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阿Q正传》课件(共5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阿Q正传》课件(共5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7 11:2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单元学习主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
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后至今的文学,即包括现代文
学和当代文学。它是和中国的现代史和当代史相对应的概念。
现代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代指社会主义时期。
常见的分法: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
当代文学1949年——至今
单元学习主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概貌】
现代文学:1917——1949
①1917——1927 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时期《 阿Q正传》1921
代表作家:胡适、鲁迅、冰心、郁达夫、郭沫若、徐志摩
②1928——1937 新文学的兴旺与繁荣时期
《边城》1934《大堰河》1933《再别康桥》1928
代表作家:左翼作家联盟(鲁迅、柔石、艾青、丁玲)
③1937——1949 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钱钟书《围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表现社会变革风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
②1966——1976 文革时期
③1976——至今 新时期文学《秦腔》1983
包罗万象 代表作家:刘心武、路遥、贾平凹、陈忠实
单元学习主题
当代文学:
①1949——1966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概貌】
十七年文学时期《茶馆》1956
某报刊上有这么一则外国笑话:说一个人在路上丢了钱会怎么表现。美国人会兴师动众地报警,英国人会满不在乎继续赶路,德国人会在原地仔细寻找再寻找,日本人会马上回家面壁思过而耿耿于怀。
中国人呢?
他(她)会说:谁捡着钱只能买药去。
这正印证了电影《阿Q正传》末尾说的那句话——
“阿Quei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下面的文句,是陈毅为纪念鲁迅逝世十四周年写的一幅对联,请将其顺序重新整理,把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上联
下联
① 岂仅文坛闯将
② 懂得进退攻守
③ 一生最恨清闲
④ 莫作空头文学家
⑤ 敢于嬉笑怒骂
⑥ 临死也不宽恕
要打叭儿落水狗, , , 。
, , ,不愧思想权威 。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为周树人。“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鲁迅主要作品
散文诗集
小说集
杂文集
散文集
(1918~1922)
(1924~1925)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1923年8月,收集了包括《狂人日记》等共15篇小说。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表示他愿同新文化“前驱”取同一步调,为革命呐喊战斗。
《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城市贫民(《药》)、人力车夫(《一件小事》)、被压迫农民(《故乡》《风波》)等形象。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署名为巴人。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内容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是素材和思想仍是来源于现实的。不过是杂取种种,经过了高度浓缩加工而已。
PPT模板:/moban/ PPT素材:/sucai/
PPT背景:/beijing/ PPT图表:/tubiao/
PPT下载:/xiazai/ PPT教程: /powerpoint/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试卷下载:/shiti/ 教案下载:/jiaoan/
PPT论坛:www. PPT课件:/kejian/
语文课件:/kejian/yuwe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kejian/yingyu/ 美术课件:/kejian/meishu/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物理课件:/kejian/wuli/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kejian/shengwu/
地理课件:/kejian/dili/ 历史课件:/kejian/lishi/
“我手里有一个小故事的稿子,作者是当今最优秀的中国小说家之一。故事是写一个不幸的乡下佬,近乎一个流浪汉,可怜兮兮,遭人看不起,也确实够可怜的;他却美滋滋,自鸣得意(既然人被扎进了生活的底层,总得找点得意的事儿!)他最后在大革命中糊里糊涂地被枪决了,而他唯一感到难过的是,人家要他在判决书下面画个圈儿(因为他不会签字),他画得不圆。这篇小说是现实主义的,一开头比较平淡,但是随后就会发现一种辛辣的幽默;读完,你就会吃惊地发现,你再也忘不掉这个可怜的怪家伙,你喜欢上他了。”
罗曼·罗兰
“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点点......”
大江健三郎
"我愿意用我全部作品'换'鲁迅的一个短篇小说:如果能写出《阿Q正传》那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愿意把我所有的小说都不要了。”
莫言
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1911年)已经整整十年了,但并没摧垮反动封建势力,革命者流了血,却将袁世凯扶上了总统宝座,对敌人宽容姑息,毫不警惕,故而使一些狡诈善变的投机分子钻入革命阵营,成为新贵,革命派却惨遭屠杀。
这些沉痛事实,使得鲁迅对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大失所望,他痛感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使中国社会依然黑暗混乱,广大人民尤其农民,仍然痛苦不堪。中国的出路何在?鲁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冷静观察社会,从历史中寻求借鉴,探索中国的出路。
直到191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鲁迅看到了黎明的曙光,所以当他为新时代呐喊时,自然会以辛亥革命为背景,以当时的事情为题材进行创作,借以总结失败的历史教训,“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见《呐喊·自序》)这大概就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真实目的了。
创作背景
第一章《序》:
阿Q还沉睡在背景之中,也还没有给予姓名。作者仿佛从传说中发掘实际人物一样。用考证学的方法描绘阿Q这个人物的轮廓。阿Q生活在叫做“未庄”的农村,连姓氏和身份都不清楚,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无足轻重的人物。作者把这样一幅阿Q的素描留给大家之后,就退场了。
故事梗概
第二章《优胜记略》:
阿Q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给人家打短工度日。虽然常常被村里人开玩笑,但内心他还反过来看不起村里人。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头上有一块癞疮疤。所以只要被人说道有关疮疤的话题,他就发怒。大家觉得他的发怒很有趣,就更加开他的玩笑了。如果觉得对手弱,他就故意找茬吵架。但结果往往是输。输的时候对自己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心里充满了优越感,如果优越感被粉碎了,他就又想:我是个“能够自轻自贱的”大人物了,便又心满意足了。
有一次,他赌钱幸运赢了一回,不过好容易赢得很多钱却被抢走了。这一次他觉得他真的尝到了失败的痛苦,于是就自己打自己,觉得好像自己打了对方一样,又满足地睡去了。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有一天,阿Q看到“王胡”在太阳下捉虱子,阿Q便也捉起了虱子,但是看到自己的虱子竟比自己看不起的“王胡”少,阿Q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便找茬打仗。但是却输给了以为不是自己对手的“王胡”。
正在这时,“假洋鬼子”——钱太爷的儿子走过来了。平常阿Q看到他常常躲着走,可是今天阿Q正在气头上,为了撒气,就骂了一句。于是遭到了少爷一顿哭丧棒的痛打。
这时,小尼姑走了过来,这下好了,阿Q对她又是骂脏话又是掐脸蛋,终于觉得刚才的憋气都散了,又充满了自豪感。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
不过阿Q那掐过小尼姑脸蛋的手指总是有股滑腻的感觉,让他总是念在心里放不下。“断子绝孙的阿Q!”——小尼姑的骂声在耳边挥之不去,他觉得自己是想女人了。于是他就勾引赵老太爷家的女佣吴妈,结果引起了混乱,被大家都知道了。阿Q的全部财产都被压了,而且又向赵老太爷赔罪,才终于得到了原谅。
第五章《生计问题》:
那以后,阿Q每在街上走,村里的女人就远远躲开了。阿Q却不知道为什么。也没人雇他打短工了。阿Q非常不理解。后来他终于打听到,原来人家都雇佣小D,不再要他了。于是他就找敌人小D打架,不分胜负。后来,他到了离村子很远的尼姑庵偷萝卜。终于他决定离开未庄。
半年之后,阿Q悄无声息地回到了未庄,这次因为兜里有了好多钱,村里人都对他刮目相看。他说他在城里最富有的人家打工,博得了人们的尊敬。他得意和人们谈起在城里看到杀革命党的头的事。因为阿Q有很多衣服,以前都躲着阿Q的女人们也都来买。赵太爷也要买。不过他觉得阿Q有些可疑,让大家当小偷提防着他。这样在村里他就被敬而远之了。一些闲人追求真相,阿Q就毫不隐瞒地和他们说了,他其实不是小偷,只是给小偷打下手,那些东西是偶然才到他手的。于是那些对他敬而远之的人又开始嘲笑他竟然连小偷都做不成。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
第七章《革命》:
革命的谣言传到了村子里,引起了村里的不安,阿Q看过革命党被杀,觉得自己也成了革命党,村子人也开始讨好阿Q这个“革命党”。阿Q相信革命党一定会来找他,他做着抢到好多东西的美梦睡过去了。第二天起来,到了尼姑庵去革命,才知道假洋鬼子已经来过了,把像样的东西“革命”去了,这让他很失望。
人物关系图
闲 人
王 胡
阿Q
假洋鬼子
小尼姑
闲人——阿Q癞疮疤被笑话,反抗被打
王胡——比捉虱子,被打
假洋鬼子——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
小尼姑——欺负小尼姑
走近阿Q:初识人物(完成表格)
姓名 籍贯
年龄 婚姻状况
身份 工作
政治面貌 住址
家庭成员 外貌特征
爱好
性格特征
口头禅
阿Q
30左右
雇农

喝酒、押牌宝
精神胜利法
妈妈的
未婚
打短工
未庄土谷祠
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
不详
欺负小尼姑
生平最得意的事
生平最值得
炫耀的事
进城并看过杀头
贫农
生前最后一句话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2
总结: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
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
地位低下
无依无靠
贫困
无名无姓,无家无根
研读第二章
优胜记略
阿Q胜利
大致、简单的记录
记录阿Q胜利的故事
分析人物
分析阿Q:结合具体事件
活动:速度第二章“优胜记略”,概括体现阿Q性格的重要事件
①“先前阔”
“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与人口角
思考:表现阿Q怎样的心态?
明确:这句话是阿Q面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飘渺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就是精神胜利法。
要强、妄自尊大
②“真能做”
有一个老头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不辨夸讽,将讥笑当作褒奖来满足自己
病态的自尊、自欺欺人
分析阿Q:结合事件
③“见识高”
全不在他眼睛里
看不起未庄人
鄙薄城里人
没见过城里人煎鱼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条凳”“细葱丝”
“这是错的”“可笑”
妄自尊大,狭隘保守
④“癞疮疤”
1.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
敏感禁忌,内心脆弱
2.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欺软怕硬
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阿Q很懂得“审时度势”,马上卑躬屈膝起来,骨子里的“懦弱”和“卑怯”顿时显露无遗,他受过很多苦,深知反抗是得不到好处的,他通过“示弱”来换取“不挨打”,此时的阿Q,虽懦弱,却是广大生活在底层人们的弱小代表的一个缩影!
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有不愿意面对失败,而以口头上占便宜的方式来安慰自己,同样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你还不配……”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活动:被取笑被打时,阿Q是怎样表现的?找出相关语句,体会心理。
⑤挨打的荣耀
懦弱卑怯
1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不幸
“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表面看自相矛盾,但实际表明那就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

“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
几乎
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败,可见阿Q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思考:阿Q赌博,被抢,感到失败的痛苦了,但是他立刻转败为胜,他用了何种绝招?
⑥遭劫的安慰
自轻自贱、自我麻醉
自打嘴巴,转移痛苦。
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往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辣辣的有些疼;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
思考:“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指阿Q已经麻木,没有思想了。
续优胜纪略
研读第三章
“优胜”,用可怜而又可笑的“精神胜利法”获得的虚幻的胜利。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通过自尊自负、自轻自贱、自打嘴巴而获得精神上的胜利的方法。现实处境糟糕,被人取笑甚至被人打,但用这种荒唐的方法,阿Q屡屡转败为胜,傲视任何人。
事件 原文语句 性格特点
蒙赵太爷的打而受到“尊敬”
因与王胡争胜而被打
因小声咒骂假洋鬼子而挨打
因调戏小尼姑而被骂
活动:结合事件中人物的表现,分析阿Q的性格,完成表格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
阿Q尤其“深恶而痛绝之”的,是他的一条假辫子
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
“我不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
趋炎附势
可悲奴相
蛮横霸道
麻木愚昧
憎恶权贵
懦弱卑怯
奴性十足
欺凌弱小
卑鄙无赖
流氓恶习
最藐视
最厌恶
只有这一部络腮胡子,实在太新奇,令人看不上眼
“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
2
“开头一句中“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3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
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4
“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
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5
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耸”、“等候”等词妙在何处?

“耸”字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还表明很有挨打经验,动作娴熟。
等候
“等候”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让人触目惊心。
6
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尽显侮辱;“呆笑”,极尽阿Q的无耻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7
阿Q“十分得意的笑”,店里人“九分得意的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他们个个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看客们麻木不仁,他们都是潜在的阿Q,作者对他们都是持明显批评态度的。
2
小说的情节讲的都是阿Q如何“转败为胜”获得“优胜”的,为何不直接写在一起,要分列两章呢?在情节的安排上有何用意?
“续优胜记略”主要记录了他恃强凌弱,展现了他媚上的奴样和通过欺负更弱者来满足自我优越感的丑态。侧重展现了他获得快乐的方法。
虽然都是“转败为胜”获得“优胜”,但是两章的内容有所不同。
所以虽然都是“优胜”却在“优胜”的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
“优胜记略”主要记录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他人评价和他自身的自以为是,获得优越感,维护自尊心;二是通过几个小片段展示了他是如何来维护自己的自尊,摆脱痛苦,侧重展现他生存的法则。
对阿Q的历史评价
阿Q具有“双重人格”: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鲁迅《坟·灯下漫笔》
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鲁迅《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
奴才兼有两种身份,在主子面前是奴才,而在地位比他低一等的小奴才面前则又是暴君。
鲁迅
对阿Q的历史评价
林兴宅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真任性
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
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
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
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
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
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两重人格
退回内心
泯灭意志
学者林兴宅曾经在《论阿Q的性格系统》一文中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大方面。
鲁迅先生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对阿Q这一人物的刻画,分析作者所运用的方法及效果。
塑造方法 文本内容 表达效果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再用力的一拧”
“他怒目而视了”
“于是也心满意足地走了”
通过语言上的示弱,刻画出阿Q自轻自贱、欺软怕硬的形象。
通过两次欺负小尼姑的动作描写,刻画出阿Q欺软怕硬、哗众取宠的形象。
刻画出阿Q麻木健忘、自欺欺人的形象。
塑造方法 文本内容 表达效果

正面描写
叙述语言
心理描写
幽默
诙谐
夸张
大词小用
“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
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刻画出阿Q沉浸在“精神胜利”的喜悦中的状态,突出其麻木健忘、自欺欺人、妄自尊大的形象特点。
作者用诙谐幽默、加以讽刺的语言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刻画的淋漓尽致,将作者的情感态度展露得淋漓尽致。
鲁迅先生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对阿Q这一人物的刻画,分析作者所运用的方法及效果。
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阿Q作为一个生长在未庄的人,是一个卑怯狡猾、自轻自贱、欺软怕硬的底层雇农的形象,那阿Q生活的未庄又是什么样的呢?(环境描写)
未庄世情 世情 表现
人情淡薄、虚伪
人们多贪慕权势、势利
人们欺软怕硬、冷漠、自私、麻木
老头子颂扬“阿Q真能做”时,阿Q正懒洋洋瘦伶仃地在他面前,别人也说不清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
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
阿Q欺负小尼姑时,酒店里的闲人大多是看客,一起哄笑,丝毫没有帮助的意思;阿Q也在众人的欢笑中欺负得更加有力。
未庄世情 世情 表现

人们虚情假意、麻木自私、封建思想浓厚
看重利益、为利益不择手段
小结:未庄是一个封建思想浓厚、世情冷漠的农村小镇,人们多贪慕权势、欺软怕硬、冷漠自私、麻木不仁。
阿Q在赌场中赢得钱财之后,赌场中发生了打架事件,阿Q的钱财在混乱中被抢劫一空。
钱太爷的大儿子跑去东洋回来后,辫子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是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
什么是精神胜利法?
探究一
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阿Q精神),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换个角度,从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
实质: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如何使用的呢?
探究二
注意阿Q的身份、性格,注意周围环境,结合具体的情节甚至细节,以第三章“续优胜纪略”中的三件事为例。
愚昧、受压迫欺凌
遇强者
遇弱者
憎恶、反抗
失败
自负、自贱、忘却
欺凌
胜利
满足
图源:《阿Q正传丰子恺插图本》
“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一种自欺自骗、自我安慰的心理现象,
一种不思进取、逃避现实,随遇而安的处事方式。
弱势群体的一种精神特征,一种奴性的典型表现。
统治者对人民进行精神的麻醉和毒害的工具,使他们忘却压迫和屈辱,没有反抗的意识和斗志,永远处于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之中,永远当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统治者对民众实施“精神胜利法”的目的
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种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探究三
统治阶级的精神奴役
自身阶级的弱点
生存的困境
统治阶级留下的创伤,被凌辱与毒害的烙印。当时的中国农民从一次次造反的失败中,错误地得出了造反没有出路的结论,而不造反又无法忍受现实和痛苦生活,只好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或求佛拜神,或寄希望于来世。
不能正视缺点,寻求精神安慰。(小农社会的落后、保守)当时的中国农民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而且当时的中国农民虽然其社会地位低贱,但在家庭中却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而且越是在外面受辱受压,就越是在家庭中称王称霸。
无田地,无房屋,无女人等。现实的不如意,只能通过精神的自我欺骗获得满足。
小说通过塑造阿Q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什么主题?
探究二
通过对阿Q的语言、心理、动作等的描写
刻画了
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及严重危害
展示了
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国社会,特别是畸形的国民精神面貌
反映了
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以笔为刀,“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揭示了
国民劣根性,“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当时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
小说主旨
通过记叙阿Q的“精神胜利法”,讽刺了以阿Q为代表的旧中国下层人民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不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对劳动人民的麻醉和毒害,从而表达了作者改良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的愿望。
暴露旧中国国民愚昧懦弱的劣根性, “引起疗救的注意”。
松散的章回结构,与众不同的叙事风格
《阿Q正传》是以一部通俗的滑稽小说或文学漫画的方式亮相的,在体裁和写作手法上,更接近白话章回体小说,既没有作为现代派作品标记的变形和张力,也没有现实主义小说情节上的蓄意性和紧张感。
在《阿Q正传》里,事件的编排是纯线性的,一件接一件,像相声演员一个接着一个地“抖包袱”,几乎没有结构可言;语言文字也似乎对“表现力”和“戏剧性”之类的文学标记毫无兴趣,而只是高度程式化、高度“象征性”带有民间戏剧的脸谱化倾向。
他表面上那种轻松调侃的语调、松散的结构、写意式的白描、以及举例和图解式的叙事方法更像是在常识和公共舆论层面上展开的议论和讽刺。从节选部分的章节来看,他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故事线,尤其是第二章的内容,仅是将看起来毫无关联的几个场景片段做以展现。
鲁迅先生给呈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鲜活的面孔,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严重的国民劣根性,阿Q死了。但这种精神确留在我们的生活中,同学们,认为我们现在生活需要吗?
观点一:需要的,我们现在所处在压力山大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可以让我们缓解压力。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比别人好,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的话,恐怕就会被郁闷的情绪击倒,心理压力会很大,会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无法面对亲朋好友。
1
观点二:不需要,这是一种消极的生活态度,会让人一直消沉。阿Q精神只会诗人因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
2
观点三:任何事情就像硬币一样都有两面性,生活中,要辩证对待。阿Q精神”并非坏事,它内含科学性;对于心理失控的人来说,它是一剂良药,使我们能放松自己的心情,从中获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但阿Q精神不是时时都能用的,如果我们时时都用“阿Q精神,那么就会丧失进取意识,缺乏敏锐的发展观,我们的人生将会失去意义。
3
拓展探究
王冶秋认为,要读懂个《阿 Q 正传》,至少要读14遍:
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
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笑的成分;
第三遍,鄙弃阿 Q 的为人;
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
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
第六遍,阿 Q 还是阿 Q ;
第七遍,阿 Q 向自己身上扑来;
第八遍,合而为一;
第九遍,又一一化为你的亲戚朋友;
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
第十一遍,扩大到全国;
第十二遍,甚至到洋人的国土;
第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
第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
阿Q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和价值
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 ——茅盾
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 ——茅盾《读<呐喊>》
我们民族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把自身检验一下,看你还带有阿Q灵魂原子没有......一定要勇于正视我们自身的缺点和毛病,一定要洗涤我们的灵魂。
——作家张天翼《论〈阿Q正传〉》
积极性:“精神胜利法”是处于无奈之中的“人”的一种几乎是无可非议的选择,精神胜利法可以缓解人们精神上的压力,保持自我内心的平衡。
消极性:但这种调节应该是适度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动适应方式,即“在无法改变自身实际社会地位的时候,以被动忍耐的方式适应被压迫、被蹂躏的悲惨处境”。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正确做法:对于失败,我们不能苟且,不能容忍,应该作出抗争,以求得实际的胜利。
你怎么看待这种“阿Q精神胜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