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2月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2月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7 10:09:50

文档简介

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2月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 小题48分。)
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由晷针和晷盘组成。下图所示为赤道式日晷,晷针垂直于晷盘,上端指向北极星。晷盘有上下两面,分别适用于不同季节。华北某校(34°N,114°E)同学连续a 、b、c三个月进行了日晷及日出方位等方面的观测,下表记录的是每月22日的日出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起,在地平面上沿顺时针转动的方向与正北方向的水平夹角)。完成下面小题。
月份 a b C
日出方位角 110° 125° 110°
1. 表格中字母a代表的月份是( )
A. 1月 B. 5月 C. 7月 D. 11月
2. b月22 日观测校园的日晷时发现( )
A. 晷盘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大约为 B. 该日晷针投影在晷盘上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C. 18 :00 时晷针影子方位角为90° D. 手表时间12点时晷针投影正指向数字12
【答案】1. D 2. B
【解析】
【1题详解】
从a、b、c三个月的日出方位角可知,连续三个月都是日出东南,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a 月22日与c月22日的日出方位角相等,b月22日为冬至日,故a、b、c对应的月份分别为11月、12月、1月,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晷针与当地水平地面夹角为34°,晷盘与当地水平地面夹角为56°,A错误;12月22日太阳光照射的是晷盘下盘,日出时的太阳光线从东侧照过来,晷针投影在晷盘的西侧,正午太阳光从晷盘上方照过来,晷针投影在晷盘的正下方,日落时晷针投影在晷盘东侧,故晷针投影在晷盘上呈逆时针方向转动,B正确;18:00已经日落,无晷针日影,C错误;地方时12点时晷针投影正指向数字12,手表时间是北京时间,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全球各地太阳东南升、西南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全球各地太阳东北升、西北落。
在北半球,由北向南逆行的暖锋叫倒暖锋。倒暖锋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过程,其具备暖锋特征,但与常见的暖锋又有差异。东北地区在倒暖锋天气形成之前的两天都有一次寒潮袭击,随后又受到东北方鄂霍茨克海低压的极大影响。下图为某倒暖锋过境前后某观测站14-24 时气温与风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 本次倒暖锋的过境时间是( )
A. 16-18时 B. 18-20时 C. 20-22时 D. 22-24时
4. 本次倒暖锋过境时的移动方向是( )
A. 由西北向东南 B. 由东北向西南 C. 由东南向西北 D. 由西南向东北
5. 该倒暖锋过镜时锋线附近近地面气压场最接近下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3. C 4. B 5. B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据材料“在北半球,由北向南逆行的暖锋叫倒暖锋。倒暖锋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过程,其具备暖锋特征”可知,倒暖锋具备暖锋特征,暖锋过境气温升高,图示20-22时的气温升高,符合倒暖锋过境,C正确,其他时间气温下降,AB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据上题可知,本次倒暖锋过境时间为20-22时,由图可知此时风向为东北风,故本次倒暖锋过境时向西南方向移动,B正确;由图可知,16-18时风向由西南风转为西北风,推进方向应为先向东北再向东南;18-20时风向为偏北风,推进方向为向偏南方向;22-24时由东北风转为西北风,推进方向应为偏南方向,AC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由题可知,倒暖锋,是一种由北向南的特殊暖锋,结合所学知识,锋面应形成于低压槽附近,因此测站受倒暖锋影响时应位于低压槽,且风向为偏北风。①测站位于低压中心,A错误;②测站位于低压槽,且由锋面气旋的等压线分布情况可知该测站风向为东北风,B正确;③测站位于低压槽,但是由锋面气旋的等压线分布可知其风向为偏南风,C错误;④测站位于高压脊,不会出现锋面活动,D错误。故选B。
【点睛】倒暖锋是在北半球由北向偏南方向逆行,在南半球由南向偏北方向逆行的暖锋。倒暖锋在我国主要出现在东北地区,一般出现在寒潮过境之后的两三天之内。出现的现象:东北地区自北向南依次产生降水,同时出现北部气温高于南部气温的反常现象。
一艘货轮满载货物于2023年7月1日从上海前往意大利,下图中虚线表示其部分航行线路,序号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航行线路的不同航段。完成下面小题。
6. 货轮在②航段的平均航速为30千米/小时,该货轮通过②海域需要的时间约为( )
A. 1天 B. 3天 C. 5 天 D. 7天
7. 该货轮航行过程中船员所见现象,符合实际的是( )
A. 在①海域航行期间顺风顺水 B. 进入②海域时轮船吃水深度变小
C. 在③海域航行期间阴雨连绵 D. 在④海域的海港靠岸时风急浪高
【答案】6. B 7. B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示②航段长度大约相当于图中赤道与30°N纬线距离的三分之二,即30×111× =2220千米,航行时间为2220÷30÷24≈3天。故选B。
【7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季①印度洋海域盛行西南季风,表层海水向东北流,故在①航段逆风逆水,A错误;②海域为红海,海水盐度高、密度大,轮船吃水深度变小,B正确;③、④在地中海,夏季受副高控制,晴朗少雨弱风,CD错误。故选B。
【点睛】赤道上经度差1°,长度约为110km;任意经线纬度差1°,长度约为110km。
厄尔尼诺对秘鲁的影响显著,下图示意秘鲁的位置和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甲地对应的自然带是( )
A. 热带雨林带 B. 常绿硬叶林带 C. 荒漠带 D. 热带草原带
9. 自然地Ⅲ南北狭长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纬度位置 ②海陆位置 ③地形 ④洋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0. 厄尔尼诺对图示区域的影响有( )
①山区森林火灾风险增大 ②沿海表层水温升高
③沿海渔业资源增多 ④年太阳辐射量减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8. C 9. C 10. D
【解析】
【8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为12°S,属热带气候,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对应自然带为荒漠带,C对;热带雨林带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域,A错;常绿硬叶林带为地中海气候,B错;热带草原带为热带草原气候,D错;故选C。
【9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美西部沿海热带沙漠气候区南北狭长分布,东西宽度小主要受安第斯山脉影响,向北扩展到低纬度主要受秘鲁寒流影响,③④正确,排除①②,故选C。
【10题详解】
厄尔尼诺暖流,是太平洋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其显著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现显著增温,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东岸水温升高,降水增多,年太阳辐射量减少,山区森林火灾风险减小,秘鲁沿海上升流减弱,沿海渔业资源减少,①③错误,②④正确。故选D。
【点睛】气候类型判读: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带性因素,后三者是非地带性因素。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因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照射的角度就不一样,有的地方直射,有的地方斜射,有的地方整天或几个月受不到阳光的照射。因此,各地方的太阳高度角不同,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就不一样,气温的高低也相差悬殊。一般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各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是造成世界各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大气环流是形成各种气候类型和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的运行,统称为大气环流。它是大气中热量、水汽等输送和交换的重要方式。地形的起伏能破坏气候分布的地带性。地形是一个非地带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对气候有不同的影响。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降水在一定高度的范围内,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另外,高大的山脉可以阻挡气流的运行,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与降水有明显的差异。洋流对其流经的大陆沿岸的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因含有大量的热能,对流经的沿海地区,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水温低于周围海面,对所流经的沿海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因而在气温上,洋流可以调节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在盛行气流的作用下,使同纬度大陆东西岸气温显著不同,破坏了气温纬度地带性的分布。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洞里萨河河水流向随季节而变化。图1为洞里萨湖周边区域图,图2示意磅湛和波雷格丹水文站水量年内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关于图2 中河流水量与流向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磅湛水文站水量正值代表的流向是东北流向西南
B. 磅湛水文站水量负值代表的流向是西南流向东北
C. 波雷格丹水文站水量正值代表的流向是东南流向西北
D. 波雷格丹水文站水量负值代表的流向是西北流向东南
12. 洞里萨河流向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 )
A. 河床与湖床的海拔 B. 流域面积大小
C. 湄公河水位和流量 D. 洞里萨河落差
13. 洞里萨河流向随季节而变化带来的有利影响有( )
①增加洞里萨湖的蓄水量 ②减轻湄公河下游的洪水威胁
③缓解湄公河下游旱情 ④保障湄公河上游的航运稳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11. A 12. C 13. B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磅湛水文站在湄公河上,湄公河流向无季节变化,由图2可知湄公河流量始终为正值,A正确,B错误;波雷格丹水文站在洞里萨河上,洞里萨河流向季节变化反映了洞里萨湖与湄公河的互补关系,由,2可知波雷格丹水文站水量为正、负值时分别对应湄公河的枯水期、丰水期,补给关系分别为洞里萨湖补给湄公河、湄公河补给洞里萨湖,对应洞里萨河流向分别为西北流向东南、东南流向西北,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流域面积大小、河床与湖床的海拔、洞里萨河落差均无明显季节变化,A、B、D错误;湄公河水位和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而且会引起河湖补给关系的变化即洞里萨河流向的季节变化,C正确。故选C。
【13题详解】
湄公河与洞里萨湖的相互补给对湄公河水量、洞里萨湖水量有调节作用,可以减轻湄公河下游在丰水期的洪水威胁、缓解湄公河下游在枯水期的旱情,①错误,②③正确;可以改善湄公河下游在枯水期的航运条件,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洞里萨湖又名金边湖,位于柬埔寨境内西部,呈长形位于柬埔寨的心脏地带,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
某校的地理兴趣小组暑假在太行山研学实践,发现太行山南麓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恶劣,侧柏是当地主要的人工造林树种。侧柏易发芽、侧根多、耐干旱、耐瘠薄。他们分别选取当地海拔、坡度、坡向相近的四地进行研究,观测植被的郁闭度(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种植密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枯落物厚度。下表示意观测数据统计,完成下面小题。

样地 郁闭度 种植密度/(株/hm ) 平均胸径/cm 平均树高/m 枯落物厚度/cm
① 0.80 12420 5.00 3.9 2.4
② 0.76 6000 6.58 4.2 2.0
③ 0.60 5040 6.90 4.6 1.7
④ 0.80 3360 8.10 6.2 2.3
14. 与枯落物厚度呈正相关的是( )
A. 植被郁闭度 B. 种植密度 C. 平均胸径 D. 平均树高
15. 样地人工林中,综合效益最好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6. 为充分发挥人工林的生态功能、提升林地质量效益,该地最应当( )
A. 提高林木密度 B. 引进速生树种 C. 及时抚育间伐 D. 适时引水灌溉
【答案】14. A 15. D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结合表格信息可以判断,郁闭度越高,枯落物厚度越厚,两者呈正相关,A正确;通过①④对比可知,种植密度以及平均树高与枯落物厚度均没有明显相关性,BD错;通过②④对比可知,平均胸径与枯落物厚度均也没有明显相关性,C错;故选A。
【15题详解】
对比表格数据可知,④地人工林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最大,虽然种植密度较低,但郁闭度和其他地区比有明显优势,说明④地人工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综合效益最好,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人工林防风滞尘、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与林木密度并没有明确的正相关,提升林木密度对发挥防风滞尘、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作用不大,A错误;引进优势树种容易造成物种入侵,破坏原有生态环境,B错误;及时抚育间伐既能保持林木的防风滞尘、保持水土的功能,还可以提高林木的经济效益,林地质量效益发挥最好,C正确;结合材料可知,侧柏耐干旱,当地为太行山南麓,温带季风气候,不需引水灌溉,D错误;故选C。
【点睛】植被的作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吸烟滞尘,防风消浪,减少噪音,为生物提供栖息地,植被覆盖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二、综合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鄱阳湖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吞吐型湖泊,湖水随季节转换涨落,具有“洪时一片、枯时一线”的独特景观,每年有几个月会形成“江南草原”景观。 图1为鄱阳湖流域图,图2为鄱阳湖流域降水量与鄱阳湖平均水量季节变化示意图。
(1)指出鄱阳湖区“江南草原”景观所属的地域差异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
(2)说出鄱阳湖区“江南草原”景观出现的时段,并分析该景观的成因。
【答案】(1)地方性分异规律。鄱阳湖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却产生了草原景观。
(2)11月至次年3月(或秋末到次年初春)。鄱阳湖湖床较平缓;秋末到次年初春,鄱阳湖处于枯水期,大片湖床裸露;鄱阳湖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半年气温偏高,利于草类萌发、生长。
【解析】
【分析】本题以鄱阳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据材料“鄱阳湖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吞吐型湖泊”可知,鄱阳湖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出现“江南草原”景观,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
【小问2详解】
据材料,鄱阳湖湖水随季节转换涨落,具有“洪时一片、枯时一线”的独特景观,每年夏秋季节降水较多,湖泊水位较高;秋末至次年初春(11月至次年3月),长江流域降水少,鄱阳湖处于枯水期,大片湖床裸露;鄱阳湖湖床较平缓;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半年气温偏高,降水少,利于草类萌发、生长,出现“江南草原”景观。
【点睛】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冰川是由多年积雪经压实、再冻结等过程形成的,形成后会不断移动,移动过程中会对地表产生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新西兰南岛的低海拔冰川是许多游客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材料二:新西兰由南北二岛组成。北岛以丘陵为主,山地约占18%,海拔多在1500 米左右。南岛山地约占70%,许多山峰海拔超过3000 米,南阿尔卑斯山纵贯南岛中西部。下图为新西兰位置示意图。
(1)判断南、北二岛冰川发育量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2)指出南阿尔卑斯山脉冰川广泛发育的山坡坡向并说明理由。
(3)分析南阿尔卑斯山脉低海拔冰川发育的原因。
【答案】(1)南岛冰川量远多于北岛。南岛纬度较北岛高,气温较低,更利于降雪和冰川发育、保存;新西兰冰川属山岳冰川,南岛面积较大且山地占比更多、海拔更高,适合冰川发育的区域更广;南岛地处40°S~46°S,受西风带的影响更大,山地降雪量更多。
(2)西坡(或西北坡)。南阿尔卑斯山脉纵贯南岛中西部,山坡朝向西、东(或西北、东南);南岛地处40°S~46°S,受西风带的影响,西坡(或西北坡)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降雪多。
(3)南阿尔卑斯山脉纬度较高且深受海洋影响,夏季气温较低,冰川消融速度较慢;南阿尔卑斯山脉西坡处于西风带的迎风坡,降雪多,冰川发育速度较快;冰川形成后在重力作用下会不断向低海拔区移动。
【解析】
【分析】本题以新西兰由南北二岛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冰川地貌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南岛地处40°S~46°S,南岛纬度较北岛高,气温较低,更利于降雪和冰川发育、保存;新西兰冰川属山岳冰川,北岛以丘陵为主,山地约占18%,海拔多在1500 米左右。南岛山地约占70%,许多山峰海拔超过3000 米,南阿尔卑斯山纵贯南岛中西部,南岛面积较大且山地占比更多、海拔更高,适合冰川发育的区域更广;南岛地处40°S~46°S,受西风带的影响更大,山地降雪量更多。
【小问2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南阿尔卑斯山脉纵贯南岛中西部,山坡朝向西、东(或西北、东南),南岛地处40°S~46°S,常年受西风带的影响,西坡(或西北坡)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受到地形抬升,降水较多,加之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所以多降雪。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南阿尔卑斯山纵贯南岛中西部”读图可知,南阿尔卑斯山脉纬度较高且四面环海,深受海洋影响,夏季气温较低,冰川消融速度较慢;南阿尔卑斯山脉西坡处于西风带的迎风坡,受到地形抬升,降雪多,加之海拔和纬度因素,气温较低,冰川发育速度较快;冰川形成后在重力作用下会不断向低海拔区移动,所以南阿尔卑斯山脉低海拔冰川发育。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物避难所通常是指在气候变恶劣的条件下动植物能够存活的区域。生物避难所能在冰期保护原有及迁入物种免遭劫难,受保护物种在冰期后以此为起点,借风力、流水、动物等媒介扩散并演化出亚种和新物种。第四纪冰期长白山和朝鲜半岛是温带针阔混交林最重要的两个避难所。下图示意中国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植物的避难所与扩张路线。
(1)推测第四纪冰期温带针阔混交林树种在山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扩散的有利条件。
(2)分析温带针阔混交林在第四纪冰期由长白山大规模向朝鲜半岛扩散的原因。
(3)第四纪冰期结束后温带针阔混交林树种多样性显著提高,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1)两地相距较近;第四纪冰期时海平面降低,山东半岛和朝鲜半岛陆地相连(或渤海湾及中国东部沿海陆地裸露);两地之间地形较平坦,无高大山脉阻隔;两地位于东亚季风区,冬夏季风为带针阔混交林树种在两地间扩散提供媒介。
(2)第四纪冰期时气温降低,植被向更温暖较低纬度扩散;朝鲜半岛面积较大、地形多样,植物生长空间广阔;朝鲜半岛与长白山相距较近且位于冬季风的下风向,利于树种向南扩散;长白山对冬季风有一定阻挡作用,朝鲜半岛受寒潮影响较小。
(3)第四纪冰期时不同的避难所存在环境差异,分化出不同的树种;第四纪冰期结束后,气温升高,风力、流水、动物等扩散媒介更为活跃,有利于物种演化和扩散;第四纪冰期结束后,水热条件改善,适合更多树种生存和演化。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中国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末次冰盛期避难所分布及扩散路线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域差异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末次冰盛期,由于大量的水形成陆冰,导致海平面降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陆地相连,再加上三地本身相距较近,半岛之间地形较平坦,没有高大山脉阻隔,导致温带针阔混交林树种可以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顺利扩散;两地都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风向的季节变化为带针阔混交林树种在两地间扩散提供媒介。
【小问2详解】
末次冰盛期时气温降低,由于气候的变冷,使植物趋向更温暖的低纬度扩散;朝鲜半岛位于长白山南部,且面积相对较大,具有多种多样的地形,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的生长空间较为广阔;同时由于长白山脉位于朝鲜半岛的北部,能够阻挡冬季风南下,使朝鲜半岛受到寒潮的影响减小,使其温度相对较高;朝鲜半岛距离长白山较近,而且位于冬季风的下风向,冬季风容易将树木种子吹到朝鲜半岛,使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得以向朝鲜半岛扩散。
【小问3详解】
由图可知,长白山和朝鲜半岛是针阔混交林植物最重要的两个避难所,但在其他区域还存在多个避难所,如华北地区、山东半岛等,最北可达小兴安岭和远东地区,而不同的避难所存在环境差异,因此分化出不同的树种;末次冰盛期结束后,风力、流水、动物等扩散媒介更为活跃,有利于物种演化和扩散;而末次冰盛期结束后,区域内的水热条件得到改善,适合更多树种生存和演化,使树种多样性显著提高。许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2月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 小题48分。)
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由晷针和晷盘组成。下图所示为赤道式日晷,晷针垂直于晷盘,上端指向北极星。晷盘有上下两面,分别适用于不同季节。华北某校(34°N,114°E)同学连续a 、b、c三个月进行了日晷及日出方位等方面的观测,下表记录的是每月22日的日出方位角(方位角是指从正北方向起,在地平面上沿顺时针转动的方向与正北方向的水平夹角)。完成下面小题。
月份 a b C
日出方位角 110° 125° 110°
1. 表格中字母a代表的月份是( )
A. 1月 B. 5月 C. 7月 D. 11月
2. b月22 日观测校园的日晷时发现( )
A. 晷盘与水平地面的夹角大约为 B. 该日晷针投影在晷盘上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C. 18 :00 时晷针影子方位角为90° D. 手表时间12点时晷针投影正指向数字12
在北半球,由北向南逆行的暖锋叫倒暖锋。倒暖锋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过程,其具备暖锋特征,但与常见的暖锋又有差异。东北地区在倒暖锋天气形成之前的两天都有一次寒潮袭击,随后又受到东北方鄂霍茨克海低压的极大影响。下图为某倒暖锋过境前后某观测站14-24 时气温与风向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 本次倒暖锋的过境时间是( )
A. 16-18时 B. 18-20时 C. 20-22时 D. 22-24时
4. 本次倒暖锋过境时的移动方向是( )
A. 由西北向东南 B. 由东北向西南 C. 由东南向西北 D. 由西南向东北
5. 该倒暖锋过镜时锋线附近近地面气压场最接近下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一艘货轮满载货物于2023年7月1日从上海前往意大利,下图中虚线表示其部分航行线路,序号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航行线路的不同航段。完成下面小题。
6. 货轮在②航段的平均航速为30千米/小时,该货轮通过②海域需要的时间约为( )
A 1天 B. 3天 C. 5 天 D. 7天
7. 该货轮航行过程中船员所见现象,符合实际的是( )
A. 在①海域航行期间顺风顺水 B. 进入②海域时轮船吃水深度变小
C. 在③海域航行期间阴雨连绵 D. 在④海域的海港靠岸时风急浪高
厄尔尼诺对秘鲁的影响显著,下图示意秘鲁的位置和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8. 图中甲地对应的自然带是( )
A. 热带雨林带 B. 常绿硬叶林带 C. 荒漠带 D. 热带草原带
9. 自然地Ⅲ南北狭长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纬度位置 ②海陆位置 ③地形 ④洋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0. 厄尔尼诺对图示区域的影响有( )
①山区森林火灾风险增大 ②沿海表层水温升高
③沿海渔业资源增多 ④年太阳辐射量减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洞里萨河河水流向随季节而变化。图1为洞里萨湖周边区域图,图2示意磅湛和波雷格丹水文站水量年内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关于图2 中河流水量与流向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磅湛水文站水量正值代表的流向是东北流向西南
B. 磅湛水文站水量负值代表的流向是西南流向东北
C. 波雷格丹水文站水量正值代表的流向是东南流向西北
D. 波雷格丹水文站水量负值代表的流向是西北流向东南
12. 洞里萨河流向的季节变化主要取决于( )
A. 河床与湖床的海拔 B. 流域面积大小
C. 湄公河水位和流量 D. 洞里萨河落差
13. 洞里萨河流向随季节而变化带来的有利影响有( )
①增加洞里萨湖的蓄水量 ②减轻湄公河下游的洪水威胁
③缓解湄公河下游的旱情 ④保障湄公河上游的航运稳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某校的地理兴趣小组暑假在太行山研学实践,发现太行山南麓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恶劣,侧柏是当地主要的人工造林树种。侧柏易发芽、侧根多、耐干旱、耐瘠薄。他们分别选取当地海拔、坡度、坡向相近的四地进行研究,观测植被的郁闭度(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种植密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枯落物厚度。下表示意观测数据统计,完成下面小题。

样地 郁闭度 种植密度/(株/hm ) 平均胸径/cm 平均树高/m 枯落物厚度/cm
① 0.80 12420 500 3.9 2.4
② 0.76 6000 6.58 42 2.0
③ 060 5040 6.90 4.6 1.7
④ 0.80 3360 8.10 6.2 2.3
14. 与枯落物厚度呈正相关的是( )
A. 植被郁闭度 B. 种植密度 C. 平均胸径 D. 平均树高
15. 样地人工林中,综合效益最好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6. 为充分发挥人工林的生态功能、提升林地质量效益,该地最应当( )
A. 提高林木密度 B. 引进速生树种 C. 及时抚育间伐 D. 适时引水灌溉
二、综合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鄱阳湖为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吞吐型湖泊,湖水随季节转换涨落,具有“洪时一片、枯时一线”的独特景观,每年有几个月会形成“江南草原”景观。 图1为鄱阳湖流域图,图2为鄱阳湖流域降水量与鄱阳湖平均水量季节变化示意图。
(1)指出鄱阳湖区“江南草原”景观所属的地域差异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
(2)说出鄱阳湖区“江南草原”景观出现的时段,并分析该景观的成因。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冰川是由多年积雪经压实、再冻结等过程形成的,形成后会不断移动,移动过程中会对地表产生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新西兰南岛的低海拔冰川是许多游客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材料二:新西兰由南北二岛组成。北岛以丘陵为主,山地约占18%,海拔多在1500 米左右。南岛山地约占70%,许多山峰海拔超过3000 米,南阿尔卑斯山纵贯南岛中西部。下图为新西兰位置示意图。
(1)判断南、北二岛冰川发育量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2)指出南阿尔卑斯山脉冰川广泛发育的山坡坡向并说明理由。
(3)分析南阿尔卑斯山脉低海拔冰川发育的原因。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物避难所通常是指在气候变恶劣的条件下动植物能够存活的区域。生物避难所能在冰期保护原有及迁入物种免遭劫难,受保护物种在冰期后以此为起点,借风力、流水、动物等媒介扩散并演化出亚种和新物种。第四纪冰期长白山和朝鲜半岛是温带针阔混交林最重要的两个避难所。下图示意中国东北温带针阔混交林植物的避难所与扩张路线。
(1)推测第四纪冰期温带针阔混交林树种在山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之间扩散的有利条件。
(2)分析温带针阔混交林在第四纪冰期由长白山大规模向朝鲜半岛扩散的原因。
(3)第四纪冰期结束后温带针阔混交林树种多样性显著提高,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