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的方法。
2.学习整体阅读,整体把握文章。
3.正确分析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逻辑层次,学习用事理进行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4·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比较阅读毛泽东的两篇作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理解两篇作品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实践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设问提出论点,进而简明通俗地阐明哲学原理的写法。
2.学习用事理进行层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3.通过辨析课文语句中的修饰成分,体会语言准确、严密而又通俗易懂的特点。
难点
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解实践和认识、存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入,指导阅读
1.现代文特别是议论文的阅读,要强调“整体”意识。“整体阅读”是阅读分析的基础和前提;阅读中的整体观念,是阅读分析过程中经常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整体阅读”的基本方法:从整体到局部,从观其大意到寻章摘句,从模糊认识到准确清晰的理解。
2.“整体阅读”首先体现在“整体性的阅读”上,即拿到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看标题、首尾,浏览一遍,旨在大体弄清文意,粗知作者思路,把握文章的整体倾向,以便于进一步梳理。
3.“整体阅读”的基础途径是掌握文章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弄清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的结构形式,对于议论文的阅读来说,既是突破口,又是基本功。拿到任何一篇议论性文章,要想全面地理解,就必须从整体上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每段说了什么问题,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然后从整体上看看论证的是什么问题。结构形式的明确,莫过于列出提纲。要学会用“列提纲”的形式理解结构层次。
4.“整体阅读”的关键在于树立阅读分析中的“语境”观念,即“看上下文”,从上下文意中去梳理文章的文脉,弄清内在联系,从而深入地具体地理解文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二、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
2.回答问题。
(1)本文的写作年代(何年何月)?
(2)本文的出处(从何处节选)?
(3)这是一篇什么样(指内容性质)的文章?
(4)本文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三、默读课文,列出提纲
1.学生默读课文,在每句话前面标明序号。
2.列出本文的提纲。
3.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列的写作提纲。
4.师生共同讨论、明确。
明确:
第一部分(1~6句):提出问题,明确论点。
第二部分(7~22句):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角度,论述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
第三部分(23~26句):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划分文章的大的层次,列出提纲,理清作者的思路。允许不同意见,言之有理即可。)
四、合作探究,赏析课文
(一)赏析第一部分(1~6 句)
1.讨论:
(1)文章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的关系怎样?
(2)“从天上掉下来的”和“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种说法为什么是错误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2.学生讨论后
明确。
(1)作用: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义。关系: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
(2)这两种说法都是唯心主义的。第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它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即思想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第二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它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即思想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这两个设问句,运用口语化的句子,写得很通俗,略含讽意,否定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二)赏析第二部分(7~22句)
1.齐读第二部分的前两句话。
2.思考:从结构上看,这两句话有什么作用?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
3.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句话讲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强调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第二句话讲人们的正确思想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两句话承接上句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又是下文的总起。中心语前用修饰词语“正确”,以区别于不正确的思想。“先进阶级”,即无产阶级,这里也可以包括无产阶级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以前别的先进阶级。“改造社会、改造世界”,既阐明了由精神到物质(第二次飞跃)、思想变为物质力量的道理,又指明了这种物质力量对具有正确思想的群众的巨大作用。语言通俗、准确、严密。
4思考:什么是感性认识?什么是理性认识?两者有什么区别?
5.学生讨论后明确。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它以直接感受为特点,以事物的现象为内容,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它以抽象性、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6.思考: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为什么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为什么一个正确思想的形成必须“多次的反复”?
7.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达到预想的目的。文章从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两方面,用严密、准确的语言作了辩证分析。“一般的说来”“特别是”讲的是一般规律,实践的成败与思想正确与否是一致的。但在社会斗争中,有时出现特殊情况,用“并不是……而是……”句式指明先进势力暂时失败的原因;又用“有时候”“暂时”“总有一天”等词语,十分精确地论述了失败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人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就会产生二次飞跃。
(2)文章从两个方面强调了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
①因为只有这一次飞跃,才能证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第二次飞跃是对第一次飞跃的一个检验。
②“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只是”“再无别的目的”,强调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改造世界。
(3)人的正确思想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还要受到已有知识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局限,即使对于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所以说,人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多次的反复”。
(三)赏析第三部分(23~26 句)
1.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2.思考:为什么要强调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有什么现实意义?
3.学生讨论后明确。
文章是针对当时的现实情况写的,“觉得是个怪问题”
“回答不出来”“觉得不可理解”,说明有很多同志还不懂得认识论的道理,从而论述了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可以“端正思想,善于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
“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突显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设计问题,合作探究,创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五、总结归纳
本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了人的正确思想来源于社会实践,科学地论述了人的认识的辩证过程和发展规律,以及正确思想对于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
文章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
六、比较阅读
1.《改造我们的学习》与《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两篇文章分别写于什么时期?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两篇文章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2.学生讨论并明确。
两篇文章分别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既是当时党的工作开展的具体指导,又是精辟的理论著作。
《改造我们的学习》主要是针对党内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所作的报告。在文中,毛泽东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的作风。文章阐述精辟透彻,论证充分有力,不但在当时发挥了重大作用,就是针对今天学习仍有指导意义。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针对“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情况所写的。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了这个问题,不仅对当时的人民群众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而且对于今天我们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布置作业
学完这两篇课文后,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任选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或心得笔记。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考查学生对两篇文章的学习收获情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毛泽东作品的内涵。)
板书设计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角度,论述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
第三部分: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