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回顾旧知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
新课导入
那么作者面对这么美的洞庭湖有什么感受呢?
情境一:假设你是张孝祥
你是一位南宋朝廷官员张孝祥,一直以来都想报效国家,大有所为。在暗流涌动的朝堂上,出现了两派势力——主战派、主和派,你是主战派。这两派势力斡旋已久,处处争锋相对。上次,因他人所进谗言诋毁,你落职家中。这次,你归来朝廷刚满一年,又遭诽谤而被罢官,这前路该何去何从呢……这日中秋夜,你来到了洞庭湖,写下了这样一首词——
那么请你来念一念“你”写的这首诗
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
着重写景
着重写情
情境二:赏自然之美
你独自坐在一叶小舟上,看见了怎样的洞庭夜景——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请你尝试找一下本词上阙的意象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写景诗句 意象品析 洞庭特点 手法运用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根据表格提示结合意象,尝试赏析“你”笔下的洞庭之景。
写景诗句 意象品析 手法运用 洞庭特点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根据表格提示并结合意象,尝试赏析“你”笔下的洞庭之景。
思考:为何用“风色”而不用“风声”?请你代入这两个词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差别。
无“风声”为“安静”,无“风色”说明风的影子都没有,不但“安静”而且“干净”
万里无云,水波不兴。
夸张
﹝青草〕即青草湖,在今湖南岳阳西南,属南洞庭湖。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载:“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
写景诗句 意象品析 手法运用 洞庭特点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根据表格提示,尝试赏析“你”笔下的洞庭之景。
思考:这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净开阔
玉鉴:玉镜
琼田:玉田
美玉光滑圆润,晶莹剔透
镜子、田:平静
三万顷
一叶扁舟
比喻
夸张对比
写景诗句 意象品析 洞庭特点 手法运用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根据表格提示,尝试赏析张孝祥笔下的洞庭之景。
“素月”指皎洁的月亮,“明河”指夜空中的银河,
“分辉”与“共影”,说明月与星河将其明净光洁的光辉投映在洞庭湖面,水天一色,上下一白。
水天相映,
上下通明
双关,借景抒情
请你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画面
赏自然之美
美在万里无云、水波不兴
美在明净、开阔
美在水天辉映、上下通明
澄澈
情境三:心境体悟
你独自坐在一叶小舟上,看着这澄澈的洞庭湖,心境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材料:《宋史》中记载了张孝祥的三次落职经历:
第一次,“(张)孝祥与(汪)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下,孝祥遂罢”;
第二次,“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
第三次,“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
三次均被弹劾污蔑落职
岭表指五岭之外,即今之广西一带。往往指官员被贬的地方
寻找材料中张孝祥三次落职共同点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孤光自照”: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月夜泛舟,惟一人耳。
内心孤独,不被理解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黄人杰说“满怀俱是冰雪”,
王以宁说“一段素襟清韵,似玉壶冰雪”
文天祥也说“清操厉冰雪”。
“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雪这也是词人高洁人格的象征。
心境:孤独自傲、愤懑不平
思考:这句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么样的诗人形象
萧条冷落,这里指头发稀疏。
月夜清冷,衣服单薄,凉意顿生。
襟袖冷
萧骚
潦倒不得志
短发萧骚襟袖冷
思考:从哪个字你读出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稳
稳泛沧浪空阔
对现实社会中的政治风浪安之若素的态度,表现了宽广的志士胸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落寞萧瑟之中,表现出旷达稳重的人生态度
心境:稳泛沧浪
宦海沉浮
品词悟情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我要用天上的北斗舀取长江水细细品酌,请宇宙万物统统来做我的宾客。
材料:挹,舀也,《景德传灯录》卷八记马祖语曰:“侍女一口挹尽西江水”,此处禅宗话语,表明自己的心胸开阔。北斗星由七颗星组成,像舀酒的长把勺。诗人作主人,请天地万物作客人。
心境:物我合一
宇宙与自我的统一,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台
情境三:心境体悟
你独自坐在一叶小舟上,看着这澄澈的洞庭湖,心境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孤独自傲
稳泛沧浪
物我合一
澄澈
情境四:
今日是中秋佳节,你全然忘却,只道“不知今夕何夕”,你为何会忘记此良辰?
进入忘我状态,物我合一,不知今夕何夕
上片 景之澄澈
下片 人之澄澈
“澄澈” (词眼)
情景交融,
物我两忘。
小结
在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我们不仅流连于洞庭湖的自然美,更沉醉于张孝祥的人格美中,似乎与诗人一起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样的精神,始终是贯穿于华夏历史的文化血脉。直到今天,它依然在滋养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练习巩固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②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释]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是因船行至洞庭湖畔的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提道:“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举出两处具体进行赏析。
达观、豪迈的胸怀。①“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两句,词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却说是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闪动着象鱼鳞般的波纹。体现了词人的达观;
②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对风遏行舟的情况词人此刻的心境,犹如苏轼《定风波》词中所写:“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泰然自若
作业
①背诵全诗
②完成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