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县颐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
生 物
时量: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每题2分,共计24分)
1.下图是细胞生命历程简图,其中①~⑦代表相应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不参与调控①过程
B. 经过②过程形成的不同细胞,其mRNA和蛋白质均不相同
C. 辐射会刺激细胞产生自由基,可能引发基因突变,进而促进⑥过程的发生
D. ③⑤过程的发生通常都以细胞内基因的程序性表达为基础
2.下列可以认为是一个染色体组的是( )
A.体细胞中两两配对的染色体
B.二倍体配子中所有的染色体
C.四倍体植物配子中所有的染色体
D.三倍体植物体细胞所有的染色体
3.目前全球近10%的人都遭受着II型糖尿病所带来的健康影响。过度久坐的生活方式和过度的热量食物都会通过改变机体胰腺细胞的功能,使得血糖调节不再有效,从而导致机体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下图分别为正常人进食后的糖吸收模式以及服用某种口服药物的人进食后的糖吸收模式。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II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进而导致血糖水平居高不下
B.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一次性摄糖过多,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C.据图可知该口服药物可能是通过抑制消化道内水解糖类的酶的活性,进而发挥作用
D.根据该口服药物的作用机理,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少食多餐,以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4.研究发现滤泡辅助性T细胞(简称TFH细胞)存在于人体免疫系统内,它参与了机体免疫,对维持机体免疫平衡起重要作用。B淋巴细胞必须接受TFH细胞的辅助,才能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没有TFH细胞的辅助,B淋巴细胞就会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FH细胞、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均属于淋巴细胞
B.TFH细胞与B细胞间存在信息传递,这与B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C.参与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的有膜细胞器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D.同一个体中TFH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不同
5.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培养装置中酵母菌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有一定限度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将害虫消灭到K/2的数量,就达到理想效果
6.人类的性染色体为X和Y,存在同源区段(Ⅰ区)和非同源区段(Ⅱ区,X染色体特有的为Ⅱ-1区、Y染色体特有的为Ⅱ-2区)。下列关于伴性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位于Ⅱ-2区的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且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
B.位于Ⅱ-1区的显性遗传病,男性患者的母亲应
C.位于Ⅰ区的显性遗传病,男性患者的母亲一定患病患病
D.位于Ⅰ区的隐性遗传病,女性患者的父亲可能正常
7.真核生物中DNA的甲基化修饰普遍存在。以下关于DNA甲基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A.DNA的甲基化修饰不能遗传给后代,后代不会出现同样的表型
B.DNA的甲基化可在不改变基因碱基序列的前提下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C.除了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D.外界因素会影响DNA的甲基化水平,如吸烟会使人体细胞内DNA的甲基化水平升高
8.科研人员以红鲫为母本、团头鲂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最终培育出新品系鲫鱼(基本流程如图所示,R、M、R′表示染色体组,数字表示染色体总数)。新品系鲫鱼具有较高的孵化率和存活率,在生产实践中有较高的推广价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据图可知,卵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育为完整的个体
B.细胞分裂时,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C.R′染色体组中可能含有来自M染色体组的基因
D.远缘杂交产生的受精卵有4个染色体组、37对同源染色体
9.为了初步检测药物X和Y的抗癌活性,在细胞培养板的每个孔中加入相同数量的肝癌细胞,使其贴壁生长,实验组加入等体积相同浓度的溶于二甲基亚砜(溶剂)的药物X或Y,对照组中也加入了一定的溶液,培养过程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结果
组别 细胞个数(个/孔)
对照 7.8×106
药物X 6.7×104
药物Y 5.3×105
A.对照组和实验组均设置了三个孔,可以减少实验误差
B.可用胰蛋白酶处理使肝癌细胞脱落下来并进行计数
C.对照组中加入的溶液是和实验组等体积的无菌蒸馏水
D.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初步判断药物X的抗癌效果较好
10.某野生型雌果蝇偶然发生基因突变,变为突变型果蝇,让该突变型雌果蝇和野生型雄果蝇杂交,F1的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2: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野生型为隐性性状,突变型为显性性状
B.只含有突变基因的雄果蝇致死
C.F1的雌雄果蝇中,突变型:野生型=2:1
D.若让F1中的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则F2中雌果蝇有2种表型
11.如图为某家族红绿色盲和白化病的遗传系谱图,白化基因用a表示,红绿色盲基因用b表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Ⅰ2与Ⅱ6的基因型、表型相同
B.Ⅱ7、Ⅱ8是纯合子的概率相同
C.Ⅱ3可产生3种带有致病基因的配子
D.若Ⅲ10和Ⅲ12结婚,子代发病率是13/48
12.某生物的卵原细胞在培养液中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也能进行减数分裂。研究人员在该生物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了“逆反”减数分裂现象。将一个双链均被14C标记的基因A1和一个双链均被13C标记的基因A2插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的两端。将此卵原细胞在普通12C培养液中培养,先完成一次有丝分裂,再发生如图所示的“逆反”减数分裂,共产生8个子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逆反”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分裂Ⅱ分离
B.8个子细胞中,最多有4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
C.8个子细胞中,可能有1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1个卵细胞含13C标记
D.8个子细胞中,可能有2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6个极体含有13C标记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可能有1~4个选项符合题意,选对4分,选对但不全2分,选错0分,共计16分)
13.免疫PCR是对微量抗原的一种检测方法。如图是利用该技术检测牛乳中微量抗生素的流程图:首先将抗体1固定在微板上,冲洗后加入待检的牛乳,再加入DNA标记的抗体2,进行PCR扩增,最后进行电泳检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微量抗原抗体反应通过PCR技术间接扩增放大,从而达到可检测的水平
B.如果第三次冲洗不充分则有可能出现假阳性现象
C.图示中的DNA必须是牛乳基因中的DNA片段
D.PCR扩增产物的量与牛乳中抗生素的量呈正相关
14.自然界中生物在面对环境变化时通常有两种应对策略,一种是通过增加个体数量来提高种群的存活率,称为r对策;另一种是通过增加个体的适应能力来提高种群的存活率,称为k对策。施行r对策的动物个体小,数目多,例如昆虫等;施行k对策的动物个体大,数目少,例如大型哺乳动物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施行r对策的生物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B.施行r对策的生物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较大波动
C.施行k对策的生物通常有抚育幼崽的行为以提高幼体存活率
D.两种生活策略中k对策对种群基因的延续更有利
15.假设某棉田生态系统只存在“棉花→棉铃虫→食虫鸟”一条食物链。其能量流动关系如下图所示(字母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食虫鸟粪便中的能量属于f
B.用于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等于b-d-e
C.若食虫鸟增加1 kg,则需要消耗棉花的生物量为(a/g)kg
D.棉花、棉铃虫和食虫鸟之间能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6.黑暗中培养的萝卜黄化苗对单侧蓝光照射的反应比较迟钝,而白光预照射可改变黄化苗对蓝光的向光反应能力。为探究何种光质的光预照射能增强黄化苗向光反应能力,研究人员进行实验,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黄化苗向光性可能与单侧光引起尖端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
B.预照射实验应用相同强度、不同光质的单侧光照射相同时间
C.预处理后的黄化苗应用不同强度的单侧蓝光照射相同时间
D.蓝光预照射可明显增强萝卜黄化苗对光刺激的反应能力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有5小题,满计60分)
17.(12分)为提高粮食产量,科研工作者以作物甲为材料,探索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途径。
(1)图1是叶肉细胞中部分碳代谢过程的模式图。其中环形代谢途径表示的是光合作用中的________反应。
(2)如图1所示,在光合作用中R酶催化C5与CO2形成2分子3磷酸甘油酸。在某些条件下,R酶还可以催化C5和O2反应生成1分子C3和1分子2磷酸乙醇酸,后者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转换为______________后通过膜上的载体(T)离开叶绿体。再经过代谢途径Ⅰ最终将2分子乙醇酸转换为1分子甘油酸,并释放1分子CO2。
(3)为了减少叶绿体内碳的丢失,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编码某种藻类C酶(乙醇酸脱氢酶)的基因和某种植物的M酶(苹果酸合成酶)基因转入作物甲,与原有的代谢途径Ⅲ相连,人为地在叶绿体中建立一个新的乙醇酸代谢途径(图2中的途径Ⅱ)。
①将C酶和M酶的编码基因转入作物甲,能够实现的目的是:利用途径Ⅱ,通过将______转化为________,降低叶绿体基质中该物质的含量,减少其对叶绿体的毒害作用。
②转基因操作后,途径Ⅲ能够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原因是(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4)为研究神经元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制成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任氏液成分 NaCl KCl CaCl2 NaHCO3 NaH2PO4 葡萄糖
含量(g/L) 6.5 0.14 0.12 0.2 0.01 2.0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其Na+/K+的值与体液中__________的Na+/K+的值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在图中a点给予一个适宜强度的刺激,可引起腓肠肌收缩,这种收缩反应能不能叫作反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冬天气温很低,会导致农作物不能生长,家畜生长缓慢,甚至停止,沼气池不能正常产气等一系列生产生活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关专家设计了如图所示“四位一体”的农业生态工程(“四位”指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及日光蔬菜温室四部分),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 ____进行修复、重建,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________等特点,它是实现________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2)图中①~④最终形成的沼液用于蔬菜的生产,该过程主要符合________原理。沼液作为一种有机肥,与直接施用化肥相比,优点是______ __(答出两点即可)。
(3)图中①~⑦过程不能表示能量流动的有________。
20.(10分)为了减少果蔬中农药残留量,实验人员从长期喷洒农药的耕地土壤中筛选了一株能高效降解有机磷农药的菌株,筛选步骤如下:
①取1g土壤溶于10mL无菌水中,再梯度稀释,并选取浓度为10-2、10-4、10-6的稀释液分别涂布于加有50mg·L-1有机磷农药的培养基平板中,于35℃条件下培养48h。
②将平板中菌落分别挑至加有100mg·L-1有机磷农药的培养基中,于35℃条件下培养48h。
③再从②的培养基中挑取单一菌落置于含有200mg·L-1有机磷农药培养基的试管中,再依次梯度增加有机磷农药浓度至1000mg·L-1,并重复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筛选农药降解菌时,应从长期喷洒农药的耕地土壤中取样,原因是__ ___。
(2)筛选农药降解菌的培养基的pH需要调至_ ____。根据筛选步骤可知,步骤①中将菌液接种到培养基上的方法是_____ 。接种后的平板要倒置培养,目的是_____ (答出1点)。
(3)步骤③中,依次梯度增加有机磷农药浓度至1000mg·L-1,目的是____ _。
(4)实验小组筛选获得了一株能降解有机磷农药的菌株,在后续的实验中还可以通过诱变育种的手段提高其对有机磷的降解率。
21.(12分,每空2分)两种远缘植物的细胞融合后会导致一方的染色体被排出。若其中一个细胞的染色体在融合前由于某种原因断裂,形成的染色体片段在细胞融合后可能不会被全部排出,未排出的染色体片段可以整合到另一个细胞的染色体上而留存在杂种细胞中。依据该原理,将普通小麦与耐盐性强的中间偃麦草进行体细胞杂交获得了耐盐小麦新品种,过程如图1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需要用 去除细胞壁,过程②紫外线的作用是 ,原生质体融合成功的标志是 。
(2)杂种细胞通过过程④培养得到杂种植株要借助 技术。
(3)如图2是采用特异性引物对双亲及再生植株1~4进行PCR扩增后电泳的结果。据图判断,再生植株1~4中一定是杂种植株的有 ,判断依据是 。平江县颐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
生 物
时量: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每题2分,共计24分)
1.下图是细胞生命历程简图,其中①~⑦代表相应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 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不参与调控①过程
B. 经过②过程形成的不同细胞,其mRNA和蛋白质均不相同
C. 辐射会刺激细胞产生自由基,可能引发基因突变,进而促进⑥过程的发生
D. ③⑤过程的发生通常都以细胞内基因的程序性表达为基础
2.下列可以认为是一个染色体组的是(B)
A.体细胞中两两配对的染色体
B.二倍体配子中所有的染色体
C.四倍体植物配子中所有的染色体
D.三倍体植物体细胞所有的染色体
3.目前全球近10%的人都遭受着II型糖尿病所带来的健康影响。过度久坐的生活方式和过度的热量食物都会通过改变机体胰腺细胞的功能,使得血糖调节不再有效,从而导致机体代谢性疾病的发生。下图分别为正常人进食后的糖吸收模式以及服用某种口服药物的人进食后的糖吸收模式。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A.II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减退、分泌胰岛素减少,进而导致血糖水平居高不下
B.除糖尿病外,尿糖超标的原因还可能有一次性摄糖过多,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
C.据图可知该口服药物可能是通过抑制消化道内水解糖类的酶的活性,进而发挥作用
D.根据该口服药物的作用机理,建议糖尿病患者应少食多餐,以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4.研究发现滤泡辅助性T细胞(简称TFH细胞)存在于人体免疫系统内,它参与了机体免疫,对维持机体免疫平衡起重要作用。B淋巴细胞必须接受TFH细胞的辅助,才能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没有TFH细胞的辅助,B淋巴细胞就会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TFH细胞、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均属于淋巴细胞
B.TFH细胞与B细胞间存在信息传递,这与B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有关
C.参与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的有膜细胞器为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D.同一个体中TFH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中的遗传信息不同
5.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D)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培养装置中酵母菌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有一定限度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将害虫消灭到K/2的数量,就达到理想效果
6.人类的性染色体为X和Y,存在同源区段(Ⅰ区)和非同源区段(Ⅱ区,X染色体特有的为Ⅱ-1区、Y染色体特有的为Ⅱ-2区)。下列关于伴性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C)
A.位于Ⅱ-2区的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且致病基因来自其父亲
B.位于Ⅱ-1区的显性遗传病,男性患者的母亲应患病
C.位于Ⅰ区的显性遗传病,男性患者的母亲一定患病
D.位于Ⅰ区的隐性遗传病,女性患者的父亲可能正常
7.真核生物中DNA的甲基化修饰普遍存在。以下关于DNA甲基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
A.DNA的甲基化修饰不能遗传给后代,后代不会出现同样的表型
B.DNA的甲基化可在不改变基因碱基序列的前提下实现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C.除了DNA甲基化,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D.外界因素会影响DNA的甲基化水平,如吸烟会使人体细胞内DNA的甲基化水平升高
8.科研人员以红鲫为母本、团头鲂为父本进行远缘杂交,最终培育出新品系鲫鱼(基本流程如图所示,R、M、R′表示染色体组,数字表示染色体总数)。新品系鲫鱼具有较高的孵化率和存活率,在生产实践中有较高的推广价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D)
A.据图可知,卵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育为完整的个体
B.细胞分裂时,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C.R′染色体组中可能含有来自M染色体组的基因
D.远缘杂交产生的受精卵有4个染色体组、37对同源染色体
9.为了初步检测药物X和Y的抗癌活性,在细胞培养板的每个孔中加入相同数量的肝癌细胞,使其贴壁生长,实验组加入等体积相同浓度的溶于二甲基亚砜(溶剂)的药物X或Y,对照组中也加入了一定的溶液,培养过程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实验结果
组别 细胞个数(个/孔)
对照 7.8×106
药物X 6.7×104
药物Y 5.3×105
A.对照组和实验组均设置了三个孔,可以减少实验误差
B.可用胰蛋白酶处理使肝癌细胞脱落下来并进行计数
C.对照组中加入的溶液是和实验组等体积的无菌蒸馏水
D.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初步判断药物X的抗癌效果较好
10.某野生型雌果蝇偶然发生基因突变,变为突变型果蝇,让该突变型雌果蝇和野生型雄果蝇杂交,F1的性别比例为雌性:雄性=2: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C )
A.野生型为隐性性状,突变型为显性性状
B.只含有突变基因的雄果蝇致死
C.F1的雌雄果蝇中,突变型:野生型=2:1
D.若让F1中的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则F2中雌果蝇有2种表型
11.如图为某家族红绿色盲和白化病的遗传系谱图,白化基因用a表示,红绿色盲基因用b表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Ⅰ2与Ⅱ6的基因型、表型相同
B.Ⅱ7、Ⅱ8是纯合子的概率相同
C.Ⅱ3可产生3种带有致病基因的配子
D.若Ⅲ10和Ⅲ12结婚,子代发病率是13/48
12.某生物的卵原细胞在培养液中既能进行有丝分裂也能进行减数分裂。研究人员在该生物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了“逆反”减数分裂现象。将一个双链均被14C标记的基因A1和一个双链均被13C标记的基因A2插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的两端。将此卵原细胞在普通12C培养液中培养,先完成一次有丝分裂,再发生如图所示的“逆反”减数分裂,共产生8个子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逆反”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Ⅰ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分裂Ⅱ分离
B.8个子细胞中,最多有4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
C.8个子细胞中,可能有1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1个卵细胞含13C标记
D.8个子细胞中,可能有2个卵细胞同时含有13C标记和14C标记、6个极体含有13C标记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可能有1~4个选项符合题意,选对4分,选对但不全2分,选错0分,共计16分)
13.免疫PCR是对微量抗原的一种检测方法。如图是利用该技术检测牛乳中微量抗生素的流程图:首先将抗体1固定在微板上,冲洗后加入待检的牛乳,再加入DNA标记的抗体2,进行PCR扩增,最后进行电泳检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BD )
A.微量抗原抗体反应通过PCR技术间接扩增放大,从而达到可检测的水平
B.如果第三次冲洗不充分则有可能出现假阳性现象
C.图示中的DNA必须是牛乳基因中的DNA片段
D.PCR扩增产物的量与牛乳中抗生素的量呈正相关
14.自然界中生物在面对环境变化时通常有两种应对策略,一种是通过增加个体数量来提高种群的存活率,称为r对策;另一种是通过增加个体的适应能力来提高种群的存活率,称为k对策。施行r对策的动物个体小,数目多,例如昆虫等;施行k对策的动物个体大,数目少,例如大型哺乳动物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
A.施行r对策的生物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B.施行r对策的生物种群数量可能会出现较大波动
C.施行k对策的生物通常有抚育幼崽的行为以提高幼体存活率
D.两种生活策略中k对策对种群基因的延续更有利
15.假设某棉田生态系统只存在“棉花→棉铃虫→食虫鸟”一条食物链。其能量流动关系如下图所示(字母表示能量数值)。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D )
A.食虫鸟粪便中的能量属于f
B.用于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等于b-d-e
C.若食虫鸟增加1 kg,则需要消耗棉花的生物量为(a/g)kg
D.棉花、棉铃虫和食虫鸟之间能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6.黑暗中培养的萝卜黄化苗对单侧蓝光照射的反应比较迟钝,而白光预照射可改变黄化苗对蓝光的向光反应能力。为探究何种光质的光预照射能增强黄化苗向光反应能力,研究人员进行实验,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D )
A.黄化苗向光性可能与单侧光引起尖端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
B.预照射实验应用相同强度、不同光质的单侧光照射相同时间
C.预处理后的黄化苗应用不同强度的单侧蓝光照射相同时间
D.蓝光预照射可明显增强萝卜黄化苗对光刺激的反应能力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有5小题,满计60分)
17.(12分)为提高粮食产量,科研工作者以作物甲为材料,探索采用生物工程技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途径。
(1)图1是叶肉细胞中部分碳代谢过程的模式图。其中环形代谢途径表示的是光合作用中的___暗_____反应。
(2)如图1所示,在光合作用中R酶催化C5与CO2形成2分子3磷酸甘油酸。在某些条件下,R酶还可以催化C5和O2反应生成1分子C3和1分子2磷酸乙醇酸,后者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转换为___乙醇酸___________后通过膜上的载体(T)离开叶绿体。再经过代谢途径Ⅰ最终将2分子乙醇酸转换为1分子甘油酸,并释放1分子CO2。
(3)为了减少叶绿体内碳的丢失,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编码某种藻类C酶(乙醇酸脱氢酶)的基因和某种植物的M酶(苹果酸合成酶)基因转入作物甲,与原有的代谢途径Ⅲ相连,人为地在叶绿体中建立一个新的乙醇酸代谢途径(图2中的途径Ⅱ)。
①将C酶和M酶的编码基因转入作物甲,能够实现的目的是:利用途径Ⅱ,通过将_乙醇酸_____转化为__苹果酸______,降低叶绿体基质中该物质的含量,减少其对叶绿体的毒害作用。
②转基因操作后,途径Ⅲ能够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原因是(4分)_____由于途径Ⅱ提高了苹果酸的含量,使叶绿体基质内CO2的浓度增加,直接增加了碳(暗)反应的反应(底)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14)为研究神经元的兴奋传导和神经—肌肉突触的兴奋传递,将蛙的脑和脊髓损毁,然后制成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成分见表),以保持标本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任氏液成分 NaCl KCl CaCl2 NaHCO3 NaH2PO4 葡萄糖
含量(g/L) 6.5 0.14 0.12 0.2 0.01 2.0
(1)任氏液中维持酸碱平衡的成分有___NaHCO3和NaH2PO4_________________,其Na+/K+的值与体液中__组织液________的Na+/K+的值接近。
(2)任氏液中葡萄糖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若将其浓度提高到15%,标本活性会显著降低,主要是因为______细胞失水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腓肠肌收缩,突触前膜发生的变化有_产生动作电位_______________、_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_______________。
(4)神经—肌肉突触易受化学因素影响,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酶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可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却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上述物质中可导致肌肉松弛的有_____肉毒杆菌毒素、箭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在图中a点给予一个适宜强度的刺激,可引起腓肠肌收缩,这种收缩反应能不能叫作反射?理由是什么?
_不能。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没有完整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
(12)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冬天气温很低,会导致农作物不能生长,家畜生长缓慢,甚至停止,沼气池不能正常产气等一系列生产生活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关专家设计了如图所示“四位一体”的农业生态工程(“四位”指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及日光蔬菜温室四部分),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____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____进行修复、重建,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________等特点,它是实现_循环经济_______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2)图中①~④最终形成的沼液用于蔬菜的生产,该过程主要符合_循环_______原理。沼液作为一种有机肥,与直接施用化肥相比,优点是_有利于增加土壤微生物类群、改善土壤性质、为植物提供CO2、降
低环境污染;_____ __(答出两点即可)。
(3)图中①~⑦过程不能表示能量流动的有_⑦_______。
20.(10分)为了减少果蔬中农药残留量,实验人员从长期喷洒农药的耕地土壤中筛选了一株能高效降解有机磷农药的菌株,筛选步骤如下:
①取1g土壤溶于10mL无菌水中,再梯度稀释,并选取浓度为10-2、10-4、10-6的稀释液分别涂布于加有50mg·L-1有机磷农药的培养基平板中,于35℃条件下培养48h。
②将平板中菌落分别挑至加有100mg·L-1有机磷农药的培养基中,于35℃条件下培养48h。
③再从②的培养基中挑取单一菌落置于含有200mg·L-1有机磷农药培养基的试管中,再依次梯度增加有机磷农药浓度至1000mg·L-1,并重复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筛选农药降解菌时,应从长期喷洒农药的耕地土壤中取样,原因是_农药起到选择作用,土壤富含农药降解菌_ ___。
(2)筛选农药降解菌的培养基的pH需要调至中性或弱碱性_ ____。根据筛选步骤可知,步骤①中将菌液接种到培养基上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_____ 。接种后的平板要倒置培养,目的是_防止形成的冷凝水滴落在培养基上造成污染(或防止培养基中的水分过快蒸发)
____ (答出1点)。
(3)步骤③中,依次梯度增加有机磷农药浓度至1000mg·L-1,目的是_筛选出具有高耐药性的降解菌株___ _。
(4)实验小组筛选获得了一株能降解有机磷农药的菌株,在后续的实验中还可以通过诱变育种的手段提高其对有机磷的降解率。
21.(12分,每空2分)两种远缘植物的细胞融合后会导致一方的染色体被排出。若其中一个细胞的染色体在融合前由于某种原因断裂,形成的染色体片段在细胞融合后可能不会被全部排出,未排出的染色体片段可以整合到另一个细胞的染色体上而留存在杂种细胞中。依据该原理,将普通小麦与耐盐性强的中间偃麦草进行体细胞杂交获得了耐盐小麦新品种,过程如图1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需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去除细胞壁,过程②紫外线的作用是 使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断裂 ,原生质体融合成功的标志是 杂种细胞再生出细胞壁 。
(2)杂种细胞通过过程④培养得到杂种植株要借助 植物组织培养 技术。
(3)如图2是采用特异性引物对双亲及再生植株1~4进行PCR扩增后电泳的结果。据图判断,再生植株1~4中一定是杂种植株的有 1、2、4 ,判断依据是 它们同时具有普通小麦和中间偃麦草的DNA片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