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3.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3课时)
课件目录
学习目标
1
单元主题
2
学习活动
3
学习总结
4
课堂评价
5
课后作业
6
学习目标
1
学习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背诵古诗《十五夜望月》。
2.会写“栖、鸦”等2个生字,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古诗大意。
单元主题
2
单元主题
人文主题:民风民俗
语文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习作要求: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单元结构
1.北京的春节
2.腊八粥
3.古诗三首
4.藏戏
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习作:家乡的风俗
语文园地
学习活动
3
学习任务一
知识链接 情境激趣
揭示诗题
十五夜望月
默读诗题,结合文中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诗人赏月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
中秋节的晚上
知识链接
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走进作者
字仲初,颍川(今许昌)人
唐代诗人
擅长乐府诗
与张籍齐名“张王”
……
《王司马集》
晚年曾任陕州司马
以田家、蚕妇题材
王建
学习任务二
方法导学 感知古诗
导学提示
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1.解古诗,抓题眼
3.查找资料
2.借助注释和插图
……
理解诗意,你有哪些好方法?
随诗识字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栖息
乌鸦
栖
qī
鸦
yā
标出生字并组词。
重点指导
qī
栖息
字歌:
日出晒一晒
归鸟树上栖
地干要洒水
茜草染布匹
结构:左右
部首:木
笔画:10
音序:Q
组词:栖身
造句:
春天,小燕子从南方飞来,栖息在农家的房梁上。
重点指导
yā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成语:
天下乌鸦一般黑
乌鸦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鸦的成语?
结构:左右
部首:牙
笔画:9
音序:Y
组词:寒鸦
学习任务三
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自由读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重点指导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作者看到的
听到的
作者感受到的
“树栖鸦”应该是作者听到的,它衬托了什么?
以动衬静,让夜显得更加宁静。
重点指导
你能读懂诗人的心吗?哪个字是全诗的中心?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尽”,全、都 。都在望。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诗人
的思绪。
“谁家”就是“谁”的意思。“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作者将感情寄托于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
月亮
思念故乡
感悟诗情
《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在
指导朗读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qī
yā
【唐】王建
背诵积累
·整首诗可以读得舒缓、平和。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尝试背诵,并交流自己的背诵方法。
·指名背诵。注意背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富有韵律。
学习任务四
拓展延伸 揭示主题
揭示主题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寂的中秋之夜的图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课外积累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古诗中的“月”
学习总结
4
课堂总结
小组交流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思念远方的友人
仰望明月
月明人远
《十五夜望月》
中秋节
课堂评价
5
自我评价
小组互评
课堂评价
课后作业
6
作业布置
2.完成配套《分层作业》。
1.朗读课文并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