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08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 .(2023 上 · 浙江 · 高三温州中学校联考)下列关于“探究 2 ,4-D 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插枝均应剪去多数叶片以避免蒸腾作用过度
B .插枝基部细胞可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出根
C .不同浓度的 2 ,4-D 处理插枝,生根的效果均不同
D .本实验遵循对照实验原则,有空白对照和相互对照
2 .(2023 上 · 浙江绍兴 · 高三统考)实验发现,物质甲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丛芽;乙可解除种子休眠; 丙 浓度低时促进植株生长, 浓度过高时抑制植株生长; 丁可促进叶片衰老。上述物质分别是生长素、脱落酸、
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四种中的一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的受体表达量增加的植株,其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
B .乙能促进果柄伸长,使无籽葡萄的果实增大
C .用特异性启动子诱导表达丙合成相关基因可获得无籽果实
D .突变导致丁与受体亲和力降低时,种子休眠时间比野生型延长
3 .(2023 上 · 浙江 · 高三诸暨中学校联考)胎萌是指种子未脱离母体即发芽。下列关于种子萌发和胎萌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 .冬小麦萌发时间不决定其开花时间
B .抑制与脱落酸合成相关酶的基因表达,会引起胎萌
C .离体的水稻成熟胚,可在无激素的 MS 培养基上萌发
D .外施赤霉素,可促进赤霉素受体缺失突变体种子萌发
4 .(2023·江苏 · 统考模拟预测)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
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乙图中四个点中只有 a 点是抑制作用
B .光不仅能够为植物提供能量,还能作为信号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过程
C .丙图 A 段产生生长素,向 B 段运输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D .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预实验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5 .(2023·河北 ·河北巨鹿中学校联考三模)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两者通过为细胞提供能量来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
B .两者的分泌既受基因调控,又能影响基因表达
C .两者都能促进果实的形成和成熟,并表现出协同作用
D .两者都是由植物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微量有机物
6 .(2023·广西南宁 · 南宁二中校考模拟预测) 如图甲表示水平放置的幼苗根、茎的生长状况, 如图乙是同一
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乙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 .图甲 A 处的生长素浓度一定高于 10-2mol·L-1
C .e 表示抑制根, f 表示抑制芽, m 表示抑制茎
D .促进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7 .(2023 上 · 浙江绍兴 · 高三统考) 胚轴是种子萌发后发育成连接茎和根的部分。由子叶到第 1 片真叶之间的 部分,称为“上胚轴” ;子叶与根之间的一部分,称为“下胚轴” 。科学家研究了某植物光敏色素 A 缺失突变
体和光敏色素 B 缺失突变体在不同光照条件时下胚轴生长状况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光敏色素接受的光信号可能不同
B .光敏色素 A 主要感受远红光刺激,光敏色素 B 主要感受红光或白光刺激
C .光敏色素 A 、B 的活性变化是因光刺激引起其空间结构改变导致
D .光敏色素 A 、B 被激活后均可促进该植物下胚轴的生长
8 .(2023·广西 ·模拟预测) 研究表明, 大熊猫是由以肉食为主的始熊猫进化而来, 历经约 800 万年。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A .“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研究大熊猫进化
B .对大熊猫尿液成分分析,可能检测到生长素
C .大熊猫食性进化的实质是有利变异的保存
D .大熊猫食性进化可能是竞争的加剧造成的
9 .(2023·陕西 · 统考一模)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
B .生产啤酒时通常利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因为赤霉素可催化种子的淀粉水解
C .在芽等幼嫩的部位中,色氨酸可转变成生长素,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生长素
D .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只存在激素调节
10 .(2023·江苏扬州 ·扬州中学校考三模)植物生长发育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
完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根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为生长素合成信号
B .年轮、春化作用均能说明湿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C .种子的萌发是受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控的生命活动过程
D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分子结构和生理作用都与植物激素类似的化合物
11 .(2023·浙江温州 · 统考模拟预测)1926 年, 温特设计了一种燕麦胚芽鞘弯曲实验进行生长素的定量分析。
实验在全暗、 22-23℃、湿度 92%的条件下按图甲进行, 结果如图乙所示。将去顶胚芽鞘弯曲 10°时, 2mm3
凝胶块(如图甲Ⅰ)中的生长素含量作为 1 个燕麦单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暗处实验是为了防止单侧光引起生长素横向转移
B .温度、湿度、凝胶块的大小都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
C .图甲情况下,凝胶块Ⅰ中含生长素为 3 个燕麦单位
D .随胚芽鞘顶端数目继续增加,弯曲角度将逐渐减小
12 .(2023 下 · 浙江 · 高三校联考期中)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盛夏中午脱落酸含量的增加,能减少植物水分的散失
B .除草剂(2 ,4-D)的应用可免去耕作程序,有利于维护地力
C .赤霉素能促进胚乳细胞中淀粉酶的合成,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
D .乙烯在花、叶和果实的脱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3 .(2023·浙江 · 统考模拟预测)经济作物烟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春天种子在有光的情况下萌发,夏末秋
初开花秋季收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夏季可通过适当的遮光处理使烟草提早开花
B .感受光周期变化的是茎尖或叶腋细胞的光敏色素
C .种子在有光的情况下萌发不是因为光提供了能量
D .弱光处理下的烟草叶片比正常情况下叶绿体大,色素含量高
14.(2023·山东济南 · 统考三模) 2 ,4-D 是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具有多重作用,寻找应用的
最佳浓度范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下图为生长素和 2 ,4-D 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中 (填“含”或“不含”)控制合成 2,4-D 的基因。据图分析, 2,4-D 和生长素具有相似
的生理作用,原因是 。
(2)小麦与花生相比,对 2 ,4-D 作用较敏感的是 。用一定浓度的 2 ,4-D 涂抹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柱
头也能培育出无籽番茄,说明 2 ,4-D 有 作用。
(3)在探究 2 ,4-D 促进枝条生根的实验中,实验前枝条需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该操作的目的是 。
然后将枝条的 部(填“顶”或“基” )浸泡在配制好的 2 ,4-D 溶液中。
(4)植物自身可以合成生长素,农业生产中还要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原因是 。因植物生长调节剂
1.(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浓度 2,4-D 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 在预实验的基
础上设计细致的正式实验,结果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2 ,4-D 浓度 (g/L) 0 2.55×10- 6 2.55×10- 5 2.55×10- 4 2.55×10- 3 2.55×10- 2
平均生根数(条) 18 24 38 29 27 15
A .浓度为 2.55x10-2g/L 的 2 ,4-D 溶液会抑制该植物插条生根
B .促进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 2.55x10-5g/L 左右
C .预实验是为正式实验摸索适宜的浓度范围,要设置空白对照组
D .为控制无关变量,需要去除所用插条所有的叶和芽
2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已知菊花是一种短日照植物。很多植物的开花都与光周期的季节性变化有着极
为显著的关系,生物体对光周期的生理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体感受光周期变化的部位是茎尖生长点
B .在光周期的诱导作用中,暗期持续时长比光期持续时长更重要
C .利用短时光照打断暗期可阻止菊花开花,据此可调整其花期满足人类需求
3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研究者以拟南芥根段作为组织培养材料,探讨了激素诱导愈伤组织分化生芽的 机制。在愈伤组织生芽过程中, 细胞分裂素(CK)通过 A 基因和 W 基因起作用。为探讨 A 基因与 W 基因 的关系,用转基因方法在突变体 a(A 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中过量表达 W 基因,获得材料甲。将材料甲、 突变体 a 和野生型三组愈伤组织在 CK 与生长素比例高(高 CK)的培养基中培养, 三组愈伤组织分化出芽
的比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B .A 基因表达产物可能调控 W 基因表达
C .A 基因表达产物是诱导出芽的必要条件
D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4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高温会引起莴苣种子发芽率降低、自由基积累等问题。赤霉素(GA3)、人工合
成的细胞分裂素(6-BA)对高温胁迫下莴苣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GA3 和 6-BA 具有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作用
B .高温胁迫可能严重损伤莴苣种子内的 DNA 和蛋白质分子
C .GA3 和 6-BA 在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
D .GA3 和 6-BA 对于种子萌发的作用均具有两重性
5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采用不同浓度外源赤霉素(GA )和不同浸种时间处理多叶棘豆种子(自然条件下发
芽率极低),并对其发芽率(15 天供试种子总种子数/100%)进行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该实验设置了 20 个处理组,每组可作 3 次重复
B .随 GA 浓度的增加,发芽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C .300mg L GA 处理下,浸种时间越长对发芽率的抑制作用越强
D .若用赤霉素缺失突变体种子重复上述实验,所得实验结果相同
6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植物褪黑素于 1993 年在日本牵牛花中首次被发现, 植物褪黑素具有参与植物的 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的应答作用。为了解植物褪黑素(MT)对 Cd2+ (镉离子)胁迫下水稻幼根生长发 育的影响, 某研究小组测定不同浓度的 Cd*胁迫和褪黑素处理下水稻幼根的总长度(如图所示)。以下说
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褪黑素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微量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B .从图中可以看出, MT 能缓解 Cd2+对水稻幼根生长的危害,提高其对 Cd2+ 的耐受程度
C .MT 缓解 Cd2+对水稻幼根生长的危害的最适浓度是 10μmol·L-1
D .不同浓度的 MT 处理对植物幼根的生长表现出了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效应
7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BA)处理山茶插条, 一段时间后统计其生根数, 计算生
根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应将插条的形态学上端浸泡在 IBA 溶液中
B .IBA 可以提亮山茶插条的生根率
C .IBA 浓度过高会抑制山茶插条生根
D .保进生根的最适 1BA 浓度范围是100 ~ 200mg/L
8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坐果指经受精形成的幼果能正常生长发育而不脱落。赤霉素(GA)能提高番茄 坐果率, 人工合成的番茄灵(PCPA)也有提高坐果率的效果。某科研小组利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和番茄灵
进行一系列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番茄灵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B .B 组处理方法是用一定浓度的 PCPA 培养番茄
C .生产中,赤霉素和番茄灵共同使用时,坐果率明显提高
D .实验结果说明赤霉素和番茄灵都能提高坐果率,赤霉素更明显
9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为研究拟南芥中 IAA 调控植物初生根生长的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如图实验。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由实验可知, IAA 和 GA 对根的生长影响具有协同作用
B .该实验证实 GA 通过促进 IAA 合成来促进根的生长
C .该实验的自变量不只有一个,植物种类属于无关变量
10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生长素对细胞生长调节的机理如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主要通过控制乙烯的合成参与细胞代谢,调控细胞的伸长
B .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和直接抑制细胞伸长的作用
C .植物体中能合成生长素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合成乙烯的部位不一定能合成生长素
11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核桃果实的结构包括青色肉质的外果皮(俗称青皮)、质地坚硬的内果皮(俗称核 桃 壳)和种子(俗称核桃仁)三部分。核桃采摘后通常将青皮去除再进行贮藏。研究人 员比较了两种去青皮 方法对核桃仁品质的影响。其中甲组采用乙烯利催热去青皮,乙组采用传统去青皮,结果如下图。过氧化
值是反映脂肪是否变质的指标。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乙烯利催熟的目的是使核桃仁更快成熟
B .脂肪酶活动度增加使核桃仁脂肪含量减少
C .核桃仁在贮藏过程中有脂肪的分解与合成
D .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核桃仁的品质变差
12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植物激素,如生长素(IAA)、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CTK)和乙烯
(Eth)对植物的性别分化都有明显的调节控制作用。不同激素处理对某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见下表,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对照 赤霉素 生长素
浓度(mg/L) 0 50 100 200 30 60 120
雌雄比例(♀:8) 1.01 0.96 0.75 0.58 1.23 1.62 1.13
A .赤霉素和生长素相互协同调节该植物性别分化
B .该植物的赤霉素受体缺失突变体群体中雌株占多数
C .两种激素影响性别分化的差异体现两者作用的两重性
D .用生长素合成抑制剂处理对照组会导致雌株比例增大
13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为研究春化作用对冬小麦开花的影响, 科研人员选择两种冬小麦种子, 进行不 同天数的春化(4℃)处理后于同一天播种, 统计冬小麦进入成花不同阶段所需的时间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
的是( )
需要时间(d) Vn(d) 京花 3 号 京冬 1 号
启动花分化 开花 启动花分化 开花
0 N N N N
7 63 N 56 88
14 63 88 45 73
21 50 79 37 63
28 46 65 36 58
注: Vn (d)表示春化处理的天数, N 表示未发生。
A .只要经过春化处理,冬小麦最终都能开花
B .春化处理的天数是该实验的自变量,而植物类型为无关变量
C .冬小麦种子经春化处理的时间越长,启动花分化和开花的时间就越短
D .若要将春化处理的冬小麦种子播种后提前开花实现丰产,宜选京冬 1 号
14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研究表明赤霉素(GA)可以通过调节生长素(IAA)的水平而促进植物生长,
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GA 缺陷型植株不可合成 IAA
B .IAA 与 GA 两者协调促进植物的生长
C .GA 通过促进 IAA 的合成及分解使之维持一定的水平
D .IAA 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进而使植物生长
综合题
15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为研究机械压力在豌豆幼苗出土时对上胚轴生长的影响, 科研人员完成下列实
验。
(1)在植物生长过程中, (答出 2 点即可)等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对出土的豌豆
幼苗而言,机械压力具有重要影响。
(2)科研人员将若干豌豆幼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施加机械压力, 对照组不施加(如图 1),测定
幼苗的乙烯产生量,实验结果如图 2。
请结合图 1,解释图 2 中 20 天后两条曲线变化趋势不同的原因 。
(3)科研人员进一步实验,给豌豆幼苗施加机械压力(分别覆盖厚度为 60mm 、90mm 、120mm 的玻璃珠)
或施用不同浓度乙烯处理(单位为 ppm),得到图 3 所示结果。
①由实验结果分析, 可导致豌豆上胚轴缩短变粗。
②综合上述结果,科研人员推测机械压力导致豌豆上胚轴缩短变粗依赖于乙烯,论证依据是
。
(4)由此可见,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 共同调节的。
1 .(2023·浙江 · 统考高考真题) 研究人员取带叶的某植物茎段, 切去叶片, 保留叶柄, 然后将茎段培养在含 一定浓度乙烯的空气中, 分别在不同时间用一定浓度 IAA 处理切口。在不同时间测定叶柄脱落所需的折
断强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切去叶片可排除叶片内源性 IAA 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B .越迟使用 IAA 处理,抑制叶柄脱落的效应越明显
C .IAA 与乙烯对叶柄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协同的
D .不同时间的 IAA 处理效果体现 IAA 作用的两重性
2 .(2023·浙江 · 统考高考真题) 为研究红光、远红光及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 研究小组进行黑暗条 件下莴苣种子萌发的实验。其中红光和远红光对莴苣种子赤霉素含量的影响如图甲所示,红光、远红光及
外施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如图乙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远红光处理莴苣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种子萌发
B .红光能激活光敏色素,促进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
C .红光与赤霉素处理相比,莴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相同
D .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高
3 .(2023·新课标卷 · 统考高考真题) 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 并
在实践中应用。生产和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下。
①低温储存,即果实、蔬菜等收获后在低温条件下存放
②春化处理,即对某些作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进行适度低温处理
③风干储藏,即小麦、玉米等种子收获后经适当风干处理后储藏
④光周期处理,即在作物生长的某一时期控制每天光照和黑暗的相对时长
⑤合理密植,即栽种作物时做到密度适当,行距、株距合理
⑥间作种植,即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土地上隔行种植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
关于这些措施,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措施②④分别反映了低温和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
B .措施③⑤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有机物的消耗
C .措施②⑤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
D .措施①③④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
4 .(2023·全国 · 统考高考真题) 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体产生的,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
物,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植物幼嫩的芽中色氨酸可以转变成生长素
B .生长素可以从产生部位运输到其他部位发挥作用
C .生长素和乙烯可通过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D .植物体内生长素可以作为催化剂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过程
5 .(2023·湖北 · 统考高考真题)多年生植物甲为一种重要经济作物,果实采收期一般在 10 月,在生长过程 中常受到寄生植物乙的危害(植物乙的果实成熟期为当年 10 月到次年 2 月)。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
科研人员选用不同稀释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M 喷施处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曲线 1:稀释浓度为 1/100;曲线 2:稀释浓度为 1/200;曲线 3:稀释浓度为 1/400;曲线 4:对照组
A .据图综合分析,为防治乙的危害, M 的稀释浓度应选用 1/400
B .植物乙对照组的曲线逐渐下降,说明其生长逐渐减弱
C .喷施 M 时间选择甲果实采收后,乙果实未大量成熟前
D .植物生长调节剂 M 与植物激素脱落酸的作用相似
6 .(2023·广东 · 统考高考真题) 某研学小组参加劳动实践, 在校园试验田扦插繁殖药用植物两面针种苗。下
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插条只能保留 1 个芽以避免养分竞争
B .插条均应剪去多数叶片以避免蒸腾作用过度
C .插条的不同处理方法均应避免使用较高浓度 NAA
D .插条均须在黑暗条件下培养以避免光抑制生根
7 .(2023·广东 · 统考高考真题) 种植和欣赏水仙是广东的春节习俗。当室外栽培的水仙被移入室内后, 其体
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徒长甚至倒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水仙光敏色素感受的光信号发生改变
B .水仙叶绿素传递的光信号发生改变
C .水仙转入室内后不能发生向光性弯曲
D .强光促进了水仙花茎及叶的伸长生长
8 .(2023·北京 · 统考高考真题) 水稻种子萌发后不久, 主根生长速率开始下降直至停止。此过程中乙烯含量
逐渐升高,赤霉素含量逐渐下降。外源乙烯和赤霉素对主根生长的影响如图。以下关于乙烯和赤霉素作用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乙烯抑制主根生长
B .赤霉素促进主根生长
C .赤霉素和乙烯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调节主根生长
D .乙烯增强赤霉素对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
9 .(2023·山东 · 高考真题) 拟南芥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 以其幼苗为实验材料进行向光性实
验,处理方式及处理后 4 组幼苗的生长、向光弯曲情况如图表所示。由该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是( )
分组 处理 生长情况 弯曲情况
甲 不切断 正常 弯曲
乙 在①处切断 慢 弯曲
丙 在②处切断 不生长 不弯曲
丁 在③处切断 不生长 不弯曲
A .结构Ⅰ中有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B . ①②之间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C .甲组的①②之间有生长素分布不均的部位
D . ②③之间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综合题
10 .(2023·湖北 · 统考高考真题)乙烯(C2H4 )是一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为研究乙
烯作用机制,进行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乙烯处理植物叶片 2 小时后,发现该植物基因组中有 2689 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 2374 个
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
【实验二】某一稳定遗传的植物突变体甲,失去了对乙烯作用的响应(乙烯不敏感型)。将该突变体与 野生型植株杂交, F1 植株表型为乙烯不敏感。 F1 自交产生的 F2 植株中,乙烯不敏感型与敏感型的植
株比例为 9:7 .
【实验三】科学家发现基因 A 与植物对乙烯的响应有关, 该基因编码一种膜蛋白, 推测该蛋白能与乙烯 结合。为验证该推测,研究者先构建含基因 A 的表达载体,将其转入到酵母菌中,筛选出成功表达 蛋白 A 的酵母菌,用放射性同位素 14C 标记乙烯( 14C2H4),再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实验,其中 实验组是用不同浓度的 14C2H4 与表达有蛋白 A 的酵母菌混合 6 小时,通过离心分离酵母菌,再检测
酵母菌结合 14C2H4 的量。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通过分析叶肉细胞中的 (填“DNA”或“mRNA”)含量得出。
(2)实验二 F2 植株出现不敏感型与敏感型比例为 9:7 的原因是 。
(3)实验三的对照组为:用不同浓度的 14C2H4 与 混合 6 小时,通过离心分离酵母菌,再检测酵母
菌结合 14C2H4 的量。
(4)实验三中随着 14C2H4 相对浓度升高,实验组曲线上升趋势变缓的原因是 。
(5)实验三的结论是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 .(2023 上 · 浙江 · 高三温州中学校联考)下列关于“探究 2 ,4-D 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插枝均应剪去多数叶片以避免蒸腾作用过度
B .插枝基部细胞可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出根
C .不同浓度的 2 ,4-D 处理插枝,生根的效果均不同
D .本实验遵循对照实验原则,有空白对照和相互对照
【答案】C
【解析】A、为避免叶片过多,蒸腾作用多强导致水分散失过多,插枝均应剪去多数叶片, A 正确;
B、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插枝基部细胞可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出根, B 正确;
C、在最适浓度两侧,有两个不同浓度的生根效果可能相同, C 错误;
D、本实验中蒸馏水组为对照组,不同浓度的 2 ,4-D 组别为相互对照, D 正确。
故选 C。
2 .(2023 上 · 浙江绍兴 · 高三统考)实验发现,物质甲可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出丛芽;乙可解除种子休眠; 丙 浓度低时促进植株生长, 浓度过高时抑制植株生长; 丁可促进叶片衰老。上述物质分别是生长素、脱落酸、
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四种中的一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的受体表达量增加的植株,其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
B .乙能促进果柄伸长,使无籽葡萄的果实增大
C .用特异性启动子诱导表达丙合成相关基因可获得无籽果实
D .突变导致丁与受体亲和力降低时,种子休眠时间比野生型延长
【答案】D
【解析】A、物质甲是细胞分裂素, 能促进细胞的分裂, 甲的受体表达量增加的植株, 其生长速度比野生型
更快, A 正确;
B、乙可解除种子休眠,是赤霉素,能促进果柄伸长,使无籽葡萄的果实增大, B 正确;
C、丙为生长素,用特异性启动子诱导表达丙合成相关基因可获得无籽果实, C 正确;
D、丁为脱落酸,突变导致丁与受体亲和力降低时,种子休眠时间比野生型缩短, D 错误。
故选 D。
3 .(2023 上 · 浙江 · 高三诸暨中学校联考)胎萌是指种子未脱离母体即发芽。下列关于种子萌发和胎萌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 .冬小麦萌发时间不决定其开花时间
B .抑制与脱落酸合成相关酶的基因表达,会引起胎萌
C .离体的水稻成熟胚,可在无激素的 MS 培养基上萌发
D .外施赤霉素,可促进赤霉素受体缺失突变体种子萌发
【答案】D
【解析】A、冬小麦开花时间取决于其播种萌发的温度, A 正确;
B、抑制与脱落酸合成相关酶的基因表达, 导致脱落酸不能合成, 使种子不能休眠而萌发, 会引起胎萌, B
正确;
C、离体的水稻成熟胚,自身能合成激素,可在无激素的 MS 培养基上萌发, C 正确;
D、赤霉素需要与赤霉素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赤霉素受体缺失,即使外施赤霉素也不能促进种子萌发, D
错误。
故选 D。
4 .(2023·江苏 · 统考模拟预测)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
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乙图中四个点中只有 a 点是抑制作用
B .光不仅能够为植物提供能量,还能作为信号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过程
C .丙图 A 段产生生长素,向 B 段运输时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D .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预实验的目的是减小实验误差
【答案】D
【解析】A、图甲中根在生长素浓度小于 10-8 mol/L 表现为促进, 大于该浓度表现为抑制, 芽在生长素浓度 小于 10-6 mol/L 表现为促进,大于该浓度表现为抑制,表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图乙中受重力影响, b
点生长素浓度小于 a 点, b 点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生长, a 点一侧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根的生长,表明生长素
作用具有两重性;乙图中由于重力作用, b 、d 侧浓度低, a 、c 侧生长素浓度高,根的远地一侧 b 生长快, 近地一侧 a 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 芽的近地一侧 c 促进作用强, 生长快, 远地一侧 d 促进作用弱, 生长
慢,故只有 a 点是抑制作用, A 正确;
B、光不仅能够为植物提供能量(光反应过程),还能作为信号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过程, B 正确;
C、丙图 A 段为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向 B 段运输为极性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C 正确;
D、预实验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缩小最适浓度的范围),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损失, D 错误。
故选 D。
5 .(2023·河北 ·河北巨鹿中学校联考三模)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两者通过为细胞提供能量来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
B .两者的分泌既受基因调控,又能影响基因表达
C .两者都能促进果实的形成和成熟,并表现出协同作用
D .两者都是由植物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微量有机物
【答案】B
【解析】A、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不能提供能量, A 错误;
B、两者的分泌既受基因调控,又能影响基因表达, B 正确;
C、促进果实成熟的激素是乙烯, C 错误;
D、两者都是由植物的特定部位产生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没有内分泌细胞, D 错误。
故选 B。
6 .(2023·广西南宁 · 南宁二中校考模拟预测) 如图甲表示水平放置的幼苗根、茎的生长状况, 如图乙是同一
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乙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B .图甲 A 处的生长素浓度一定高于 10-2mol·L-1
C .e 表示抑制根, f 表示抑制芽, m 表示抑制茎
D .促进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答案】A
【解析】A、图甲低浓度(C 处) 促进根生长, 而高浓度(D 处) 抑制根生长, 图乙体现生长素低浓度时促
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故图甲和图乙都能表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特点, A 正确;
B、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较低,图甲 A 处生长素起促进作用,生长素浓度低于 10-2mol·L-1 ,B 错误;
C、由图乙可以看出, e 表示抑制根, f 表示抑制芽,但 m 对茎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C 错误;
D、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促进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 D 错误。
故选 A。
7 .(2023 上 · 浙江绍兴 · 高三统考) 胚轴是种子萌发后发育成连接茎和根的部分。由子叶到第 1 片真叶之间的 部分,称为“上胚轴” ;子叶与根之间的一部分,称为“下胚轴” 。科学家研究了某植物光敏色素 A 缺失突变
体和光敏色素 B 缺失突变体在不同光照条件时下胚轴生长状况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光敏色素接受的光信号可能不同
B .光敏色素 A 主要感受远红光刺激,光敏色素 B 主要感受红光或白光刺激
C .光敏色素 A 、B 的活性变化是因光刺激引起其空间结构改变导致
D .光敏色素 A 、B 被激活后均可促进该植物下胚轴的生长
【答案】D
【解析】AB、野生型与光敏色素 A 缺失突变体相比, 自变量为光敏色素 A 的有无。红光或白光处理组中两 者下胚轴生长无明显区别,远红光处理组中两者下胚轴生长区别明显,由此可见光敏色素 A 在远红光照射 下起作用。同理,野生型与光敏色素 B 缺失突变体相比,自变量为光敏色素 B 的有无。红光或白光处理组 中两者下胚轴生长区别明显,远红光处理组中两者下胚轴生长无明显区别,由此可见光敏色素 B 在红光或
白光条件下起作用。说明不同光敏色素接受的光信号可能不同, AB 正确;
C、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在受到光照后, 光敏色素 A 和 B 被激活后结构均会发生变
化, C 正确;
D、野生型表达光敏色素 A 和 B,光敏色素 A 缺失突变体无光敏色素 A,有光敏色素 B。观察远红光处理 组野生型与光敏色素 A 缺失突变体, 自变量为光敏色素 A 的有无, 有光敏色素 A 的型胚轴较光敏色素 A 缺 失突变体短, 故光敏色素 A 被激活后可抑制拟南芥下胚轴的生长;红光或白光处理组中野生型与光敏色素 B 缺失突变体相比,自变量为光敏色素 B 的有无。红光或白光处理组中两者下胚轴生长区别明显,有光敏色 素 B 的野生型胚轴较光敏色素 B 缺失突变体短, 故光敏色素 B 被激活后可抑制拟南芥下胚轴的生长, D 错
误。
故选 D。
8 .(2023·广西 ·模拟预测) 研究表明, 大熊猫是由以肉食为主的始熊猫进化而来, 历经约 800 万年。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A .“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研究大熊猫进化
B .对大熊猫尿液成分分析,可能检测到生长素
C .大熊猫食性进化的实质是有利变异的保存
D .大熊猫食性进化可能是竞争的加剧造成的
【答案】C
【解析】A、放射性元素会自发衰变, 衰变的时间(半衰期) 是固定的, 因此化石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可用
于研究大熊猫进化, A 正确;
B、大熊猫吃竹子等植物,其中含有生长素,但大熊猫不能利用植物激素,因此会通过尿液排出, B 正确;
C、大熊猫食性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有利变异的保存, C 错误;
D、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大熊猫食性进化可能是因为竞争的加剧, D 正确。
故选 C。
9 .(2023·陕西 · 统考一模)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
B .生产啤酒时通常利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因为赤霉素可催化种子的淀粉水解
C .在芽等幼嫩的部位中,色氨酸可转变成生长素,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生长素
D .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只存在激素调节
【答案】A
【解析】A、植物的器官生长、发育, 往往是不同激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决定的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
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 A 正确;
B、生产啤酒时通常利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 因为赤霉素可诱导种子中淀粉酶的合成, 进而催化种子中淀
粉的水解, B 错误;
C、在芽等幼嫩的部位中, 色氨酸可转变成生长素, 不能用双缩脲试剂鉴定生长素, 因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
是吲哚乙酸而不是蛋白质, C 错误;
D、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激素调节是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的一部分, 并不是全部,
D 错误。
故选 A。
10 .(2023·江苏扬州 ·扬州中学校考三模)植物生长发育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
完成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根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为生长素合成信号
B .年轮、春化作用均能说明湿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C .种子的萌发是受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控的生命活动过程
D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分子结构和生理作用都与植物激素类似的化合物
【答案】C
【解析】A、植物根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 可以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 进而实现对
根生长的调节, A 错误;
B、冬小麦需经历低温诱导才能开花结实,即春化作用,年轮的形成与温度对细胞的生长速率的影响有关,
这些都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B 错误;
C、种子的萌发作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一个环节, 受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多种激素的调节, 即植物的生
长发育过程受到了包括激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的调节作用, C 正确;
D、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的化学物质,但分子结构与植物激素并不类似, D
错误。
故选 C。
11 .(2023·浙江温州 · 统考模拟预测)1926 年, 温特设计了一种燕麦胚芽鞘弯曲实验进行生长素的定量分析。 实验在全暗、 22-23℃、湿度 92%的条件下按图甲进行, 结果如图乙所示。将去顶胚芽鞘弯曲 10°时, 2mm3
凝胶块(如图甲Ⅰ)中的生长素含量作为 1 个燕麦单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暗处实验是为了防止单侧光引起生长素横向转移
B .温度、湿度、凝胶块的大小都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
C .图甲情况下,凝胶块Ⅰ中含生长素为 3 个燕麦单位
D .随胚芽鞘顶端数目继续增加,弯曲角度将逐渐减小
【答案】B
【解析】A、避光条件下进行该实验,有利于排除单侧光的影响, A 错误;
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 因变量为弯曲角度, 温度、湿度、凝胶块的大小都是该实验
的无关变量, B 正确;
C、通过图甲知,放置凝胶块Ⅰ后去顶胚芽鞘弯曲 α=30°,由图乙曲线可知,去顶胚芽鞘弯曲角度与凝胶块Ⅰ
中生长素含量并不成正比,因此凝胶块Ⅰ中含生长素不是 3 个燕麦单位, C 错误;
D、由图乙可知,随胚芽鞘顶端数目继续增加,弯曲角度逐渐增大, D 错误。
故选 B。
12 .(2023 下 · 浙江 · 高三校联考期中)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盛夏中午脱落酸含量的增加,能减少植物水分的散失
B .除草剂(2 ,4-D)的应用可免去耕作程序,有利于维护地力
C .赤霉素能促进胚乳细胞中淀粉酶的合成,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
D .乙烯在花、叶和果实的脱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A、脱落酸为抑制性植物激素, 可以使植物的新陈代谢减缓, 适应干旱条件的不利环境, 盛夏中午 植物体蒸腾作用过强,植物处于缺水状态,故脱落酸含量增多,从而减少植物水分的散失,适应环境, A
正确;
B、用除草剂(2 ,4-D)处理表土,抑制杂草的滋生,免去耕作程序;同时可以使作物收获的残茬留在土壤
表层,这样有利于维护地力,防止水肥流失, B 正确;
C、赤霉素能促进糊粉层细胞中淀粉酶的合成,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但是成熟种子的胚乳细胞是死细胞,
无法实现基因的表达,即无法合成淀粉酶, C 错误;
D、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还有促进花、叶和果实脱落的作用, D 正确。
故选 C。
13 .(2023·浙江 · 统考模拟预测)经济作物烟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春天种子在有光的情况下萌发,夏末秋
初开花秋季收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夏季可通过适当的遮光处理使烟草提早开花
B .感受光周期变化的是茎尖或叶腋细胞的光敏色素
C .种子在有光的情况下萌发不是因为光提供了能量
D .弱光处理下的烟草叶片比正常情况下叶绿体大,色素含量高
【答案】B
【解析】A、烟草在夏末秋初开花, 说明其为短日照植物, 夏季日照时间较长, 可通过适当的遮光处理使日
照时间变短,从而使烟草提早开花, A 正确;
B、植物体感受光周期变化的部位是叶片, 叶片感受到光周期刺激后, 把相关信息传递到开花部位(茎尖或
叶腋处),B 错误;
C、种子萌发需要光的作用是因为光照可以引起光敏色素结构发生变化, 从而影响特定基因表达导致种子萌
发,光照是作为一种信号,不是提供能量, C 正确;
D、弱光处理下的烟草叶片比正常情况下叶绿体大, 色素含量高, 有利于弱光条件下吸收更多光能, D 正确。
故选 B。
14.(2023·山东济南 · 统考三模) 2 ,4-D 是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具有多重作用,寻找应用的
最佳浓度范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下图为生长素和 2 ,4-D 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细胞中 (填“含”或“不含”)控制合成 2,4-D 的基因。据图分析, 2,4-D 和生长素具有相似
的生理作用,原因是 。
(2)小麦与花生相比,对 2 ,4-D 作用较敏感的是 。用一定浓度的 2 ,4-D 涂抹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柱
头也能培育出无籽番茄,说明 2 ,4-D 有 作用。
(3)在探究 2 ,4-D 促进枝条生根的实验中,实验前枝条需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该操作的目的是 。
然后将枝条的 部(填“顶”或“基” )浸泡在配制好的 2 ,4-D 溶液中。
(4)植物自身可以合成生长素,农业生产中还要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原因是 。因植物生长调节剂
具有 等优点而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但是使用时依然要 ,才能发挥作用。
【答案】(1)不含 两者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
(2)花生 促进果实发育
(3)消除内源生长素,消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基
(4)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来源广泛 配合浇水施肥等措施,适时使用
【解析】(1)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植物细胞中不含控 制合成 2,4-D 的基因。结构与功能是相对应的, 据图分析, 2,4-D 和生长素具有相似的生理作用, 原因是
两者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
(2)小麦是单子叶植物, 花生是双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 所以花生更敏感。 2,4-D 涂抹
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柱头也能培育出无籽番茄,说明 2 ,4-D 有与生长素相同的作用即促进果实发育。
(3)实验前枝条需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 这样可以让激素从高浓度往低浓度处运输, 从而降低植物体内的 激素, 该操作的目的是消除内源生长素, 消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基”部就是所谓的“形态学下端” ,应将基
部浸泡在配制好的 2 ,4-D 溶液中。
(4)植物自身可以合成生长素, 农业生产中还要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原因是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因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不易被分解)等优点。但是使用时依然要配合浇水施肥
等措施,适时使用。
1.(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浓度 2,4-D 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 在预实验的基
础上设计细致的正式实验,结果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2 ,4-D 浓度 (g/L) 0 2.55×10- 6 2.55×10- 5 2.55×10- 4 2.55×10- 3 2.55×10- 2
平均生根数(条) 18 24 38 29 27 15
A .浓度为 2.55x10-2g/L 的 2 ,4-D 溶液会抑制该植物插条生根
B .促进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 2.55x10-5g/L 左右
C .预实验是为正式实验摸索适宜的浓度范围,要设置空白对照组
D .为控制无关变量,需要去除所用插条所有的叶和芽
【答案】D
【解析】A、据表可知, 与对照相比, 浓度为 2.55×10-2mol·L-1 的 2 ,4-D 溶液平均生根数<对照组, 故浓度
为 2.55×10-2mol·L-1 的 2 ,4-D 溶液会抑制该植物插条生根, A 正确;
B、据表格数据可知,浓度为 2.55×10-5mol·L-1 左右时平均生根数最多,故促进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为 2.55×10-5mol·L-1 左右, B 正确;
C、在正式实验前进行预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 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
可行性,预实验过程也需要设置空白对照, C 正确;
D、实验中用于扦插的枝条需要保留一部分芽和幼叶,这样插条才更易存活, D 错误。
故选 D。
2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已知菊花是一种短日照植物。很多植物的开花都与光周期的季节性变化有着极
为显著的关系,生物体对光周期的生理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体感受光周期变化的部位是茎尖生长点
B .在光周期的诱导作用中,暗期持续时长比光期持续时长更重要
C .利用短时光照打断暗期可阻止菊花开花,据此可调整其花期满足人类需求
D .光周期信号控制植物开花与光敏色素有关,是植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答案】A
【解析】A、植物体感受光周期变化的部位是叶片, 叶片感受到光周期刺激后, 把相关信息传递到开花部位
(茎尖或叶腋处),感受低温刺激的部位一般在茎尖, A 错误;
B、短日照植物实际是长夜植物, 长日照植物实际是短夜植物, 短光周期的长暗期中间给予短瞬间光照, 长 日照植物开花,原因不是光照总时长满足其要求,而是满足了短夜条件,说明暗期持续时长比光期持续时
长更重要, B 正确;
C、不少植物的开花与昼夜长短有关系, 所以可以通过人为控制光照时间, 达到花卉分批上市的目的, 据此
可调整其花期满足人类需求, C 正确;
D、光周期现象及低温影响植物开花都是长期进化的结果,通过长期的进化,适应相应的环境, D 正确。
故选 A。
3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研究者以拟南芥根段作为组织培养材料,探讨了激素诱导愈伤组织分化生芽的 机制。在愈伤组织生芽过程中, 细胞分裂素(CK)通过 A 基因和 W 基因起作用。为探讨 A 基因与 W 基因 的关系,用转基因方法在突变体 a(A 基因功能缺失突变体)中过量表达 W 基因,获得材料甲。将材料甲、
突变体 a 和野生型三组愈伤组织在 CK 与生长素比例高(高 CK)的培养基中培养, 三组愈伤组织分化出芽
的比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B .A 基因表达产物可能调控 W 基因表达
C .A 基因表达产物是诱导出芽的必要条件
D .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答案】B
【解析】A、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分裂, A 错误;
B、野生型 A 基因正常, 突变体 a 的 A 基因功能缺失, 根据图可知高 CK 诱导 8d 后野生型愈伤组织分化生 芽的比例开始增加,突变体 a 愈伤组织分化生芽的比例为 0,材料甲 A 基因功能缺失但 W 基因过量表达,
愈伤组织也可以分化为芽,据此推测 A 基因表达产物可能调控 W 基因表达, B 正确;
C、材料甲 A 基因功能缺失, 愈伤组织仍可以分化为芽, 因此 A 基因表达产物不是诱导出芽的必要条件, C
错误;
D、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由形态学下端运往形态学上端, D 错误。
故选 B。
4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高温会引起莴苣种子发芽率降低、自由基积累等问题。赤霉素(GA3)、人工合
成的细胞分裂素(6-BA)对高温胁迫下莴苣种子萌发影响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GA3 和 6-BA 具有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作用
B .高温胁迫可能严重损伤莴苣种子内的 DNA 和蛋白质分子
C .GA3 和 6-BA 在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
D .GA3 和 6-BA 对于种子萌发的作用均具有两重性
【答案】D
【解析】A、图乙可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赤霉素(GA3)、人工合成的细胞分裂素(6-BA)均可以提高 莴苣种子中的过氧化酶活性,且两种激素共同使用效果更好;故 GA3 和 6-BA 具有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作
用, A 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高温会引起莴苣种子发芽率降低、自由基积累等问题, 自由基积累会攻击细胞内的 DNA 和蛋白质分子等, 从而破坏其结构影响其功能, 故高温胁迫可能严重损伤莴苣种子内的 DNA 和蛋白质分子,
B 正确;
C、分析题图:图甲可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赤霉素(GA3)、人工合成的细胞分裂素(6-BA)均可以提高 莴苣种子发芽率,且两种激素共同使用效果更好;图乙可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赤霉素(GA3)、人工合 成的细胞分裂素(6-BA)均可以提高莴苣种子中的过氧化酶活性,且两种激素共同使用效果更好;故 GA3
和 6-BA 在莴苣种子萌发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 C 正确;
D、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生长, 高浓度抑制成长, GA3 和 6-BA 对于种子萌发的作用均不具有两重性, D
错误。
故选 D。
5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采用不同浓度外源赤霉素(GA )和不同浸种时间处理多叶棘豆种子(自然条件下发
芽率极低),并对其发芽率(15 天供试种子总种子数/100%)进行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该实验设置了 20 个处理组,每组可作 3 次重复
B .随 GA 浓度的增加,发芽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C .300mg L GA 处理下,浸种时间越长对发芽率的抑制作用越强
D .若用赤霉素缺失突变体种子重复上述实验,所得实验结果相同
【答案】B
【解析】A、结合图示分析可知, 图中共有 5 个不同的赤霉素浓度, 还有 1 组空白对照, 每组有 4 个不同浸 种时间, 通过观察不同组别不同天数的发芽率即可统计得到图示结果, 据此推测, 该实验设置了 6×4=24 个
处理组,根据平行重复原则,每组可作 3 次次重复, A 错误;
B、图示纵坐标是发芽率, 而横坐标是不同赤霉素浓度, 据图可知, 随 GA 浓度的增加, 发芽率呈先上升后
下降趋势, B 正确;
C、与对照(0)相比, 300mg L GA 处理下,在一定范围内,随浸种时间增长,发芽率升高,故并非浸种
时间越长对发芽率的抑制作用越强, C 错误;
D、赤霉素缺失突变体种子中, 赤霉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故若用赤霉素缺失突变体种子重复上述实验, 所
得实验结果不同, D 错误。
故选 B。
6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植物褪黑素于 1993 年在日本牵牛花中首次被发现, 植物褪黑素具有参与植物的 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的应答作用。为了解植物褪黑素(MT)对 Cd2+ (镉离子)胁迫下水稻幼根生长发 育的影响, 某研究小组测定不同浓度的 Cd*胁迫和褪黑素处理下水稻幼根的总长度(如图所示)。以下说
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褪黑素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微量高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B .从图中可以看出, MT 能缓解 Cd2+对水稻幼根生长的危害,提高其对 Cd2+ 的耐受程度
C .MT 缓解 Cd2+对水稻幼根生长的危害的最适浓度是 10μmol·L-1
D .不同浓度的 MT 处理对植物幼根的生长表现出了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效应
【答案】D
【解析】A、根据题干“植物褪黑素于 1993 年在日本牵牛花中首次被发现, 植物褪黑素具有参与植物的生长 发育和逆境胁迫的应答作用”可知, 植物褪黑素是一种植物激素, 而不是人工合成的具有微量高效的植物生
长调节剂, A 错误;
B、从图中可以看出, 适宜浓度 MT 能缓解 Cd2+对水稻幼根生长的危害, 提高其对 Cd2+ 的耐受程度, 而高浓
度的 MT 会加深 Cd2+对水稻幼根生长的危害, B 错误;
C 、MT 缓解 Cd2+对水稻幼根生长的危害的最适浓度无法确定, C 错误;
D、据图可知, 在 0μmol·L-1 的 Cd2+ 的条件下, 与 0μmol·L-1MT 处理相比, 10μmol·L-1MT 和 100μmol·L-1MT
对幼根的总长度有促进作用, 而 1000μmol·L-1MT 对幼根的总长度有抑制作用, 因此不同浓度的 MT 处理对
植物幼根的生长表现出了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效应, D 正确。
故选 D。
7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BA)处理山茶插条, 一段时间后统计其生根数, 计算生
根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应将插条的形态学上端浸泡在 IBA 溶液中
B .IBA 可以提亮山茶插条的生根率
C .IBA 浓度过高会抑制山茶插条生根
D .保进生根的最适 1BA 浓度范围是100 ~ 200mg/L
【答案】B
【解析】A、应将插条的形态学下端浸泡在 IBA 溶液中, A 错误;
BCD、由图可知, 不同 IBA 浓度的处理后, 山茶插条的生根率均高于对照组, 促进生根的最适 IBA 浓度范
围是 100-500mg/L,但无法获知浓度过高是否抑制山茶插条生根, B 正确, C 、D 错误。
故选 B。
8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坐果指经受精形成的幼果能正常生长发育而不脱落。赤霉素(GA)能提高番茄 坐果率, 人工合成的番茄灵(PCPA)也有提高坐果率的效果。某科研小组利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和番茄灵
进行一系列实验(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番茄灵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B .B 组处理方法是用一定浓度的 PCPA 培养番茄
C .生产中,赤霉素和番茄灵共同使用时,坐果率明显提高
D .实验结果说明赤霉素和番茄灵都能提高坐果率,赤霉素更明显
【答案】D
【解析】A、人工合成的,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番茄灵是人
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A 正确;
B、实验设计满足单一变量原则, 对照原则, 本实验是利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和番茄灵进行一系列实验, 分
析图可知还缺一组即用一定浓度的 PCPA 培养番茄, B 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霉素和番茄灵共同使用时,坐果率明显提高, C 正确;
D、实验结果说明赤霉素和番茄灵都能提高坐果率,番茄灵更明显, D 错误。
故选 D。
9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为研究拟南芥中 IAA 调控植物初生根生长的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如图实验。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由实验可知, IAA 和 GA 对根的生长影响具有协同作用
B .该实验证实 GA 通过促进 IAA 合成来促进根的生长
C .该实验的自变量不只有一个,植物种类属于无关变量
D .去掉顶芽的拟南芥的生长素含量会低于正常植株的
【答案】B
【解析】A、根据甲和乙未用 GA(或乙、丙用水)处理的两组实验比较可知, IAA 具有促进根生长的作用,
根据甲的两组实验可知, GA 具有促进根生长的作用, A 正确;
B、该实验不能证实 GA 通过促进 IAA 合成来促进根生长, B 错误;
C、该实验的自变量有拟南芥是否去掉顶芽、是否用 GA 处理、是否用 IAA 处理, 无关变量包括植物种类等,
C 正确;
D、植物激素属于微量有机物,顶芽、侧芽都能合成,所以去掉顶芽后 IAA 合成量减少,含量会降低, D
正确。
故选 B。
10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生长素对细胞生长调节的机理如下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主要通过控制乙烯的合成参与细胞代谢,调控细胞的伸长
B .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和直接抑制细胞伸长的作用
C .植物体中能合成生长素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合成乙烯的部位不一定能合成生长素
D .生长素和乙烯均可通过主动运输进行细胞间的跨膜运输
【答案】C
【解析】A、生长素属于信息分子, 通过调控细胞代谢, 从而调控细胞的伸长, 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
才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从而控制生长,激素不能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A 错误;
B、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 乙烯是信息分子, 不能直接抑制细胞伸长的作用, 其调节作用, B 错误; C、植物体中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合成生长素的主要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有的部位
不能合成生长素(如无尖端的胚芽鞘就不能合成),C 正确;
D、生长素可通过主动运输进行细胞间的跨膜运输, 乙烯是气体, 通过自由扩散进行细胞间的跨膜运输, D
错误。
故选 C。
11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核桃果实的结构包括青色肉质的外果皮(俗称青皮)、质地坚硬的内果皮(俗称核 桃 壳)和种子(俗称核桃仁)三部分。核桃采摘后通常将青皮去除再进行贮藏。研究人 员比较了两种去青皮 方法对核桃仁品质的影响。其中甲组采用乙烯利催热去青皮,乙组采用传统去青皮,结果如下图。过氧化
值是反映脂肪是否变质的指标。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乙烯利催熟的目的是使核桃仁更快成熟
B .脂肪酶活动度增加使核桃仁脂肪含量减少
C .核桃仁在贮藏过程中有脂肪的分解与合成
D .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核桃仁的品质变差
【答案】A
【解析】A、根据题意,用乙烯利催熟的目的是去除青皮, A 错误;
B、根据前两幅图, 发现脂肪酶活动高的甲组, 总脂肪含量也下降得更快, 即脂肪酶活动度增加可以使核桃
仁脂肪含量减少, B 正确;
C、在储存过程中, 甲组和乙组的总脂肪含量既有下降和上升, 说明核桃仁在贮藏过程中有脂肪的分解与合
成, C 正确;
D、根据第三幅图,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过氧化值升高,说明脂肪变质在逐渐加重, D 正确。
故选 A。
12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植物激素,如生长素(IAA)、赤霉素(GA)、细胞分裂素(CTK)和乙烯
(Eth)对植物的性别分化都有明显的调节控制作用。不同激素处理对某植物性别分化的影响见下表,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对照 赤霉素 生长素
浓度(mg/L) 0 50 100 200 30 60 120
雌雄比例(♀:8) 1.01 0.96 0.75 0.58 1.23 1.62 1.13
A .赤霉素和生长素相互协同调节该植物性别分化
B .该植物的赤霉素受体缺失突变体群体中雌株占多数
C .两种激素影响性别分化的差异体现两者作用的两重性
D .用生长素合成抑制剂处理对照组会导致雌株比例增大
【答案】B
【解析】A、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 生长素促进雌株的分化, 赤霉素促进雄株的分化, 故生长素和赤霉素相
互拮抗共同调节该植物性别分化, A 错误;
B、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 赤霉素促进雄株的分化, 该植物的赤霉素受体缺失突变体群体中雌株占多数, B
正确;
C、由两种激素影响性别分化的两组数据与对照组对比分析可知, 其差异并未体现其作用的两重性, C 错误; D、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生长素促进雌株的分化,故用生长素合成抑制剂处理对照组,则雌株比例减小,
雄株比例增大, D 错误。
故选 B。
13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为研究春化作用对冬小麦开花的影响, 科研人员选择两种冬小麦种子, 进行不 同天数的春化(4℃)处理后于同一天播种, 统计冬小麦进入成花不同阶段所需的时间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
的是( )
需要时间(d) Vn(d) 京花 3 号 京冬 1 号
启动花分化 开花 启动花分化 开花
0 N N N N
7 63 N 56 88
14 63 88 45 73
21 50 79 37 63
28 46 65 36 58
注: Vn (d)表示春化处理的天数, N 表示未发生。
A .只要经过春化处理,冬小麦最终都能开花
B .春化处理的天数是该实验的自变量,而植物类型为无关变量
C .冬小麦种子经春化处理的时间越长,启动花分化和开花的时间就越短
D .若要将春化处理的冬小麦种子播种后提前开花实现丰产,宜选京冬 1 号
【答案】D
【解析】A、低温诱导促进植物开花的作用称为“春化作用” ,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不仅受温度影响, 还受
植物激素的调节,故仅经过春化处理的冬小麦最终不一定能开花, A 错误;
B、分析题意及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麦类型及处理时间, B 错误;
C、京花 3 号在低温处理 7 天和 14 天,启动花分化的时间未变, C 错误;
D、要在缩短花期的情况下进行春化处理, 最好选择启动花分化和开花时间较短的品种, 即京冬 1 号, D 正
确。
故选 D。
14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研究表明赤霉素(GA)可以通过调节生长素(IAA)的水平而促进植物生长,
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GA 缺陷型植株不可合成 IAA
B .IAA 与 GA 两者协调促进植物的生长
C .GA 通过促进 IAA 的合成及分解使之维持一定的水平
D .IAA 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进而使植物生长
【答案】B
【解析】A 、GA 能促进 IAA 的合成,没有 GA,植株自身也能合成 IAA,因此, GA 缺陷型植株仍可合成
IAA ,A 错误;
BC 、GA 能促进 IAA 的合成,抑制 IAA 的分解,二者协调促进细胞伸长, B 正确, C 错误;
D、由图可知, IAA 能促进细胞伸长,由此可推测, IAA 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进而使植物生长, D 错误。
故选 B。
综合题
15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为研究机械压力在豌豆幼苗出土时对上胚轴生长的影响, 科研人员完成下列实
验。
(1)在植物生长过程中, (答出 2 点即可)等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对出土的豌豆
幼苗而言,机械压力具有重要影响。
(2)科研人员将若干豌豆幼苗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施加机械压力, 对照组不施加(如图 1),测定
幼苗的乙烯产生量,实验结果如图 2。
请结合图 1,解释图 2 中 20 天后两条曲线变化趋势不同的原因 。
(3)科研人员进一步实验,给豌豆幼苗施加机械压力(分别覆盖厚度为 60mm 、90mm 、120mm 的玻璃珠)
或施用不同浓度乙烯处理(单位为 ppm),得到图 3 所示结果。
①由实验结果分析, 可导致豌豆上胚轴缩短变粗。
②综合上述结果,科研人员推测机械压力导致豌豆上胚轴缩短变粗依赖于乙烯,论证依据是
。
(4)由此可见,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 共同调节的。
【答案】(1)光、温度和重力
(2)20 天后,实验组幼苗生长触及机械压力位置时,乙烯产生量明显增加,对照组没有机械压力,几乎无乙
烯产生
(3)机械压力和乙烯机械压力导致乙烯产生量增加、上胚轴缩短变粗 单独施用乙烯时, 也可导致上胚轴
缩短变粗
(4)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
【解析】(1)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光、温度和重力等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
(2)造成图 2 中 20 天后两条曲线变化趋势的原因是 20 天后, 实验组幼苗生长触及机械压力位置时, 乙烯
产生量明显增加,对照组没有机械压力,几乎无乙烯产生。
(3)由实验结果分析, 无论是施加机械压力还是施用乙烯都可导致豌豆上胚轴缩短变粗, 故机械压力和乙
烯机械压力导致乙烯产生量增加、上胚轴缩短变粗
综合上述结果,科研人员推测机械压力导致豌豆上胚轴缩短变粗依赖于乙烯,论证依据是机械压力导致乙
烯产生量增加、上胚轴缩短变粗;单独施用乙烯时,也可导致上胚轴缩短变粗。
(4)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 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 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激素调节和环境
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1 .(2023·浙江 · 统考高考真题) 研究人员取带叶的某植物茎段, 切去叶片, 保留叶柄, 然后将茎段培养在含 一定浓度乙烯的空气中, 分别在不同时间用一定浓度 IAA 处理切口。在不同时间测定叶柄脱落所需的折
断强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本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切去叶片可排除叶片内源性 IAA 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B .越迟使用 IAA 处理,抑制叶柄脱落的效应越明显
C .IAA 与乙烯对叶柄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协同的
D .不同时间的 IAA 处理效果体现 IAA 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A
【解析】A、切去叶片,目的是排除叶片内源性 IAA 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A 正确;
B、据图分析, 越迟使用 IAA 处理, 叶柄脱落所需的折断强度越低, 因此抑制叶柄脱落的效应越弱, B 错误; C、有图分析,不使用 IAA 处理,只有乙烯,会促进叶柄脱落;越早使用 IAA 会抑制叶柄脱落,因此 IAA
与乙烯对叶柄脱落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C 错误;
D、图中,不同时间的 IAA 处理效果均表现为抑制折断,因此不能体现 IAA 作用的两重性, D 错误。
故选 A。
2 .(2023·浙江 · 统考高考真题) 为研究红光、远红光及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 研究小组进行黑暗条 件下莴苣种子萌发的实验。其中红光和远红光对莴苣种子赤霉素含量的影响如图甲所示,红光、远红光及
外施赤霉素对莴苣种子萌发的影响如图乙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远红光处理莴苣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种子萌发
B .红光能激活光敏色素,促进合成赤霉素相关基因的表达
C .红光与赤霉素处理相比,莴苣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相同
D .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莴苣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高
【答案】B
【解析】A、图甲显示远红光使种子赤霉素含量下降, 进而抑制种子萌发, 与图乙结果相符, 而不是远红光
处理莴苣种子使赤霉素含量增加, A 错误;
B、图甲显示红光能使种子赤霉素含量增加, 其机理为红光将光敏色素激活, 进而调节相关基因表达, B 正
确;
C、图乙显示红光处理 6 天左右莴苣种子开始萌发,赤霉素处理 10 天时莴苣种子开始萌发,两种处理莴苣
种子萌发的响应时间不同, C 错误;
D、红光处理促进种子萌发, 脱落酸会抑制种子萌发, 二者作用相反, 所以红光处理结合外施脱落酸, 莴苣
种子萌发率比单独红光处理低, D 错误。
故选 B。
3 .(2023·新课标卷 · 统考高考真题) 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 并
在实践中应用。生产和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下。
①低温储存,即果实、蔬菜等收获后在低温条件下存放
②春化处理,即对某些作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进行适度低温处理
③风干储藏,即小麦、玉米等种子收获后经适当风干处理后储藏
④光周期处理,即在作物生长的某一时期控制每天光照和黑暗的相对时长
⑤合理密植,即栽种作物时做到密度适当,行距、株距合理
⑥间作种植,即同一生长期内,在同一块土地上隔行种植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
关于这些措施,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措施②④分别反映了低温和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
B .措施③⑤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有机物的消耗
C .措施②⑤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
D .措施①③④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
【答案】A
【解析】A、措施②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反映了低温与作物开花的关系, ④光周期处理,反映
了昼夜长短与作物开花的关系, A 正确;
B、措施③风干储藏可以减少自由水,从而减弱细胞呼吸,降低有机物的消耗, ⑤合理密植的主要目的是
提高能量利用率,促进光合作用, B 错误;
C、措施②春化处理是为了促进花芽形成, ⑤⑥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 C 错误;
D、措施①③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作物或种子的呼吸作用强度, ④光周期处理,目的是促进或抑制植物开花, D
错误。
故选 A。
4 .(2023·全国 · 统考高考真题) 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体产生的, 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
物,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植物幼嫩的芽中色氨酸可以转变成生长素
B .生长素可以从产生部位运输到其他部位发挥作用
C .生长素和乙烯可通过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
D .植物体内生长素可以作为催化剂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过程
【答案】D
【解析】A、生长素的产生位置主要是植物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色氨酸是合成生长素的原料, A
正确;
B、植物激素都是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的, B 正确;
C、植物激素之间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共同影响植物生命活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 C 正确;
D、生长素是信号分子,不是催化剂,催化是酶的作用, D 错误。
故选 D。
5 .(2023·湖北 · 统考高考真题)多年生植物甲为一种重要经济作物,果实采收期一般在 10 月,在生长过程 中常受到寄生植物乙的危害(植物乙的果实成熟期为当年 10 月到次年 2 月)。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
科研人员选用不同稀释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M 喷施处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曲线 1:稀释浓度为 1/100;曲线 2:稀释浓度为 1/200;曲线 3:稀释浓度为 1/400;曲线 4:对照组
A .据图综合分析,为防治乙的危害, M 的稀释浓度应选用 1/400
B .植物乙对照组的曲线逐渐下降,说明其生长逐渐减弱
C .喷施 M 时间选择甲果实采收后,乙果实未大量成熟前
D .植物生长调节剂 M 与植物激素脱落酸的作用相似
【答案】B
【解析】A、左图表示的是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 M 对甲的影响,浓度高落叶率提高,和对照组 4 比较, 3 的落叶率低,是较适宜浓度;右图表示植物生长调节剂 M 对乙的影响, 目的是为阻断植物乙的传播和蔓延,
落叶率高更有利于阻断乙的危害,综合分析 3 曲线对应的浓度最好, M 的稀释浓度应选用 1/400 ,A 正确;
B、植物乙对照组的曲线逐渐下降,说明落叶率下降,说明其生长逐渐增强, B 错误;
C、喷施 M 应该减弱对甲果实的影响,避免影响产量,而对于乙应该防止其果实时间选择甲果实采收后,
乙果实未大量成熟前,防止其种子传播, C 正确;
D、植物生长调节剂 M 可提高落叶率,和脱落酸的作用相似, D 正确。
故选 B。
6 .(2023·广东 · 统考高考真题) 某研学小组参加劳动实践, 在校园试验田扦插繁殖药用植物两面针种苗。下
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插条只能保留 1 个芽以避免养分竞争
B .插条均应剪去多数叶片以避免蒸腾作用过度
C .插条的不同处理方法均应避免使用较高浓度 NAA
D .插条均须在黑暗条件下培养以避免光抑制生根
【答案】B
【解析】A、为提高扞插枝条的成活率,插条一般保留 3-4 个芽,因为芽能产生生长素,有利于插条生根, A
错误;
B、当插条上叶片较多时, 蒸腾作用过于旺盛, 导致插条失水过多死亡, 因此应剪去多数叶片以降低蒸腾作
用, B 正确;
C、较高浓度的 NAA 可以选用沾蘸法,低浓度 NAA 可以选用浸泡法, C 错误;
D、为降低插条的蒸腾作用,同时又可以使其进行光合作用,常常在弱光下进行扦插, D 错误。
故选 B。
7 .(2023·广东 · 统考高考真题) 种植和欣赏水仙是广东的春节习俗。当室外栽培的水仙被移入室内后, 其体
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徒长甚至倒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水仙光敏色素感受的光信号发生改变
B .水仙叶绿素传递的光信号发生改变
C .水仙转入室内后不能发生向光性弯曲
D .强光促进了水仙花茎及叶的伸长生长
【答案】A
【解析】A、当室外栽培的水仙被移入室内后, 光信号发生变化, 光敏色素作为光信号的受体感受的光信号
发生改变,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导致水仙徒长甚至倒伏, A 正确;
B、叶绿素可以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叶绿素本身不传递光信号, B 错误;
C、植物的向光性是指在单侧光的作用下, 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于背光侧, 导致背光侧生长快, 向光侧生长
慢,植物向光弯曲。水仙转入室内后,若给以单侧光,植物仍可以发生向光弯曲, C 错误;
D、室外栽培的水仙被移入室内后,光照强度减弱, D 错误。
故选 A。
8 .(2023·北京 · 统考高考真题) 水稻种子萌发后不久, 主根生长速率开始下降直至停止。此过程中乙烯含量
逐渐升高,赤霉素含量逐渐下降。外源乙烯和赤霉素对主根生长的影响如图。以下关于乙烯和赤霉素作用
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乙烯抑制主根生长
B .赤霉素促进主根生长
C .赤霉素和乙烯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调节主根生长
D .乙烯增强赤霉素对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A、与对照相比,外源施加乙烯主根长度反而减少,说明乙烯可以抑制主根生长, A 正确;
B、与对照相比,外源施加赤霉素,主根长度增长,说明赤霉素可以促进主根生长, B 正确;
C、乙烯可以抑制主根生长, 赤霉素可以促进主根生长, 说明赤霉素和乙烯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调节主根生长,C
正确;
D、同时施加赤霉素和乙烯, 主根长度与对照相比减少, 与单独施加赤霉素相比也是减少, 说明乙烯抑制赤
霉素对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 D 错误。
故选 D。
9 .(2023·山东 · 高考真题) 拟南芥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 以其幼苗为实验材料进行向光性实
验,处理方式及处理后 4 组幼苗的生长、向光弯曲情况如图表所示。由该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是( )
分组 处理 生长情况 弯曲情况
甲 不切断 正常 弯曲
乙 在①处切断 慢 弯曲
丙 在②处切断 不生长 不弯曲
丁 在③处切断 不生长 不弯曲
A .结构Ⅰ中有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B . ①②之间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C .甲组的①②之间有生长素分布不均的部位
D . ②③之间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答案】D
【解析】A、据表格和题图可知,不切断任何部位,该幼苗正常弯曲生长,但在①处切断,即去除结构Ⅰ ,
生长变慢,推测结构Ⅰ中有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A 不符合题意;
BC、据表格可知,在①处切断,该幼苗缓慢生长且弯曲,而在②处切断后,该幼苗不能生长,推测①② 之间含有生长素,且具有感光部位;推测可能是受到单侧光照射后, ①②之间生长素分布不均,最终导致
生长不均匀,出现弯曲生长, BC 不符合题意;
D、在②处切断和在③处切断,两组实验结果相同:幼苗都不生长、不弯曲,说明此时不能产生生长素,
也无法得出有无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综合题
10 .(2023·湖北 · 统考高考真题)乙烯(C2H4 )是一种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为研究乙
烯作用机制,进行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乙烯处理植物叶片 2 小时后,发现该植物基因组中有 2689 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 2374 个
基因的表达水平下降。
【实验二】某一稳定遗传的植物突变体甲,失去了对乙烯作用的响应(乙烯不敏感型)。将该突变体与 野生型植株杂交, F1 植株表型为乙烯不敏感。 F1 自交产生的 F2 植株中,乙烯不敏感型与敏感型的植
株比例为 9:7 .
【实验三】科学家发现基因 A 与植物对乙烯的响应有关, 该基因编码一种膜蛋白, 推测该蛋白能与乙烯 结合。为验证该推测,研究者先构建含基因 A 的表达载体,将其转入到酵母菌中,筛选出成功表达 蛋白 A 的酵母菌,用放射性同位素 14C 标记乙烯( 14C2H4),再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实验,其中 实验组是用不同浓度的 14C2H4 与表达有蛋白 A 的酵母菌混合 6 小时,通过离心分离酵母菌,再检测
酵母菌结合 14C2H4 的量。结果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通过分析叶肉细胞中的 (填“DNA”或“mRNA”)含量得出。
(2)实验二 F2 植株出现不敏感型与敏感型比例为 9:7 的原因是 。
(3)实验三的对照组为:用不同浓度的 14C2H4 与 混合 6 小时,通过离心分离酵母菌,再检测酵母
菌结合 14C2H4 的量。
(4)实验三中随着 14C2H4 相对浓度升高,实验组曲线上升趋势变缓的原因是 。
(5)实验三的结论是 。
【答案】(1)mRNA
(2)控制对乙烯敏感度的基因有两对,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3)不表达蛋白 A 的酵母菌
(4)导入酵母菌的蛋白 A 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 A 数量有限
(5)基因 A 与植物对乙烯的响应有关
【解析】(1)基因表达包含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转录的产物是 mRNA ,mRNA 也是翻译的模板,所以分
析叶肉细胞中的 mRNA 含量可知道实验一中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
(2)将突变体甲与野生型植株杂交,得到 F1 ,F1 自交产生的 F2 植株中,乙烯不敏感型与敏感型的植株比
例为 9:7,是 9:3:3:1 的变式,说明控制乙烯敏感度的基因有两对,并且这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3)该实验目的是通过基因 A 控制的蛋白质能与乙烯结合,证明基因 A 与植物对乙烯的相应有关,自变
量是有无蛋白 A,实验组是表达有蛋白 A 的酵母菌,对照组则是不表达蛋白 A 的酵母菌。
(4)分析曲线, 横坐标是 14C2H4 浓度的相对值, 纵坐标是酵母菌结合 14C2H4 的量, 酵母菌是通过合成蛋白 A 与 14C2H4 结合的, 故实验组的曲线上升趋势变慢, 可能是因为导入了基因 A 的酵母菌能合成的蛋白 A 数
量有限。
(5)本实验是通过基因 A 控制的蛋白质能与乙烯结合,证明基因 A 与植物对乙烯的相应有关,故实验结
论是基因 A 与植物对乙烯的相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