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初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02
八年级历史·解析版
(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范围:八年级历史上册。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它的签订改变了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中国长期独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被迫融入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潮流之中。“它”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九国公约》
【答案】A
【详解】1842年的《南京条约》不仅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而且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A项正确;《马关条约》不是打破中国独立发展道路的开始,排除B项;《辛丑条约》促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工具,排除C项;《九国公约》促使中国重新回到帝国主义列强控制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2.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清朝出现了从事贸易为主的外资商行,1864年约有150家,19世纪末增至552家,分布于25个通商口岸,尤以上海、广州、天津和汉口为多。外资商行迅速增多是由于( )
A.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B.《辛丑条约》的危害
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D.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清朝出现了从事贸易为主的外资商行,1864年约有150家,19世纪末增至552家,分布于25个通商口岸,尤以上海、广州、天津和汉口为多”,可知19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至19世纪末,在中国通商口岸出现的外资商行迅速增多,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40年代~60年代,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状态,强迫清政府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因此外资商行逐渐增多,A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与题干涉及时间不符,排除B项;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反而对外国商品贸易起到强烈的抵制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3.下侧是《太平天国运动》思维导图,此图不能说明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B.西方列强利用清政府侵略中国
C.中外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鸦片战争激起太平天国运动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太平天国运动》思维导图”中没有涉及鸦片战争的信息,D项符合题意;根据图示信息“反侵略、反封建”可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性质,排除A项;根据图示信息“西方列强、联合、清政府、镇压”可说明西方列强利用清政府侵略中国、中外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排除BC项。故选D项。
4.陈旭麓说:“(洋务运动)并不是以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可以称为布新而不除旧。”“不除旧”的后果是( )
A.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洋务运动“不除旧”是指其单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治标不治本,最终洋务运动失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A项正确;洋务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属于其“布新”(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作用,排除BC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鸦片战争的后果,排除D项。故选A项。
5.下侧《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出现图中时局的国内外背景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和日本明治维新
B.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美国内战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以干涉还辽为契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题干的漫画《时局图》反映的是《马关条约》签约之后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情景,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是在19世纪末,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就是在这个时期,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6.从19世纪6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在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却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因此 他们介绍西方的法律和制度,呼吁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A.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D.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
【答案】C
【详解】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维新派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故选C;1839年虎门销烟,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不符合“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排除B;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不符合“从19世纪60年代起”,排除D。
7.张海鹏教授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发展轨迹如下图。图中A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侵华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北洋军阀统治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转迹开始下降,主要是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1900年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降到谷底,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A项正确;洋务运动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北洋军阀统治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1839年,林则徐在这座城市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1911年,革命党人在这座城市高举义旗,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史称“黄花岗起义”。“这座城市”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武汉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虎门进行了禁烟运动;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4月,由于情况发生变化,黄兴在准备尚未就绪的情况下,临时决定提前举事,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后来,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也被称为黄花岗起义。C项正确;北京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上海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武汉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某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自古以来,皇帝被看做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C.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答案】A
【详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题干的“自古以来,皇帝被看做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A项正确;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排除B项;辛亥革命没有推翻中国的封建制度,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排除D项。故选A项。
10.有学者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桩扣人心弦的事件。在当时世界上还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短短几周之内成为欧亚大陆上继法国之后的第二个共和国。”该学者重点强调( )
A.欧亚大陆的联系 B.封建帝制的危害
C.法国大革命影响 D.辛亥革命的意义
【答案】D
【详解】材料中说明中国的辛亥革命建立的共和国,世界影响较大。显然材料中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意义,D项正确;材料不是分析欧亚大陆的联系和封建帝制的危害,排除A和B项;材料分析的是辛亥革命的意义,不是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1.下图是1918 年沈伯尘针对时弊创作的漫画,该作品
A.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败
B.描绘了二次革命的过程
C.反映了军阀割据的危害
D.说明了北伐战争的局限
【答案】C
【详解】依据漫画可知反映了这一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再者,从时间上来看1918 年也符合北洋军阀割据, C 项正确;1918年已经不存在清政府,排除A项;二次革命是在1913年,排除B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2.1917年,《新青年》发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指出国人的头脑仍然装满“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该文作者应是(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张謇 D.陈独秀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917年,《新青年》发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指出国人的头脑仍然装满“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可知,该文作者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发表的,主张改变人们的思想,所以该文作者是陈独秀,D项正确;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排除A项;康有为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张謇,著名的状元实业家,主张实业救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到:“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早在1919年5月4日,中国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爱国革命运动。这场运动体现的精神是( )
A.不怕牺牲、艰苦奋斗 B.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C.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D.立党为公、忠诚为民
【答案】C
【详解】依据题干“1919年5月4日”可知这场运动是指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青年学生率先掀起了这场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创办刊物《劳动界》。《劳动界》很快从上海传播到多地,1920年9月至1921年3月间成为湖南销量最大的新文化刊物。这说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传播广泛 B.工人成为新文化运动主力
C.中国共产党已经诞生 D.北伐战争成舆论关注热点
【答案】A
【详解】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材料中“《劳动界》”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该刊物成为销量最大的新文化刊物。说明当时马克思主义传播广泛,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并不是工人,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诞生时间是1921年7月,排除C项;北伐战争是1926年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15.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提出的“打倒列强,除军阀”口号,正是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直接传承,也切合民间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这说明二者的共同任务是( )
A.反帝反封建 B.建立民主政治 C.反对帝国主义 D.反对封建主义
【答案】A
【详解】据材料“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提出的打倒列强,除军阀”可知,国民大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据材料“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可知,五四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故二者的共同任务是反帝反封建,A项正确;B项属于目标,而非任务,排除B项;二者的共同任务是反帝反封建,C项片面,排除C项;二者的共同任务是反帝反封建,D项片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6.1927年秋,毛泽东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主张放弃攻打长沙;随后主持三湾改编,确立党的支部建在连队上;之后决定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这说明
A.建党建军原则的正式确立 B.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确立
C.国民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序幕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主力走向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故选D;1929 年,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排除A;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排除B;1927年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标志国民革命失败,C项错误。
【点睛】
17.下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其中②处发生的事件( )
A.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答案】C
【详解】材料中的②是贵州的遵义,在这里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C项正确;A项是中共二大的内容,排除A项;B项与古田会议有关,排除B项;D项是八七会议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8.民国二十年《申报》上刊登了南洋烟草公司的一则广告。其中的一句广告语为:“爱用国货方能达到救国自强”。由此可以推断出( )
A.洋务运动期间,以民用企业辅助军事工业 B.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C.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D.九一八事变后,民众提倡国货,抵制日货
【答案】D
【详解】根据“爱用国货方能达到救国自强”可知这是南洋烟草公司利用民众的爱国心理进行广告宣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民国二十年是1931年,这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爆发,所以这是九一八事变后,民众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的表现,D项正确;民国二十年是1931年,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就宣布破产,此时已经不存在南京临时政府,排除AB项;1918年一战结束后列强对华侵略卷土重来,民族工业的“短暂的春天”就已经宣告结束,排除C项。故选D项。
19.过春节时,人们常通过贴年画寄予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下面年画应张贴于( )
A.北伐战争时期 B.局部抗战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C
【详解】依据年画中“军民合作,抗战胜利”可知是全面抗战时期,因此,全面抗战时期军民通力合作抗日,C项正确;北伐战争主要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排除A项;局部抗战时期军民尚未完全合作,排除B项;人民解放战争不符合图片中“抗日”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0.下图是抗战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
A.粉碎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B.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C.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D.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答案】D
【详解】据材料“宝山、四行仓库、杭州湾金山卫”等关键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D项正确;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台儿庄战役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排除B项;发生在华北地区的百团大战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排除C项。故选D项。
21.“1940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的阴谋,华北八路军乘着雨季对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参与作战的八路军有105个团约20万人。”这场“战役”是指
A.平型关大捷 B.武汉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的时间是1940年下半年,和八路军105团,再结合所学可知,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可知,D项正确;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排除A项; 武汉会战是1938年,排除B项;台儿庄战役是1938年,排除C项。故选D项。
22.国共两党关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历史上两党两度合作都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A.建立黄埔军校 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打败日本法西斯 D.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的统治
【答案】C
【详解】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指合作抗日,最大成果是全民族实行抗战,打败日本法西斯,C项正确;建立黄埔军校以及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都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成果,排除A和B项;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打败日本法西斯,不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23.1945年8月,《新华日报》发表群众来信说:“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材料中的“毛先生来渝”取得的成果是( )
A.实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共签署了“双十协定” D.实现了民主统一、和平建国
【答案】C
【详解】根据“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及时间可得出这是重庆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1945年8月,毛泽东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1945年10月10日,重庆谈判中国共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和平建国方案。但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并没有实现,C项正确,排除D项;AB项是在抗战时期,排除AB项。故选C项。
24.《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写道:通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破除了迷信,实现了民主和平等。这描述了土地改革的( )
A.背景 B.目的 C.结果 D.性质
【答案】C
【详解】依据“通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破除了迷信,实现了民主和平等”可知反映了土地改革的结果,即通过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翻身获得解放,也推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土地改革的背景或目的,排除AB项;土地改革具有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性质,但在题干中并没有得到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5.“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阳阴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副对联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是
A.男尊女卑 B.新旧并呈 C.封闭保守 D.自由博爱
【答案】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封建社会,只有男尊女卑、阴历,不讲女权、公历,而现在,开始提倡男女平等,采用公历,体现了新旧并呈,B项正确;男尊女卑、封闭保守是旧的一面,排除AC二项;材料体现的是提倡女权、实行公历,不是说自由博爱,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
26.(11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屡次发动侵华战争,由于那时制度的腐朽落后,注定了中华民族“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历史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随后的一石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来、控制中国,强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编自陈把施《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摘自《山东大学精品课程》
材料三 4.5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也许经过核算,也许根本就是对国人的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材料四 1900年俄国趁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侵占了中国东北全境,同时他也力图将朝鲜据为己有,在各国列强勾心斗角、你争我夺的背景下,日俄双方加紧扩军备战,意图一决雌雄。
——摘自《中国广播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走入近代”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的第一部条约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是受到哪一条约的直接影响?该条约中哪一条款标志着帝国主义从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根据材料二回答当时中国人民最紧迫的要求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4.5亿”这个数字来源于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中哪一内容最能说明当时的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一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4)材料四反映了在侵华过程中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1分)
(5)一部沉重的中国近代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反思与启示,请写出一条。(2分)
【答案】(1)鸦片战争;(1分)《南京条约》。(1分)
(2)《马关条约》;(1分)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1分)救亡图存(1分)
(3)《辛丑条约》;(1分)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1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4)勾心斗角,你争我夺(1分)
(5)落后就会挨打;要提高综合国力,国家的强大是和平的保障;勿忘国耻,立志振兴中华(2分)
【详解】(1)依据课本所学可知,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条约》的签订,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2)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向中国索取了3000多万白银的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权利、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带着钱来中国开办工厂即可,标志着帝国主义从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依据材料二“……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由此得出,当时中国人民最紧迫的要求是救亡图存。
(3)依据材料三“4.5亿”可知《辛丑条约》。结合课本所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与英、美、俄等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辛丑条约》内容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标志着清政府从思想上为帝国主义服务,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依据材料四“1900年俄国趁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侵占了中国东北全境,……在各国列强勾心斗角、你争我夺的背景下……”由此得出,在侵华过程中。列强之间的关系:勾心斗角,你争我夺)
(5)依据课本所学,近代中国不断被西方列强侵略,签订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损害中国利益。由此得出:落后就会挨打;所以要提高综合国力,国家的强大是和平的保障;勿忘国耻,立志振兴中华。
27.(11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材料二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纲,写明:(1)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2)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3)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4)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归社会公有。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有哪些?这些政治运动都是由哪个阶级领导的?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理由是什么?(3分)
(2)据材料二,概括“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说明这伟大力量所产生的影响。(3分)
(3)材料三中通过“第一个党纲”的大会是什么?概括该党纲所确定的奋斗目标。(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2分)
【答案】(1)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分)辛亥革命领导阶级:资产阶级(1分)理由:未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2)伟大力量: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2分)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1分)
(3)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1分)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2分)
(4)必然性: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2分)
【详解】(1)依据材料一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等领导了戊戌变法,结果失败了。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领导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从这点来看,失败了。故材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有: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改良派和革命派都属于资产阶级,因此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都是资产阶级。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理由是:未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戊戌变法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据材料二的“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可以概括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是: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据材料二的“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可以概括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是: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据材料二的“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可知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所产生的影响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3)依据材料三的“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依据材料三的“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归社会公有。”可以归纳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4)综合题干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的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来领导。
28.(15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项目 总计 上海 武汉 天津 广州 杭州 无锡 其他
厂矿数(家) 549 83 28 17 16 13 12 380
资本额(千元) 120288 23879 17240 4219 5791 1552 1422 66185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民国政府建立后,仿照西方国家模式,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解除了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据有关统计,1912年至1921年6月的10年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764家,资本总额近28540万元,与1911年前相比,企业总数增长1倍左右,资本总额增长了近2倍。
材料三 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
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至于迁往省别,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的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的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吴景平、曹振威《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呈现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5分)
(4)综上所述,你能从我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的发展历程中获得哪些启示?(2分)
【答案】(1)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或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周围)(1分)原因: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最先遭受西方经济侵略,自然经济较早解体;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开放较早;交通便利。(4分)
(2)趋势:迅速发展。(1分)原因:民国政府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分)
(3)原因:日本全面侵华;政府组织内迁等。(1分)意义:为战时大后方工业的重建与发展奠定基础;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物质保障;保存了民族工业的基本力量;有利于促进工业合理布局;促进内地工业发展等。(4分)
(4)工业布局要合理;经济要平衡协调发展;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2分)
【详解】(1)特点:从表格中的项目所在的地点主要为上海、天津等地,可得出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或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周围)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受侵略早、自然经济解体快、最早通商、交通便利等角度概括,可得出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最先遭受西方经济侵略,自然经济较早解体;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开放较早;交通便利。
(2)趋势:根据“1912年至1921年6月的10年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764家,资本总额近28540万元,与1911年前相比,企业总数增长1倍左右,资本总额增长了近2倍。”可得出迅速发展。原因:根据所学,概括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即可,从政府政策、一战契机等角度概括,可得出民国政府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3)原因:根据“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迁入内地。”可得出是日本全面侵华以及政府组织内迁等。意义:根据“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的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从为抗战提供物质基础、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业布局等角度概括,可得出为战时大后方工业的重建与发展奠定基础;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物质保障;保存了民族工业的基本力量;有利于促进工业合理布局;促进内地工业发展等。
(4)启示:结合材料的内容,可从工业布局、经济平衡、民族经济独立等角度概括,可得出工业布局要合理;经济要平衡协调发展;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9.(13分)中国媒体的发展,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政治史,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后,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教士,一种是商人。前者宣传宗教道德伦理观,创办了教会报刊,从精神、文化上进行渗透;后者注重赢利,创办了商业性报刊,从传播业上进行扩张。
——摘编自刘兴豪《报刊舆论与近代中国政治:从维新变法说起》
材料二 清政府在经历两次战争的失败后,推行了洋务运动。在此期间,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在中国大地上次第诞生,它们对洋务派所举办的“自强新政”予以积极鼓吹。……康有为、梁启超在“公车上书”后开始了办报活动。他们办的报纸致力于介绍西方新知识,评论国内外形势,为变法维新制造舆论。梁启超主持的《时务报》,痛陈中国面临危亡的紧迫形势,系统地宣传了改良派要求变法、设议院、仲民权和发展民族经济等主张。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报刊事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批以反对封建思想、宣传新思潮为中心的报刊开始出现,在中国报刊界形成了一个反封建的思想斗争热潮。
——摘编自刘兴豪《报刊舆论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等
材料三 1919年《申报》广告中国货商标的命名别具深意。丹药类商品有“盖日牌”纯丹、孚记药房的“日快丸”等,香烟品牌中有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自由钟、大长城、爱国牌等。
——摘编自向娟《民族主义语境下的国货运动与〈申报〉广告(1912—192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以后,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在中国办报的共同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诞生的背景并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趋势。(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申报》广告中国货商标命名有何“深意”?(1分)
(4)综上所述,报刊作为媒体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2分)
【答案】(1)以办报为手段打开中国门户;通过办报向中国进行渗透、扩张;便于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等。(4分)
(2)历史背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4分)学习趋势: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2分)
(3)深意:面对民族危亡,呼吁民众反对侵略,抵制日货等。(1分)
(4)作用:唤醒民众觉悟,推动思想解放,丰富民众精神生活。(2分)
【详解】(1)共同目的:根据材料“前者宣传宗教道德伦理观创办了教会报刊,从精神、文化上进行渗透;后者注重赢利创办了商业性报刊,从传播业上进行扩张。”分析可知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在中国办报的共同目的是以办报为手段打开中国门户,通过办报向中国进行渗透、扩张,便于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等。
(2)历史背景: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清政府在经历两次战争的失败后,推行了洋务运动。在此期间,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在中国大地上次第诞生”可知,这体现的背景是,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根据所学可知,其它背景还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维新派以报刊作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
趋势:根据所学和材料“洋务运动、改良派要求变法和设议院、仲民权、发展民族经济、新文化运动”可知,洋务运动学科技技术,戊戌变法学习制度,新文化运动学思想,因此,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3)深意: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提倡用国货,抵制日货,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因此《申报》国货广告数量猛增;根据材料《申报》广告中国货商标用“盖日牌”、“日快丸”、自由钟、大长城、爱国牌等,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面对民族危亡,呼吁反对侵略,抵制日货,呼吁自由、团结,爱国主义精神等。
(4)作用:根据材料二“康有为、梁启超在‘公车上书’后开始了办报活动。他们办的报纸致力于介绍西方新知识,评论国内外形势,为变法维新制造典论”“宣传了改良派要求变法和设议院、重民权、发展民族经济等主张”“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报刊事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批以反对封建思想、宣传新思潮为中心的报刊开始出现”可得近代中国报刊有利于唤醒民众觉悟,推动思想解放,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众精神生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初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02
八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A D A D C A C A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C A A D C D C D
21 22 23 24 25
D C C C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
26.(11分)【答案】(1)鸦片战争;(1分)《南京条约》。(1分)
(2)《马关条约》;(1分)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1分)救亡图存(1分)
(3)《辛丑条约》;(1分)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1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4)勾心斗角,你争我夺(1分)
(5)落后就会挨打;要提高综合国力,国家的强大是和平的保障;勿忘国耻,立志振兴中华(2分)
27.(11分)【答案】(1)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分)辛亥革命领导阶级:资产阶级(1分)理由:未能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
(2)伟大力量: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2分)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1分)
(3)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1分)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2分)
(4)必然性: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2分)
28.(15分)【答案】(1)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或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周围)(1分)原因: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最先遭受西方经济侵略,自然经济较早解体;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开放较早;交通便利。(4分)
(2)趋势:迅速发展。(1分)原因:民国政府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分)
(3)原因:日本全面侵华;政府组织内迁等。(1分)意义:为战时大后方工业的重建与发展奠定基础;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物质保障;保存了民族工业的基本力量;有利于促进工业合理布局;促进内地工业发展等。(4分)
(4)工业布局要合理;经济要平衡协调发展;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2分)
29.(13分)【答案】(1)以办报为手段打开中国门户;通过办报向中国进行渗透、扩张;便于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等。(4分)
(2)历史背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4分)学习趋势: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2分)
(3)深意:面对民族危亡,呼吁民众反对侵略,抵制日货等。(1分)
(4)作用:唤醒民众觉悟,推动思想解放,丰富民众精神生活。(2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初中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02
八年级 历史
(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范围:八年级历史上册。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它的签订改变了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中国长期独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被迫融入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潮流之中。“它”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九国公约》
2.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清朝出现了从事贸易为主的外资商行,1864年约有150家,19世纪末增至552家,分布于25个通商口岸,尤以上海、广州、天津和汉口为多。外资商行迅速增多是由于( )
A.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B.《辛丑条约》的危害
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D.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3.下侧是《太平天国运动》思维导图,此图不能说明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B.西方列强利用清政府侵略中国
C.中外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鸦片战争激起太平天国运动
4.陈旭麓说:“(洋务运动)并不是以新物取代旧物,而是在旧物边上别置一新物,可以称为布新而不除旧。”“不除旧”的后果是( )
A.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下侧《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出现图中时局的国内外背景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和日本明治维新
B.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美国内战
C.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马关条约》的签订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
6.从19世纪60年代起,经过30多年的努力,清政府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在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却认为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是统一的,因此 他们介绍西方的法律和制度,呼吁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A.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D.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
7.张海鹏教授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发展轨迹如下图。图中A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侵华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北洋军阀统治
8.1839年,林则徐在这座城市开启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1911年,革命党人在这座城市高举义旗,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史称“黄花岗起义”。“这座城市”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武汉
9.某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自古以来,皇帝被看做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C.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10.有学者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桩扣人心弦的事件。在当时世界上还到处是皇帝、沙皇、苏丹和国王的时候,古老的中华帝国在短短几周之内成为欧亚大陆上继法国之后的第二个共和国。”该学者重点强调( )
A.欧亚大陆的联系 B.封建帝制的危害
C.法国大革命影响 D.辛亥革命的意义
11.下图是1918 年沈伯尘针对时弊创作的漫画,该作品
A.揭露了晚清政府的腐败
B.描绘了二次革命的过程
C.反映了军阀割据的危害
D.说明了北伐战争的局限
12.1917年,《新青年》发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指出国人的头脑仍然装满“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该文作者应是(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张謇 D.陈独秀
1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到:“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早在1919年5月4日,中国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爱国革命运动。这场运动体现的精神是( )
A.不怕牺牲、艰苦奋斗 B.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C.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D.立党为公、忠诚为民
14.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创办刊物《劳动界》。《劳动界》很快从上海传播到多地,1920年9月至1921年3月间成为湖南销量最大的新文化刊物。这说明,当时( )
A.马克思主义传播广泛 B.工人成为新文化运动主力
C.中国共产党已经诞生 D.北伐战争成舆论关注热点
15.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提出的“打倒列强,除军阀”口号,正是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直接传承,也切合民间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这说明二者的共同任务是( )
A.反帝反封建 B.建立民主政治 C.反对帝国主义 D.反对封建主义
16.1927年秋,毛泽东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主张放弃攻打长沙;随后主持三湾改编,确立党的支部建在连队上;之后决定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这说明
A.建党建军原则的正式确立 B.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确立
C.国民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序幕
17.下图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其中②处发生的事件( )
A.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C.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
18.民国二十年《申报》上刊登了南洋烟草公司的一则广告。其中的一句广告语为:“爱用国货方能达到救国自强”。由此可以推断出( )
A.洋务运动期间,以民用企业辅助军事工业 B.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C.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D.九一八事变后,民众提倡国货,抵制日货
19.过春节时,人们常通过贴年画寄予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下面年画应张贴于( )
A.北伐战争时期 B.局部抗战时期 C.全民族抗战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20.下图是抗战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示意图。该战役( )
A.粉碎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B.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C.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D.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21.“1940年下半年,为了粉碎日军的阴谋,华北八路军乘着雨季对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参与作战的八路军有105个团约20万人。”这场“战役”是指
A.平型关大捷 B.武汉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22.国共两党关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历史上两党两度合作都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A.建立黄埔军校 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打败日本法西斯 D.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的统治
23.1945年8月,《新华日报》发表群众来信说:“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材料中的“毛先生来渝”取得的成果是( )
A.实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共签署了“双十协定” D.实现了民主统一、和平建国
24.《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中写道:通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破除了迷信,实现了民主和平等。这描述了土地改革的( )
A.背景 B.目的 C.结果 D.性质
25.“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阳阴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副对联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是
A.男尊女卑 B.新旧并呈 C.封闭保守 D.自由博爱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
26.(11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屡次发动侵华战争,由于那时制度的腐朽落后,注定了中华民族“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历史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随后的一石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来、控制中国,强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摘编自陈把施《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摘自《山东大学精品课程》
材料三 4.5亿,是个意味深长的数字,也许经过核算,也许根本就是对国人的侮辱,合计当时大清国每人罚一两,老太后的一时糊涂,板子却打在大清国每个子民的屁股上。
——《历史的转弯处:晚清帝国回忆录》
材料四 1900年俄国趁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侵占了中国东北全境,同时他也力图将朝鲜据为己有,在各国列强勾心斗角、你争我夺的背景下,日俄双方加紧扩军备战,意图一决雌雄。
——摘自《中国广播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走入近代”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的第一部条约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是受到哪一条约的直接影响?该条约中哪一条款标志着帝国主义从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根据材料二回答当时中国人民最紧迫的要求是什么?(3分)
(3)材料三中“4.5亿”这个数字来源于哪一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中哪一内容最能说明当时的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一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4)材料四反映了在侵华过程中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1分)
(5)一部沉重的中国近代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反思与启示,请写出一条。(2分)
27.(11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材料二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纲,写明:(1)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2)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3)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4)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归社会公有。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有哪些?这些政治运动都是由哪个阶级领导的?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理由是什么?(3分)
(2)据材料二,概括“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说明这伟大力量所产生的影响。(3分)
(3)材料三中通过“第一个党纲”的大会是什么?概括该党纲所确定的奋斗目标。(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2分)
28.(15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1913年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
项目 总计 上海 武汉 天津 广州 杭州 无锡 其他
厂矿数(家) 549 83 28 17 16 13 12 380
资本额(千元) 120288 23879 17240 4219 5791 1552 1422 66185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民国政府建立后,仿照西方国家模式,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解除了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据有关统计,1912年至1921年6月的10年间,在农商部注册的工商企业达764家,资本总额近28540万元,与1911年前相比,企业总数增长1倍左右,资本总额增长了近2倍。
材料三 抗战前,中国数量有限的工厂,大半集中于沿海省份,七七事变后,政府即下令沿海各厂矿
迁入内地。从1937年7月到1940年底,三年半时间,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至于迁往省别,以四川为最多,占内迁总数的54.67%,湖南次之,占29.21%,陕西占5.90%,广西占5.11%,其他各省占5.11%。这些内迁厂矿,为战时大后方工业的重建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吴景平、曹振威《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民间资本厂矿企业地域分布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呈现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工业大迁移”出现的原因并分析其意义。(5分)
(4)综上所述,你能从我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的发展历程中获得哪些启示?(2分)
29.(13分)中国媒体的发展,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政治史,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以后,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教士,一种是商人。前者宣传宗教道德伦理观,创办了教会报刊,从精神、文化上进行渗透;后者注重赢利,创办了商业性报刊,从传播业上进行扩张。
——摘编自刘兴豪《报刊舆论与近代中国政治:从维新变法说起》
材料二 清政府在经历两次战争的失败后,推行了洋务运动。在此期间,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在中国大地上次第诞生,它们对洋务派所举办的“自强新政”予以积极鼓吹。……康有为、梁启超在“公车上书”后开始了办报活动。他们办的报纸致力于介绍西方新知识,评论国内外形势,为变法维新制造舆论。梁启超主持的《时务报》,痛陈中国面临危亡的紧迫形势,系统地宣传了改良派要求变法、设议院、仲民权和发展民族经济等主张。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报刊事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批以反对封建思想、宣传新思潮为中心的报刊开始出现,在中国报刊界形成了一个反封建的思想斗争热潮。
——摘编自刘兴豪《报刊舆论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等
材料三 1919年《申报》广告中国货商标的命名别具深意。丹药类商品有“盖日牌”纯丹、孚记药房的“日快丸”等,香烟品牌中有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自由钟、大长城、爱国牌等。
——摘编自向娟《民族主义语境下的国货运动与〈申报〉广告(1912—192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以后,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在中国办报的共同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诞生的背景并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趋势。(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申报》广告中国货商标命名有何“深意”?(1分)
(4)综上所述,报刊作为媒体对社会发展有何作用?(2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