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易错题回顾测试语文试卷(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信阳市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2月易错题回顾测试语文试卷(PDF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7 11:10:08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二年级2月语文回顾性测试参考答案 教师版
A
【解析】“比西方早了一千多年”错误,偷换概念。材料一第一段说“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比西方早是就“形成色彩体系”而言,并非就“五色体系”而言。
D
【解析】A.“又追求色彩混合形成的斑斓绚烂”错误。原文为“儒家色彩观亦推崇斑斓绚烂的‘纯粹’美,追求各色颜色配合相宜”,文中(色彩)“斑斓绚烂”并非指色彩混合,而是指各种原色(“纯粹”色)配合适宜。
B.“五色(黄、红、紫、白、黑)”错误,根据原文“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选项中“紫”应该为“青”。
C.“天色为玄色,即幽冥之色,故……,‘天’也就成了道家思想中产生万物的本源”错误,因果倒置。原文信息是“‘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逻辑混乱。
3.D
【解析】对应材料二末段“《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中国文人画偏爱黑色,是因为人生失意而选择超然物外,表达的是淡远无为的心灵世界,体现的是道家色彩观,而“比德”体现的是儒家色彩观。
4.①西周时期:形成了五色体系,并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五原色是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红色为五色之首。②春秋时期:色彩与政治紧密联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公然挑战五色礼制;孔子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③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将“阴阳五行”与色彩对应配属。④秦朝黑色最尊贵,为皇家专用。⑤汉唐以后:紫色变得尊贵,“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⑥宋朝以后:黄色象征皇权,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 (1点1分)
5.①体现了儒家“正色论”色彩观,以五原色(正色)为尊贵色。宝玉着大红,体现尊贵地位;袭人着桃红,符合她一等丫鬟的身份。②体现了儒家“文质彬彬”“配合适宜”的色彩观。怡红院以红绿互补互衬呈现出斑斓绚烂的“纯粹”美。(1点2分)
6.D
【解析】A.“‘重逢’的对象是作者,‘相逢’的对象是张桂梅”错误。“重逢”针对对象是张桂梅,“相逢”针对对象是张桂梅与读者。
B.“被父亲寄予厚望”无中生有,父亲为她起名很随意,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见到玫瑰,随口而起,玫瑰也不仅仅象征旺盛。
C.“张桂梅自费给学生们买水喝”是典型事例,不是细节;另外,“反衬”也错,饭店老板由开水1元到5角到免费,是以周围人态度的变化侧面烘托张桂梅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
7.D 【解析】“都是文学性的体现”错。既有真实性的体现,也有文学性的体现。
8.①“兮”字有咏叹意味,以“兮”字置于主人公名字之后,增强抒情性,表现对张桂梅的赞扬之情。②梅花桂花,芬芳无比,象征(比喻)张桂梅用生命办学、爱教育爱学生的美好情怀;用“国”修饰“芬芳”,高度评价张桂梅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举国盛赞的。③凝练而形象地概括了主人公的精神品格,突出了报告文学的主题。(任选2点,1点2分)
9.①通篇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有强烈的对话性和抒情性。用“你”显得更加亲切,感人,同时有助于走进人物内心(有助于与人物进行一种精神的对话),容易产生情感共鸣。②叙述中时时插入直接抒情。如“你不是超人,不是伟人,你只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女人。”强烈的敬佩、感动之情喷涌而出,深深打动读者。③选择典型事例(细节、语言)来抒发情感。如张桂梅锻炼走路时“你倒在地上,爬不起来,等爸爸回来才把你抱回炕上……”的细节饱含作者的怜惜之情。如孩子们说:“是我们把老师累病的!听老师讲第一节课时,老师是那么年轻,可现在变成这个样子了……”表达了对张桂梅的感激和赞美之情。(1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 CEF
11. B
【解析】B项,文中“随”意为“追寻,追逐”;“随遇而安”的“随”意为“听任”。A 项,爵,古代的一种酒器,文中为通假字,通“雀”,意为“小鸟”;该词也可指爵位,用以区分地位和身份。 C项,文中“弱” 与“以弱天下之民”中“弱”皆为使动用法。 D项,文中“固”意为“本来”,此处译为“的确”;“必固其根本”的“固”意为“使之固,巩固”。
C
【解析】由材料相关信息可知,第三次即使兵力不足也要发动战争,导致军民遭受灾难的是穰侯,并非秦国谋臣。
13.(1)如果不在仁德上立志,便要终身忧患、受辱,从而陷入死亡的境地。(句意2分,“苟”“志”各 1分)
(2)砍削树木不能遗留树根,不与祸害接近,祸害就不会存在。 (句意2分,“削”“邻”各1分)
14.①儒家孟子主张施行王道,获得民心来统一天下,而要获得民心,就要使百姓富有,符合《荀子》“王者富民”的观点。 ②法家韩非子认为能发兵平定天下,聚散民,勿使民“疲病于内”,才可得民心,称霸天下。符合《荀子》“王者富民”的观点。(1点2分,2点 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桀、纣丧失天下,是因为失去老百姓的支持。 失去老百姓的支持,是因为失去民心。得到天下有方法:得到百姓的支持就能得天下。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有方法:得到民心就能得到老百姓支持。 得到民心有方法:(他们)想要的,就替他们聚积,(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 老百姓归附仁政,就像水往低处流,野兽往旷野跑。 因此,替深池把鱼赶来的,是水獭;替丛林把鸟雀赶来的,是猛鹰;替商汤、武王把老百姓赶来的,是桀和纣。 当今天下君王如果有喜爱仁德的,那么,各国诸侯都将受他驱使;即使不想称王于天下,也办不到。 现在想称王于天下的人,好比是患了沉疴旧疾而需要找到数年的陈艾来医治一样。 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终身也得不到。 如果不在仁德上有志,便要终身忧患、受辱,从而陷入死亡的境地。 《诗》说:‘那如何做得好,不过是相率落水罢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材料二:
臣斗胆进言:过去齐国向南打败楚军,向东攻灭宋国,向西迫使秦国屈服,从中调遣韩、魏两国,领土广阔而兵力强大,战胜攻取,号令天下。 齐国清澈的济水、浑浊的黄河,足以用作防线;齐国的长城巨防,足以作为要塞。 齐国,是打了五次胜仗的国家,(后来仅因)一次战斗失利而灭亡。 由此看来,战争关系到大国的存亡。 况且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削砍树木不能遗留树根,不与祸害接近,祸害就不会存在。”秦军和楚军作战,大败楚军,击破郢都,占领洞庭、五湖、江南一带,楚国君臣逃跑,向东在陈城困守。在这个时候,如果用兵追逐楚军,就可以占领楚国;(如果)可以占领楚国,那么楚国的百姓就能够(归秦国)占有,楚地就能够(归秦国)利用。 向东可以削弱齐、燕,在中原可以控制韩、赵、魏国。这样,那么就能够一举成就霸王之名,可使四邻诸侯都来朝拜,然而谋臣不这样做,(却)率领军队撤退,再与楚人讲和。使楚人得以收复沦陷国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再建宗庙,让他们率领各国军队向西来挑战秦国。 这确实是秦国第一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 六国合纵而紧密配合,驻军华阳城下,大王发布诏令击败他们,兵临大梁城下。 包围大梁数十天,就可以攻下大梁;攻克了大梁,就可一举占领魏国;占领魏国之后,楚、赵联合的意图就会破灭;楚、赵联盟破灭,那么赵国岌岌可危;赵国危急,楚国抗秦决心就会动摇;大王向东可削弱齐、燕,在中原可控制韩、赵、魏国。 这样,那么就能一举成就霸主之名,让四邻诸侯前来朝拜称臣。 然而谋臣没有这样做,(却)率领军队撤退,再与魏人讲和,反而让魏人收复沦陷国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再建宗庙,让他们率领各国军队向西来挑战秦国。这确实是秦国第二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 以前穰侯治理秦国时,用一国的兵力而想建立两国的功业,因此士兵终身在野外艰苦作战,百姓在国内疲惫不堪,未能成就霸主之名。这确实是秦国第三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
A
【解析】“写出环境的冷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环境是清静的,诗人的情绪是渐趋高昂的
16.①借“白醪”“红枣”两个意象,描绘出金秋时节的丰收景象;②“白”“红”色彩鲜明,烘托出官民同乐、热闹祥和的气氛;③两个意象营造的意境氛围,使诗歌由安闲惬意转入关注民生,为下文抒情积蓄力量。(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1)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2)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18.C
【解析】原文"没有什么两样"中的"什么"用在否定句中,处在名词前,可以删除,且意思不变,语气略显直率。 A .引述别人的话,加"什么",表示不同意。 B .用于"都、也"前,表示在所说的范围内无例外。 C .指示不肯定的事物或人。省去"什么"意思不变,但语气比较直率。"什么"加在名词前,用于否定句。 D ."什么"独用,表示惊讶。
19.(1)用词精当。如“丢”“蹦”“倒”等词生动贴切,刻画入微。(2)具有现场感、画面感。“通红的”“呼的一声”“裂了壳的”,兼具视觉和听觉,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情境。(3)多用短句。“一会儿”“呼的一声”突显声响之有力;用短句串起一系列的动作,简洁有力,富有节奏感。(4)典雅用语和口语相结合。“生火盆”“使冷”“入口”“无比”“乐事”用词典雅,与“抓”“倒”等口语相结合,增强了文本的艺术魅力。(1点1分,任选3点)
20.A:也会用两台放映机同时播放 B:部分人的眼距与眼镜不合适 (每处 2 分,意思对即可)
21 .序号:③ 修改为:再加上感官刺激/再加上感官受到刺激
序号:④ 修改为: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序号:⑦ 修改为:以致出现更多不适症状
22.①上联以问句始,着一“奇”字,介绍岳阳楼的历史人文;下联据方位实写,“看”字领起,介绍岳阳楼的地势风貌,并以问句终。全联首尾圆合,结构精巧。
②化用多个相关典故传说与诗文名篇(如杜甫、范仲淹的名篇,陈子昂、陶渊明的名句),描绘景致,寄寓深情。
③上下联各有一组排比、对仗句,颇具表现力,多角度、有层次地介绍岳阳楼,句式灵活,长短交错。
④形式工整,声韵和谐,节奏分明,气势不凡。(1点1分)
23.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助近期舆论热点话题“全职儿女”展开话题。材料第一段对于“全职儿女”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既指出了其脱产、依靠父母生活等特点,也指出他们一直保持学习,并未放弃对职业目标的追寻。而材料第二段,则对于“全职儿女”这一现象给出了不同的舆论评价。首先,第一类人对此表示批判,认为这与“啃老”并无二致,并且也认为这是年轻人不能勇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消极、逃避的表现。而后两种观点,则对“全职儿女”表达了理解或认同。这份认同里,既有对新时代年轻人自由职业价值取向的理解,也有对年轻人不盲目激进,善于积淀、提升自我的赞扬。
对于“全职儿女”这一现象,我们要认识到,它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对当下时代发展特点的响应。一方面,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被照顾。另一方面,年轻人就业形势复杂多变,202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158万。并且,从材料中不难看出,“全职儿女”和“啃老”还是不同的,“啃老”是年轻人呆在家里,什么也不干,就靠父母养活自己,并且大部分“啃老一族”是主动地、完全消极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是需要批评的。而“全职儿女”的出现,则是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薪酬低、缺乏职业发展机会、缺乏工作满足感和成就感、工作环境差和家庭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等生存困境造成的。并且,大部分年轻人在这段时间里,并没有无所事事,而是依然保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
对此,写作时,可以先适当介绍“全职儿女”的内涵特点,并阐述清楚其与“躺平”的本质性不同。然后,可以结合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思考“全职儿女”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当下社会发展问题导致他们不得不做“全职儿女”的原因,也可以包括自我提升的主观性因素。然后,则可根据原因分析,发表自己对“全职儿女”这一身份的态度,对此可以批判,说明即使面临困难,我们也不能依靠通过当“全职儿女”暂时躲避;也可以表示理解或赞扬,肯定他们不放弃学习提升的态度。当然,“全职儿女”的出现,毕竟不是一种可喜现象,行文最后,还是可以积极思考,尝试给出可行性的解决建议。
立意:
1.只要积极面对生活,“全职儿女”又何妨?
2.“全职儿女”是当代年轻人工作与生活方式多元化的体现。
3.“全职儿女”并不利于社会良性发展。{#{QQABCYAEogigAhBAAAhCQwHYCEKQkACACAoOgAAMsAIBiQFABAA=}#}
{#{QQABCYAEogigAhBAAAhCQwHYCEKQkACACAoOgAAMsAIBiQFABAA=}#}
{#{QQABCYAEogigAhBAAAhCQwHYCEKQkACACAoOgAAMsAIBiQFABAA=}#}
{#{QQABCYAEogigAhBAAAhCQwHYCEKQkACACAoOgAAMsAIBiQFABAA=}#}
{#{QQABCYAEogigAhBAAAhCQwHYCEKQkACACAoOgAAMsAIBiQFABAA=}#}
{#{QQABCYAEogigAhBAAAhCQwHYCEKQkACACAoOgAAMsAIBiQFABAA=}#}
{#{QQABCYAEogigAhBAAAhCQwHYCEKQkACACAoOgAAMsAIBiQFABAA=}#}
{#{QQABCYAEogigAhBAAAhCQwHYCEKQkACACAoOgAAMsAIBiQFABAA=}#}
{#{QQABCYAEogigAhBAAAhCQwHYCEKQkACACAoOgAAMsAIBiQFABAA=}#}
{#{QQABCYAEogigAhBAAAhCQwHYCEKQkACACAoOgAAMsAIBiQ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