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2(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2(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7 17:43:0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初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02
七年级·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考试范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我们进行研究的最有力的证据,第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是指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考古发掘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属于第一手资料,D项正确;神话传说属于没有可靠的来源,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A项;史书记载,有加工的成分,也是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B项;学者推断,毕竟是一种推断而已,有主观评论,属于第二手资料,排除C项。故选D项。
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面反映的是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状况的有
①种植农作物 ②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③过着定居生活 ④已学会了制作舟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过着定居生活,种植农作物,已学会了制作舟船,①③④说法符合题意,D项正确;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而不是青铜农具,②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②的ABC项。故选D项。
3.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农耕文明 B.和谐秩序 C.神话传说 D.游牧文明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等这些活动都与农耕有关,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因此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A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并不能体现和谐,排除B项;神话并不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排除C项;中华文明是以农耕为主,不是游牧,排除D项。故选A项。
4.《史记·夏本纪》中记载:“故诸侯皆去益(伯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从材料中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伯益深得诸侯的支持
C.伯益建立了夏朝 D.伯益继承了禹的王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可知,材料反映了大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可知材料中伯益不能得到诸侯的支持,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建立了夏朝的禹,不是伯益,排除C项;根据材料中“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可知启继承了禹的王位,不是伯益继承了禹的王位,排除D项。故选A项。
5.为了稳定国家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天子根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分封制始于
A.商朝 B.西周 C.战国 D.西汉
【答案】B
【解析】依据“天子根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为了巩固周初政治形势,西周实行分封制,B项正确;商朝时期还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战国是在东周时期,西周时期开始实行分封制,排除C项;西汉建立之前已经出现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B项。
6.甲骨文采用了多种造字方法,如图中甲骨文使用的造字方法是
A.象形 B.形声 C.会意 D.指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甲骨文有多种造字方法,其中,象形字是用图形、线条把事物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材料体现的就是这一造字方法,A项正确;形声是用一个字表示注音,用另一个字表示类别,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意思,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历史的有力证据。从下表考古发掘的墓葬信息可看出
墓葬名称 墓主人身份 面积/平方米
金村V号墓 周天子 148.6
固围村M1 魏王 756
邯郸二号陵 赵王 1600
A.周天子是天下共主 B.诸侯势力非常强大
C.赵国是最强的诸侯 D.墓葬有严格的等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诸侯墓葬面积超过了周天子的墓葬面积,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B项正确;分封制没有被破坏时,天子是天下共主,他的墓葬面积应超过诸侯,表格中的数据表明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排除A项;表格仅列出了2位诸侯墓葬面积,无法说明赵国是最强的诸侯,排除C项;诸侯墓葬面积超过天子,与说明西周以来分封制形成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墓葬的等级制度也遭到破坏,天子与诸侯的墓葬已经没有严格的等级性,排除D项。故选B项。
8.对下图所示工程描述恰当的诗句是
A.都江三月堰初开,雪浪云涛滚滚来 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C.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 D.路平如砥直如弦,官柳千株拂翠烟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有“岷江、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的字样,由此可知,图片所示工程是都江堰,它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A项中“都江三月堰初开”是指都江堰,A项正确;B项中“秦筑长城比铁牢”是指秦长城,与题干“图片(都江堰)”不符,排除B项;C项中“石渠南北引湘漓”是指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与题干“图片(都江堰)”不符,排除C项;D项“路平如砥直如弦,官柳千株拂翠烟”,通过描绘路面平坦如绣、笔直如琴弦,以及道旁的柳树翠绿的烟雾,展现了畅快奔驰的场景,与题干“图片(都江堰)”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下面是中国古代时间轴(部分),关于①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A.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动荡与文化繁荣时代
【答案】B
【解析】根据时间轴可知①对应的时间是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221年,和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间段是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是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B项正确;史前时期到公元前2070年对应的特征是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排除A项;秦汉时期对应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体现出了动荡与文化繁荣的时代,排除D项。故选B项。
10.战国末期,有位思想家在他的著作中提倡法治、主张改革,秦王嬴政读后,赞叹不已,说:“我得见此人,死也甘心了。”被嬴政仰慕的这位思想家是
A.荀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战国末期,有位思想家在他的著作中提倡法治、主张改革,秦王嬴政读后,赞叹不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嬴政仰幕的这位思想家是韩非,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D项正确;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礼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1.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该“体制”创立的意义在于
A.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独制”指的是皇帝独揽国家大权,体现了秦朝建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指的是在地方上实行有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不世袭。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A项正确;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排除B项;秦朝建立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题干强调的是秦朝创立的“体制”,排除C项;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的是秦朝的暴政,排除D项。故选A项。
12.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①徭役、兵役繁重:每年役使三四百万人去兴修豪华的宫殿、陵墓和长城;每年几十万人攻打匈奴和戍边
②刑罚严酷:实行族诛;实行连坐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秦朝统治残暴,其暴政表现在每年役使三四百万人去兴修豪华的宫殿、陵墓和长城,每年有几十万人攻打匈奴和戍边;刑罚严酷实行族诛,实行连坐;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导致秦朝的灭亡。①②④符合题意,选择D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3.“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这个“新的朝代”是指
A.商朝 B.周朝 C.秦朝 D.汉朝
【答案】D
【解析】据“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新的朝代”是西汉。秦朝灭亡以后,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D项正确;商朝、周朝建立在秦朝之前,排除A、B项;秦朝与“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4.下列是四位同学排演的“文景之治”课本剧中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政府奖励 B.县令王二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
C.文帝的嫔妃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D.文帝命人依照阿房宫修建宫殿
【答案】D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重视农业生产,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提倡勤俭治国,文景时期,反对铺张浪费,并以身作则。因此,文帝命人依照阿房宫修建宫殿的说法与史实不符,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政府奖励,符合史实,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县令王二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符合史实,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文帝的嫔妃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符合史实,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5.在经历过汉初的“七国之乱”后,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国“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这反映的是
A.实行“推恩令” B.盐铁专营
C.刺史制度 D.独尊儒术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之后又采取措施镇压诸侯,以此加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题干中“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正是反映了推恩令实行带来的结果,A项正确;盐铁专营是汉武帝采取的经济措施,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刺史制度是汉武帝采取监督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独尊儒术是汉武帝采取控制思想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A项。
16.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A.国家的统一问题 B.游牧民族入侵问题
C.中央集权问题 D.儒家思想问题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人在对待儒家思想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D项正确;秦始皇、汉武帝在处理ABC时态度一致,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缓和危机,下列各项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
A.下令释放奴婢 B.禁止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惩处贪官污吏 D.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B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禁止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不属于光武帝采取的措施,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光武帝下令释放奴婢,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光武帝惩处贪官污吏,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光武帝减轻农民负担,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8.小明同学在学习历史某课时,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
A.秦朝统一六国 B.新朝的建立
C.西汉的灭亡 D.东汉的兴衰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太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利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农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D项正确;秦朝统一中国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东汉的兴衰,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光武帝刘秀开创光武中兴的局面与西汉的灭亡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9.今新疆地区(西域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哪一事件后它正式归属我国的管辖
A.秦统一后 B.班超经营西域后
C.霍去病大败匈奴后 D.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后
【答案】D
【解析】公元前60年,汉代设置西域都护。主要职责是颁行汉朝的法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D项正确;秦统一后的区域没有到新疆,排除A项;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当时的新疆已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排除B项;霍去病大败匈奴后西域并未受到汉朝的直接管辖,排除C项。故选D项。
20.琵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造就了无锡派、崇明派等多个琵琶流派,留下了《塞上曲》《十面埋伏》等传世名曲,以及咏叹琵琶的流芳千古的诗词歌赋。这表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A.有利于文化交流 B.推动了物种交流 C.促进贸易的发展 D.加速了民族交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琵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造就了无锡派、崇明派等多个琵琶流派,留下了《塞上曲》《十面埋伏》等传世名曲,以及咏叹琵琶的流芳千古的诗词歌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学艺术方面的交流,表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文化交流,A项正确;材料表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文化交流,没有体现推动了物种交流,排除B项;材料表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文化交流,没有体现促进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表明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文化交流,没有体现加速了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A项。
21.东汉末年,创编出“五禽戏”并发明“麻沸散”的名医是
A.张仲景 B.贾思勰 C.华佗 D.祖冲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佗是东汉著名医学家,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重视疾病的预防,创造了“五禽戏”,用以锻炼身体,C项正确;张仲景是东汉名医,被称为“医圣”,与发明了“麻沸散”,创编了“五禽戏”无关,排除A项;贾思勰是农学家,著《齐民要术》,排除B项;祖冲之是数学家、天文学家,排除D项。故选C项。
22.司马迁的《史记》体例完备、史料真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下列历史事实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A.武王伐纣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华佗发明“麻沸散” D.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记载的是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武王伐纣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内,可以查阅,A项正确;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是东汉时期,排除B项;华佗发明“麻沸散”在东汉时期,排除C项;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公元前60年是在汉武帝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2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酗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这一场景出自苏轼的名篇,它描述了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苏轼的名篇《前赤壁赋》,它描述了孙刘联军与曹操展开的赤壁之战情景,是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C项正确;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军主力在巨鹿(现属邢台地区 )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展开的战略决战,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大胜前秦军,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4.在《农耕图》中,扬场和插秧两种场面同时出现,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南方已有双季稻 B.江南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北人大量南迁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农耕图》中同时有扬场和插秧两种场面出现,扬场的场面反映了当时已经收获了水稻,插秧的场面反映了人们在种植水稻,两种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了这一地区出现了双季稻。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人南迁,南方经济得到大发展,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南方已有双季稻,A项正确;材料体现南方已有双季稻,不能体现出江南实行农业多种经营,排除B项;材料体现农耕情况,不能体现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体现农耕情况,不能体现北人大量南迁,排除D项。故选A项。
25.中国古代贾思勰所编著的农书《齐民要术》中写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说明贾思勰编著此书的目的是
A.反驳“贤者”的错误理论 B.发展好手工业
C.重视发展农业 D.鼓励商人经营商业活动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的农书。中国古代的“本”是指农业,“末”是指工商业。“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材料反映的是商人之事,不写进书中,说明作者轻视工商业,重视农业,C项正确;材料反映作者重视农业,轻视工商业,没有反驳“贤者”的错误理论,排除A项;作者轻视工商业,手工业属于商业,排除B项;作者轻视工商业,不鼓励商人经营商业活动,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我国的史前文明(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结合所学,完成问题。(12分)
时期 主要特征描述 典型代表
原始人群时期 早期人类、打制石器、结成群体、采集狩猎生活、使用火、猿人向现代人类进化
母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农业、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定居、建造房屋、制作陶器
父系氏族社会 社会贫富分化、不平等出现、氏族间的联系更紧密、形成大的部落及部落联盟、向阶级社会转变
(1)请依次写出三个阶段的典型代表。(每个阶段写出一个即可)(6分)
(2)请依据生产工具对原始社会进行阶段划分。(6分)
【答案】(1)原始人群时期:元谋人、北京人;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父系氏族社会:良渚遗址(良渚文化)。(6分,每个阶段的代表各2分)
(2)旧石器时代(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3分)、新石器时代(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3分)。
【解析】(1)典型代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在元谋人遗址,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牙齿和遗物,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北京人的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猿人向现代人演进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大致同一时期,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会驯养家畜,主要以猪、狗和水牛为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迄今为止,遗址考古发现非常丰富。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有一个延续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这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上述考古发现,见证了当时该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城内外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和其他陪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当时的社会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总之,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2)原始社会划分阶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制造的工具是石器。原始社会因石器制作技术的不同而被区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7.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达到中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古代文字】
材料 清末,河南安阳农民从地下挖掘出刻有符号的龟甲和兽骨,当作药材卖给药店。1899年,被北京的王懿荣在药店发现并认为是古文字。经学者研究,认定这些符号是商朝的文字。
(1)材料中的“古文字”指的是什么?有何历史地位?(4分)
【有力改革】
材料 泰孝公即位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他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确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他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2)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他主持的变法中“奖军功”的具体做法是什么?(4分)
【水利工程】
材料 公元前256年,岷江上建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型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它仍发挥巨大效益。
(3)材料中的“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2分)
(4)学习了这些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你获得了什么感受?(2分)
【答案】(1)甲骨文(2分)。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2分)。
(2)商鞅(2分)。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分)。
(3)都江堰(2分)。
(4)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为我国拥有这些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等。(符合题意即可)(2分,写出一点即可)
【解析】(1)古文字:根据材料“清末,河南安阳农民从地下挖掘出刻有符号的龟甲和兽骨,当作药材卖给药店。1899年,被北京的王懿荣在药店发现并认为是古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古文字”指的是甲骨文。
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2)人物:根据材料“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确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他深得秦孝公的信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秦孝公时商鞅变法,材料中的“他”指的是商鞅。
具体做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主持的变法中“奖军功”的具体做法是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水利工程:根据材料“公元前256年,岷江上建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型水利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材料中的“水利工程”指的是都江堰。
(4)感受:开放性回答,符合题意即可,从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骄傲和自豪的角度作答,如: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为我国拥有这些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等。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下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
材料三 汉文帝,采纳了晁错提出的“务民于农桑、薄赋敛”的建议;文帝十三年下诏废除肉刑,着手改革刑制。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建武六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被略为奴隶者,皆一切免为庶人。”
材料四 秦汉时期人们月用简帛作为书写的材料,简分量很重,帛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期改进了造纸法。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社会处于什么样的情况?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何种政策?(4分)
(2)材料二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采纳谁的建议来解决这一问题?(4分)
(3)材料三中汉文帝和东汉光武帝采取了哪些相同措施?这些措施后出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局面?(4分)
(4)东汉时期谁改进了造纸法?(2分)
【答案】(1)西汉初年,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萧条(2分);休养生息政策(2分)。
(2)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2分);主父偃(2分)。
(3)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2分);出现了文景之治(1分)和光武中兴(1分)。
(4)蔡伦(2分)。
【解析】(1)情况:根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及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萧条,造成这样状况的原因是秦的残暴统治和连年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2)问题:根据材料“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柱形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的问题是诸侯王控制的人口和土地大大超过了中央政府,威胁到西汉王朝。
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的建议,削弱王国势力,并找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镇压叛乱,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3)措施:从“汉文帝,采纳了晁错提出的‘务民于农桑、薄赋敛’的建议”“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采纳了大臣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的建议,巩固了中央集权,发展了西汉的经济,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强盛的基础。光武帝为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释放奴婢,减轻租税,减轻刑法,惩处贪官污吏的措施。汉文帝和光武帝采取的相同措施是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局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采取这些措施后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东汉光武帝采取这些措施后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4)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这些廉价的原料造出了可供书写的纸张,被称为蔡侯纸。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阶级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并列举一例其改革旧习俗的措施。(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2分)
【答案】(1)巩固政权(2分);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等。(2分,写出一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2)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分);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2分);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3)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2分,写出一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目的:根据材料一“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可知,北魏孝文帝改的目的在于巩固政权;
措施:北魏孝文帝即位后,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2)影响:根据材料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可知,“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认识: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例如: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初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02
七年级历史·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D D A A B A B A B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D D D A D B D D A
21 22 23 24 25
C A C A C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答案】(1)原始人群时期:元谋人、北京人;母系氏族社会: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父系氏族社会:良渚遗址(良渚文化)。(6分,每个阶段的代表各2分)
(2)旧石器时代(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3分)、新石器时代(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3分)。
27.【答案】(1)甲骨文(2分)。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2分)。
(2)商鞅(2分)。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分)。
(3)都江堰(2分)。
(4)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为我国拥有这些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等。(符合题意即可)(2分,写出一点即可)
28.【答案】(1)西汉初年,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萧条(2分);休养生息政策(2分)。
(2)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2分);主父偃(2分)。
(3)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2分);出现了文景之治(1分)和光武中兴(1分)。
(4)蔡伦(2分)。
29.【答案】(1)巩固政权(2分);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等。(2分,写出一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2)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分);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2分);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
(3)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2分,写出一点即可)(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初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02
七年级·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考试范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2.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主要证据,下面反映的是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状况的有
①种植农作物 ②主要使用青铜农具 ③过着定居生活 ④已学会了制作舟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农耕文明 B.和谐秩序 C.神话传说 D.游牧文明
4.《史记·夏本纪》中记载:“故诸侯皆去益(伯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从材料中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伯益深得诸侯的支持
C.伯益建立了夏朝 D.伯益继承了禹的王位
5.为了稳定国家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天子根据血缘关系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这种分封制始于
A.商朝 B.西周 C.战国 D.西汉
6.甲骨文采用了多种造字方法,如图中甲骨文使用的造字方法是
A.象形 B.形声 C.会意 D.指事
7.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历史的有力证据。从下表考古发掘的墓葬信息可看出
墓葬名称 墓主人身份 面积/平方米
金村V号墓 周天子 148.6
固围村M1 魏王 756
邯郸二号陵 赵王 1600
A.周天子是天下共主 B.诸侯势力非常强大
C.赵国是最强的诸侯 D.墓葬有严格的等级
8.对下图所示工程描述恰当的诗句是
A.都江三月堰初开,雪浪云涛滚滚来 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C.石渠南北引湘漓,分水塘深下作堤 D.路平如砥直如弦,官柳千株拂翠烟
9.下面是中国古代时间轴(部分),关于①阶段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A.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动荡与文化繁荣时代
10.战国末期,有位思想家在他的著作中提倡法治、主张改革,秦王嬴政读后,赞叹不已,说:“我得见此人,死也甘心了。”被嬴政仰慕的这位思想家是
A.荀子 B.孟子 C.老子 D.韩非
11.秦开创的体制包含三大要素:君主“独制”,地方集权于中央,以及官僚任免而不得世袭。该“体制”创立的意义在于
A.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确立了儒学的主导地位
C.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导致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12.秦朝的暴政表现在
①徭役、兵役繁重:每年役使三四百万人去兴修豪华的宫殿、陵墓和长城;每年几十万人攻打匈奴和戍边
②刑罚严酷:实行族诛;实行连坐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3.“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这个“新的朝代”是指
A.商朝 B.周朝 C.秦朝 D.汉朝
14.下列是四位同学排演的“文景之治”课本剧中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政府奖励 B.县令王二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
C.文帝的嫔妃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D.文帝命人依照阿房宫修建宫殿
15.在经历过汉初的“七国之乱”后,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国“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这反映的是
A.实行“推恩令” B.盐铁专营
C.刺史制度 D.独尊儒术
16.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A.国家的统一问题 B.游牧民族入侵问题
C.中央集权问题 D.儒家思想问题
17.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生产,缓和危机,下列各项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
A.下令释放奴婢 B.禁止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惩处贪官污吏 D.减轻农民负担
18.小明同学在学习历史某课时,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
A.秦朝统一六国 B.新朝的建立
C.西汉的灭亡 D.东汉的兴衰
19.今新疆地区(西域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哪一事件后它正式归属我国的管辖
A.秦统一后 B.班超经营西域后
C.霍去病大败匈奴后 D.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后
20.琵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造就了无锡派、崇明派等多个琵琶流派,留下了《塞上曲》《十面埋伏》等传世名曲,以及咏叹琵琶的流芳千古的诗词歌赋。这表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A.有利于文化交流 B.推动了物种交流 C.促进贸易的发展 D.加速了民族交融
21.东汉末年,创编出“五禽戏”并发明“麻沸散”的名医是
A.张仲景 B.贾思勰 C.华佗 D.祖冲之
22.司马迁的《史记》体例完备、史料真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下列历史事实能在《史记》中查到的是
A.武王伐纣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华佗发明“麻沸散” D.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酗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这一场景出自苏轼的名篇,它描述了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4.在《农耕图》中,扬场和插秧两种场面同时出现,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南方已有双季稻 B.江南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北人大量南迁
25.中国古代贾思勰所编著的农书《齐民要术》中写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说明贾思勰编著此书的目的是
A.反驳“贤者”的错误理论 B.发展好手工业
C.重视发展农业 D.鼓励商人经营商业活动
第Ⅱ卷
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我国的史前文明(原始社会)经历了约200万年的历史,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结合所学,完成问题。(12分)
时期 主要特征描述 典型代表
原始人群时期 早期人类、打制石器、结成群体、采集狩猎生活、使用火、猿人向现代人类进化
母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农业、种植庄稼、饲养家畜、定居、建造房屋、制作陶器
父系氏族社会 社会贫富分化、不平等出现、氏族间的联系更紧密、形成大的部落及部落联盟、向阶级社会转变
(1)请依次写出三个阶段的典型代表。(每个阶段写出一个即可)(6分)
(2)请依据生产工具对原始社会进行阶段划分。(6分)
27.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达到中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古代文字】
材料 清末,河南安阳农民从地下挖掘出刻有符号的龟甲和兽骨,当作药材卖给药店。1899年,被北京的王懿荣在药店发现并认为是古文字。经学者研究,认定这些符号是商朝的文字。
(1)材料中的“古文字”指的是什么?有何历史地位?(4分)
【有力改革】
材料 泰孝公即位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他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和确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他深得秦孝公的信任。
(2)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他主持的变法中“奖军功”的具体做法是什么?(4分)
【水利工程】
材料 公元前256年,岷江上建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大型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它仍发挥巨大效益。
(3)材料中的“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2分)
(4)学习了这些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你获得了什么感受?(2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下图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的对比图。
材料三 汉文帝,采纳了晁错提出的“务民于农桑、薄赋敛”的建议;文帝十三年下诏废除肉刑,着手改革刑制。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建武六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被略为奴隶者,皆一切免为庶人。”
材料四 秦汉时期人们月用简帛作为书写的材料,简分量很重,帛价格昂贵。人们使用起来受到很大限制。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期改进了造纸法。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社会处于什么样的情况?为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何种政策?(4分)
(2)材料二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汉武帝采纳谁的建议来解决这一问题?(4分)
(3)材料三中汉文帝和东汉光武帝采取了哪些相同措施?这些措施后出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局面?(4分)
(4)东汉时期谁改进了造纸法?(2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要巩固政权,还必须解决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部落习俗密切相连,因此当时改革鲜卑旧的习俗,就成为北魏统治阶级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汉族人民喜爱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胡”“汉”观念逐渐淡薄。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材料三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并列举一例其改革旧习俗的措施。(4分)
(2)据材料二指出,“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2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