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洵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
1.(2019七上·成都期中)《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中记载:“……对北京人地层中出土的植物孢粉的分析表明:榛子、胡、桃、榆等植物大量存在……另外,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址)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上的考古发现不能证明北京人( )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开始了农耕文明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址)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表明了北京人当时依靠采集生活,而且会制造石器工具;“堆积较厚的灰烬……”可知北京人已经开始使用火。故材料能体现①③。不能证明的是②④,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的有关知识。“不能证明北京人”是解题的关键,否定式的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址)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表明了北京人当时依靠采集生活,而且会制造石器工具;“堆积较厚的灰烬……”可知北京人已经开始使用火。可确定能证明北京人相关史实:①③排除,确定答案D。
2.(2020·青海)2020年5月,海水稻在格尔木市河西农场试种面积达到28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下面哪个遗址中可以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依据?(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我们能从河姆渡遗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C是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3.《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从材料中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 )
A.伯益建立了夏朝 B.伯益深得诸侯的支持
C.伯益继承了禹的王位 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答案】D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禹的儿子“启”取代禹的继承人“益”登上了天子的位置。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D项正确;
伯益建立了夏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伯益深得诸侯的支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伯益继承了禹的王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的相关知识点。
4.《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考古发现,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的水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距今约四千多年,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水井已存在。根据材料可知( )
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古代书籍与考古发现有互证作用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世本》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黄帝见百物,始穿井”指的是传说中黄帝挖掘水井,史书中的这一记载与考古发现的水井在时间上相吻合,说明考古发现可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B项正确;
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世本》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传说与史实的联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和图2集中展示了( )
A.铸造工艺的高超 B.早期文明的成就
C.石器时代的风貌 D.文字演变的历程图
【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记载商朝历史的有力证据;青铜器代表商周文明。因此,图片展示了早期文明成就,B项正确;
甲骨文不属于铸造工艺高超,排除A项;
甲骨文和青铜器出现于商代,排除C项;
青铜器不能说明文字演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重点掌握甲骨文和金文的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这说明诸侯要承担的义务是( )
A.定期朝见天子,汇报政务 B.进献贡物
C.服从周王调兵 D.定期服役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代表周天子治理诸侯国,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觐天子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等。据“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可知,西周分封制下诸侯要承担的义务是服从周王调兵,C项正确;
定期朝见天子,汇报政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进献贡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定期服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7.(2020七上·高州月考)历史学家在《中国史纲》中写道:“此后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断地把兄弟、子侄、姻戚、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国……每一个这类新国的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植,便是周人势力范围的一次扩张。”材料主要说明分封制( )
A.开创于西周武王时期 B.加快了周朝的人口增长
C.血缘关系是唯一依据 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植,便是周人势力范围的一次扩张”可知,这是在强调分封制扩大了统治范围,故D符合题意;
分封制开创于商代,周代大规模推行,故A不符合题意;
材料是在强调统治范围的扩大,故B不符合题意;
功臣也是分封的标准之一,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8.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某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记载于( )
A.龟甲或兽骨上 B.竹简
C.丝帛 D.青铜器上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让妇好起兵,结果大胜”可知,这些信息最早应该是甲骨文记载,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这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A项正确;
竹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丝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青铜器上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古代文字方面的成就。
9.(2022七上·依安期中)“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除了华夏民族之外,四方还有狄、戎等彪悍的少数民族政权……不打不相识,打也算是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材料主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存在民族交融现象 B.争霸战争频繁
C.少数民族民风彪悍 D.唯有华夏民族
【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华夏民族之外,四方还有……少数民族政权……打也算是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故材料主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存在民族交融,选项A项符合题意;
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D与材料“除了华夏民族之外……还有……少数民族政权”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0.著名学者余秋雨的生花妙笔,曾经给人们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请问此项“了不起的工程”是什么 (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万里长城
【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田地输送汩汩清流。”可知,余秋雨笔下的“它”是指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B项正确;
郑国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灵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万里长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11.《墨子》中记载:楚国打算进攻宋国,墨子对楚王说:"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足,牺牲不足的人口去争夺多余的土地,这是不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义的。”并进行虚拟攻防战,最终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想法。 这表明墨子( )
A.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B.欲借战争来扩大影响
C.支持孔子仁义的思想 D.代表宋国士阶层利益历史学家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附件题干材料“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足,牺牲不足的人口去争夺多余的土地,这是不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义的。’并进行虚拟攻防战,最终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想法。”这表明墨子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支持正义战争,A项正确;
“欲借战争来扩大影响”在题干中未有涉及,排除B项;
“孔子仁义的思想”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C项;
“代表宋国士阶层利益”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墨子的主张的相关史实。
12.(2020七上·惠城期末)学了《百家争鸣》后,同学们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要求大家互爱互利,颇有道家风范
③英语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历史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才能使人民心悦诚服,①符合题意;
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民互爱互利是墨家的主张,②排除;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③排除;
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是法家的主张,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列表格掌握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13.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代,地方上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春秋时,晋、楚等国已开始了县的设置,晋、吴也已开始了郡的设置,但郡、县中的长官,仍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到战国时代,郡、县的长官全由国君自行任免,使国君直接掌握了郡或县。这时,虽然还存在着分封的制度,但各级贵族在其封地内,仅有衣食租税之权,而没有治民之权。秦朝建立后,进一步废除分封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建立起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 摘编自韩连琪《春秋战国时代的郡县制及其演变》
材料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 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图1和图2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地方政治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措施。
(4)上述三则材料间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1)出现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
(2)变化:①分封制逐步瓦解;②各级贵族不再拥有治民之权;③新设了郡、县管理地方;④郡、县的长官由贵族担任逐渐变为国君任免。
(3)历史事件:商鞅变法
措施:①奖励军功;②鼓励耕织;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④确立县制
(4)内在联系:
材料一是材料二发生的根本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是材料三的背景(原因)
或者: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导致了分封制瓦解,社会动荡,进而导致了商鞅变法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图1和图2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根据材料二“春秋时,晋、楚等国已开始了县的设置,晋、吴也已开始了郡的设置,但郡、县中的长官,仍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到战国时代,郡、县的长官全由国君自行任免,使国君直接掌握了郡或县。这时,虽然还存在着分封的制度,但各级贵族在其封地内,仅有衣食租税之权,而没有治民之权”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地方政治的变化是春秋时期开始设置郡、县,郡、县中的长官,仍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到战国时代,郡、县的长官全由国君自行任免,使国君直接掌握了郡或县。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根据材料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知,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措施有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上述三则材料间的内在联系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春秋争霸、商鞅变法等相关史实。
1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乡广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凤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据 CCTV-10《百家讲坛》
材料二: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他“十有五而至于学”,一生努力不懈。他曾到宋国考察殷礼,到鲁国太庙考察周、鲁的礼仪典章制度,还向齐国乐师学习音乐。他去世前一天,还要求弟子将典籍拿到自己面前。
材料三:孔子的政治活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一个绝大的影响。
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鼎在我国古代的用途。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鼎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象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的治学态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绝大的影响”的具体表现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答案】(1)用途:饮食、祭祀、军事
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和国家权力
(2)治学态度:①胸怀大志、努力不懈;②注重实地考察、勤学好问;③终身学习
(3)表现:①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②主张有教无类,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些了教学原则和方法;④整理古代文献资料,为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做出巨大贡献。
(4)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了解、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③挖掘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在创新中实现发展;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知识点】青铜艺术;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可知,鼎在我国古代的用途有食物器皿,祭祀神器,家国宝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鼎在我国历史上的象征意义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2)根据材料“十有五而志于学”“到鲁国太庙考察周、鲁的礼仪典章制度,还向齐国乐师学习音乐”“他去世的前一天,还要求弟子将典籍拿到自己的面前”可知孔子的治学态度是:胸怀大志;勤学好问;注重实地考察,立志终身学习等.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教育上的贡献主要有: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他编订《诗》《书》《春秋》等书作为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保存和发展了古代文化.
(4)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知识鼎的用途、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多角度分析。
1 / 1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苏洵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
1.(2019七上·成都期中)《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中记载:“……对北京人地层中出土的植物孢粉的分析表明:榛子、胡、桃、榆等植物大量存在……另外,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址)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以上的考古发现不能证明北京人( )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开始了农耕文明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①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2.(2020·青海)2020年5月,海水稻在格尔木市河西农场试种面积达到28亩。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下面哪个遗址中可以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依据?( )
A. B.
C. D.
3.《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从材料中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 )
A.伯益建立了夏朝 B.伯益深得诸侯的支持
C.伯益继承了禹的王位 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4.《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考古发现,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的水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距今约四千多年,证明四、五千年前中原地区水井已存在。根据材料可知( )
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古代书籍与考古发现有互证作用
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世本》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
5.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和图2集中展示了( )
A.铸造工艺的高超 B.早期文明的成就
C.石器时代的风貌 D.文字演变的历程图
6.《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这说明诸侯要承担的义务是( )
A.定期朝见天子,汇报政务 B.进献贡物
C.服从周王调兵 D.定期服役
7.(2020七上·高州月考)历史学家在《中国史纲》中写道:“此后武王、成王、康王之世,不断地把兄弟、子侄、姻戚、功臣分封于外,建立新国……每一个这类新国的建立,便是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植,便是周人势力范围的一次扩张。”材料主要说明分封制( )
A.开创于西周武王时期 B.加快了周朝的人口增长
C.血缘关系是唯一依据 D.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8.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某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记载于( )
A.龟甲或兽骨上 B.竹简
C.丝帛 D.青铜器上
9.(2022七上·依安期中)“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除了华夏民族之外,四方还有狄、戎等彪悍的少数民族政权……不打不相识,打也算是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材料主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存在民族交融现象 B.争霸战争频繁
C.少数民族民风彪悍 D.唯有华夏民族
10.著名学者余秋雨的生花妙笔,曾经给人们留下了一段优美的文字:“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请问此项“了不起的工程”是什么 (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万里长城
11.《墨子》中记载:楚国打算进攻宋国,墨子对楚王说:"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足,牺牲不足的人口去争夺多余的土地,这是不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义的。”并进行虚拟攻防战,最终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想法。 这表明墨子( )
A.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B.欲借战争来扩大影响
C.支持孔子仁义的思想 D.代表宋国士阶层利益历史学家
12.(2020七上·惠城期末)学了《百家争鸣》后,同学们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要求大家互爱互利,颇有道家风范
③英语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历史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代,地方上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春秋时,晋、楚等国已开始了县的设置,晋、吴也已开始了郡的设置,但郡、县中的长官,仍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到战国时代,郡、县的长官全由国君自行任免,使国君直接掌握了郡或县。这时,虽然还存在着分封的制度,但各级贵族在其封地内,仅有衣食租税之权,而没有治民之权。秦朝建立后,进一步废除分封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建立起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 摘编自韩连琪《春秋战国时代的郡县制及其演变》
材料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 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图1和图2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地方政治的变化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措施。
(4)上述三则材料间有何内在联系?
1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材料一: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乡广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凤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据 CCTV-10《百家讲坛》
材料二: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他“十有五而至于学”,一生努力不懈。他曾到宋国考察殷礼,到鲁国太庙考察周、鲁的礼仪典章制度,还向齐国乐师学习音乐。他去世前一天,还要求弟子将典籍拿到自己面前。
材料三:孔子的政治活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一个绝大的影响。
材料四: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鼎在我国古代的用途。结合所学知识说出鼎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象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孔子的治学态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绝大的影响”的具体表现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址)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表明了北京人当时依靠采集生活,而且会制造石器工具;“堆积较厚的灰烬……”可知北京人已经开始使用火。故材料能体现①③。不能证明的是②④,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的有关知识。“不能证明北京人”是解题的关键,否定式的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还发现了石球,它们可作为砸击坚果的工具(遗址)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表明了北京人当时依靠采集生活,而且会制造石器工具;“堆积较厚的灰烬……”可知北京人已经开始使用火。可确定能证明北京人相关史实:①③排除,确定答案D。
2.【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我们能从河姆渡遗址中找到水稻起源于中国的证据。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C是河姆渡人居住的干栏式房屋。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3.【答案】D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禹的儿子“启”取代禹的继承人“益”登上了天子的位置。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D项正确;
伯益建立了夏朝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伯益深得诸侯的支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伯益继承了禹的王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的相关知识点。
4.【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黄帝见百物,始穿井”指的是传说中黄帝挖掘水井,史书中的这一记载与考古发现的水井在时间上相吻合,说明考古发现可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B项正确;
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世本》等书历史研究价值不大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传说与史实的联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说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甲骨文是记载商朝历史的有力证据;青铜器代表商周文明。因此,图片展示了早期文明成就,B项正确;
甲骨文不属于铸造工艺高超,排除A项;
甲骨文和青铜器出现于商代,排除C项;
青铜器不能说明文字演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重点掌握甲骨文和金文的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6.【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代表周天子治理诸侯国,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觐天子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等。据“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可知,西周分封制下诸侯要承担的义务是服从周王调兵,C项正确;
定期朝见天子,汇报政务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进献贡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定期服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7.【答案】D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周人的一次向外移植,便是周人势力范围的一次扩张”可知,这是在强调分封制扩大了统治范围,故D符合题意;
分封制开创于商代,周代大规模推行,故A不符合题意;
材料是在强调统治范围的扩大,故B不符合题意;
功臣也是分封的标准之一,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有关知识。试题较为简单,能读懂题干内容,便能做题。
8.【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让妇好起兵,结果大胜”可知,这些信息最早应该是甲骨文记载,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这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A项正确;
竹简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丝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青铜器上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古代文字方面的成就。
9.【答案】A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华夏民族之外,四方还有……少数民族政权……打也算是一种主动的交流方式”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故材料主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存在民族交融,选项A项符合题意;
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
选项D与材料“除了华夏民族之外……还有……少数民族政权”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0.【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田地输送汩汩清流。”可知,余秋雨笔下的“它”是指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B项正确;
郑国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灵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万里长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11.【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附件题干材料“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足,牺牲不足的人口去争夺多余的土地,这是不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义的。’并进行虚拟攻防战,最终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想法。”这表明墨子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支持正义战争,A项正确;
“欲借战争来扩大影响”在题干中未有涉及,排除B项;
“孔子仁义的思想”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C项;
“代表宋国士阶层利益”与题干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墨子的主张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才能使人民心悦诚服,①符合题意;
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民互爱互利是墨家的主张,②排除;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③排除;
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是法家的主张,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的有关知识,难度适中。学生要列表格掌握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13.【答案】(1)出现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
(2)变化:①分封制逐步瓦解;②各级贵族不再拥有治民之权;③新设了郡、县管理地方;④郡、县的长官由贵族担任逐渐变为国君任免。
(3)历史事件:商鞅变法
措施:①奖励军功;②鼓励耕织;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④确立县制
(4)内在联系:
材料一是材料二发生的根本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是材料三的背景(原因)
或者: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导致了分封制瓦解,社会动荡,进而导致了商鞅变法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图1和图2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根据材料二“春秋时,晋、楚等国已开始了县的设置,晋、吴也已开始了郡的设置,但郡、县中的长官,仍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到战国时代,郡、县的长官全由国君自行任免,使国君直接掌握了郡或县。这时,虽然还存在着分封的制度,但各级贵族在其封地内,仅有衣食租税之权,而没有治民之权”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地方政治的变化是春秋时期开始设置郡、县,郡、县中的长官,仍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到战国时代,郡、县的长官全由国君自行任免,使国君直接掌握了郡或县。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根据材料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知,这一历史事件的主要措施有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4)上述三则材料间的内在联系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铁器和牛耕的出现、春秋争霸、商鞅变法等相关史实。
14.【答案】(1)用途:饮食、祭祀、军事
象征:王公贵族身份地位和国家权力
(2)治学态度:①胸怀大志、努力不懈;②注重实地考察、勤学好问;③终身学习
(3)表现:①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②主张有教无类,促进教育在民间的发展;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些了教学原则和方法;④整理古代文献资料,为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做出巨大贡献。
(4)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了解、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③挖掘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在创新中实现发展;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知识点】青铜艺术;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可知,鼎在我国古代的用途有食物器皿,祭祀神器,家国宝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鼎在我国历史上的象征意义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2)根据材料“十有五而志于学”“到鲁国太庙考察周、鲁的礼仪典章制度,还向齐国乐师学习音乐”“他去世的前一天,还要求弟子将典籍拿到自己的面前”可知孔子的治学态度是:胸怀大志;勤学好问;注重实地考察,立志终身学习等.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教育上的贡献主要有: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他编订《诗》《书》《春秋》等书作为教材,丰富教学内容,保存和发展了古代文化.
(4)本题是开放型的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开放性思维的能力.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相关知识鼎的用途、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多角度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