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一中高2021级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诗经》三百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相符,形式也多是整齐的四言诗,涵盖的地域极广,体系完整且内容丰富。因此有学者推测,《诗经》应当是周王朝通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据此可知,《诗经》( )
A. 创作方法受到广泛认同 B. 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C. 体现对区域文化的整合 D. 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诗经》三百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相符,形式也多是整齐的四言诗,涵盖的地域极广,体系完整且内容丰富。因此有学者推测,《诗经》应当是周王朝通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可见《诗经》内容涉猎广泛,涉及到各个地区的风土人情,这有利于整合各个地方的区域文化,推动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诗经》创作方法受到广泛认同,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诗经》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排除B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未体现《诗经》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C项。
2. 进奏院始建于唐代安史之乱期间,一般由藩镇自行选举所属幕职担任,其主要职责是接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宋代设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并对进奏官进行厘选,一般以八品文官或三班使臣充任,仅为传递公文的文书官员。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
A. 监察制度建设的延续性 B. 地方机构的膨胀
C. 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强化 D. 选官制度的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进奏院是藩镇与中央关系发展的特殊产物,唐代进奏官由藩镇自行选举所属幕职担任,并为藩镇收集情报,而宋代中央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进奏官由中央厘选,反映宋代中央集权的强化,C项正确;材料中的进奏院不是监察机构,与监察制度建设无关,排除A项;宋代设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等措施,不能反映地方机构的膨胀,排除B项;材料没有呈现官员选拔的具体情况,无法得出选官制度完善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3. 《晋律》规定,父母杀子同凡论,走马城市杀人者,不得以过失论,部民杀长吏者同凡论,常人有罪不得赎等。这些规定
A. 体现了儒法并用思想
B. 消除了社会等级限制
C. 突出了严法治国理念
D. 忽视了社会伦理风俗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既体现了法家思想又体现了儒家思想,属于儒法并用思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社会等级限制是不会消除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不仅体现了严法治国也体现了伦理风俗,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强调了社会伦理风俗,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4. 明朝出现海瑞扶棺式的冒死硬谏,海瑞谏嘉靖,几近痛骂,嘉靖帝碍于舆论,无可奈何;官僚集团或采取车轮战术,或发动集体抗议,在君主屈尊求情下仍决不让步。这说明明朝
A. 士大夫民主意识觉醒
B. 天理纲常的礼法加强
C. 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D. 君主与士人共治天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海瑞扶棺式的冒死硬谏”“官僚集团或采取车轮战术,或发动集体抗议”反映臣下冒死劝谏皇帝、多样的劝谏方式,实质体现君主无上权威,故C正确;封建士大夫劝谏为封建统治服务,体现君为主而非有民主思想,故A错误;臣下劝谏皇帝一定程度影响皇帝权威,与纲常不符,故B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士人协助皇帝治理天下,以皇帝为主,故D错误。
5. 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丝织品的内销量折合生丝从5.06万担增至5.49万担,增长8.5%;外销量则由0.44万担增至2.21万担,增长了402.3%.这种情况
A. 阻止了列强对华丝织品倾销
B. 为维持贸易顺差提供了条件
C. 对民族丝织业的发展有利
D. 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丝织品内销量、外销量均增加,这对民族丝织业的发展显然是有利的,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种情况也无法阻止列强对华丝织品倾销,选项A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贸易是逆差而非顺差,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自然经济早已经开始解体,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6. 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时指出:“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在此,梁启超的“育人才”主张旨在
A. 提高国民的参政意识 B. 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人才
C. 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 D. 培养从事法制建设的人才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可见梁启超强调政治习惯和政治道德的重要性,实际上是注重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故选C。A从属于C项,BD不是题干的主旨。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维新变法思想 。
7. 1923年,国民党委员邓泽如上书孙中山,指责“俄人替我党订定之政纲政策,全为陈独秀之共产党所议定”,共产党正在“借国民党之躯壳,注入共产党之灵魂。”为此,孙中山回信(见下图)进行了驳下。其回信表明孙中山
“俄国之革命党皆属有党政经验之人,不为此等少年所遇,且窥破彼等伎俩,于是大不以彼为然,故为我纠正之,且要彼等必参加国民党,与我一致动作,否则当绝之……不能以彼往时反对吾人,而绝其向善之路。” ——《批邓泽如等的上书》
①对苏俄的政策持信任和肯定态度②对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表示支持
③对邓泽如等人的担心进行了规劝④决定放弃“以俄为师”的革命道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俄国之革命党皆属有党政经验之人,不为此等少年所遇,且窥破彼等伎俩,于是大不以彼为然,故为我纠正之,且要彼等必参加国民党,与我一致动作,否则当绝之……不能以彼往时反对吾人,而绝其向善之路。”中孙中山言论,可以看出,他对苏俄的政策持信任和肯定态度,同时对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表示支持,也对邓泽如等人的担心进行了规劝。A①②③正确;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他并没有要放弃“以俄为师”的革命道路,故排除BCD项。故选A项。
8. 1979年,电视片《三峡传说》主题曲《乡恋》播出后,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但因为内容、曲调不合乎“无产阶级的感情”,而被禁唱禁播。直到1983年春节晚会开禁前,为了“能不能给《乡恋》一曲开禁,导演乃至中宣部领导人仍旧会紧张得心惊肉跳。”《乡恋》的经历说明
A. 普通百姓已摒弃了阶级斗争的思维模式 B. 抒发个人情感的要求依然受到严厉压制
C. 破除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模式过程曲折 D. 影视作品逐渐失去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乡恋》的看得出一波三折,这说明在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解放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也反映出破除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模式过程曲折,C项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项;从材料中可得出已经放宽,排除B项;D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
9. 刘玉荣在《西方文化之旅》一书中将西方文化的演变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近代和现代,其中把古代称为“直觉时代”,你认为“中世纪”最适合的主题是( )
A. 创造时代 B. 反省时代
C. 信仰时代 D. 求知时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中世纪的西方处于天主教会专制独裁阶段,故本题应选C项;A、B、D三项分别为近代、现代和文艺复兴时代,均与题目中的信息“中世纪”不符,故排除。
10. 俾斯麦考虑的德意志型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 德意志政体融合了几大阶级之间的矛盾
B.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C. 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在德意志创建
D. 君主立宪制最适合德意志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俾斯麦考虑的德意志型制度,使得两个阶级的利益相互融合,故A项排除;德意志新体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制度,并不是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的相互补充,故B项排除;据题干中“俾斯麦最终考虑的德意志宪法既保持了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充分融合,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可知适合德国国情的政治体制在德意志创建,故C项正确;君主立宪制最适合德意志统一,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排除。
11. 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带来的后果是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0 515 685
A. 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
B. 加速社会分化和封建制度解体
C. 推动农业生产商品化及贸易繁荣
D.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时间上来看,1475——1597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属于新航路开辟所引起的价格革命所带来的后果,而价格革命同时也加速了社会分化和封建制度解体,因为物价的上升会使新兴资本家所赚取的利润更多,经济实力更强,反而使征收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主们经济实力大受损失,故B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价格革命所带来的后果,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不符合材料主旨,A错误。农业生产商品化及贸易繁荣属于商业革命影响,C错误。D是18世纪中后期,排除。
12.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美国资产超过百万的富翁不足20个,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后期,原有财富分配格局被打破,1892年《纽约论坛报》上列的百万富翁就达到4047位。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 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B. 霸主地位日趋巩固
C. 阶级矛盾濒于激化 D. 金融贸易领先世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美国)。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百万富翁的数量在快速上升,这说明当时社会财富分配逐渐出现了财富快速集中的情况,意味着贫富分化,说明原有的制度设计存在一定缺陷,A项正确;这一时期的美国尚不是霸主,排除B项;百万富翁数量增多,只能说明当时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并不能反映出阶级矛盾濒于激化,排除C项;美国百万富翁的数量属于美国社会内部出现的经济现象,其并不能反映出当时美国在金融领域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
企业名称 概况
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 总投入近千万两白银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等,由美国人负责生产技术。但生产效率低下,其生产的枪炮普遍落后西方二三十年。
福州船政 局(1866年) 共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有52人之多,其所需的木材皆购自东南亚各国,平均每生产一艘船的成本是购买同样船只费用的两倍以上。
兰州制呢 局(1880年) 总监工为德国人,5名技工也来自德国。从德国引进机器设备,但与兰州本地出产的羊毛毛质不匹配,导致效率低下。
汉阳铁厂 (1890年) 前后总计耗费千万两之多,从英国购买设备,但与当地煤、铁矿石不匹配。因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不合格,建成之后被迫停产。
——据陈佳琪《论洋务企业技术引进的特点及意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苏联帮助下建成了一批国营企业,在煤炭、电力、机械等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占据绝对优势。进入 1960年代,我国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中央政府领导国营企业在20多个基础性和共用性技术领域发起“大会战”,来攻坚克难。 以机械工业为例,中央政府在1961—1969年启动“九大装备”重大任务专项,动员了国务院的10个部委,100多个国营大型工厂,1000多名工程师和超过10000名工人,共设立了100多项重大项目。 到 1969年,该项目建成了9套大型成套设备,包括840类,1400多台复杂、精密的重大机器设备,基本解决了中国在工业机械上对外依赖的问题。
——据王思霓、王彩萍《国有企业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历史性成就与规律性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企业引进技术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有企业在技术引进上的进步之处,并简要评价20世纪60年代国有企业在技术领域的“大会战”。
【答案】13. 历史背景: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西方加紧对外扩张;两次鸦片战争,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西方坚船利炮,冲击了传统保守观念;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思想的影响。
特点:投入巨大,对外依赖性强,具有盲目性,效果不显著等。
14. 进步之处: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集中于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集中力量完成重大项目等。
评价:“大会战”是我国应对外部危机的主动选择(中苏关系破裂以及美国的威助),意在保证我国经济安全与稳定;增强了我国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减轻了对外国的依赖;增强了我国工业实力,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产业链韧性,保障了我国经济安全;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背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865—1890年(中国)。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865年—1860年可知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西方加紧对外扩张;结合洋务运动的背景可知两次鸦片战争,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结合鸦片战争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可知西方坚船利炮,冲击了传统保守观念;根据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可知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思想的影响。
特点:根据材料“总投入近千万两白银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等”“共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有52人之多”“与兰州本地出产的羊毛毛质不匹配,导致效率低下”可知投入巨大,对外依赖性强,具有盲目性,效果不显著等。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步之处:根据材料“我国在苏联帮助下建成了一批国营企业,在煤炭、电力、机械等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占据绝对优势”可知,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集中于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根据材料“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可知,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根据材料“领导国营企业在20多个基础性和共用性技术领域”可知,集中力量完成重大项目等。
评价:结合“大会战”的背景1960年代可知,“大会战”是我国应对外部危机的主动选择(中苏关系破裂以及美国的威助),意在保证我国经济安全与稳定;根据材料“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可知,增强了我国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减轻了对外国的依赖;根据材料“动员了国务院的10个部委,100多个国营大型工厂,1000多名工程师和超过10000名工人,共设立了100多项重大项目”可知,增强了我国工业实力,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产业链韧性,保障了我国经济安全;结合我国的制度优势可知,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中央集权体制的下移,以及地方民间秩序的自我运行,两者相辅而行,相互为用,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官民合治的治理模式。下表是古代中国部分朝代的社会治理概况:
朝代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安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秦 分类登记制度 乡里制度 什伍组织 鸠杖
汉 编户齐民 常平仓制度
唐 户籍三年一造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邻保制度 官仓和义仓 养病坊
宋 主客户制 保甲制 宗族内部救济活动兴起 福田院
明 户帖和黄册 里甲制度 十家牌法 慈善组织兴起 养济院
清 永停编审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材料中蕴含了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诸多信息,从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答案】论题:古代中国政府对基层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
说明:地域辽阔的古代中国交通落后,将皇权延伸到乡村每个角落难以实现。为了解决基层治理的难题,受商鞅什伍连坐法的启发,秦以来,乡村普遍实行“什伍乡里制度”,后发展为里甲制。人们在组织系统的严控下很难自由流动,同时又被束缚在土地上,这既维护了社会稳定,又保障了帝国的赋役。唐建立了警政治安的邻保制,王安石推行的保甲制和王阳明颁发的“十家牌法”,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使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历代统治者通过控制和利用社会组织加强了中央集权。总之,有效的基层治理模式使“大一统”中国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秦—清朝(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中的“中央集权体制的下移,以及地方民间秩序的自我运行,两者相辅而行,相互为用,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官民合治的治理模式。”结合各朝代社会治理的情况,发展到清朝是成为“编制严密的保甲制”可拟定论题:古代中国政府对基层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
再次,从采取基层制度原因、基层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作用等角度阐释说明论题,比如:地域辽阔的古代中国交通落后,将皇权延伸到乡村每个角落难以实现。为了解决基层治理的难题,受商鞅什伍连坐法的启发,秦以来,乡村普遍实行“什伍乡里制度”,后发展为里甲制。人们在组织系统的严控下很难自由流动,同时又被束缚在土地上,这既维护了社会稳定,又保障了帝国的赋役。唐建立了警政治安的邻保制,王安石推行的保甲制和王阳明颁发的“十家牌法”,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使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历代统治者通过控制和利用社会组织加强了中央集权。最后,总结归纳,升华论题,有效的基层治理模式使“大一统”中国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不涂、多涂均按每科所答第一题评分;多答按每科所答第一题评分。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在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文帝开始刑罚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在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其小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替父赎罪,并指出肉刑制度断绝犯人自新之路的严重问题。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把黥刑(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砍左脚)改为笞五百。景帝继位后,在文帝基础上对肉刑制度作进一步改革。他主持重定律令,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五百。景帝又颁布《垂(音)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
——摘编自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相关措施。
【答案】(1)背景:新兴政权汉朝建立;统治者注重吸取秦朝灭亡教训;文景时期采用黄老之学进行社会治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需要大量劳动力。
(2)简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对劳动力的保护;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为后世司法改革提供借鉴。(任答四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在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可知新兴政权汉朝的建立;统治者注重吸取秦朝灭亡教训。根据材料“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采用黄老之学进行社会治理。根据材料“他主持重定律令,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五百。”可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需要大量劳动力。
【小问2详解】
简评: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在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根据材料“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可知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有利于对劳动力的保护;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景帝又颁布《垂(音)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可知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为后世司法改革提供借鉴。(任答四点即可)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8年5月和7月,美国海军先后在菲律宾和古巴歼灭了西班牙舰队。12月,美国和西班牙在巴黎签订了和约,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古巴由美军占领;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让与美国,美国付给西班牙20万美元作为获得新土地的代价。它炮制了一个规定美古关系原则的文件——“普拉特修正案”,规定古巴不得同外国缔结任何损害古巴“独立”的条约;美国有权干涉古巴事务等。由此古巴沦为美国“统而不并"的殖民地。正如《华盛顿邮报》1898年的一篇社论所说的:“无论如何,我们为一种新的感觉所激励。……就像尝到在屠场上的鲜血的味道,人们尝到了帝国的味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西战争的背景及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西战争对美国和国际局势的影响。
【答案】(1)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列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或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要求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美国国力的增强,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西班牙的日趋衰落。
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2)影响:美国确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西班牙进一步衰落;引发了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激烈斗争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列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根据材料“1898年5月和7月,美国海军先后在菲律宾和古巴歼灭了西班牙舰队”可归纳出美国国力的增强,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根据材料“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让与美国,美国付给西班牙20万美元作为获得新土地的代价”可归纳出西班牙的日趋衰落。实质:根据材料“……就像尝到在屠场上的鲜血的味道,人们尝到了帝国的味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西战争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小问2详解】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美西战争的影响可从美国确立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西班牙进一步衰落及引发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激烈斗争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
17. 材料 娄敬,齐人。汉五年(前202年),到陇西戍守边塞,行至洛阳,正巧刘邦在这里。娄敬褐衣见刘邦,建议刘邦放弃洛阳、徙都关中,他说:“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积德累善十有余世,深得百姓拥护……而陛下起于丰沛,大战七十,小战四十,百姓肝脑涂地,父子暴骨郊野,不可胜数,哭声未绝,伤者未起,欲与周比隆,窃以为汉与周不同。”他进一步指出:洛阳无险可守,“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至于关中,“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刘邦问群臣,群臣因都是东方人,故都说洛阳便。张良驳斥了群臣意见,同意娄敬的看法。刘邦当日便起驾,徙都关中。娄敬以建议徙都关中有功,赐姓刘,拜为郎中。
——据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娄敬建议徙都关中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娄敬建议徙都关中的思想。
【答案】(1)理由:汉周政权建立方式不同;关中战略位置比洛阳重要,并已开发;汉初政权不稳,定都关中可保进退。
(2)简评:有长远战略眼光,重视传统治国理念(注重德治和民本思想);为西汉稳定和兴盛奠定基础;体现“布衣将相”的家国情怀。
【解析】
【详解】(1)理由:根据材料“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积德累善十有余世,深得百姓拥护……而陛下起于丰沛,大战七十,小战四十,百姓肝脑涂地,父子暴骨郊野,不可胜数,哭声未绝,伤者未起,欲与周比隆,窃以为汉与周不同”可知,汉周政权建立方式不同;根据材料“至于关中,‘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可知,关中战略位置比洛阳重要,并已开发;根据材料“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可知,汉初政权不稳,定都关中可保进退。泸县一中高2021级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诗经》三百篇的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相符,形式也多是整齐的四言诗,涵盖的地域极广,体系完整且内容丰富。因此有学者推测,《诗经》应当是周王朝通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据此可知,《诗经》( )
A. 创作方法受到广泛认同 B. 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C. 体现对区域文化的整合 D. 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端
2. 进奏院始建于唐代安史之乱期间,一般由藩镇自行选举所属幕职担任,其主要职责是接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宋代设都进奏院统一管理各州进奏院,并对进奏官进行厘选,一般以八品文官或三班使臣充任,仅为传递公文的文书官员。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
A. 监察制度建设延续性 B. 地方机构的膨胀
C. 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强化 D. 选官制度的完善
3. 《晋律》规定,父母杀子同凡论,走马城市杀人者,不得以过失论,部民杀长吏者同凡论,常人有罪不得赎等。这些规定
A. 体现了儒法并用思想
B. 消除了社会等级限制
C. 突出了严法治国理念
D. 忽视了社会伦理风俗
4. 明朝出现海瑞扶棺式的冒死硬谏,海瑞谏嘉靖,几近痛骂,嘉靖帝碍于舆论,无可奈何;官僚集团或采取车轮战术,或发动集体抗议,在君主屈尊求情下仍决不让步。这说明明朝
A. 士大夫民主意识觉醒
B. 天理纲常的礼法加强
C. 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D. 君主与士人共治天下
5. 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丝织品的内销量折合生丝从5.06万担增至5.49万担,增长8.5%;外销量则由0.44万担增至2.21万担,增长了402.3%.这种情况
A. 阻止了列强对华丝织品倾销
B. 为维持贸易顺差提供了条件
C. 对民族丝织业的发展有利
D. 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6. 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在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的观点时指出:“政治习惯不养成,政治道德不确立,虽有冠冕世界之良宪法,犹废纸也。”在此,梁启超的“育人才”主张旨在
A. 提高国民的参政意识 B. 培养具有改革精神的人才
C. 提高国民的政治素养 D. 培养从事法制建设的人才
7. 1923年,国民党委员邓泽如上书孙中山,指责“俄人替我党订定之政纲政策,全为陈独秀之共产党所议定”,共产党正在“借国民党之躯壳,注入共产党之灵魂。”为此,孙中山回信(见下图)进行了驳下。其回信表明孙中山
“俄国之革命党皆属有党政经验之人,不为此等少年所遇,且窥破彼等伎俩,于是大不以彼为然,故为我纠正之,且要彼等必参加国民党,与我一致动作,否则当绝之……不能以彼往时反对吾人,而绝其向善之路。” ——《批邓泽如等上书》
①对苏俄的政策持信任和肯定态度②对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表示支持
③对邓泽如等人的担心进行了规劝④决定放弃“以俄为师”的革命道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 1979年,电视片《三峡传说》主题曲《乡恋》播出后,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但因为内容、曲调不合乎“无产阶级的感情”,而被禁唱禁播。直到1983年春节晚会开禁前,为了“能不能给《乡恋》一曲开禁,导演乃至中宣部领导人仍旧会紧张得心惊肉跳。”《乡恋》的经历说明
A. 普通百姓已摒弃了阶级斗争的思维模式 B. 抒发个人情感的要求依然受到严厉压制
C. 破除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模式过程曲折 D. 影视作品逐渐失去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
9. 刘玉荣在《西方文化之旅》一书中将西方文化的演变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近代和现代,其中把古代称为“直觉时代”,你认为“中世纪”最适合的主题是( )
A. 创造时代 B. 反省时代
C. 信仰时代 D. 求知时代
10. 俾斯麦考虑的德意志型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 德意志政体融合了几大阶级之间的矛盾
B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C. 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在德意志创建
D. 君主立宪制最适合德意志统一
11. 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带来的后果是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0 515 685
A. 殖民制度和殖民掠夺登上历史舞台
B 加速社会分化和封建制度解体
C. 推动农业生产商品化及贸易繁荣
D.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12.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美国资产超过百万的富翁不足20个,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后期,原有财富分配格局被打破,1892年《纽约论坛报》上列的百万富翁就达到4047位。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 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B. 霸主地位日趋巩固
C. 阶级矛盾濒于激化 D. 金融贸易领先世界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
企业名称 概况
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 总投入近千万两白银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等,由美国人负责生产技术。但生产效率低下,其生产的枪炮普遍落后西方二三十年。
福州船政 局(1866年) 共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有52人之多,其所需的木材皆购自东南亚各国,平均每生产一艘船的成本是购买同样船只费用的两倍以上。
兰州制呢 局(1880年) 总监工为德国人,5名技工也来自德国。从德国引进机器设备,但与兰州本地出产的羊毛毛质不匹配,导致效率低下。
汉阳铁厂 (1890年) 前后总计耗费千万两之多,从英国购买设备,但与当地煤、铁矿石不匹配。因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不合格,建成之后被迫停产。
——据陈佳琪《论洋务企业技术引进的特点及意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苏联帮助下建成了一批国营企业,在煤炭、电力、机械等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占据绝对优势。进入 1960年代,我国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中央政府领导国营企业在20多个基础性和共用性技术领域发起“大会战”,来攻坚克难。 以机械工业为例,中央政府在1961—1969年启动“九大装备”重大任务专项,动员了国务院的10个部委,100多个国营大型工厂,1000多名工程师和超过10000名工人,共设立了100多项重大项目。 到 1969年,该项目建成了9套大型成套设备,包括840类,1400多台复杂、精密的重大机器设备,基本解决了中国在工业机械上对外依赖的问题。
——据王思霓、王彩萍《国有企业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历史性成就与规律性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企业引进技术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有企业在技术引进上的进步之处,并简要评价20世纪60年代国有企业在技术领域的“大会战”。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中央集权体制的下移,以及地方民间秩序的自我运行,两者相辅而行,相互为用,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官民合治的治理模式。下表是古代中国部分朝代的社会治理概况:
朝代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安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秦 分类登记制度 乡里制度 什伍组织 鸠杖
汉 编户齐民 常平仓制度
唐 户籍三年一造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 邻保制度 官仓和义仓 养病坊
宋 主客户制 保甲制 宗族内部救济活动兴起 福田院
明 户帖和黄册 里甲制度 十家牌法 慈善组织兴起 养济院
清 永停编审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材料中蕴含了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诸多信息,从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不涂、多涂均按每科所答第一题评分;多答按每科所答第一题评分。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在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文帝开始刑罚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在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其小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替父赎罪,并指出肉刑制度断绝犯人自新之路的严重问题。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把黥刑(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砍左脚)改为笞五百。景帝继位后,在文帝基础上对肉刑制度作进一步改革。他主持重定律令,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五百。景帝又颁布《垂(音)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
——摘编自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相关措施。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8年5月和7月,美国海军先后在菲律宾和古巴歼灭了西班牙舰队。12月,美国和西班牙在巴黎签订了和约,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古巴由美军占领;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让与美国,美国付给西班牙20万美元作为获得新土地的代价。它炮制了一个规定美古关系原则的文件——“普拉特修正案”,规定古巴不得同外国缔结任何损害古巴“独立”的条约;美国有权干涉古巴事务等。由此古巴沦为美国“统而不并"的殖民地。正如《华盛顿邮报》1898年的一篇社论所说的:“无论如何,我们为一种新的感觉所激励。……就像尝到在屠场上的鲜血的味道,人们尝到了帝国的味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西战争的背景及实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西战争对美国和国际局势的影响。
17. 材料 娄敬,齐人。汉五年(前202年),到陇西戍守边塞,行至洛阳,正巧刘邦在这里。娄敬褐衣见刘邦,建议刘邦放弃洛阳、徙都关中,他说:“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积德累善十有余世,深得百姓拥护……而陛下起于丰沛,大战七十,小战四十,百姓肝脑涂地,父子暴骨郊野,不可胜数,哭声未绝,伤者未起,欲与周比隆,窃以为汉与周不同。”他进一步指出:洛阳无险可守,“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至于关中,“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刘邦问群臣,群臣因都是东方人,故都说洛阳便。张良驳斥了群臣意见,同意娄敬的看法。刘邦当日便起驾,徙都关中。娄敬以建议徙都关中有功,赐姓刘,拜为郎中。
——据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娄敬建议徙都关中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