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 第二单元 练习
第I卷(选择题)
1.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小明:出生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西周初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3.俭与奢关系着国家的成败兴衰。早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就说过,天下“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韩非子属于( )
A. 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4.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丢尽。为此,秦孝公( )
A.实行分封制 B.任用商鞅变法
C. 推进大一统 D.推行汉化政策
5.下图为清代潍坊籍收藏大师陈介祺收藏过的毛公鼎。某中学“走近历史”社团通过研究它的相关资料,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B.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物
C.内壁铸刻的文字为甲骨文
D.大量应用于百姓日常生活
6.“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特点是
A.实行世袭制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
7.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定 D.中央集权制度
8.《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本简易叙述中国历史的书籍,从中国传统的史前传说至明清时期,前后四千多年的历史 。如从公元前2070年开始到公元2015年经历( )
A.4082年 B.4083年 C.4084年 D.4085年
9.(2015·江苏泰州) “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指的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10.制度创新是政台文明体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西周实行(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11.“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与之相关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灵渠 C、都江堰 D、大运河
12.“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对这句话最准确的认识是( )
A、三人行必有吾师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以“德”教化人
13.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1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与“商鞅之法”最为接近的思想派别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15.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主要是为了( )
A.保卫周王安全 B.抵御少数民族
C.提高齐国地位 D.打败秦国
16.《史记·周本纪第四》记载,(武王)封尚父(姜子牙)于营丘,曰齐。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
A.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禅让制
B.武王封姜子牙属于血缘分封
C.武王封姜子牙是为了牵制周王室
D.姜子牙有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的义务
第II卷(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偱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例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商君书》
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的什么变法 ?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的什么改革?
(3)材料二中的 “北俗之语”指什么?为此,“魏主”采取了什么措施?除此之外,“魏主”还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4)“魏主”进行的这次改革有何历史作用?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8.简答题
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诸子百家中成为封建文化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流、核心地位的是哪一学派?其创始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诸子百家中的儒家强调教育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主要有哪些?被道教尊奉为教主的是谁?
(3)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硕果累累,世界上最早提出正负数加减运算法则以及联立一次方程组的是我国哪部数学专著?把圆周率计算到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最早是在什么时候?
(4)中国古代医学发达,中医中药至今仍然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请你列举一例我国汉代到明朝时期在医学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5)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19.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严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的什么变法 ?请根据课本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变法的影响
(2)材料二体现“魏主”改革的什么内容?请写出“魏主”改革的名称。
(3)请你说说这两场成功的改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1.A
2.C
3.C
4.B
5.B
6.B
7.A
8.C
9.A
10.B
11.C
12.C
13.C
14.D
15.C
16.D
17.
(1)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2)北魏的孝文帝改革
(3)鲜卑语;改说汉语;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人通婚。
(4)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趋同,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与发展
(5)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18.
(1)儒家或儒家学派;“仁”
(2)创办私学;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积累丰富的教学教育经验
老子(李耳或李聃)
(3)《九章算术》;南朝(或南北朝)
(4)华佗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还编制了强身健体的“五禽戏”;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
(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宣传弘扬并让世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或批判)地继承。
19.
(1)商鞅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讲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
(3)改革是国家强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