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巩固练:第一单元分阶综合训练(一)
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18分)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每空0.5分,共4分)
中旬(xún xùn) 翡翠(fēi fěi) 榛子(qín zhēn) 骡马(lèi luó)
蜜饯(jiàn qián) 掺和(cān chān) 娴熟(xiān xián) 正月(zhēng zhèng)
二、看拼音,写词语。(每空1分,共14分)
táng cù zhǎ yǎn suàn tóu rán fàng bǐ cǐ yuán xiāo( ) ( ) ( ) ( ) ( )( )
hè nián qià hǎo jiào chē jiǎo zi luòtuo zhù hè
( ) ( ) ( ) ( ) ( )( )
zá bàn r wàn xiàng gēng xīn
( )( )
得分:__________(22分)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每空0.5分,共5分)
1.填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腊八、 _________ 、过了二十三、 _________ 、初一、 _________ 、 _________ 、正月十九。
2.课文是按 _________ 顺序写的,其中重点写了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这几天。这样写的好处是( )
A.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B.使读者对春节有全面的了解。
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共17分)
①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②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③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④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黎明到清早,全城鞭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逆天桥和听戏。
(1)选文第1自然段是围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来写的。(1分)
(2)选文中画“——”的句子通过“ _________ ”“ _________ ”等词语,让我们体会到人们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它饱含着浓浓的亲情,浸润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分)
(3)选文中画“ ”的句子所起的作用是( )(2分)
A.承上启下 B.总结全文 C.点明中心
(4)光景”在选段中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5)选段中叙述的过年的风俗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6)选文是按照 _________ 顺序来写的,写出了除夕和正月初一鲜明的特点:除夕的特点是 _________ ,正月初一的特点是 _________ 。(3分)
(7)选段中对除夕、正月初一习俗的描写,突出了北京春节( )的特点。(1分)
A.忙碌 B.快乐 C.热闹 D.气派
(8)选段写了除夕和正月初一的热闹光景,是属于 _________ (详写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练习:
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chì)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元宵节的灯多吗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
选文中详写的是什么?略写的又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16分)
一、看拼音,写字词。(每空1分,共16分)
jiǎo huo nóng chóu zī gé áo zhōu tūn yàn tāng chí
( ) ( ) ( ) ( )( ) ( )
zhǒng zhàng hóng zhǒng kě kào cāi xiǎng là ròu kuài zi
( ) ( ) ( )( ) ( ) ( )
rǎn gāng zāng shuǐ shēn hè sè là bā zhōu
( ) ( ) ( ) ( )
得分:__________(21分)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共7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
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
“是啊! 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八儿要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2.文中多处描写了八儿和母亲的对话,充分表现出了八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理。
3.文章写锅中的腊八粥在熬煮时,主要运用了 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2分)
4.作者写腊八粥不断地“叹气”有什么表达效果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 ”。(每题1分,共2分)
(1)八儿为了吃到香甜的腊八粥不惜撒谎说自己饿了,他不是个诚实的孩子。( )
(2)为了能多吃粥,八儿设定吃粥计划,并与妈妈“讨价还价”。在得到妈妈的同意后,八儿“得寸进尺”。作者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
6.“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这句话出现了两次,你觉得啰唆吗 为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每空1分,共14分)
过年趣事
儿时最快乐的日子,当然是过年。早就扳着手指头,盘算着离“年”还有几天。喝过腊八粥,吃过祭灶神的关东糖,度过掸灰洗尘的扫房日,“年”就在眼前了。
过年的时候,最忙碌的要算是父亲。他写得一手好字,亲友邻居都央求他写春联。我总是充当磨墨的角色。记得,那写春联的红纸上杂有星星点点的金箔,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父亲手持毛笔,在那一片红光、金光中,写下一个个道劲的黑字:“江山千古秀,天地一家春。”“春至花如锦,风来竹自吟。”
除夕夜,分配给我的任务是摆弄红萝卜。我把红萝卜横切成一段一段,中心插上牙签,再在牙签上插红蜡烛,红萝卜成了灯座。这样从上到下一色全红的灯,要做二三十个。除夕夜,我把蜡烛一一点燃,放遍每一间屋子的四角。听大人们说,这叫“岁灯”,用以驱那。
我还用小刀把一个红萝卜按纵向切出一道道三角形的沟,再用刀横切成一片一片,每一片都成了“齿轮”,看上去像一朵红花。红萝卜那黄芯,此时成了黄色的花蕊一般。然后,我把这一朵朵“红花”撒在年夜饭的每一道菜上。据父母亲说,“红花”象征喜庆,给年夜饭添彩。
春节的序幕是从祭灶神开始的。那时候,我的温州老家人口众多,宽敞的灶间砌着乒乓桌那般大的三眼灶。烧菜时,柴火在灶膛里燃烧,金黄色的火舌舔着黑色的锅底。三口大铁锅冒着热气。在一片火光、水汽和黑烟之中,灶神爷端坐在三眼灶上方,他的双眼一直像桂圆般睁着。据说,不管是谁,在厨房里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灶神的眼睛。
祭灶神那天,厨房里热闹非凡。宽大的水泥灶台上,摆着十二个发亮的金漆木盆,盆里盛满花生糖、芝麻糖、瓯(ōu)柑、荸荠(bíqi)、糖糕、元宝形年糕等,我见了直流口水。父亲、母亲说:“要让灶神爷吃个够,你才可以吃剩下的东西。”据说,灶神爷要在这天“归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摆出那么多好吃的东西“宴请”灶神,是遵照“吃人家的嘴软”这一人世间的“格言”,向灶神“行贿”。内中多糖食,为的是糖富有黏性,能够封住嘴巴。怪不得大人们在上香时,口中念念有词:“好话多说,坏话少说。”也正因为这样,贴在灶神两侧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祭灶神毕,欢乐的春节也就拉开了帷幕。
1.读第2自然段时,我发现“道”字不认识,可以用 _________ 查字法查字典,先查 _________ ,再查 _________ 。联系上下文,我知道“道劲”的近义词是 _________ 。
2.“这叫‘岁灯’,用以驱邪”,这里的“岁灯”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把这一朵朵‘红花’撒在年夜饭的每一道菜上”,这里的“红花”指的是 ______________ 。
3.文中画“——”的句子写出了“我” ________________ 心情,充满了童趣。
4.用“ ”在文中画出与“春节的序幕是从祭灶神开始的”一句相呼应的句子。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本文写了过年时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等几件事,其中,详写的是 _________ 。这几件事都是围绕题目中的“ _________ ”字来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