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下册科学备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下册科学备课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六三制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2-27 10:5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目: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姓名:
第二学期全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四年级二班的科学课。通过三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由于科学专职教师不够和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匆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通过这几天的接触,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今后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三、教材分析:
1.本册教科书遵循《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注意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基础的、适于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注意了层次上的变化,较三年级的要求有所提高。打破“知识切块”式组建单元的做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物体的运动》《声音的秘密》《太阳、地球、月球》《植物的生长》《生物的特征》《电的本领》《设计制作小台灯》等7个单元,共24个课题。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教会学生科学地对待自然界的事物。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五、教学设想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检测安排:每单元一次测试,期中期末测试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运动与力》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运动现象为切入点,通过观察引导学生认识怎样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依据生活中的多种现象推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小球的运动》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玩小球,观察并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为切入点,通过让小球按照设计的路线动起来的游戏体验初步感知物体的运动路线有直线和曲线,又通过描述生活中运动物体的运动路线,明确按照运动路线,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运动的形式》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通过学生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它们的运动形式,认识平动、振动、转动等基本的运动形式。在观察生活中运动物体运动形式的基础上,知道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运动形式。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知道推力、拉力等常见的力,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在生活中也会观察到力作用于物体发生的各种运动现象。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的改变和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学生还没有做过深入思考。
四年级学生对于多种球类活动并不陌生,通过自身体验或者其他途径,知道多种让球动起来的方法,而且也观察过形形色色的球或者其他物体的运动路线。怎样描述运动物体的运动路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路线又有什么特点?这些是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探究的。
四年级学生已经接触到生活中多种运动物体,也观察到多种运动物体不同的运动形式,能够意识到运动物体存在着多种运动形式。物体运动的形式都有哪些?不同的运动形式又有什么不同特征?这些是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探究的。
课时分配
1.《运动与力》……………………………………………………… 1课时
2.《小球的运动》…………………………………………………… 1课时
3.《运动的形式》…………………………………………………… 1课时
四 年级 班 科学 学科教案 授课人: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 教学内容:1.运动与力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2.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够依据证据运用推理的方法得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运动与力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 难 点】能够举例说明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风车、空易拉罐、小球、矿泉水瓶、核桃、小铁锤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 1.教师谈话提问:同学们出行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学生交流后回答。 小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远的可以坐飞机、高铁,近的可以坐汽车或者其他的交通工具。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运动与力。 板书课题:运动与力 二、探究活动 (一)观察物体的运动现象,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1.[PPT 3 出示]教师出示高速列车进出高铁站的场景图片。 2.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结合自己乘坐列车的生活经验,尝试描述出列车运动状态的变化。 3.学生观察并回答。 预设汇报1:列车进站,列车的速度逐渐变慢,最后静止下来。 预设汇报2:乘客上车后,列车带乘客加速离开车站,速度越来越快。 4.[PPT 4 出示]教师小结: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者运动快慢发生改变等现象,都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二)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PPT 5 出示]教师提出问题:列车进出车站,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列车属于较大的物体。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纸风车、空易拉罐、文具盒,你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运动状态吗? 教师展示纸风车、空易拉罐,并让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文具盒。 2.学生讨论、交流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 3.学生汇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设想方案。 预设汇报1:使劲吹小风车,可以使小风车动起来。 预设汇报2:用力推空易拉罐,可以使静止的空易拉罐动起来。 预设汇报3:用力拉或者推可以使用文具盒动起来。 4.教师、同学们评价方案。 5.学生分小组活动。 教师适时指导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6.小组展示研究发现。 预设汇报1:纸风车快停了,我再吹一下,给小风车施加一个力,风车又转动了起来。 预设汇报2:空易拉罐原来是静止的,用手使劲碰一下,空易拉罐开始滚动,它的运动状态改变了,用手挡一下滚动的空易拉罐,就停止了。 预设汇报3:文具盒原来是静止的,用手使劲碰一下文具盒,文具盒开始滑动,它的运动状态改变了,用手挡一下滑动的文具盒,文具盒停止了。 学生通过以上活动得出结论。 7.[PPT 6 出示]教师总结: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启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力。 (三)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1.提出问题:给静止的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它的运动状态,使它运动起来。那么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吗? 教师让学生交流猜想的依据。 小结:要想知道运动的物体是否具有能量,就要用实验验证一下。 2、然后布置学生开展活动。 3.[PPT 7 出示]分组做投矿泉水瓶游戏。(注意将矿泉水瓶均匀放开,学生拍成队,分别用小球去碰矿泉水瓶。) 4.分组用锤子砸核桃。 5.结合活动和游戏让学生讨论交流发现。 6.小组展示研究成果。 7.[PPT 8 出示]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发现了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同时还发现了物体运动与力之间的秘密,你们还有哪些发现呢? 四、拓展活动 [PPT 9 出示]观察生活中运动的物体,说一说它们的运动状态是怎样发生改变的。 备 注(教师复备栏)
板书设计: 运动与力 1.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启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力。 2.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教学反思:
四 年级 班 科学 学科教案 授课人: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 教学内容:2.小球的运动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够列举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小球运动路线的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方式可以按照运动路线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重 难 点】能够列举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小球、硬纸板、长尾夹、胶带、胶棒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几个学生在教室前面,轻轻踢动足球,其他同学观察球的运动路线。 让学生简单说说看到的足球是怎样运动的。 小结过度提出问题:如果我们让一个小球运动起来,那么小球运动路线又会是怎样的呢? 板书课题:小球的运动 二、探究活动 (一)让小球动起来,描述轨迹。 1.教师展示小球,同时谈话:我们怎样让小球以不同的方式运动起来? 2.学生想办法,讨论交流。 3.[PPT 3 出示]小组分别活动:让小球动起来。(对抛、平抛、自由下落等) 4.描述小球的运动路线。 5.把运动路线画下来。并展示自己画出的运动路线图。 6.小结:小球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利用材料玩小球,观察小球的运动路线。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小球、纸板、线绳、弹力绳、橡皮筋。 2.学生说办法:推小球,使它在桌面上滚动;拿起小球,让小球直接下落;弹力绳连接小球,使小球来回运动;用纸板拍击小球…… 3.提出问题:怎样描述小球的运动? 引导学生说出:从小球运动的快慢、方向、轨迹等方面描述小球的运动。 教师引导:描述小球的轨迹,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轨迹就是小球在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线,所以轨迹应该是线,在线上用箭头表示小球运动的方向,可以描述小球的运动轨迹。 4.[PPT 4 出示]学生活动,画出小球的运动轨迹,同时填写实验记录单。 5.学生汇报发现,师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给运动轨迹分类,可以分为两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玩小球,让小球“随心而动”。 1.师生谈话:想办法让小球走出我们给它规划好的路线。 教师提供材料:小球、硬纸板、长尾夹、胶带、胶棒等。 2.学生小组内讨论办法,之后汇报。 在纸板上画好路线,然后想办法利用材料实现让小球的轨迹与路线重合。 3.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方案。 4.学生分组领取材料,进行活动。 5.小组展示自己的活动。 6.小组之间进行评价,看哪个小组设计的路线科学,小球运动中是按设计路线运动的。 师生共同评价。 三、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物体的运动路线。 1.生活中,运动的物体随处可见,你能举个例子,像我们刚才描述小球的运动那样,说一说物体的运动吗? 2.学生描述物体的运动。 3.教师展示实例。 (1)[PPT 5 出示]滑道运动:运动轨迹为曲线,是曲线运动; (2)[PPT 6 出示]箱式电梯:电梯向上或向下运动,运动轨迹为直线,是直线运动; (3)[PPT 7 出示]滑冰运动:运动轨迹有时为直线有时为曲线。 4.[PPT 8 出示]师生小结,出示结论:按照运动路线,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四、拓展活动 [PPT 9 出示]继续观察生活中运动的物体,说一说有什么新发现。 备 注(教师复备栏)
板书设计: 小球的运动 按照运动路线,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教学反思:
四 年级 班 科学 学科教案 授课人: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 教学内容:3.运动的形式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够通过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够运用感官观察并描述物体运动形式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物体不同运动形式和特征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生活中物体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重 难 点】能够通过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小木块、钢尺、风车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玩具,看,这是什么?(出示风车)你知道怎么玩吗 学生自由发言。 2.请一名学生手持风车从教室前跑到教室后,让风车转起来。其他学生观察风车是怎么运动的,手持风车的同学又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观察汇报。 3.小结: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是不同的,引出课题——《运动的形式》。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让更多的物体动起来,观察它们的运动形式。 1.教师出示木块、钢尺、风车,提出问题:怎样让它们也动起来? 学生小组讨论。 2.汇报实验方案 (1)在桌面上推小木块。 (2)将钢尺的一端按在桌面上,另一端露出桌面并用手拨动后释放。 (3)用嘴吹风车或拿着风车跑动。 3.教师引导:为了便于观察,在这些物体上标记两个点,观察运动物体上标注点的相对位置变化,进而认识物体的运动形式。 4.[PPT 3 出示]学生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 6.[PPT 4 出示]小结: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振动、转动等。 活动二:探究生活中运动的物体包含哪些运动方式。 1. [PPT 5 出示]教师出示购物车、电风扇、摆钟等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品工作时,哪些部位在运动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由发言。 2. [PPT 6 出示]提问:这些部位在运动时,是哪种运动方式呢?小组探究运动的物体各部位的运动方式。 物品名称运动部位运动形式购物车电风扇摆钟
3.小组汇报。 4.[PPT 7 出示]小结: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复杂的运动可能包含多种运动形式。 三、拓展活动 [PPT 8 出示]说一说运动的自行车包含哪些运动形式。 备 注(教师复备栏)
板书设计: 运动的形式 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振动、转动等。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听到的各种各样声音,以探索声音产生的为主线,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
《声音的传播》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声音的传播介质和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为主线,探究声音以什么形式在什么物质中传播。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声音的变化》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结合生活中学生听到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以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和为主线,指向引起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原因。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等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在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分享、交流。
《噪声的危害和防治》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四课时。本节课结合生活中学生听到的各种噪声,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噪声污染现象,以噪声的危害和防治为线索,指向噪声的产生环境以及怎样进行防治。
【学生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声音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各不相同,对声音的大小等有感性的理解。但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具有能量等还有不熟悉的地方,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四年级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初步的了解声音能传播,对声音传播的介质有感性的理解。但对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效果的还不熟悉,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理解和掌握。
课时分配
4.《声音的产生》……………………………………………………… 1课时
5.《声音的传播》………………………………………………… 1课时
6.《声音的变化》…………………………………………… 1课时
7.《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1课时
四 年级 班 科学 学科教案 授课人: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 教学内容:4.声音的产生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举例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具有能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对声音现象的观察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科学态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和声音具有能量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 难 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具有能量。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钢尺、矿泉水瓶、蜡烛、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烧杯、小鼓、锣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PPT 2 出示]活动准备的图片。 创设情景:让学生发出声音。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交流如何能产生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学生准备上课时能产生声音的材料。 二、导入新课 生活中有哪些声音? 1.[PPT 3 出示] 出示各种各样的声音。 2.[PPT4 出示] 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听了这么多声音,你想探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呢? 三、探究过程 (一)制造各种声音。 1.[PPT 5 出示] “制造声音——发现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和制造声音的场景图。 2.[PPT 6出示]制造声音的提示。 3.[PPT 7出示]制造声音的记录单。 (二)探究声音产生的秘密 1.制造声音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下面老师给你5分钟的时间利用自己带的尺子、等材料制造声音,通过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感受尺子、音叉、矿泉水瓶发出声音的时候,本身有什么变化? (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同学们结合刚才我们的游戏和实验请你们想一想,你觉得声音产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师生交流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3. [PPT 7出示]出示思维导航引导学生思考: ⑴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水面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⑵钢尺水,空气等物品发声时分别出现了什么现象? ⑶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师总结:我们发现尺子发声时在抖动,皮筋发声时会颤动……这些“颤动” “抖动”…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统称为振动(物体小的来回运动的重复)。尺子发声时会振动,音叉发声时会振动,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这就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其实就是-----物体的振动。也就是说: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PPT 9出示]用手摸敲响后的音叉会有什么感觉? 5.[PPT 10出示]将敲响后的音叉放入水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6.[PPT 11出示]出示视频,琴弦的振动。 7.验证猜想,归纳结论。 物体发出声音,一定是振动了吗?我们怎么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呢?同学们能不能利用桌上的实验仪器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一下? (生先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根据自己小组制订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验证。) (1)敲击音叉后再迅速放入水中;不敲击音叉直接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2)用两个杯子相互倒入水看实验现象; (3)吹塑料瓶听声音摸塑料瓶;不吹塑料瓶直接摸塑料瓶的同一地方; (4)自己说话时摸一摸声带;不说话时再摸一摸; …… [PPT 12出示]归纳。 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发声。根据音叉、橡皮筋等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的结论就是在归纳。 7.[PPT 13出示] “让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发现不发声物体的特点” 学生动手实验怎样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们停止发声的 小结:振动停止声音即停止。 8.[PPT 14出示] 出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振动一旦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 (三)探究声音具有能量 1.[PPT 15出示] 敲击鼓面,蜡烛的火焰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引导思考:为什么会蜡烛的火焰会产生晃动? 2.[PPT 16出示] 音响的声音很大时,震的耳朵疼,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音响的声音会震的耳朵疼? 3.[PPT 17出示]歌声震碎玻璃杯。 4.[PPT 18出示]声音震碎玻璃杯的秘密。 小结:声音具有能量。 四、拓展活动 说一说物体哪部分振动发出声音。 1.[PPT 19出示] 音乐家能利用琴弦的振动,演绎出许多美妙动听的曲。 2.[PPT 20出示] 溪水叮咚是水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3.[PPT 21出示] 蝉腹部的发生器振动发出声音。 4.[PPT 22出示] 青蛙靠气囊的振动发声 5.学生交流听到的声音以及是由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 备 注(教师复备栏)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发生的物体都产生振动。 振动停止声音即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具有能量。
教学反思:
四 年级 班 科学 学科教案 授课人: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 教学内容:5.声音的传播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传播提出自己的猜想。 2.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的传播进行探究。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对声音传播的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声音传播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 难 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石块、纸杯、塑料线、毛线、细铁丝、细铜丝、回形针、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课件、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学校的任何地方都能听到铃声? 学生根据问题思考,会想到声音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耳朵的,向什么方向传播等。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 提示学生准备相关材料为上课做好准备。 二、导入新课 上课铃响了,不管在学校的哪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铃声纷纷进入教室。那么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 三、探究活动 (一)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1.[PPT 3 出示] 出示隔着固体听声音的场景图。 2.[PPT 4 出示]出示在水中用声纳诱捕鱼的场景图。 3.[PPT 5出示]出示“猜一猜:声音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和“设计方案,探究声音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4.提出问题: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5.猜想假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6.设计实验方案。 7.[PPT 6出示] 出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在一张桌子的两端,一个学生在桌子的一端轻轻地敲,另一个学生耳朵紧贴桌面的另一端倾听声音。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注意:听声音时,要将另一个耳朵用棉花塞住。 8.[PPT 7出示] 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 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把两块石块浸入水槽中的水里面,在水中敲击石块,一个学生把耳朵紧贴在水槽壁上倾听声音,通过研究认识液体能传播声音。 注意:听声音时,要将另一个耳朵用棉花塞住。 9. [PPT 8出示]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吗? 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可用多种方法. 播放音频(听收音机,MP3等)或者视频之类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就是靠空气传播的。 10.[PPT 9出示]出示空气靠粒子传播声音的视频。 11.[PPT 10出示]出示“抽空玻璃钟罩内空气,听不到钟罩内闹钟的声音。” 12.还可以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种罩内放进一只小闹钟,用抽气筒抽玻璃罩里的气体直至真空,观察现象。小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小闹钟在近似真空状态下,几乎听不到声音。通过抽空气前后对比实验,是学生认识到气体能传播声音。 13.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14.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那么声音能向哪个方向传播呢? 我们可以在学校的各个角落听到铃声,由此可见,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15.[PPT 11出示] 出示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16.[PPT 12出示]出示结论: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17.[PPT 13出示]出示铁道游击队队员把耳朵贴在铁轨上探听远处是否有火车声。体现声音传播的应用,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 (二)玩一玩“土电话”。 1.[PPT 14出示] 出示制作“土电话”所需材料 2.[PPT 15出示]出示制作“土电话”的视频 3.学生讨论制作方法,然后分组制作。(把全班同学分为四大组,分别用棉线、铜丝、细铁丝、塑料线做“简易电话”)。 4.[PPT 16出示]出示玩“土电话” 5.比较用棉线和铜丝做的“土电话”,哪种材料做的“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些? 发现:铜丝传播声音效果好些。 6.把棉线做的“土电话”的棉线放松,与拉紧时听到的声音对比 发现:拉紧的时候声音大,放松时候几乎听不到声音。 四、拓展活动 1.[PPT 17出示]查阅资料,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 2.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回声,回声是怎么产生的呢? 为什么同一个位置有时候能听到回声,有时候不能听到回声? 3.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进行指导。 备 注 (教师复备栏)
板书设计: 声音的传播 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 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
教学反思:
四 年级 班 科学 学科教案 授课人: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 教学内容:6.声音的变化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 2.知道振动的变化会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发生改变。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声音高低、强弱的原因进行探究. 2.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制作能产生不同高低、强弱声音的水杯琴,进一步探究声音变化的原因。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有关声音高低、强弱的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2.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活动. 3.能分工协作,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 难 点】声音高低、强弱变化的原因。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钢尺、木板、玻璃杯、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课件、小鼓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PPT 2出示]为什么弹奏古筝时,古筝能发出高低起伏、强弱不同的声音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听音乐感受,比较不同的声音。并对不同的声音进行交流。 提示学生为上课做好材料的准备。 二、导入新课 请一位熟悉乐器的同学演奏一首曲子,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不同。 三、探究过程 (一)感受自然界中声音的变化。 1.[PPT 3出示] 听声音,谈感受。出示强弱不同的鼓声和高低不同的古筝声。 2.谈谈听到声音后的感受。 学生听后让学生谈感受: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有的尖锐,有的低沉等 3.[PPT 4 出示]出示总结: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声音的强弱叫“音量”。 (二)怎样改变声音的高低、强弱? 1.[PPT5出示] 你能想办法用鼓、钢尺、皮筋等制造强弱不同的声音吗? 2.在鼓面上放上一些碎纸属,用大小不同的力量敲鼓面的同一位置,听一听鼓的声音,观察纸屑的振动情况。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小结:击鼓力量越大,纸屑跳的越高,声音也大,也就是声音强;击鼓力量越小,纸屑跳的越低,声音也下,也就是声音弱。 3.用手拨动松紧一样的橡皮筋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小结:拨动的幅度越小,皮筋发出的声音越小越弱。拨动的幅度越大,皮筋发出的声音越强。 4.[PPT 6出示]出示“思考:声音的强弱和什么因素有关?” 5.总结: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PPT 7出示]“猜一猜:声音的高低与物体的什么有关?”和“讨论:怎样用钢尺、皮筋制造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7.[PPT 8出示]实验记录单“用不同方法让钢尺、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8.[PPT 9出示] 拨动伸出桌面长短不同的钢尺和思维导航。 9.用手拨动伸出桌面长短不同的钢尺,观察钢尺的振动有什么不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小结:伸出桌面较长的钢尺振动较慢,发出的声音比较低;伸出桌面较短的钢尺振动的比较快,发出声音的声音比较高。 10.[PPT 10出示]出示拨动橡皮筋 11.拔动松紧不同的橡皮筋,观察倾听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小结:橡皮筋越紧,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比较高;橡皮筋越松,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比较低。 12.[PPT 11出示] 出示“想一想: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分析得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的越快,声音越高;振动的越慢,声音越低。物体振动快慢受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和松、紧等影响。 引申:男女发出的声音高低不同的原因 男生的声音一般比女生沉闷、浑厚,即声音低。因为女生的声带短而狭,发声时振动快,声音高。男生的声带长而宽,振动慢,声音低。 总结:改变物体振动的快慢,就能改变声音的高低。 (三)制作水杯琴 1. [PPT 12出示] 制作水杯琴,感受声音高低的变化。 2.先准备七个相同的圆柱形杯子,在里面倒入高度不同的水,并按水位高低顺序排列。 敲击并听声音发现:杯子里的水越多,杯子发出的声音越低。调整水面高度,可以发出音乐中1234567七个音高。 展示:让学生用它尝试敲击出简单的乐曲。 3.动手试试:往暖水瓶中灌水,并注意倾听。 发现:注入的水越多,发出的声音就越高。(因为分析:注入的水越多,空气越少,空气柱振动的越快,声音越高。) 可以以此来判断,水瓶里的水是不是快满了。 四、拓展活动 1. [PPT 13出示]出示五弦琴的资料。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改变声音高低、强弱的一些方法。课下请同学们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古代的五弦琴。 备 注(教师复备栏)
板书设计: 声音的变化 声音强弱————改变物体振动的幅度。 声音高低————改变物体振动的快慢。
教学反思:
四 年级 班 科学 学科教案 授课人: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 教学内容:7.噪音的危害和防治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噪声现象,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科学探究目标: 2.能通过交流讨论,明确噪声的危害和防治办法。 科学态度目标: 1.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活动。 2.能分工协作,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会产生噪音,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参与降噪行动。 【重 难 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噪声危害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PPT 2 出示]学习或思考时突然听到刺耳的鸣笛声,会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遇到这种情况时的感受。 引导学生完成课前调查任务,交流调查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 二、导入新课 1.[PPT 3 出示] 听声音,谈感受——美妙的音乐。 2.[PPT 4 出示] 听声音,谈感受——烦杂的声音。 3.学生谈听到后的感受。 三、探究过程 1.[PPT 5出示]出示“你知道吗?什么是噪声?” 2.人们通常把那些好听的使人心情舒畅的声音称为乐音;把那些难听的,令人烦躁的声音称为噪声。 如果听着同一首音乐跳广场舞和午休你分别有什么心情? 提问:噪声与乐声与我们的需求、心情、环境有没有关系呢? 学生思考后交流 (一)了解生活中的噪声及其危害。 1.[PPT 6出示]出示“讨论交流——1.噪声的来源;2.噪声的危害”。 2.谈话:同学们,生活中的噪声都来源于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依据生活经验和搜集的资料讨论一下。 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4.[PPT 7出示] 出示“噪声来源”。 5.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噪声的来源非常熟悉,可见生活中的噪声来源还不少,大体可分为交通噪声如飞机起飞的声音;工业噪声如工厂的机器声;建筑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如家用破壁机的轰鸣声等。 6.大家都讨厌噪声,说明噪声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影响,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噪声有什么危害。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噪声对我们的危害。 7.[PPT 8出示] 出示“噪声的危害”。 8.小结噪声的危害:噪声会影响睡眠,使人休息不好,如果噪声长期干扰人的睡眠,会造成失眠、疲劳无力、记忆力衰退,以至产生神经衰弱症等;噪声对语言交流会产生干扰,噪声会影响听力正常的听到声音,降低交流效率,严重则损伤人们的语言听力;噪声会损伤人的听力,造成听力下降;噪声除了损伤听力以外,还会引起其他人身损害。噪声可以引起心绪不宁、心情紧张、心跳加快和血压增高等 (二)怎样减少噪声对我们的危害? 1.噪音让我们深受其害,我们应该想办法防止噪音,减少污染,你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和上网知道了哪些防治噪音的方法和措施? 学生讨论交流。 (给各种车辆装上消音器,就是为了消除噪声;我在高速路上,发现很多隔音板,是为了消除噪声;射击比赛时戴上耳罩,也是为了防治噪声……) 2.[PPT 9出示] 出示“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控制”。 3.[PPT 10出示] 出示“2.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控制”。 4.[PPT 11出示]出示“高速公路隔音屏障”。 5.[PPT 12出示]出示“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朵----在人耳处控制”。 6.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时给予肯定,并配合课件进行小结: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控制,如汽车消声器;2)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如高速公路上的隔音屏障;3)防止噪声进入人体——在人耳出减少噪声,如捂耳朵;4)远离噪声源。 7.[PPT 13出示]出示“法治在线”。 8.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部分条款,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 9.我们学校里有没有噪声,如何防治? 学生讨论交流。 10.[PPT 14出示]出示“从我做起,消除噪声”。 四、拓展活动 1.我们已经知道了噪声是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之一,课下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控制噪声的新技术。 2.[PPT 15出示]出示“讨论探索:控制噪声的新技术”。 3.[PPT 16—18出示]出示“利用噪声,造福人类”。 备 注(教师复备栏)
板书设计: 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噪声的来源 噪声的危害 噪声的防治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探索地球》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月球》的第一课时。“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一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在了解了从古至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以旧知引新知,通过实验操作,感受地球是球形的。
《认识太阳》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太阳.地球.月亮》单元的第二课时。以前学生对于太阳发光发热现象的认知要求是,能够看到光、感到热即可。本课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太阳的光和热是源自太阳自身能够发光发热的本质,辅以数据让学生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太阳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它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登上月球》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太阳、地球、月球》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以认识月球的概貌为依托,以信息资料的搜集交流和共享结合模拟实验学习活动为主要认知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能够提炼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教材内容展现了学生了解月球探究月球登上月球的科学探索过程,既呵护和保持了学生探究欲望,激发了他们科学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
《月相的变化》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太阳、地球、月球》单元的第四课时,建议本节课是在观察月亮的基础上,通过第月相的变化,初步形成对月相变化的探究兴趣。
课时分配
8.《探索地球》……………………………………………………… 1课时
9.《认识太阳》……………………………………………………… 1课时
10.《登上月球》…………………………………………… ……… 1课时
11.《月相的变化》…………………………………… …………… 1课时
四 年级 班 科学 学科教案 授课人: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 教学内容:8.探索地球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了解人们从古到今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知道地球是个球状天体。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意识到地球是球形的;能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解释地球是个球状天体。 科学态度目标: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地球的形状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历史上人类在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中所做的努力,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养成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难点】 在教师引导下,能通过模拟实验意识到地球是球形的;能根据图片和文字资料解释地球是个球状天体。 【材料准备】 学生准备: 搜集从古到今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教师准备: 地球仪、帆船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 3 出示]教师提出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知道是圆形后,教师继续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眼里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地球(板书课题),研究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 二、探究活动 1.探究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PPT 4 出示](1)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地球形状的相关资料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并填写到记录卡上。 (2)小组汇报,展示古人对地球形状探索的相关资料。 (3)[PPT 5、6、7、8 出示] 教师用课件出示历史上有关键作用的四个代表性事件,共同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过程。 (4)师生共同概括、总结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中国古代人的“天圆地方”;古印度人的盾形说;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观测推测出地球是圆的;古人坐在海边的高山上远望归航的船只时,发现总是先看到船桅,再看到船身;远去的船只则总是先不见船身,再是桅杆渐渐隐没于水平面下,推测地球是圆的;麦哲伦航行证实地球是圆的。) 2.模拟帆船远航归港实验。 (1)[PPT 9 出示]教师引导学生以帆船远航和帆船归港为切入点开展模拟实验,了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的漫长历程。 (2)[PPT 10 出示]出示温馨提示。 (3)通过模拟实验,得出结论。 (3)[PPT11、12 出示]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研究结果,并在小组间补充。 (4)[PPT 13、14 出示]麦哲伦实验航海经历,使学生深刻体会前人探索地球历程的艰辛和付出的代价。 (5)[PPT 15出示]动画演示麦哲伦的航海经过的路程。 3.利用现代技术认识地球的形状。 (1)[PPT 16 出示]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利用现代科技拍摄到的地球,并让学生描述地球的样子。 (2)[PPT 17 出示]通过视频播放现代世界认识地球的历史。教师引导学生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地球的形状。 (3)[PPT 18 出示]教师补充播放关于探索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资料,使学生形成对地球的整体认识,得出: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4.了解地球有多大。 (1)教师列举更多实例或数据说明地球的赤道的长度和表面积,加深学生对地球的了解。 (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5.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6.德育教育。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应当在探索地球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地球的资源,共同保护地球。 三、拓展活动 [PPT 19 出示]教师布置课外作业: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备 注(教师复备栏)
板书设计: 19.探索地球 古代人:“天圆地方” 观察月食和远望归航船队:地球是圆的 现代科技证实:地球是一个球状天体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教学反思:
四 年级 班 科学 学科教案 授课人: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 教学内容:9.认识太阳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 2.了解恒星与行星的区别。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简单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以增加对太阳视觉大小的科学认识;能运用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科学态度目标: 对认识太阳感兴趣,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太阳的探索历程。 【重 难 点】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简单的材料进行模拟实验,以增加对太阳视觉大小的科学认识;能运用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PPT 2 出示]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 教师准备:[PPT 2 出示]盘子、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 3 出示]教师出示谜语:“大圆球、天上挂,它的本领可真大,又发光、又发热,万物生长全靠它。”(学生回答:太阳。)教师:“太阳的本领这么大,你们想不想认识太阳 ”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认识太阳)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太阳是什么样子的? 从刚才大家的交流来看,大家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你还想知道关于太阳的哪些知识 1学生提出问题,如:(1)太阳离我们有多远 (2)太阳有多大 (3)太阳的温度有多高 (4)太阳与地球有什么不一样 (5)太阳是怎样形成的 [PPT4 出示]教师展示有关太阳的视频。 2.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给各个小组分发研究问题。 (1)小组内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讨论汇总。 (2)汇报交流:学生汇报各小组解决的问题结果。 小结:太阳的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是日核、辐射层、光球层、对流层、色球层组成;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6000℃,内部温度约为1500万℃;像太阳这样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恒星。像地球这样围绕恒星运行、不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行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利用收集的资料解决问题,让学生知道研究太阳可以借助查阅资料等方法。】 [PPT5 出示]教师展示太阳结构的图片,随着学生的回答呈现太阳各部分的名称。 [PPT6 出示]小结:太阳的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是核心区、辐射区、对流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组成;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6000℃,内部温度约为1500万℃;像太阳这样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恒星。像地球这样围绕恒星运行、不能自己发光发热的天体属于行星。 (二)太阳有多大? 1.[PPT7 出示]交流:从资料中我们知道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 )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2×10 千克(地球的330000倍)。那为什么太阳看上去并不大? 2.讨论:小组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由发表意见。 3.学生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PPT8 出示]各小组找两名同学进行模拟实验。一名同学拿一个盘子模拟太阳,站立不动;另一名同学拿一把尺子,站在一定位置目测看到的盘子的直径并将结果告知记录的同学。拿尺子的同学往后退,记录的同学记录该同学退后的距离和目测看到的盘子的直径。 4.[PPT9 出示]小结:太阳看上去并不大,是因为距离我们太远。 三、课堂小结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 师生交流,谈本节课的收获。 拓展活动 [PPT10 出示]太阳每时每刻都释放出大量的太阳能,我们人类又是如何利用太阳能造福我们的生活?关于太阳还有很多秘密,课后请大家继续查阅资料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备 注(教师复备栏)
板书设计: 20.认识太阳 太阳是一个巨大而炽热的气体星球 核心区 辐射区 对流区 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太阳属于恒星 地球属于行星
教学反思:
四 年级 班 科学 学科教案 授课人: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 教学内容:10.登上月球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月球的相关资料。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了解环形山的形成。 3.通过了解登月所需做的相关准备,进一步加深对月球认识。 4.了解科学技术对登月历程的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模拟实验,了解环形山的形成。 2.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1.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合作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培养搜集分析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及空间想象力。 【重 难 点】 讨论交流月球的相关资料;通过模拟实验,初步了解月球环形山的形成原因。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月球相关文字及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不同大小的石子、相同大小的玻璃球、沙盘、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3 出示]视频引入课题,板书课题:21登上月球。 2.学生描述对于月球的认识,引发学习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说一说你对于月球的认识 1.[PPT 4-6 出示]介绍自己搜集的月球资料。 2.重点交流月球的基本情况。 3.你还想了解月球的哪些知识呢?引导学生明确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活动二: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1.[PPT 7-8 出示]课件出示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月球上的环形山。 2.引导学生总结环形山特点。 3.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环形山形成的原因。 4.开展小组讨论环形山形成的原因,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各小组的讨论结果 活动三: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1.[PPT 9出示]教师出示不同大小的石子、相同大小的玻璃球、沙盘、直尺图片 2.学生思考并设计实验。 3.实验步骤:投放不同大小的石子,观察沙盘上沙子被撞出的坑洞有什么不同。 从不同高度往沙盘上投放相同大小的玻璃珠,观察玻璃珠撞出的坑洞有什么不同。4.根据现象推测月球环形山的成因。 4.[PPT 10出示]小组交流实验现象,教师总结环形山的成因 5.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活动四:人类登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PPT 11 出示]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登月资料,教师做相应补充。 2.[PPT 12-13 出示]补充学习资料:我国的探月工程。 三、拓展活动----- 假如要登上月球,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 1.[PPT 14 出示]假如你要去月球旅行,你应该做哪些准备?。 备 注 (教师复备栏)
板书设计: 登上月球 对于月球的认识 环形山的成因 探月历程
教学反思:
四 年级 班 科学 学科教案 授课人: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 教学内容:11.月相的变化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2.了解同一日期,同时刻,月相变化规律。 3.了解不同日期,相同时刻,月相变化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参与观察月相的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并持续观察月相变化的过程。 2.能对已有的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3.能将已得出的结论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探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能意识到月相变化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月相记录表、直尺、卡纸、圆规、剪刀、碳素笔等。 教师准备:课件、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3出示]谜语导入:“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从而导入新课。 2.[PPT 4出示]教师提问:从这则谜语里你得到了月亮的哪些信息?你还见过什么样的月亮?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交流观察到的月相。 1.[PPT 5出示]学生出示每天在同一位置观察月相的记录表。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总月相观察记录表。 3.[PPT 6出示]教师总结每天在同一位置月相变化规律。 4.[PPT 7 出示]制作月相卡。 5.教师引导学生制作月相卡,给月相排序总结。 6.把观察的想法填写到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中。 7.教师总结,并指出交流活动中的分歧所在。 活动二:[PPT 8-10出示]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 谈话:我们发现月相是变化的,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学生讨论交流。 1.[PPT 11出示]教师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 三、拓展活动-----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 1.[PPT 12出示]教师出示拓展活动内容:查阅资料,了解农历的制定与月相变化的关系。 2.引导学生讨论活动要点及注意事项。 备 注(教师复备栏)
板书设计: 月相的变化 月相变化规律:月相变化是有周期性的。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种辣椒》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种辣椒来了解辣椒的生长过程并进行有效的观察,进而总结出其他常见植物的一生需要经历哪些阶段。
《不同环境中的植物》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节课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的植物,了解不同环境中植物的特点。通过观察莲和仙人掌的结构特点,思考莲和仙人掌是怎样适应水中与沙漠环境的。再通过了解不同的植物需要的生长环境不同,进一步加深植物特点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调查家乡植物》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课旨在先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家乡的植物种类,了解它们与当地人们的生活的关系,知道人类活动对植物生存产生一定的影响 。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乐意通过动手,了解大自然,对种植植物更是有着非常强烈的欲望和好奇心。但是由于学生在种植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并不多,所以在如何种植和如何管理方面,可能会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同时,四年级的学生虽然经历过中长期观察,但是观察的品质也良莠不齐,还需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或者中段交流等形式来维持学生对种植和观察活动的热情。
课时分配
12.《种辣椒》……………………………………………………… 1课时
13.《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1课时
14.《调查家乡植物》……………………………………………… 1课时
四 年级 班 科学 学科教案 授课人: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 教学内容:12.种辣椒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植物都会经历从生到死的过程,知道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2.知道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分等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制订观察计划,并能根据观察计划进行中长期观察。 2.能运用语言、图表、照片等方式记录辣椒的生长过程,养成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耐心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3.养成爱护植物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植物生存的影响。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辣椒种子、花盆、铲子、土、喷水壶等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3出示] 提问:你种植过植物吗?说一说你是怎么种植植物的。 2.学生回忆生活经验,分享种植植物的过程。 3.[PPT4-6出示] 谈话: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大屏幕上的这种植物是辣椒,生活中很常见,也比较容易成活,激发学生种辣椒的兴趣和欲望。 引入今天的课题:种辣椒。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种辣椒,观察辣椒的生长过程。 (一)种辣椒。 1.[PPT7出示]播放辣椒种植方法的视频,引导学学生观察并思考:种植辣椒的步骤有哪些? 2.[PPT8出示]交流:种植辣椒时要注意些什么? [PPT9出示]①选种:颗粒饱满 ②播种:点种 [PPT10出示]③覆土 ④浇水…… 3.小组合作按照种植辣椒的步骤开展种植活动。 (二)制订观察计划。 1.[PPT11出示]提问:种植辣椒时,需要观察什么?怎么观察?怎么记录?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4.[PPT12出示]小结:观察计划中包括观察时间、观察内容、记录方法,另外,还可以将改变植物生长的条件,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活动二:交流我们的观察记录。 1.[PPT13出示]谈话:种植辣椒的这段时间里,你的辣椒发生了什么变化? 2.通过观察记录总结辣椒的生长所经历的阶段,引导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手册》上对辣椒生长过程进行排序。 3.[PPT14出示]谈话:你知道辣椒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吗? 4.[PPT15出示]交流: ①阳光:向阳处的辣椒生长旺盛;背阴处的辣椒长得比较柔弱。 ②水:浇水适量的辣椒生长旺盛,开花、结果的时间都早,且叶子颜色有光泽;浇水较少的辣椒生长得缓慢,开花、结果的时间都晚,果实少而小。 ③空气:空气流通的地方辣椒生长旺盛。 5.[PPT16-17出示]播放辣椒的一生视频,学生观看后,根据自己种植的观察记录,进行交流。 小结:辣椒的一生经历了种子萌发成幼苗、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等阶段。辣椒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 活动三:观察其他植物的一生。 1.[PPT18出示]谈话:(出示向日葵不同阶段的图片)向日葵的一生需要经历哪些阶段? 2.[PPT19出示]谈话:(出示杨树一生的图片)向日葵和辣椒的生长经历了相同的阶段,那么木本植物也会经历这样的阶段吗? 3.[PPT20出示]小结:植物的一生大都经历会经历种子萌发成幼苗、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等阶段。 三、拓展活动 1.[PPT21出示]交流:说一说你想怎样为自己的辣椒做生长档案。 2.小组合作进行制作,将设计方案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备 注(教师复备栏)
板书设计: 种辣椒
教学反思:
四 年级 班 科学 学科教案 授课人: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 教学内容:13.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外部特点,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 2.通过实验,了解植物的结构特点是怎样适应生存环境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会观察植物,发现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一步探究植物的结构特点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植物是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的探究兴趣。 2.具有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3.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身边常见植物的图片。 教师准备:课件、莲叶、藕、莲子,仙人掌、绿萝等实验装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3 出示图片]:周围常见植物的图片。 [PPT 4 出示图片]:榕树一树成林的图片。 2.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不同环境中的植物。(板书课题: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莲是怎样适应水中环境的? 1.[PPT 5 出示] 提问:看一看、摸一摸莲的叶子,藕和莲子,你有什么发现? 2.[PPT 6-8出示]思考:藕为什么有这么多孔? 3.小组讨论。 4.汇报交流。 5.小结:莲的叶子有小刺,可以凝结水珠。叶子大,利于进行光合作用。藕有很多孔,可以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莲子外层坚硬,有种皮,在水中不易腐烂。。 活动二:仙人掌是怎样适应沙漠环境的?? 1.[PPT 9出示]思考:(1)沙漠环境有什么特点? (2)仙人掌的根、茎、叶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适应沙漠环境有什么作用? 2.讨论交流,教师指导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分小组操作实验。教师指导。 4.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 活动三:其他植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1.[PPT11-15出示]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植物吗?你知道它们生长在什么地方吗? 2.思考:这些植物有什么特点? 3.小组讨论交流:这些植物的什么特点使它们能够适应环境? 4.汇报交流。 5.师小结: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各部分形态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利于维持植物生存。 三、拓展活动 1.[PPT16出示]中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园里如果要种植热带植物,需要创造怎样的环境? 备 注(教师复备栏)
板书设计: 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结构特点 生活环境 莲 仙人掌
教学反思:
四 年级 班 科学 学科教案 授课人: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 教学内容:14.调查家乡植物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当地的植物资源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分析,知道人类活动会对植物生存产生影响。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制订简单的调查计划,并能根据调查计划开展调查活动。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当地植物资源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兴趣。 科学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耐心观察和记录的习惯。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3.养成爱护植物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植物生存的影响。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调查记录、植物的照片、标本等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PPT 3出示]提问:我们的家乡盛产哪些水果? 2.[PPT 4出示]讨论交流我们家中常见的蔬菜、水果的产地。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课题。 二、探究活动 (一)调查:家乡有哪些植物?它们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1.[PPT 5出示]出示棉花和玉兰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种植物有什么不同? 2.[PPT 6、7出示]交流:这两种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PPT 8出示]引导学生了解植物按照与人们关系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观赏植物和经济作物。 3.[PPT 9出示]提问:如何进行调查? ①学生分小组讨论。 ②[PPT 10、11出示]教师总结:调查过程中要制定好调查计划,按照计划进行调查活动。 ③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调查,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的表格。 (二)调查之后,交流我们的收获。 1.小组交流自己的调查计划。 2.[PPT 12 出示]了解记录家乡的植物有哪些,以及它们的分布和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填写《科学学习活动手册》中的表格。 3.挑选观察记录具有亮点的学生进行全班展示。 4.针对中的发现和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引导学生交流当地的珍惜植物资源和植物新品种。 (三)人类活动对植物生存会产生哪些影响? 1.[PPT 13、14、15、16、17出示]播放有关人类活动对植物影响的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PPT 18出示]总结:人类活动对植物的影响是多样的,既可能产生有利的影响,又可能产生有害的影响。 3.[PPT 19出示]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人类的行为会对植物的生存产生影响,分别是什么样的影响。 4.学生分小组交流。 5.以小组为单位确定展示方式,介绍人类活动对植物的影响,并以小组互评的形式评选出最佳小组。 6.[PPT 20、21出示]教师总结举例。 三、拓展活动 1. [PPT 22 出示]通过自己之前的调查,做一期介绍家乡植物的手抄报。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制作,可以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载体加以呈现。 备 注(教师复备栏)
板书设计: 调查家乡植物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养蚕》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生物的特征》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通过调查了解养蚕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养蚕,体会到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动物的“家”》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生物的特征》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通过观察动物的家,指导学生知道一些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植物为一些动物提供庇护所。
《生物与非生物》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生物的特征》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节课旨在通过课前任务卡搜集一些动物和植物的图片,为课堂探究做知识和材料准备。通过观察石头与小草,什么会慢慢长大?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进一步通过比较生物和非生物,有什么发现?深入探究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点以及生物的相同点。
课时分配
15.《养蚕》…………………………………………………… 1课时
16.《动物的家》……………………………………………… 1课时
17.《生物与非生物》………………………………………… 1课时
四 年级 班 科学 学科教案 授课人: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 教学内容:15.养蚕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会喂养蚕,知道蚕的一生生长变化情况。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较长时间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3.了解动物的一种繁殖方式——卵生。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了解养蚕知识。 2.能仔细观察、比较发现蚕不同阶段有什么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2.意识到生命的多姿多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重 难 点】 知道蚕的一生生长变化情况。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桑叶、毛笔、纸盒。 教师准备:蚕丝制品或者蚕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 3出示]出示蚕的图片,引发学生养蚕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养蚕,你有哪些疑惑? 二、活动探究 活动一:调查了解养蚕的知识。 1.[PPT 5出示]出示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养蚕? 2.交流:引导学生按照生长顺序提问题。 3.提问:我们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引导学生想到多种调查方法,鼓励学生亲自去调查并做记录。 4.[PPT 6出示]概括总结养蚕的知识。 活动二:我们来养蚕。 1.[PPT 8出示]提问:蚕的一生从什么开始? 2.[PPT 9出示]提问:蚕卵在什么条件下孵化? 3.发放养蚕领养证和养蚕资料,做好宣讲活动。 引导学生重视养蚕过程。 4.发放并观察蚕卵。 引导学生用语言准确描述蚕卵。 5.[PPT 10出示]播放蚁蚕出壳的录像。提问:蚁蚕出壳后怎么移动到蚕盒里? 6.学生交流讨论汇报。 7.组织学生动手实践,用毛笔把出壳的蚁蚕移到蚕盒里。 8.[PPT 11出示]蚁蚕那么小,桑叶要注意洗干净剪碎。 9.[PPT 12出示]蚕的粪便、病蚕怎么处理? 10.交流方法。 11.提问: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有哪些方法? 引导学生想到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为长期观察记录活动做好精神和物质准备。 活动三:交流蚕一生的生长变化情况。 1.[PPT 14出示]交流:蚕的一生的生长变化? 引导学生画出蚕的一生的变化图,指导学生填写活动手册。 2.[PPT 15、16出示]小结: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三、拓展活动 1.[PPT 17出示]出示丝织品及蚕丝,并提出问题:怎么缫丝呢? 2.[PPT18、19出示]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视频了解缫丝方法,并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备 注(教师复备栏)
板书设计: 养蚕 卵-幼虫-蛹-成虫
教学反思:
四 年级 班 科学 学科教案 授课人: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 教学内容:16.动物的家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一些动物巢穴的特点。 2.知道一些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植物为一些动物提供庇护所。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仔细观察、比较发现动物的安家特点。 2.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观点,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2.意识到生命的多姿多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树立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重 难 点】 知道一些动物依赖植物筑巢,植物为一些动物提供庇护所。 【器材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动物的家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 2出示]课前搜集一种动物的家在哪里?思考它为什么在那里安家?课上交流。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模拟搭建喜鹊的家 1.[PPT 3出示]出示喜鹊的家,引发学生思考喜鹊的家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交流。 3.[PPT 4出示]播放喜鹊巢穴内部视频。 4.小组合作动手模拟搭建喜鹊的家。 5.[PPT 6出示]交流总结,引导学生发现树杈的结构使喜鹊的窝更稳固,还能躲避一些动物的袭击。 活动二:探究喜鹊的“家”在大树的什么位置合适? 1.提问:喜鹊把家安在哪里? 2.小组合作,利用做好的大树模型,把用橡皮泥制作的鸟儿的家,安放在大树上。 3.[PPT 8出示]交流总结,喜鹊依赖大树筑巢,大树为喜鹊提供了庇护所。 4.[PPT 9出示]出示织叶蚁图片,提问:织叶蚁如何安家? 5.[PPT 10出示]播放织叶蚁筑巢视频,学生观看,了解织叶蚁是怎样借助植物筑巢的。 6.[PPT 11出示]总结:叶子为织叶蚁提供了庇护所。 7.[PPT 12出示] 图片展示:啄木鸟的安家方式。 提问:啄木鸟把家安在哪里?用什么方式安家? 8.[PPT 13出示] 小结:植物为一些动物提供庇护所,一些动物依赖植物筑巢。 三、拓展活动 [PPT 14出示]交流了解更多动物的家,并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推荐阅读:《超有趣的动物的家》 备 注(教师复备栏)
板书设计: 动物的家 动物依赖植物筑巢 植物为一些动物提供庇护所
教学反思:
四 年级 班 科学 学科教案 授课人: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 教学内容:17.生物与非生物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与非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2.能通过对比观察,识别生物与非生物。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学会观察周围事物,发现生物和非生物的不同,认识生物的共同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生物与非生物的探究兴趣。 2.具有珍爱生命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树立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身边常见动物、植物的图片、玩具小狗、塑料花等。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 [PPT 3 出示]谈话: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图片上有什么? 这些物体哪些是有生命的呢? 2.小组讨论,交流。 3.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生物与非生物。(板书课题:生物与非生物) 二、活动过程 活动一:石头与小草,什么会慢慢长大? 1.[PPT 4 出示]思考:小草与石头相比,有什么不同点吗? 观看豆芽生长的视频,和石头进行对比。 2.[PPT 5-6出示] 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小草是有生命的,属于生物。石头是没有生命的,属于非生物。 活动二:比较生物与非生物,你有什么发现? 1.[PPT 7出示] 播放狗狗生长视频和两只玩具狗的图片,对比观察,你认为小狗与玩具狗有什么不同? 2.[PPT 8出示]小组讨论交流,小结小狗与玩具狗的不同。 3.[PPT 9出示]播放鲜花的视频,与塑料花的图片进行对比,有什么发现? 4. [PPT 10出示]小组讨论,小结鲜花与塑料花的不同。 5.小结:生物的共同特征:能够生长,能繁殖后代,都要吃东西,会运动,都需要呼吸。 6.[PPT 11出示]出示图片:机器人、生石花、溶洞中的钟乳石,思考:它们都是生物吗? 7.小组讨论:这些图片上的物体都是生物吗,理由是什么? 8.[PPT12出示]汇报交流,梳理完成表格。 9.小结: 生物需要营养,能够生长,能够繁殖,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而非生物则不需要营养,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不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10. [PPT 13出示] 播放大自然的视频,学生找一找视频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三、拓展活动 1. [PPT 14出示]谈话: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做出判断,并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备 注(教师复备栏)
板书设计: 生物与非生物 生 物 :生长,繁殖,吃东西,会运动,呼吸 非生物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灯泡亮了》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电的本领》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主要是利用熟悉的生活场景,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走进电的世界,知道简单电路的组成,能够解释切断闭合回路是控制电路的一种方法。
《导体和绝缘体》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电的本领》单元的第二课时。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知道有些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有些材料是绝缘体,极不易导电;能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安全用电》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四年级下册《电的本领》单元的第三课时。本课从学生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认识安全用电的重要性,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并能向周围的人提出安全用电建议,进行安全用电知识的宣传活动,养成科学、安全的生活意识。
课时分配
18.《灯泡亮了》…………………………………………………… 1课时
19.《导体和绝缘体》……………………………………………… 1课时
20.《安全用电》…………………………………………………… 1课时
四 年级 班 科学 学科教案 授课人: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 教学内容:18.灯泡亮了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说。 2.明形成电路的条件。 3.能够解释切断闭合回路是控制电路的一种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导线、灯泡、电池、开关等材料设计连接简单的电路进行实验研究。 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电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 难 点】 重点是连接能控制灯泡亮灭的电路,知道简单电路的组成。 难点是解释切断闭合电路是回路是控制电路的一种方法。 【器材准备】 教师准备:导线、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开关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 3、4、5出示]出示美丽的夜景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五彩的灯光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设置疑问:灯泡是怎么亮起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灯泡亮了) 二.探究活动 ●连一连,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 1.认识小灯泡。 [PPT 6出示]课件出示小灯泡的结构图,让学生分别认识玻璃泡、灯丝、金属架、金属螺纹、连接点,并引导小组讨论各个部分的名称和作用,回答不完善的引导其他小组进行补充纠正。 [PPT 7出示]问:有了灯泡,还需要哪些器材灯泡才能发光呢? 出示实验器材:灯泡、灯座、电池、导线等,让学生进行选择并说明选择的原因。 电池是提供电的,我们也称为电源。那你知道导线的作用是什么吗?灯泡呢?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像灯泡一样,我们把消耗电能的电器称为用电器。导线是起到传输电流的作用。) 2.让灯泡亮起来。 [PPT 8出示]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导线、小灯泡、电池,有了这些器材我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请小组讨论,制定你们的实验方案。小组汇报,全班补充。 师提示:动手之前先动脑,探究之前先说一说在实验时注意事项。 [PPT 9出示]重点提示:注意千万不要把电池的两端直接用导线连在一起。 [PPT 9出示]为了便于操作,教师要准备一些辅助性材料:用来固定电池的电池夹,可以固定小灯泡的灯座,教师要给学生演示电池放的位置,导线连接方法,提示学生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基础。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动手连一连,让小灯泡亮起来,在自由组装中认识各材料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连接各个器材都需要用导线。 先让学生分组操作,然后在全班展示自己组装的电路,让学生互相观察并思考,你们在探究中用到了几样器材? 教师概括:小灯泡亮起来需要电池、电线、小灯泡这三种器材。 3.反思灯泡不亮的原因并改善教学方案。 遇到连接后灯泡不亮的小组,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观察灯泡不亮的线路,“为什么不亮”?小组内思考灯泡不亮的原因,并调整自己的探究过程。 师引导学生发现:小灯泡亮起来的线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灯泡不亮的线路是断开的,不闭合。引导学生知道这个线路是电流所流经的路径,所以我们给起个名字叫电路。并进上步引导学生发现,这样连接的线路,不方便控制灯泡的亮灭,我们家里的灯泡有开关。 ●试一试,怎样控制灯泡的亮灭。 1.认识开关。 [PPT 10出示]出示开关,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开关,首先观察开关的结构。 2.连接能自由控制灯泡亮灭的电路。 我们刚才连的电路的基础上,加上开关,连接一个能控制灯泡亮灭的电路,并操作电路,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电路闭合时灯泡能亮,电路不闭合灯泡就灭了。 师:试一试,怎样能方便地让线路闭合、断开呢?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控制灯泡的亮灭呢? 根据生活经验,学生能猜测到可以用开关,合上开关,灯泡亮起来,打开开关,灯泡不亮。 引导学生观察开关的构造,互相说一说开关控制电路闭合的原理。 学生设计并补充实验方案,能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有效的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注意引导,让学生意识到切断闭合回路是控制电路的一种方法,电路的通断是可以被控制的。 3.引导学生画电路图。 教师提示:实验完成后,用实物图的形式或用线路图的形式在活动手册上将自己实际连接的电路画出来。 学生自己画线路图,小组内交流,观察相同点和不同点,讨论:用什么样的画法既准确又快速的画出线路图?全班互相借鉴和补充。 教师展示电路图中各种用电器的符号,让学生根据符号再修改自己的线路图。 4.认识简单电路,知道简单电路的组成。 教师利用学生的电路图,边总结边解说:电池是电的一种来源,人们习惯把它叫做电源;灯泡是用电工作的,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是用电工作的? 生: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脑…… 师:凡是用电工作的,人们统称用电器;电线又叫导线。 师:谁来说一说一个完整的电路由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回答并全班补充。 [PPT 11出示]教师总结:一个完整的电路就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四部分组成的。 全体同学起立,拉起手来,我们手拉着手,心连着心,这就好像我们今天学习的完整的电路,在这个电路里,只要开关一闭合,灯泡就亮了,如果某个部分结合不好,断开了,灯泡还能亮吗? 生:不能。 师:要想让小灯泡亮起来,我们就要团结,要心齐,要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拓展活动 1. [PPT 12出示]在一个电路中,怎样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 教师出示开始的圣诞树,打开彩灯,问:我们的圣诞树漂亮吗?(照应开头)引发学生思考:在一个电路中,怎样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 试着连一连。 两个小组的学生合成一个大组,合并实验器材,就有了两个灯泡,利用这些器材设计、连接电路,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并画一画电路图。 2.课下观察电动玩具上的开关,是怎样控制电动玩具的,并能及时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信息的过程。 备 注(教师复备栏)
板书设计: 10.灯泡亮了 电源(如电池) 开关 导线 用电器(如灯泡)
教学反思:
四 年级 班 科学 学科教案 授课人: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 教学内容:19.导体和绝缘体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有些材料是导体,容易导电。 2.有些材料是绝缘体,极不易导电。 3.能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能,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能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做出总结。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探究兴趣。 2.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3.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 难 点】能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做出总结。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铜丝、铁丝、铝丝、木筷、橡皮筋、塑料棒等。 教师准备:导线、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开关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电池、导线、灯泡和开关,让学生尝试组成一个简单电路。 学生上台连接电路并展示灯泡亮了。教师展示材料包中的材料。 (电线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老师现在把导线换成塑料,闭合开关,小灯泡还亮不亮了?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材料,所有的材料都能导电吗?) 学生进行操作并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复习、演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科学要认真观察、勤思考、善总结,才能有所发现。通过了解简易的电路图,既复习了上节课内容,又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活动过程: 1.[PPT 3出示]哪些材料容易导电? (1)猜想 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比如有记录的同学、有组织的同学等。 [PPT 4出示]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材料包中的铜丝、铁丝、铝丝、木筷、橡皮筋、塑料棒等材料,哪些容易导电呢?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猜想并将猜想记录实验记录单中。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对不同材料的认识阐述自己的猜想,作出假设,促进学生猜测这一探究技能的形成) (2)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才能检验材料是否导电呢? 学生A:我们可以把材料连接到简单电路中。 学生B:闭合开关,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探究方案。 (3)进行实验 学生按照小组动手进行实验。注意各自分工,协同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同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并分析实验的结果与猜想是否一致。 材料名称我的猜想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记录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使学生养成及时做好科学记录的良好习惯) (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PPT 5出示]出示探究技能,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并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且从中认识到这个过程就是在“搜集证据”。 [PPT 6出示]总结:像铜铁铝这样的材料容易导电,属于导体;像干木头、塑料、玻璃这样的材料不容易导电,属于绝缘体。 2.[PPT 7出示]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那谁知道绝缘体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导体容易导电,那谁知道导体在生活中应用在哪些方面呢? 学生按照分组进行讨论交流。 A小组:导体可以用来制作导线。 B小组:绝缘体可以防止触电。有绝缘手套,导线有绝缘皮。 C小组:测电笔的头是导体做的。 D小组:绝缘胶带可以包裹裸露的导线。 [PPT 7出示]出示教科书上的导体和绝缘体应用的图片,引导学生交流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生活中常见材料的性能,举例子描述某些材料的导电性,说出它们的主要用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三、拓展活动 [PPT 8出示]查阅资料,了解绝缘体是否一定不导电?把探究延伸到课下。提示学生可以采用查阅资料、访问他人等方法搜集信息,并加以整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备 注(教师复备栏)
板书设计: 11 导体和绝缘体 像铜、铁、铝这样的材料容易导电,属于导体 像干木头、塑料、玻璃这样的材料不容易导电,属于绝缘体
教学反思:
四 年级 班 科学 学科教案 授课人: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 教学内容:20.安全用电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能列举电的重要用途。 2.知道雷电、高压电、交流电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3.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 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用电不当造成的危害,与他人交流安全用电识,并能倾听别人的意见。 科学态度目标: 1.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共同完成了解怎样安全用电的知识。 2.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3.能进行多人合作,探究电的用途。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电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珍爱生命,树立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意识。 【重 难 点】能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并做出总结。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安全用电方面的资料。 教师准备:安全用电方面的视频、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电让灯泡亮了起来,那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用到了电? (学生罗列多种电在生活中的应用方式。) 师:我们已经知道电灯是用电器,生活中有很多用电器,有了这些电器,我们的生活变得便利、美好。可是有一天突然停电了,这些电器还能正常工作吗? 引导学生认识到电器需要有电才能工作,从而产生问题:电从哪里来? 二、活动过程 (一)电从哪里来? 1.提问:我们知道用电器有了电才能工作,那这些电是从哪里来的? 引导学生说出:太阳能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风力发电…… 2.[PPT 3出示]小结:刚才我们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