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9·东营)小明同学在暑期游学时,参观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博物馆,看到了下边文物和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他参观的是( )
A.元谋人博物馆 B.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C.西安半坡博物馆 D.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考古化狂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淄桥区的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
A.集体群居 B.采集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型牛耕
3.(2022七上·合江期中)“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我们通常把传说中的哪两个人物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
A.盘古和女娲 B.炎帝和黄帝 C.后羿和夸父 D.尧和舜
4.(2022七上·海安月考)朝歌城外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会战即将开始。纣王迅速武装一批奴隶和战俘仍无力抵抗强盛的周军,迫不得已逃往鹿台,周人的军队从四面八方涌来,他被迫自焚。伴随升腾的火焰,大商王朝也同他一起化为灰烬,请问这场战争发生在( )
A.约公元前2070年 B.公元前771年
C.公元前1046年 D.约公元前1600年
5.(2015七上·海滨月考)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最终成就霸业,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 )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宋襄公
6.(2022七上·海安月考)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铜像尊 D.青铜直立人
7.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起来的方式是 ( )
A.革命斗争 B.变法
C.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出现 D.地主阶级统治建立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据此可知,当时的社会特点为 ( )
A.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B.春秋霸主先后相继,战国七雄同时并存
C.王室衰微,大动荡、大变革
D.铁制工具和牛耕开始被普遍使用与推广
9.《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的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此段叙述表明 ( )
A.商鞅变法的思想主张 B.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背景
C.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D.变法后秦国社会治理的效果
10.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下图)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图案中间舞动的线条,体现了与会徽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浑然一体,自然天成。它的整体设计理念与下列思想最一致的是( )
A.为政以德 B.选贤任能 C.依法治国 D.顺应自然
11.我们熟知的隋朝虽然历经二世而亡,但它的一些统治措施却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这些方面来说与其相似的朝代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汉 D.秦朝
12.(2022七上·罗湖期中)下列表格中,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后的行政区划(部分),该表反映了秦朝( )
郡名 建置时代 郡治
象郡 始皇置 今广西崇左县境
桂林郡 始皇置 今广西贵港境内
南海郡 始皇置 今广东广州
A.设立中央管理机构 B.实现全国的统一
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D.扩大地方的权力
13.(2022七上·海安月考)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讲述的是项羽激励士气消灭秦军主力的故事,它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
A.牧野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14.某同学搜集到下列信息:汉高祖下令解甲归田、汉文帝和汉景帝鼓励农桑、汉武帝平抑物价。据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
A.加强中外交流 B.改善民族关系
C.发展国家经济 D.促进文化发展
1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是( )
A.窦宪、窦固 B.卫青、霍去病
C.窦固、霍去病 D.窦宪、卫青
16.(2021七上·泸县期末)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7.下图所示的交通道路所起的作用是 ( )
A.促进了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 B.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C.加强了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 D.促进了汉匈民族关系的融合
18.道教和佛教是对中国古代影响较大的两个宗教。下列关于两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道教是战国时期老子所创立的宗教
B.道教一开始就得到上层统治者扶持
C.两者都迎合了贫苦民众的精神需求
D.东汉时期佛教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19.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 )
A.黄岩岛 B.钓鱼岛 C.海南岛 D.台湾
20.(2021·临沂)“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
A.霍去病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炎
2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继春秋战国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其间曾经短暂统一过全国的政权是 ( )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22.东晋南朝时期的市场,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 ( )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23.整理知识要点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为小南同学整理的知识要点。其内容能共同说明的是 (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
C.元朝的统治措施 D.清廷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24.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十大名画之一的《洛神赋图》的作者是 ( )
A.谢玄 B.王羲之 C.王献之 D.顾恺之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5.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老的中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后期:老子道,孔子仁
战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韩非强调以法治国
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依据材料分别指出老子和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并用一句话来评价孔子。(8分)
(2)依据材料指出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代表人物著书立说这一事件的名称。
(3)依据材料可见秦汉时期对待儒家思想态度不同,但目的相同,请问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西汉武帝接受了谁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实际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据CCTV-10《百家讲坛》
材料二: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摘编自部编版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现象。
——摘编自部编版教学参考书
(1)从材料一中可以获取什么重大的史实信息?(说出一个史实信息就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什么?(不得错别字)
(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政治主张、教育主张有哪些?他创立了哪一学派?
(3)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谁?他最重要的治国理念或主张是什么?秦始皇是怎样运用这一理念或主张的?汉武帝接受谁提出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建议?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2至图15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陶碗、半地穴式房屋”可以推断出这是半坡居民的遗址,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结合半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特征进行分析即可。
2.【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已经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并且进行农业耕种,故选项C符合题意;
A.集体群居,题干中没有体现集体群居,不符合题意;
B.采集渔猎,题干中没有体现采集渔猎,不符合题意;
D.铁器牛耕,题干中没有体现铁器牛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3.【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 盘古和女娲,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后羿和夸父 ,不符合题意;
D. 尧和舜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 题干反映的是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灭掉商朝,建立西周,C项正确;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排除A项;
公元前771年犬戎进攻镐京。幽王被杀,西周灭亡。排除B项;
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朝的牧野之战,本题考查商朝的灭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在国富兵强后,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把邢、卫等国从戎、狄等民族的侵略和占领中解救出来,在此过程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最终取得了霸主地位。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6.【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最大的的青铜器,A项正确;
四羊方尊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铜像尊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青铜直立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商朝时期的青铜文明.
7.【答案】B
【知识点】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这样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故选项B符合题意;
A.革命斗争,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C. 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出现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地主阶级统治建立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注意这类知识点要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8.【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社会即东周时期, 王室衰微,大动荡、大变革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B. 春秋霸主先后相继,战国七雄同时并存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 铁制工具和牛耕开始被普遍使用与推广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就是商鞅变法实行多年后,出现了路不拾遗等现象,这表明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治理的效果,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商鞅变法的思想主张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B.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背景 ,题干中没有体现商鞅变法的背景,不符合题意;
C.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题干中没有体现商鞅变法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0.【答案】D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体现了与会徽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浑然一体,自然天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天成体现了古代顺应自然的思想,故选项D符合题意;
A.为政以德,体现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B.选贤任能,选拔贤德之人,不符合题意;
C.依法治国,体现法治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自然天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11.【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隋朝虽然历经二世而亡,但它的一些统治措施却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比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从这些方面来说与其相似的朝代是秦朝,也是二世而亡,而且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夏朝,不符合题意;
B.商朝,不符合题意;
C.西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2.【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 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秦朝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13.【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 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命令楚军过漳河,背水扎营。并下令将士带三天的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粮。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D项正确;
牧野之战是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西周的战役,排除A项;
桂陵之战是齐国打败魏国的战役,排除B项;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一场大战,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秦末农民战争的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14.【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汉高祖下令解甲归田、汉文帝和汉景帝鼓励农桑、汉武帝平抑物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都是汉朝统治者发展经济的措施,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加强中外交流,题干中没有体现中外交流,不符合题意;
B.改善民族关系,题干中没有出现民族关系,不符合题意;
D.促进文化发展,题干中没有出现文化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5.【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有卫青和霍去病,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窦宪、窦固,是东汉时期抗击匈奴,不符合题意;
C.窦固、霍去病,窦固是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D.窦宪、卫青,窦宪是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16.【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
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均与题干“刘秀”不符,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武中兴局面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每个选项所对应的皇帝。
17.【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显示的是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题干中没有体现汉藏交往,不符合题意;
C. 加强了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 ,题干中没有体现中日友好交流,不符合题意;
D. 促进了汉匈民族关系的融合 ,题干中没有体现汉匈民族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丝绸之路,再结合对丝绸之路作用的理解识记回答。
18.【答案】C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道教和佛教是对中国古代影响较大的两个宗教 ,虽然他们思想主张不同,但是两者都迎合了贫苦民众的精神需求,在民间流传开来,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道教是战国时期老子所创立的宗教 ,道教是汉朝时期出现的,不符合史实;
B. 道教一开始就得到上层统治者扶持 ,道教一开始受到下层民众信奉,不符合史实;
D. 东汉时期佛教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佛教是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9.【答案】D
【知识点】港澳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夷洲”指的是今天的台湾,故选项D符合题意;
A.黄岩岛,不符合题意;
B.钓鱼岛,不符合题意;
C.海南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没有什么技巧。
20.【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霍去病,不符合题意;
B.根据“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后出师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出师表》与诸葛亮讨伐曹魏相关,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周瑜,不符合题意;
D.司马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1.【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继春秋战国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其间西晋曾在280年统一全国,但是316年就灭亡了,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曹魏,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C.东晋,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D.北魏,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没有什么技巧。
22.【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东晋南朝时期的市场,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可以看出,当时商业贸易活动频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 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3.【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改姓汉姓等,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 元朝的统治措施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 清廷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4.【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十大名画之一的《洛神赋图》的作者是顾恺之,故选项D符合题意;
A.谢玄,东晋将领,不符合题意;
B.王羲之,东晋书法家,不符合题意;
C.王献之,东晋书法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没有什么技巧。
25.【答案】(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百家争鸣。
(3)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董仲舒。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代表人物著书立说 ,这种现象被称为“百家争鸣”;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汉时期对待儒家思想态度不同,但目的相同, 即 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故答案为:(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百家争鸣
(3) 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董仲舒。
(4)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其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26.【答案】(1)分封制、诸侯征战、百家争鸣;(说出一个史实信息就可)司母戊鼎
(2)仁。以德治国。有教无类。(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儒家。
(3)韩非。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设中央政权机构,建立郡县制。(个人认为说出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即可,改卷的老师们可商议)董仲舒。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汉武帝的大一统;青铜艺术;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 ”“ 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显示的有: 分封制、诸侯征战、百家争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包括一切美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 政治主张、教育主张有以德治国、有教无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3)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是韩非; 他最重要的治国理念或主张是 依法治国;秦始皇利用韩非的主张,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设中央政权机构,建立郡县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建议;
故答案为:(1) 分封制、诸侯征战、百家争鸣;(说出一个史实信息就可)司母戊鼎
(2) 仁。以德治国。有教无类。(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儒家。
(3) 韩非。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设中央政权机构,建立郡县制。(个人认为说出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即可,改卷的老师们可商议)董仲舒。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3)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7.【答案】示例一:图片序号:图12、图15。
观点: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
论述:部落联盟时期,禹总结经验教训,开创疏导的方法治水成功,有利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创新制度,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结论: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国家要发展、强大,一定要深化改革并坚持创新。
示例二:图片序号:图13、图14。
观点: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论述:七八千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发明了骨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过上了定居生活。商周时期,青铜工具的使用,使社会阶级进一步分化,奴隶制度得到不断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促使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使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周天子地位下降,诸侯称输兼并,分封制逐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结论: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按照要求回答即可,如: 示例一:图片序号:图12、图15。
观点: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
论述:部落联盟时期,禹总结经验教训,开创疏导的方法治水成功,有利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创新制度,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结论: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国家要发展、强大,一定要深化改革并坚持创新。
示例二:图片序号:图13、图14。
观点: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论述:七八千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发明了骨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过上了定居生活。商周时期,青铜工具的使用,使社会阶级进一步分化,奴隶制度得到不断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促使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使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周天子地位下降,诸侯称输兼并,分封制逐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结论: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故答案为: 示例一:图片序号:图12、图15。
观点: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
论述:部落联盟时期,禹总结经验教训,开创疏导的方法治水成功,有利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创新制度,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结论: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国家要发展、强大,一定要深化改革并坚持创新。
示例二:图片序号:图13、图14。
观点: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论述:七八千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发明了骨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过上了定居生活。商周时期,青铜工具的使用,使社会阶级进一步分化,奴隶制度得到不断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促使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使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周天子地位下降,诸侯称输兼并,分封制逐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结论: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两幅图片,确定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注意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 / 1四川省泸州市泸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9·东营)小明同学在暑期游学时,参观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博物馆,看到了下边文物和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他参观的是( )
A.元谋人博物馆 B.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C.西安半坡博物馆 D.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陶碗、半地穴式房屋”可以推断出这是半坡居民的遗址,C选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结合半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特征进行分析即可。
2.考古化狂发现,陕西省西安市东郊淄桥区的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
A.集体群居 B.采集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型牛耕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粮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已经开始过着定居生活,并且进行农业耕种,故选项C符合题意;
A.集体群居,题干中没有体现集体群居,不符合题意;
B.采集渔猎,题干中没有体现采集渔猎,不符合题意;
D.铁器牛耕,题干中没有体现铁器牛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句子,对这些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3.(2022七上·合江期中)“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我们通常把传说中的哪两个人物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
A.盘古和女娲 B.炎帝和黄帝 C.后羿和夸父 D.尧和舜
【答案】B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 盘古和女娲,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后羿和夸父 ,不符合题意;
D. 尧和舜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课本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4.(2022七上·海安月考)朝歌城外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会战即将开始。纣王迅速武装一批奴隶和战俘仍无力抵抗强盛的周军,迫不得已逃往鹿台,周人的军队从四面八方涌来,他被迫自焚。伴随升腾的火焰,大商王朝也同他一起化为灰烬,请问这场战争发生在( )
A.约公元前2070年 B.公元前771年
C.公元前1046年 D.约公元前1600年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 题干反映的是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灭掉商朝,建立西周,C项正确;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排除A项;
公元前771年犬戎进攻镐京。幽王被杀,西周灭亡。排除B项;
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商朝的牧野之战,本题考查商朝的灭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15七上·海滨月考)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最终成就霸业,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是( )
A.晋文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宋襄公
【答案】B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在国富兵强后,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把邢、卫等国从戎、狄等民族的侵略和占领中解救出来,在此过程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最终取得了霸主地位。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6.(2022七上·海安月考)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铜像尊 D.青铜直立人
【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最大的的青铜器,A项正确;
四羊方尊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铜像尊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青铜直立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商朝时期的青铜文明.
7.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起来的方式是 ( )
A.革命斗争 B.变法
C.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出现 D.地主阶级统治建立
【答案】B
【知识点】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为了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这样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故选项B符合题意;
A.革命斗争,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C. 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出现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D. 地主阶级统治建立 ,不符合事实,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回答,注意这类知识点要理解识记,不要死记硬背。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据此可知,当时的社会特点为 ( )
A.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B.春秋霸主先后相继,战国七雄同时并存
C.王室衰微,大动荡、大变革
D.铁制工具和牛耕开始被普遍使用与推广
【答案】C
【知识点】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社会即东周时期, 王室衰微,大动荡、大变革 ,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B. 春秋霸主先后相继,战国七雄同时并存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 铁制工具和牛耕开始被普遍使用与推广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的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此段叙述表明 ( )
A.商鞅变法的思想主张 B.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背景
C.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D.变法后秦国社会治理的效果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就是商鞅变法实行多年后,出现了路不拾遗等现象,这表明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治理的效果,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商鞅变法的思想主张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B.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背景 ,题干中没有体现商鞅变法的背景,不符合题意;
C.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题干中没有体现商鞅变法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读懂题干信息的含义,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
10.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下图)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图案中间舞动的线条,体现了与会徽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浑然一体,自然天成。它的整体设计理念与下列思想最一致的是( )
A.为政以德 B.选贤任能 C.依法治国 D.顺应自然
【答案】D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体现了与会徽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浑然一体,自然天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天成体现了古代顺应自然的思想,故选项D符合题意;
A.为政以德,体现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
B.选贤任能,选拔贤德之人,不符合题意;
C.依法治国,体现法治思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自然天成”,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理解识记回答。
11.我们熟知的隋朝虽然历经二世而亡,但它的一些统治措施却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这些方面来说与其相似的朝代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汉 D.秦朝
【答案】D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隋朝虽然历经二世而亡,但它的一些统治措施却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比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从这些方面来说与其相似的朝代是秦朝,也是二世而亡,而且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项D符合题意;
A.夏朝,不符合题意;
B.商朝,不符合题意;
C.西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2.(2022七上·罗湖期中)下列表格中,反映的是秦朝统一后的行政区划(部分),该表反映了秦朝( )
郡名 建置时代 郡治
象郡 始皇置 今广西崇左县境
桂林郡 始皇置 今广西贵港境内
南海郡 始皇置 今广东广州
A.设立中央管理机构 B.实现全国的统一
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D.扩大地方的权力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 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秦朝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13.(2022七上·海安月考)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讲述的是项羽激励士气消灭秦军主力的故事,它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
A.牧野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 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命令楚军过漳河,背水扎营。并下令将士带三天的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粮。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D项正确;
牧野之战是周武王灭掉商朝,建立西周的战役,排除A项;
桂陵之战是齐国打败魏国的战役,排除B项;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一场大战,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的是秦末农民战争的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14.某同学搜集到下列信息:汉高祖下令解甲归田、汉文帝和汉景帝鼓励农桑、汉武帝平抑物价。据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
A.加强中外交流 B.改善民族关系
C.发展国家经济 D.促进文化发展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 汉高祖下令解甲归田、汉文帝和汉景帝鼓励农桑、汉武帝平抑物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都是汉朝统治者发展经济的措施,故选项C符合题意;
A.加强中外交流,题干中没有体现中外交流,不符合题意;
B.改善民族关系,题干中没有出现民族关系,不符合题意;
D.促进文化发展,题干中没有出现文化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是( )
A.窦宪、窦固 B.卫青、霍去病
C.窦固、霍去病 D.窦宪、卫青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有卫青和霍去病,故选项B符合题意;
A.窦宪、窦固,是东汉时期抗击匈奴,不符合题意;
C.窦固、霍去病,窦固是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D.窦宪、卫青,窦宪是东汉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16.(2021七上·泸县期末)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B
【知识点】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故B项正确;
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统治时期,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均与题干“刘秀”不符,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光武中兴局面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每个选项所对应的皇帝。
17.下图所示的交通道路所起的作用是 ( )
A.促进了中西贸易与文化交流 B.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C.加强了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 D.促进了汉匈民族关系的融合
【答案】A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显示的是西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题干中没有体现汉藏交往,不符合题意;
C. 加强了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 ,题干中没有体现中日友好交流,不符合题意;
D. 促进了汉匈民族关系的融合 ,题干中没有体现汉匈民族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判断出这是丝绸之路,再结合对丝绸之路作用的理解识记回答。
18.道教和佛教是对中国古代影响较大的两个宗教。下列关于两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道教是战国时期老子所创立的宗教
B.道教一开始就得到上层统治者扶持
C.两者都迎合了贫苦民众的精神需求
D.东汉时期佛教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答案】C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道教和佛教是对中国古代影响较大的两个宗教 ,虽然他们思想主张不同,但是两者都迎合了贫苦民众的精神需求,在民间流传开来,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道教是战国时期老子所创立的宗教 ,道教是汉朝时期出现的,不符合史实;
B. 道教一开始就得到上层统治者扶持 ,道教一开始受到下层民众信奉,不符合史实;
D. 东汉时期佛教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佛教是在西汉时期传入中国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来分析备选项,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回答。
19.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 )
A.黄岩岛 B.钓鱼岛 C.海南岛 D.台湾
【答案】D
【知识点】港澳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夷洲”指的是今天的台湾,故选项D符合题意;
A.黄岩岛,不符合题意;
B.钓鱼岛,不符合题意;
C.海南岛,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没有什么技巧。
20.(2021·临沂)“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
A.霍去病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炎
【答案】B
【知识点】三国鼎立
【解析】【分析】A.霍去病,不符合题意;
B.根据“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后出师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出师表》与诸葛亮讨伐曹魏相关,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周瑜,不符合题意;
D.司马炎,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
2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继春秋战国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其间曾经短暂统一过全国的政权是 ( )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北魏
【答案】B
【知识点】西晋的兴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继春秋战国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其间西晋曾在280年统一全国,但是316年就灭亡了,故选项B符合题意;
A.曹魏,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C.东晋,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D.北魏,没有统一全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没有什么技巧。
22.东晋南朝时期的市场,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这反映当时 ( )
A.商业贸易活动的频繁 B.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C.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东晋南朝时期的市场,除了大小城市中列肆贩卖、摆摊设点的正规“市”之外,还有农民临时集市的“草市”,军队设的“军市”,与周边民族进行贸易的“互市”等,星罗棋布,遍布各地”,可以看出,当时商业贸易活动频繁,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长期分裂局面的结束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 市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紧贴题干信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3.整理知识要点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为小南同学整理的知识要点。其内容能共同说明的是 ( )
A.北魏孝文帝改革 B.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
C.元朝的统治措施 D.清廷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主要内容有:迁都洛阳、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改姓汉姓等,故选项A符合题意;
B. 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C. 元朝的统治措施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D. 清廷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24.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十大名画之一的《洛神赋图》的作者是 ( )
A.谢玄 B.王羲之 C.王献之 D.顾恺之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十大名画之一的《洛神赋图》的作者是顾恺之,故选项D符合题意;
A.谢玄,东晋将领,不符合题意;
B.王羲之,东晋书法家,不符合题意;
C.王献之,东晋书法家,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没有什么技巧。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5.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老的中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后期:老子道,孔子仁
战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韩非强调以法治国
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依据材料分别指出老子和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并用一句话来评价孔子。(8分)
(2)依据材料指出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代表人物著书立说这一事件的名称。
(3)依据材料可见秦汉时期对待儒家思想态度不同,但目的相同,请问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西汉武帝接受了谁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实际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答案】(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百家争鸣。
(3)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董仲舒。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老子的主张;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代表人物著书立说 ,这种现象被称为“百家争鸣”;
(3)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秦汉时期对待儒家思想态度不同,但目的相同, 即 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故答案为:(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百家争鸣
(3) 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董仲舒。
(4)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读懂其含义,再结合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
(3)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2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据CCTV-10《百家讲坛》
材料二: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他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摘编自部编版教学参考书
材料三: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建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现象。
——摘编自部编版教学参考书
(1)从材料一中可以获取什么重大的史实信息?(说出一个史实信息就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什么?(不得错别字)
(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政治主张、教育主张有哪些?他创立了哪一学派?
(3)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谁?他最重要的治国理念或主张是什么?秦始皇是怎样运用这一理念或主张的?汉武帝接受谁提出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建议?
【答案】(1)分封制、诸侯征战、百家争鸣;(说出一个史实信息就可)司母戊鼎
(2)仁。以德治国。有教无类。(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儒家。
(3)韩非。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设中央政权机构,建立郡县制。(个人认为说出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即可,改卷的老师们可商议)董仲舒。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春秋争霸;汉武帝的大一统;青铜艺术;孔子的贡献及评价;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 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春秋战国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 ”“ 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显示的有: 分封制、诸侯征战、百家争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包括一切美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 政治主张、教育主张有以德治国、有教无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3)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战国时期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是韩非; 他最重要的治国理念或主张是 依法治国;秦始皇利用韩非的主张,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设中央政权机构,建立郡县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建议;
故答案为:(1) 分封制、诸侯征战、百家争鸣;(说出一个史实信息就可)司母戊鼎
(2) 仁。以德治国。有教无类。(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儒家。
(3) 韩非。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设中央政权机构,建立郡县制。(个人认为说出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即可,改卷的老师们可商议)董仲舒。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找出相关句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问是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3)属于同一类型,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图12至图15中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写出两幅图片的序号即可),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历史现象或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示例一:图片序号:图12、图15。
观点: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
论述:部落联盟时期,禹总结经验教训,开创疏导的方法治水成功,有利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创新制度,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结论: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国家要发展、强大,一定要深化改革并坚持创新。
示例二:图片序号:图13、图14。
观点: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论述:七八千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发明了骨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过上了定居生活。商周时期,青铜工具的使用,使社会阶级进一步分化,奴隶制度得到不断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促使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使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周天子地位下降,诸侯称输兼并,分封制逐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结论: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按照要求回答即可,如: 示例一:图片序号:图12、图15。
观点: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
论述:部落联盟时期,禹总结经验教训,开创疏导的方法治水成功,有利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创新制度,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结论: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国家要发展、强大,一定要深化改革并坚持创新。
示例二:图片序号:图13、图14。
观点: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论述:七八千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发明了骨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过上了定居生活。商周时期,青铜工具的使用,使社会阶级进一步分化,奴隶制度得到不断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促使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使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周天子地位下降,诸侯称输兼并,分封制逐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结论: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故答案为: 示例一:图片序号:图12、图15。
观点: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
论述:部落联盟时期,禹总结经验教训,开创疏导的方法治水成功,有利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创新制度,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结论: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国家要发展、强大,一定要深化改革并坚持创新。
示例二:图片序号:图13、图14。
观点: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论述:七八千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发明了骨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发展,人们过上了定居生活。商周时期,青铜工具的使用,使社会阶级进一步分化,奴隶制度得到不断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促使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使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周天子地位下降,诸侯称输兼并,分封制逐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结论: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两幅图片,确定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注意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