现
①1787宪法:联邦制共和国
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原因
局限: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未废除奴隶制;种族歧视
②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独立前的拉丁美洲文化表现
①族群: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②政治:西、葡封建性的殖民统治
③经济:封建大种植园经济
④文化: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2.拉丁美洲文化
欧洲移民活动区域:
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拉丁舞成为拉美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
拉丁舞
在跳拉丁舞时,人体的状态应分成3部分。
1.上半身,尤其是肩部应巍然不动,体现了西班牙人的高贵,是拉丁舞中白人文化的精髓体现。
2.身体中部,包括腰部和胯部应收紧且尽情地扭动,彰显了非洲文化活泼、外向的特点。
3.下半身,腿和脚的动作起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拉丁舞中的舞步有一些是起源于此。
独立前的拉美文化表现
①族群: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
②政治:西、葡封建性的殖民统治;
③经济:封建大种植园经济;
④文化:
欧洲移民活动区域:
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
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拉丁舞成为拉美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
特征: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2.拉丁美洲文化
在偏远的内陆地区:
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原生文化)
③葡属巴西独立:
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建立了君主制。
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独立后的拉美文化表现
1822独立;
1889建立共和国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2.拉丁美洲文化
回顾:《纲要下》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玻利瓦尔是“委内瑞拉国父”被誉为“南美洲的解放者”
圣马丁是阿根廷"国父"
被誉为“南美洲的解放者”
海地革命领袖
杜桑·卢维杜尔
①法属海地独立:
1804年,法属海地独立,揭开了拉美独立运动的序幕。
②西属拉美独立:
在土生白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领导下,西属拉美殖民地
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建立了15个共和国。
(拉丁美洲)独立的经济意义限于摆脱衰落中的宗主国的野蛮掠夺和落后统治,但独立后却缺乏独立迅速建立民族经济的能力,经济依附性的状况没有改变……尽管革命后建立了十几个“共和国”,但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本质相去甚远。拉美独立运动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族独立运动的有利国际环境中出现的由落后的地主阶级占有成果的革命。
——摘编自张伟伟《美国独立战争与拉美独立运动比校研究》
政治文化:①追求法治、自由:颁布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
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②形成独裁权力: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2.拉丁美洲文化
独立后的拉丁美洲文化表现
考迪罗(Caudillo):在西班牙语里原意是首领、头领。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政治上靠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在思想上传统天主教影响较大。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考迪罗和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政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所以未触及大地产制度,是拉美经济发展的阻碍。长远来看,阻碍了拉美国家近代化的发展。
政治文化:①追求法治、自由:颁布宪法,取消了奴隶贸易、奴隶制,
以及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强制劳役;
②形成独裁权力: 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
一.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
2.拉丁美洲文化
独立后的拉丁美洲文化表现
存在问题:
对黑人与印第安人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仍然存在
p67【思考点】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与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有哪些异同
美国 拉丁美洲
相同点 背景 构成因素 共同缺陷 不同点 种族
血统
宗教
语言
政治文化
都受到欧洲殖民侵略、黑奴贸易的影响,以欧洲文化为主导,美洲印第安文化遭破坏
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相互融合,具有多元性。
对黑人、印第安人的种族歧视
多元;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较少
多源,并不是混血社会
多种信仰
美式英语为主
多元;白人、黑人、印第安人融合较多
多源,混血社会
多种信仰,天主教为主,
印第安人的多神信仰仍存在
拉丁语,印第安语
权力制衡原则---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
自由女神像 ---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考迪罗独裁权力---拉美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拉丁舞---拉美文化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的欧洲格局
拿破仑战争前
欧洲政治文化特征?
封建专制统治
拿破仑战争是1803年—1815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战争的总称,也可以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
法国在短期内,迅速崛起,雄霸欧洲,拿破仑战争引起了欧洲其他封建君主国的忌惮,纷纷组织反法同盟对抗法国,对外战争也激化了欧洲各国的民族矛盾。最终,拿破仑帝国走向败亡。
结合教材p68第一段思考:拿破仑是欧洲民族国家的解放者,还是侵略者?为什么?
战后文化特征:
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
战前文化特征: 封建专制统治
废除封建贵族特权
推行《拿破仑法典》
传播启蒙思想
解放者(革命性)
拿破仑压迫被征服地区(掠夺财富、摊派兵役),引起当地人不满,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侵略者(侵略性)
拿破仑战争
结合教材p68第一段思考:拿破仑是欧洲民族国家的解放者,还是侵略者?为什么?
1815年“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格局
1.俄国“十二月党人”(1825年)
---反对封建专制
2.波兰民族起义(1830年)
---争取民族独立
3.德意志1848年革命
---争取统一的独立国家
对欧洲文化重构的具体表现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1.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
1815-1818年间,一支俄罗斯占领军驻扎在法国。许多军官对他们在其中已生活了4年比较自由的西方社会有着极深的印象。在那里他们吸收了当时法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激进思想,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当他们于1918年回到俄国时,他们发现沙皇的独裁是无法容忍的。
这种情感说明了所谓的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这次起义爆发于1825年12月,即亚历山大一世死后。其首领多半是希望废除农奴制和专制制度,使俄国西方化的军官。由于得不到支持,起义不幸的失败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起义失败,但在俄国传播了革命的主张
①背景:
一些贵族青年军官受启蒙思想影响
②主张: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
③结果: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反对封建专制和农奴制
对欧洲文化重构的具体表现
结合材料和p68第二段,说说
为什么十二月党人自称是“1812年的产儿”?
列宁的观点是正确的。
“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狭小的,他们同人民的距离非常远”------“十二月党人”是贵族,贵族与人民的社会地位悬殊,缺乏群众基础,因此起义最终失败。
“事业”------“十二月党人”能够接触启蒙思想,成立秘密革命组织,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的武装起义。
“事业没有落空”------“十二月党人”起义虽然失败,但传播了革命的主张。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1905年革命,可视为十二月党人革命精神和革命目标的继续。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这些贵族青年军官的愿望最后得以实现。
P68【学思之窗】,
谈谈你对列宁这个评价的看法
2.波兰民族起义(1830年)
维也纳会议在俄罗斯境内、原属被瓜分前的波兰的20%的领土上,建立了拥有自己军队的“波兰会议王国”。俄国沙皇即波兰国王。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为波兰人颁布《1815年宪法》,规定由两院构成的议会……。这两个议院都无实权。1820年,为了惩罚议会对俄国政策的反对,沙皇亚历山大禁止众议院开会长达5年之久。……但是在1830年11月,华沙的波兰军事学院发动了起义,反抗俄国。
——约翰·梅丽曼《欧洲现代史》
依据材料和教材概括波兰起义的原因、目的和影响
原因:受沙俄的专制统治
目的:争取民族独立
影响:进一步推动了波兰的民族解放斗争
争取民族独立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对欧洲文化重构的具体表现
3.德意志1848年革命
1807年颁市《普鲁士改单赦令》规定:
10.从本令之日起不得以家庭出身或婚姻,或以承担农奴地位,抑或以契约创设新的农奴制关系。
11.因本令之公布,那些由继承,或由其自身权利,或由永佃、或由公簿持有而占有其农地的农奴及其妻儿的各种现有农奴制关系和一切相互的权利义务,均应完全停止。
建立统一国家
①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
②普鲁士进行并不彻底的废除农奴制改革③随着经济的发展,德意志要求改革与
统一的呼声高涨。
1848年2月和3月,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地发生革命,要求建立统一的独立国家、制定宪法
革命失败,但德意志的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对欧洲文化重构的具体表现
【史料阅读】p69
背景:
概况:
结果: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依据材料和教材p68最后一段,指出德意志1848年革命的背景。
德意志
波兰
俄国
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
波兰民族起义(1830年)
要求改革与统一
【思考点】p68拿破仑战争使欧洲的政治文化出现了哪些新因素?
反对封建专制
争取民族独立
建立统一国家
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观念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拿破仑战争后:
欧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构,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成为欧洲普遍的政治诉求
三.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文化侵略
文化侵略:指一个国家和民族试图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去取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从而使其对于外来文化产生一种依赖感,最终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
1.目的
2.结果
殖民国家往往通过向被殖民地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比先灭其文化。
——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
表现:①中国
近代中国社会精英在与西方侵略者的抗争中,一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最终使得中西文化在博弈中融合。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传统文化的保留 外来文化的接受
中国
挽救民族危亡,
保留传统文化精髓
①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
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2.结果
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表现:②印度
英国人到印度的时候,马克思说,英国在印度应该完成双重任务。第一个是破坏性的,是把原来的古老的陈旧的过时的制度给予破坏。第二个任务是建设性的,是在摧毁印度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以西方的物质文明为基础的新印度。
——《欧洲文明十五讲》
传统文化的保留 外来文化的接受
印度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为实现理想,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为实现理想,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为实现理想,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
①“印度人的印度”口号
②印度教、伊斯兰教还是主要宗教;
种姓制度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英语、英国的法律体系、
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
2.结果
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表现:③埃及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为实现理想,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为实现理想,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年),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国大党领导人、印度国父,人们尊称他为“圣雄”,意思是“伟大的灵魂”。为实现理想,他一生中曾17次绝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的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方式斗争,1922年埃及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独立后的埃及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在社会生活中,伊斯兰教仍然是其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如服饰、饮食、婚礼习俗等都得以保留。
传统文化的保留 外来文化的接受
埃及
埃及独立运动领袖
华夫脱党创始人扎格鲁尔
伊斯兰教仍是主要宗教;
阿拉伯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君主立宪制
2.结果
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传统文化的保留 外来文化的接受
中国
印度
埃及
君主立宪制
伊斯兰教仍是主要宗教;
阿拉伯民族的传统方式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新技术、新思想传入中国
林则徐、魏源、郑观应等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英语、英国的法律体系、
政府体制、文官制度等
①“印度人的印度”口号
②印度教、伊斯兰教还是主要宗教;
种姓制度仍然扮演重要角色
挽救民族危亡,保留传统文化精髓
2.结果
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①西方文化扩张往往伴随着侵略战争,要坚决反对侵略战争,努力维护和平;
②文化扩张具有双重性,是一把双刃剑:
对被侵略国家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一场灾难,但同时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准备了条件,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
③要树立开放包容的意识,加强文化交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不断发展完善自身文化;
④坚持文化自信、防止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文化侵略。
【思考总结】学习了本课,你对战争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怎样的认识?
战争不仅带给人类深重的灾难,也在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有哪些表现形式?有什么客观影响?
表现形式:
客观影响:
①通过教育等文化活动向被殖民地区输出“西方价值观”;
②传播基督教,企图用宗教麻醉殖民地人民的思想;
③用武力强行改造被殖民地区的社会政治结构
传播一些新技术、新思想;
推动近代化;
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
p70【课堂探究】
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殖民国家通过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等,改造甚至消灭后者的文化、淡化后者的民族意识,达到殖民目的。
②侵略方式具有多样性。通过制度、教育、宗教、兴办慈善事业等方式进行。
③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文化侵略不像武力侵略那样明显,它可以在文化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破坏更大。
④具有广泛性和全球性。
西方文化侵略是伴随着殖民活动进行的,亚、非、拉的许多国家都深受其害,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接受了其先进文化的熏陶,客观上推动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知识延伸
西方文化侵略的特点
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
与拉丁美洲文化
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小结
拿破仑战争后欧洲
文化的重构
文化融合的多样性
文化重构的时代性
文化侵略的双重性
美国文化:战争前后的文化表现
拉丁美洲文化:战争前后的文化表现
拿破仑战争前后文化的变化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波兰1830年民族起义
德国1848年革命
目的
欧洲文化重构具体表现
美国与拉美文化多样性的异同
结果
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中国 印度 埃及)
民主、独立、自由、
法治成为普遍诉求
(2019·全国Ⅰ卷高考·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D
链接高考
【解析】拉丁美洲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场手工业发达,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故选 D项;
北美的印第安人也受到奴役,排除 A项;
材料”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说明殖民统治不是原因,排除B项;
北美也有非洲和欧洲移民,排除 C项。
(2023.6·北京高考·14)墨西哥在1821年独立后,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墨西哥土生白人将阿兹特克人视为祖先,将阿兹特克人的末代皇帝视为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族英雄。这些做法意在
A.打击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B.深化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
C.推动墨西哥的民族独立运动 D.重建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
B
链接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