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因此苏联(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掀起农业集体化运动
2.导致表中变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
A.美苏争锋的影响 B.集权模式的制约
C.历次改革的失败 D.华约组织的瓦解
3.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是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苏联模式 D.戈尔巴乔夫改革
4.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道路。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主要是因为实行了( )
A.新经济政策 B.两个“五年计划” C.农业集体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业产品价格的方法,抑制农民的消费。用斯大林的话来说,这是农民为工业化交纳的“贡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三分之一。材料表明苏联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弊端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过于僵硬 B.为了工业化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C.个人权力高度集中且不可侵犯 D.收取的粮食税超过农民的承受能力
6.漫画可以更形象地表达历史,揭露本质。下图《片面的经济》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状况的体现。这反映了( )
A.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B.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C.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D.工业发展缓慢落后
7.下列哪些措施符合新经济政策的规定( )
①实行自由贸易
②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③中小型企业国有化
④取消自由贸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8.下表格是斯大林l926~1940执政时期经济数据,可以看出斯大林执政时期有什么特点
增长 年均增长速度
重工业 18.4倍 21.2%
轻工业 6.2倍 14.1%
农业 26% 1.5%
A.重视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B.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C.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部门发展严重失调
9.下列属于斯大林的历史遗产是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实行改革开放 D.创建计划经济体制
10.如表是苏俄(苏联)1913~1925年粮食作物产量统计表(单位:亿普特)。其中1921~1925年粮食作物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注:1普特=16.8千克
项目 时间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产量 39.79 22.13 34.55 44.24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农业集体化的实行
二、填空题
11.苏联模式经济方面: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 ;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12.背景:
(1) 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1924年1月, 逝世。
13.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 化的设想;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 集体化运动。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令世界瞩目。
14.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 ,规定苏联是 。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5.时间:从20世纪30年初代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 。
三、判断题
16.1921年,苏俄开始采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随即实现了国家工业化。_____(判断对错)
17.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加快实行农业集体化。______(判断对错)
18.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
20.邓小平曾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材料表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来说,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东西。
四、综合题
21.面对危难,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国家会因时而宜采取不同的对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不同派别的主要言论
A 中国文式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B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C 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因为自古以来,有大志之人多想做皇帝……我们宣传革命主义,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
(1)结合所学知识,从A、B、C言论中任选其一,指出其所属的派别,并简要说明理由。
(2)材料一中这些派别应对危难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材料二 我们也学会了——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革命所必需的另一种艺术:灵活机动,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急剧地改变自己的策略。如果原先的道路在当前这个时期证明不合适,走不通,就选择另一条道路来达到我们的目的。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一例苏俄“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急剧地改变自己的策略”的史实。
材料三 毛泽东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使命……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4)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毛泽东是如何“对症下药”的?“灵活性”的含义是什么?
22.社会主义革命和事业是20世纪影响最为广泛的事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材料二 1917年3月,列宁挥笔撰写著名的《远方来信》。在信中,列宁指出,临时政府不可能给人民和平、面包和自由,目前俄国处于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迪渡,工人阶级团结农民,团结各国无产阶级,准备在革命的第二阶段取得胜利。
(1)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哪一次战争?它是什么性质的战争?根据材料一中列宁的话分析这场战争对俄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俄国革命的发展进程说明,“革命的第一阶段”和“革命的第二阶段”分别指哪次革命?性质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1913-1925年俄国粮食产量变化表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21年俄国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
(4)概括1921-1925年俄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经济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今天我们在收割那几十年的苦果,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
——普京《千年之变的俄罗斯》
(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苦果”的根源是什么?
23.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复杂的探索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
——选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主要得益于1921年苏俄哪位领导人实行的什么政策?
材料二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斯大林的一个创造。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创造”联系在了一起。
——《大国崛起》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个“创造”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这一“创造”下的经济体制是什么?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这组图片反映的是什么事件?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之一,此变革使中国的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四 (苏联)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苏联人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食物单调、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受震惊……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的原因。
材料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1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六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突破苏联模式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2.B
3.A
4.B
5.B
6.B
7.A
8.D
9.D
10.B
11.计划经济体制
12. 1922 列宁
13. 工业 农业
14. 新宪法 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15.农业集体化运动
16.错误
17.正确
18.正确
19.正确
20.错误
21.(1)洋务派;洋务派代表掀起了一场所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
(4)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含义: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2.(1)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引发了俄国的革命。
(2)“革命的第一阶段”指二月革命,“革命的第二阶段”指十月革命;性质分别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一战和3年国内战争的影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逐步增加(上升)。实行新经济政策。
(5)苏联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3.(1)列宁;新经济政策。
(2)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
(4)苏联在政治上,权利高度集中,公民的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法治不健全.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轻视民生,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文化上,教育和文化传媒受到政府的控制。(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5)突破苏联模式的原因有中国能够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实行改革开放,运用市场经济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引导经济结构调整,最终探索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