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8 20:0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济宁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一、二;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0小题,60分)
1.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制度中存在若干原始民主的遗风,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尚书》记载周穆王告诫官员要谨慎地使用刑罚
B.大盂鼎铭文记载周初君臣上下一心共创王朝统治
C.西周霸姬簋铭文记载周武王按照宗法原则分封诸侯国
D.《史记》记载周朝专设职官收集反映民情民意的歌谣
2.西周时期,周天子在每个诸侯国封有几个监国的上卿大夫。这些上卿大夫世袭罔替,并从国君手里领取世袭采邑。上卿大夫还拥有自己统领的武装,势力很大。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
A.地方治理呈现出民本化特征 B.周天子对地方集权统治加强
C.诸侯国君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D.政权与族权间权力实现分离
3.如图是自公元前328年秦国始设丞相至秦王赢政时期的22位丞相籍贯分布图。这表明秦国( )
A.贵族政治趋向瓦解 B.选才标准不断改变
C.户籍管理日益松弛 D.地域观念逐渐淡化
4.下表为秦汉时期三则与文书相关的文献记录。这反映出该时期( )
内容节选 文献出处
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 云梦秦简《田律》
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 《汉书·贾谊传》
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 《汉书·刑法志》
A.文书制度开始出现 B.政府决策效率提高
C.国家法律体系完备 D.官僚行政管理严密
5.贾谊《新书·忧民》载:“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汉代政府规定,壮丁,二十岁开始受田,可以独立谋生,但到了二十三岁才开始服兵役。由此可见,这一规定( )
A.满足了军事和战争的需要 B.得益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C.表明了农业生产水平低下 D.兼顾了经济与道德的考量
6.唐太宗贞观三年诏令:“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明宣德皇帝令内阁大学士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帖各疏面以进”,提出处理意见,即“票拟”,若内容有不当者,给事中则要求相应部门进行改正。其做法旨在( )
A.限制宰相权利 B.提高行政效率 C.避免决策失误 D.实现权力制衡
7.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军费开支庞大,财政匮乏。唐王朝相继发行“乾元重宝”“重轮乾元钱”,对“开元通宝”的比价分别为一当十与一当五十。这样,“重轮乾元钱”“乾元当十钱”“开元钱”三钱并行。这一现象在当时( )
A.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B.解决了市场的钱荒问题
C.减轻了农民的生活负担 D.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8.粉壁是官府向民间颁布法律条文的一种方式。宋代的粉壁多分布在州县衙署门、治所城门、邸店以至乡村村落中,其内容多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有追捕强盗、监督官员等方面的内容。这一做法旨在( )
A.宣传政府律令 B.规范官员行为 C.教化民众百姓 D.稳定社会秩序
9.中国古代王朝与朝贡国交往时,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中国既安,四夷自服”为上策,反对“穷兵黩武,敝中国以事四夷”。据此可知,古代中国致力于( )
A.建构稳定的天下秩序 B.传播先进的中华文明
C.追求丰厚的经济利益 D.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10.据《明史·湖广土司传》记载,“土官应袭子弟,悉令入学,渐染风化,以格顽冥。如不入学者,不准承袭。”该规定( )
A.旨在通过教化加强边疆管理 B.巩固了改土归流的成果
C.反映了明朝教育体系的发展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政策
11.读鸦片战争前后上海、汉口两地行会类型构成表,如表反映出晚清时期( )
1840年前的构成 1840—1911年的构成
总数 同业者 % 同乡者 % 总数 同业者 % 同乡者 %
上海 21 15 70 6 30 71 69 97 2 3
汉口 20 10 50 10 50 71 67 94 4 6
(说明:表中“同业者”指因同种行业关系组成行会;“同乡者”指因乡谊关系组成的行会)
A.工商业中近代化因素增长 B.民族资产阶级已走向成熟
C.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快 D.列强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12.李鸿章在创办轮船招商局时说“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但同时强调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张之洞在创办企业时声称“华商陋习,常有藉招股欺骗之事,若无官权为之惩罚,则公司资本无一存者矣。”这反映了( )
A.官商关系制约商业运营 B.近代股份制经营方式引入中国
C.官督商办模式广泛推行 D.封建因素影响企业经营近代化
13.对于清末新政,有人认为是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地主阶级的改革,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还有人认为是清政府领导的一次具有近代化性质的全面改革运动。这些观点虽有不同,但均认为新政( )
A.维护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B.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C.使清政府摆脱了内外困境 D.有助于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
14.191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规定,大学堂毕业称进士,高等及同等程度学堂毕业称举人,中学及同程度学堂毕业称贡生,高等小学及初等实业学堂毕业称生员,均限考列中等以上者。这反映出( )
A.科举制度仍旧沿用 B.社会等级制度受冲击
C.教育体制走向完备 D.选官制度受传统制约
15.下图为1933年《红色中华》刊登的一幅名为《选举运动》的漫画,画面展示的是苏维埃政府门外的一幕场景。该漫画意在强调,苏维埃政府( )
A.贯彻精兵简政方针 B.注重创新选举办法
C.重视党风廉政建设 D.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16.在1946年11月26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内蒙古自治政府”在其宣言中应当明确“内蒙古自治政府”非独立政府,而是中国真正民主联合政府的一部分。这( )
A.体现了自治政府的工作权限 B.反映了中共民族政策的成熟
C.使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到落实 D.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
17.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这一论断( )
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B.践行“另起炉灶”外交方针
C.缘于对国际形势的现实考虑 D.强调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必要性
18.下表为中国四类产品产量指数统计表。其中产品丙为( )
产品名称 解放前最高年 指数(以解放前最高年为100)
年份 产量(万吨) 1949年 1952年 1988年 1989年
甲 1932 22.5 18.2 36.4 242.2 237.8
乙 1933 44.5 73.5 147.4 1046.5 1071.2
丙 1936 5735 84.8 119.4 294.9 314.1
丁 1943 92.3 17.1 4146.3 6438.8 6672.8
A.钢 B.茶叶 C.纱 D.稻谷
19.如图为创作于1956年的宣传画《卫生员》,画面是女卫生员深夜为社员看病的情景。该画意在宣扬( )
A.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进展 B.人民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C.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劳动精神 D.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20.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规定,对电子工业的晶体切片、模拟式混合式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程控电话设备、机动船舶、精密科学仪器等进行大幅度降低税率。这一规定意在( )
A.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接轨 B.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
C.建立完善的关税制度体系 D.服务于国内经济建设
21.有学者指出:“君王们希望城邦长存,因为他们在臣民中享有应有的荣誉,贵族们乐于在长老院中有一席之地,平民则安于监察制,所有人都有入选的机会”。据此可知( )
A.雅典民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 B.斯巴达寡头政治包含一定民主因素
C.罗马帝国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 D.城邦政治生活中个人自由得到保障
22.13世纪,英国贵族发动反叛,他们“自始无意推翻封建王权,仅是对王权范围作了界定,把国王与贵族之间的关系维持在正常的封建秩序之中”。该事件( )
A.破坏了封君封臣制度 B.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C.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 D.旨在建立近代民族国家
23.在中世纪,“胡椒袋”是欧洲有钱人的外号,胡椒面在称重时要关紧犬门,以免被过堂风吹跑。但是到了16、17世纪,胡椒却成为欧洲市场上的大众化商品。这种变化( )
A.反映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 B.推动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出现
C.受到外来物种引进的影响 D.得益于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
24.1500年—1800年,大约有1亿以上的人口死于传播到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疾病。但是,世界人口总量却从约为4.25亿增长到突破9亿。其主要原因是( )
A.食物物种的交流 B.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开展 D.社会医疗保障条件改善
25.下表为1500年—1890年,中国、日本和西欧的城市化率(居民达到1万人的城镇人口百分比)变化表。导致其变化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年份 中国 日本 西欧
1500 3.8 2.9 6.1
1820 3.8 12.3 12.3
1890 4.4 16.0 31.0
A.自然环境 B.价值观念 C.政治体制 D.生产方式
26.1851年,英国举办大博览会,水晶宫展览厅进门处是一块巨大的重24吨的整体煤块。英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表明煤资源的重要性 B.展览工业革命的成果
C.树立先进的国家形象 D.改善公众的审美情趣
27.17世纪之前,英国下层女性的劳动以家务为主;19世纪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女性走进工厂,工作领域涉及了各个行业,她们参加了宪章运动等几乎所有的重大运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
A.思想解放引领政治变革 B.社会进步推动女性觉醒
C.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技术发展改变民众生活
28.1851年,欧洲12国围绕欧洲疾病防治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卫生大会。到了20世纪,国际联盟国际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先后成为疫病防治领域的技术咨询者和跨国行动计划的领导者、协调者。据此可知,全球卫生防疫体系的建立( )
A.始终由欧洲国家占主导地位 B.控制了疫病爆发和扩散
C.经历了从区域到全球的转变 D.顺应了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29.据统计,在英国撒切尔政府(1979年—1990年)文官改革过程中,文官人数减少了1/5,公共机构最高层次人员至少减少了9.7%,助理次官和高级主管分别减少了12.9%和14.5%。这一举措目的是( )
A.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B.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C.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D.完善文官考核制度
30.如表为不同年份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与总额的数量变化。这( )
年份 贷款项目 贷款总额(亿)
1968 62 9.5
1981 266 124
A.有助于维护国际货币汇率稳定 B.得益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推动
C.增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性 D.客观上推动新兴独立国家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40分)
31.有人认为,明清时期,乡绅具有国家和乡村社会之间的“双重代理人”的身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乡绅绝大部分是通过参加国家选举人才的官方考试而获得自身的特权地位,主要由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人物构成。
材料二 明清时期乡绅对乡村社会的管理
兴办学校书院、创办义学、培养人才、编修方志等事务。
协助地方政府办理税赋、治安等社会事务,在灾荒之年,为维护乡族利益,在自动出资救济乡民的同时,要求政府拿出举措——以减代赈、减免赋税。
担负组织祭祀、制定族规等宗族内部活动,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
经常对地方诉讼、争斗事件进行公断和防护,维护乡村地区治安。
——摘编自解亚珠《明清白话小说中的乡绅形象研究》
(1)据材料一分析乡绅能够成为国家和乡村社会之间“双重代理人”的原因。(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乡绅的作用。(6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的一日”
陈子展从沪江大学授课回家,午睡醒后读报,有感时局作《长城谣》一首。一个巡捕一觉醒来,离上班应卯只差15分钟,来不及梳洗,赶紧离开亭子间,皮鞋在后门口与红漆马桶发生冲突。
苏州河畔,一个圈子里传出一位卖艺人老练流利的急白:“嗳,来格哉,来是一个大老板, 空奖券中头彩;坐汽车,吃大菜,洋行星厢做买办,政府里厢做大官。”黄包车夫用不纯熟的英语向外国水兵拉生意;卖晚报的小孩喊着:“Evening Times!”
某校礼堂,训导主任训话:“为准备会考,电灯现在每天迟一小时关,可以多看些书”。
午后两点,包天笑在参观他儿子创办的新生化学工艺厂——第一家生产国货医用橡皮囊的工厂。华商纱厂工人方根宝一天工作16小时,到了睡觉时耳朵里还响着轰轰的机器声。
——摘编自施康强《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一日,上海》
结合材料,概括“中国一日”中上海的众生相并作出合理解读。(14分)
33.如表为《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目录(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二章 工业革命的发 韧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二、英国工业化的过程 三、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
第三章 ____ 一、法国的工业化 二、美国的工业化 三、德国的工业化
第六章工业化与社会 一、工业化的经济后果 1.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2.农业革命与农业现代化 3.经济结构的变迁 二、工业化的社会后果 1.乡村的改变 2.生活节奏加快与时间观念增强 3.教育发展与文化素质提升 4.____ 5.____
——摘自刘笑盈《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1)请你为第三章拟定合适的标题并说明依据。(6分)
(2)补充第六章第二部分4、5子目的标题并加以简述。(8分)
参考答案
1-10DCADD,CADAA 11-20ADBDC,DCDCD 21-30BCDAD,CBCBD
31.【答案】(1)原因:封建政权难以真正深入基层;基层社会和地方政府缺少联系的通道;科举制度的发展;乡村宗法家族观念浓厚。(6分)
(2)作用:加强了地方自治,推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地方秩序;有利于完善地方治理,凝结地方势力;有利于公共事务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传播文化,增强地方的福利事业。(6分)
32.【答案】众生相:爱国的知识分子;时间意识增强的民众;受现代文明影响的卖艺人;说英语的黄包车夫和小孩;电灯下学习的孩子;兴办实业的资本家、生活穷困的工人。(6分)
解读:(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解读)。
(1)从工业文明传入的角度,鸦片战争后,西方在对华侵略的同时也客观上促进了工业文明的传入,推动城市化进程。如巡捕时间意识增强、卖艺人的说辞、学生在电灯下读书等均体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2)从上海半殖民地化的角度,如黄包车夫用不纯熟的英语向外国水兵拉生意,说明有外国军队驻扎上海。
(3)从民族危机加深的角度,如陈子展有感时局作《长城谣》,说明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增强。
(4)从民族工业发展的角度,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事业的热情提高,民族工业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如包天笑之子的新生化学工艺厂即在这种背景下创办。(8分)
33.【答案】(1)标题:工业化的扩展
理由: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步深入内陆,形成持续不断的辐射效应。(6分)
(2)示例①标题:城市化发展简述: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②标题: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出行简述:伴随工业革命不断深入,开凿运河,兴修铁路,促进了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③标题:工业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简述: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严重。
(任选两个标题作答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