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同步练习
基础积累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随性才继续保存着)。
B.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
C.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淬是一种偶然现象。
D.例如,老古·冯·居利希在自己的枯躁的材料汇集中的确收集了能够说明无数政治事实的大量材料。
2.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端午节是纪念才华横溢、绝世无双的楚国大夫屈原的传统节日,节日里大家吃粽子,赛龙舟。
B.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是对科学真理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早的发现者,而且还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导师。
C.马克思认为自己在这几个月里为加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做的一切,是和山雨欲来的欧洲革命,特别是迫在眉睫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D.“有些网络游戏就是化了妆的魔鬼,是在教唆犯罪。”一位参加过网络游戏测评的教育界人士义愤填膺地说。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从文化哲学意义上来理解,乡愁是归属感的一种表现,同时是一种根源意识的体现,也是对这个归属和根源的一种亲和感,这种归属感是人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
B.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C.全国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虽然已经得到初步遏制,但是部分大中城市的房价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D.我国的高铁、跨海大桥等之所以能名扬世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坚持全国一盘棋,坚持协同创新,最终取得重大突破并获得自主知识产权。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乡镇庙会上人山人海,街道上几乎水泄不通,突然一位中年男子高喊着:“借光,借光!”匆匆忙忙地往乡政府跑去。
C.令郎能在这次全国物理竞赛中折桂,多亏您悉心教导,我略备薄酒,以示感谢。
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1.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2.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 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这一点可以由下面的事实来证明:每当需要有这样一个人的时候,他就会出现,如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等。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不仅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些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例如,老古·冯·居利希在自己的枯燥的材料汇集中的确收集了能够说明无数政治事实的大量材料,可是他的著作又有谁读过呢!
5·作者在选段中阐述了哪些观点?
6·第4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7·你是怎样理解伟大人物出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
答案与点拨
1.B(A项,随一惰。C项,淬一粹。D项,躁一燥。)
2.A(A项,绝世无双:冠绝当代,独一无二。多用来形容美貌女子。B项,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努力,不知疲倦。C项,迫在眉睫:形容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
D项,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义愤。)
3.A(B项,成分残缺,“进入”缺少宾语。C项,语序不当,应把“虽然”放到“全国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前。D项,“原因就是因为”句式杂糅。)
4.B(A项,“失陪”属于客套话,不能用于表述他人行为。B项,“借光”属于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此处符合语境。C项,“令郎”是敬辞,称别人的儿子。此处用来指自己的儿子,不得体。D项,“千金”是敬辞,用来尊称对方的女儿,不能用于称自己的女儿。)
5.(1)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2)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3)历史发展过程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以及伟大人物的出现也具有偶然性与必然性。(4)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意经济史。
6·举例论证。恩格斯以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为例,论证了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论据选用恰当,论证有力。
7·当某个时代、某种斗争需要伟大人物时,这种人物就一定或迟或早地出现。伟大人物是为解决某种历史任务而产生的,因而具有历史必然性。如果没有这种人物,时代必然会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如果某一伟大人物在完成历史任务之前不幸死去,实践就一定会再推举另一个人来代替他。尽管代替者在才能、品质、性格等方面有差别,但新的伟大人物的出现,则是必然的。唯物史观在承认伟大人物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的同时,并不排除偶然因素。某个人恰恰成为伟大人物,是有其偶然性的。偶然性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它作为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只能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而不是脱离必然性的。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为伟大人物。可见,只有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才能正确阐明某一特定的伟大人物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