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2022年第24届北京冬季奥运会,2月4日开幕,20点4分开始,24分钟中国队入场。
24这个数字,似乎在常规语境中并没有什么含义。但在冬奥会的开幕式上,张艺谋总导演告诉了我们这个词的含义:二十四节气。2月4日正值立春,“将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命名为春天的起点,因为中国人认为极寒中常常孕育着新的生机……”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智慧结晶。
结合教材,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阶段 时期 概 况
起源 远古时期
奠基 先秦
发展 秦汉
魏晋隋唐
宋元
传承与 转折 明中期以后
明清之际
康雍乾时期
冲击与
复兴 近代
现代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源远流长
远古时期
多元起源
华夏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多元一体
③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初步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上p10
①文明摇篮: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
②核心区域: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春秋战国--大变革时期
先秦
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春秋时期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战国时期
“仁”: 仁者爱人;
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克己复礼”: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百家争鸣”
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儒家—拿得起—有为—入世—仁
道家—放得下—无为—避世—道
佛家—想的开—解脱—出世—空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秦汉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有什么特点?汉武帝为什么会采纳他的建议?
秦
汉
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
为巩固大一统局面
汉武帝尊崇儒术
魏晋隋唐
①魏晋玄学盛行
思想上:宣扬“无” 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政治上:主张“无为”
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②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p43历史纵横
③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特点:儒、道结合
宋元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宇宙
积极: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消极:宣扬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这就将个体生命、社会、宇宙内在联系起来
致良知
理在哪
如何求理
格物致知
身外
心中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
明清
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转折
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君主专制高度发展
(文字狱,钳制了思想,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康雍乾时期
禁锢
传承
概念辨析
李鸿章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林则徐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康有为
康有为
立宪法,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
孙中山
民主共和
三民主义
陈独秀
民主科学
毛泽东
“工农武装割据”
新文化运动后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近代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迷茫的探索—走别人的路
睿智的选择—走自己的路
形成
成熟
发展
井冈山→瑞金:“工农武装割据”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
延安:1938《论持久战》
1940《新民主主义论》
1945中共七大 《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
西柏坡: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北京: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进步。
井冈山
延安
西柏坡
阶段 时期 表现
起源 远古时期 多元起源 → 多元一体
奠基 先秦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发展 秦汉 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汉武帝时,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两千多年中华传统文化主流。
魏晋隋唐 儒、佛、道交汇融通,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宋元 理学形成。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传承与 转折 明中期以后 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明清之际 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
康雍乾时期 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钳制了思想,禁锢了文化)
冲击与
复兴 近代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成为潮流。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现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源远流长
意义
【史料阅读】p4 《管子·牧民》《贞观政要》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重视以人为本,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
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1.重视以人为本
民本思想:
强调统治者体恤、爱护民力
人本思想:
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主张积极入世。
阅读教材及相关材料,谈谈其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并分析其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博大精深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选自《道德经》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选自《荀子·天论》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阅读教材及史料,谈谈其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并分析其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博大精深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 ——林则徐
概括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内涵?并分析其意义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协调人与国家的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博大精深
有利于提高责任感、使命感意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选自《论语·为政》
是故子墨子言曰:“得意,贤士不可不举;不得意,贤士不可不举。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选自《墨子·尚贤》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 季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
尊圣者王, 贵贤者霸, 敬贤者存, 慢贤者亡,古今一也。——《荀子·君子》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
概括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内涵?并分析其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博大精深
4.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大的进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
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博大精深
概括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内涵?并分析其意义。
【翻译】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
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选自《论语·子路》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西周太史伯
主张和而不同
“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
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博大精深
6.主张和而不同
概括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内涵?并分析其意义。
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
概念辨析
“生命重于泰山,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就是命令。”“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与时间赛跑,同病毒竞速。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着力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
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中国政府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毫无保留地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防控、治疗经验,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
抗击新冠疫情斗争中,以下材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内涵
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以民为本,生命至上
和谐大同,命运共同
概念辨析
尊祖敬宗
忧国忧民
团圆和睦
请你说出以下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
概念辨析
团圆和睦,和谐有序
黄帝陵
炎黄子孙,民族认同
北京社稷坛
农本、民本观念
请你说出下列建筑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
文化认同
四合院
概念辨析
学以致用
请你说出下列歌曲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什么内涵?
十五的月亮
十五的月亮
照在家乡 照在边关
宁静的夜晚
你也思念 我也思念
我守在婴儿的摇篮边
你巡逻在祖国的边防线
我在家乡耕耘着农田
你在边疆站岗值班
啊
我的中国心
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
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七子之歌
家国情怀 责任担当
爱国之情
渴望祖国统一
阶段 时期 表现
起源 远古时期 多元起源 → 多元一体
奠基 先秦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发展 秦汉 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汉武帝时,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两千多年传统文化主流。
魏晋隋唐 儒、佛、道交汇融通,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宋元 理学形成。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传承与 转折 明中期以后 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明清之际 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
康雍乾时期 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钳制了思想,禁锢了文化)
冲击与
复兴 近代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成为潮流。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现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根据发展历程及材料 ,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
3.包容性
5.连续性
4.凝聚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和唐朝佛学使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了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
——摘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
道家哲学中的辩证法和相对主义,使国人习惯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也正是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造就了国人不狂妄、不偏激、注重中庸的民族性格。
发展动力
价值标准
当代借鉴
③维护中国团结统一
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的借鉴
②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和行为方式
①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
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概括中华文化的价值。
小结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源远流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博大精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源:多元起源 → 多元一体
阶段 时期
起源 远古时期
奠基 先秦
发展 秦汉
魏晋隋唐
宋元
传承与 转折 明中期以后
明清之际
康雍乾时期
冲击与
复兴 近代
现代
1.重视以人为本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4.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6.主张和而不同
流:
(2022.6·山东高考·1)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 “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
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
【解析】本题具有山东地域特征,体现了战国时期儒、法等学派既有竞争又有交融的一面。准确理解田齐法家主张的含义:“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表明其主张以法治国,君民都遵从法律,体现了法家观点;“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则表明其也吸收了儒家通过礼仪教化治理国家的观点。A项是最完整、准确的解读。
其它选项皆与题干信息中观点不完全符合。
A
真题演练
(2023.6·浙江高考·2)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
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
C
真题演练
(2019.6·全国乙卷高考·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A项;
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B项;
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D项。
C
真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