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8 20:0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彭山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考古学家苏秉琦曾将中华文明史勾勒为“超百万年的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的古国、两千年的中华一统实体”。这一说法突出了中华文明的( )
A. 连续性 B. 创新性 C. 统一性 D. 包容性
2. 西周洛邑(图)的建设,经历了武王选址、召公相宅、周公营建、成王“宅兹中国”的过程。周初统治者持续营建洛邑的历史背景是
疆域的扩展 B. 生产力的飞跃
C. 镐京的陷落 D. 分封制的衰落
3. 记录西周、春秋时期历史的《国语》一书中,记载了大夫以上的贵族食牛羊猪肉、士食鱼炙、庶人食菜的生活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争霸战争的破坏 B. 等级秩序的影响 C. 百家争鸣的兴起 D. 各国变法的推动
4.春秋时期,周襄王娶狄女为妻,甚至立为王后;晋献公在娶狄女为妻后,又娶戎女骊姬及其妹妹为妻;晋文公重耳曾出逃于狄,娶狄女季槐为妻。这可用来说明春秋时期
A.礼崩乐坏,人伦尽毁 B.华夷通婚,民族交融 C.美美与共,和谐共生 D.包容开放,华夏认同
5. 我国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出现了大量的“孝子图”,描绘了丁兰刻木、闵子骞御车失锤、董永侍父等孝亲故事。这反映出汉代( )
A. 社会矛盾尖锐 B. 血缘观念强化 C. 儒学影响扩大 D. 绘画技艺高超
6. 它“有时是一股一股的丝线,延伸开来,有的线路清晰,有的断断续续;有时又像一张大网,涵盖广阔,时时出现绚烂的织锦”。“它”是( )
A. 秦代驰道 B. 丝绸之路 C. 隋唐大运河 D. 明代长城
7.唐初,因“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唐高祖时期,在门下省设政事堂,“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政事堂的设立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提高了工作效率 C.消除了政治纠纷 D.改变了权力结构
8. 下图为晚唐大将、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永陵地宫“二十四伎乐”浮雕(局部)。该浮雕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A. 藩镇的分裂割据 B. 社会的奢靡腐化 C. 经济的繁华富庶 D. 文化的多元包容
9. “澶渊之盟”后,沈括两次出任谈判特使,以“澶渊之盟”条约为基础、《天下郡守图》为依据,辅以木制地形模型,铁证如山,据理而争,使辽国放弃了无理的边界要求。这表明( )
A. 地理研究需要实地勘察 B. 重文轻武难以解决边防危机
C. 科学技术助益谈判效果 D. 宋辽议和无法维持长期和平
10.南宋宰相梁克家说:福州地区自缙绅而下“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有陵躐”,三十年后“渐失等威,近岁尤甚,农贩细民至用道服,背子,紫衫者,其妇女至用背子、霞帔”。朱熹曾说:“今衣服无章,上下混淆”。这反映了宋代
A.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 B.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等级秩序
C.科举制推动了社会流动 D.佃农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11. 元代中期,吏部统计结果显示,汉人、南人在中央政府官员中占比超过50%,在地方官员中占比超过70%。这反映出( )
A. 蒙古贵族控制了主要官职 B. 南方政治影响力持续上升
C. 选官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
12. 下图中变化所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 疆域历经变动基本定型
C. 民族间差异逐步消失 D. 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13. 据图推断( )
A. 汉唐时期农业得到持续发展 B. 宋元粮食增产依赖于中原开发
C. 明清时期人地矛盾走向尖锐 D. 古代民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4. 19世纪后半期以来,列强热衷于在中国修建铁路。日本报纸《朝日新闻》曾称:“铁路所布,即权力所及。凡其地官吏,皆吾颐使之奴,其地人民,皆我俎上之肉。”这反映出( )
A. 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 B. 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C 中国近代交通体系完善 D. 清政府完全丧失铁路主权
15. 武昌起义后,军政府以“十八星旗”为国旗,意在建立一个以中原汉地为核心的单一民族国家。后来,孙中山顺应形势发展,改国旗为“五色旗”,强调“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孙中山意在( )
A. 宣扬新生政权的合法性 B. 推动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吸引群众积极参与革命 D. 追求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16.辛亥革命后,女子军队“四方应起,创而有继”,十名女代表议士出现在广东省临时议会的席位上,各地工厂使用女工劳动“大大增加”,这反映辛亥革命
A.促使男女平等的实现 B.推翻封建势力的专制统治
C.引起封建礼教的崩溃 D.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17. 从建党到大革命失败前夕的短短6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由起初的50多人,发展成拥有近5.8万名党员、领导着280余万工人和970余万农民的政党。据此可知,大革命
A. 教育和锻炼了中国社会各阶级 B.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威望
C. 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D. 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
18. 下图印证的历史事件是( )
井冈山会师 B. 古田会议
C. 土地革命 D.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19. 下表西安事变发生后各方势力的表态。据表可知
苏联 “用和平方法解决这一冲突”
美国 “蒋介石是整个东亚最有权力人”,他的生死将“危及中国在过去十年所取得的进步”
日本 “相机将防共协定的范围扩大到(华北)五省”
国民党亲日派 “武装扫荡”,使“领导即刻恢复自由”
A. 各方政治诉求基本一致 B. 事变走向影响国家命运
C. 全国统一抗战局面形成 D. 国民政府主导事态发展
20. 下表中国收回租界一览表(部分)。据表可知( )
收回时间 租界名称
1917.9.1 天津、汉口德租界
1927.3.15 汉口、九江英租界
1945.11.24 苏州、沙市、福州、汉口、厦门、天津、杭州日租界;鼓浪屿、上海的公共租界;北平东交民巷使馆区
A. 中国抗战期间收回全部租界 B. 近代中国国际地位持续提高
C. 战争影响中国收回租界进程 D. 平等互利成为国际关系主流
21. 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后,中共中央准备将机关驻地迁至与南京仅一江之隔的淮安,以利于共商国是;苏皖边区政府也将自己的办事机构搬出,以备延安来的中央同志居住。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 坚持议会斗争的革命道路 B. 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
C. 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D. 积极致力于实现和平民主建国
22. 1947年石家庄解放时,饱受战火的大兴纱厂处在崩溃边缘。人民政府接管后,大力扶持,纱厂规模猛增。1949年春夏,大兴纱厂董事会要求将工厂发还资方。经过调查和协商,人民政府将纱厂移交资方私营。这一移交反映出( )
A. 新民主主义政策的运用 B. 三大改造运动的试点
C. 城市管理效率亟待提高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兴盛
23.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醒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B.国民党的重点进攻被粉碎
C.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蒋介石在大陆的统治覆灭
24. 在一片荒野上,“长春一汽”项目克服严寒、多雨等各种困难,仅用三年时间就于1956年建成投产。该项目的迅速建成( )
A. 展现了民众建设新中国的空前热情 B. 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
C. 改变了东北在全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 标志着中国制造工业的起步
25.1956年,毛泽东强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这体现了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新中国初期对思想控制不严
C.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6. 下表所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是( )
序号 史 实 结 论
① 中共八大宣布国内阶级矛盾基本解决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② 1958年“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 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③ 1961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左”倾错误在各个领域得到清除
④ “一五”计划到“四五”计划时期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具有奠基性意义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7. 1963年底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在访问非洲10国时,阐述了中国政府提供对外经济援助的8项原则,如尊重受援国主权、尽量减少受援国负担、助力受援国发展而非依赖中国、侧重投资少收益快的项目等。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政府的对外经济援助( )
A. 适用于所有国家 B. 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C. 扩大了对外开放 D. 利于增进亚非国家团结
28.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后《人民日报》迅速予以转载,带动各地党报纷纷转载,从而形成了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日报》的这一行为( )
A. 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党内的影响 B. 营造了利于改革的舆论环境
C. 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发生重大转移 D.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9. 下表大型纪录片《四十年四十个“第一”》部分剧集的内容。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人民( )
悦宾饭馆 北京第一家个体饭店
广州白天鹅宾馆 国内第一批中外合资酒店
山东棉花生产大户赵汝兰家 第一批被媒体报道的农村万元户
义乌小商品市场 中国第一批小商品市场
A. 前赴后继追求民族解放 B. 白手起家创建社会主义
C. 解放思想顺应历史转折 D. 乘势而上建成小康社会
30.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大众对孙中山、袁隆平、雷锋等英雄模范崇拜一度被对歌星、影星和体育明星的崇拜所冲淡。进入新时代以来,传统榜样人物的热度逐渐回升。这一回升反映出( )
A. 国家建设方针发生了重大调整 B. 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C.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D. 人民生活水平全方位提升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西周时期世袭的卿大夫按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按军功大小授予官位。汉武帝继位后,下诏让天下的诸侯让一些高官推举贤良方正……在这一次举贤良方正中间汉武帝发现了董仲舒。
——摘编自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
材料二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西周、战国、西汉的选官制度。(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及其选官标准。(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此制”的影响。(10分)
(4)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6分)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一部救亡图存的爱国斗争史。在这段历史中,中国各阶级、各阶层爱国仁人志士,为捍卫民族的独立,争取民族的进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和抗争。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包括:反对外国侵略的思想;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复兴建设祖国的思想。正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汇成的力量,使中国没有彻底沦为殖民地,并最终取得了救亡图存的胜利,步入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摘编自黄长义《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的三个主要问题》
根据材料,围绕“爱国主义”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彭山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
1-10 AABBC BBDCB
11-20 DBCBD DBCBC
21-30 DACAC DDBCC
31.
(1)选官制度:西周——世袭制;战国——军功爵制;汉——察举制(4分)
(2)背景:战乱导致士大夫流离;世家大族对官吏选拔的垄断;两汉乡里评议的传统;察举制的弊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需要;(6分)选官标准:家世;道德;才能。(2分)
影响:积极:增强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6分)
消极:过于重才而忽视了品德;官本位思想影响深远;八股取士禁锢人们的思想,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4分)
(4)趋势:选拔主导权日益集中到中央;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等;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选官范围逐渐扩大。(6分)
32.论题:爱国主义是近代中国各阶层争取民族独立的不竭动力。(3分)
阐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爱国主义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动力。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义和团运动等自发的爱国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面对列强的瓜分狂潮,资产阶级以救亡图存为宗旨,学习西方民主制度来实现民族独立;新文化运动唤起人们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精神,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人自觉的爱国主义;抗日战争推动爱国主义达到高潮,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共产党人是最彻底的爱国者,以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人民力量,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综上所述,在近代中国人民不断探索救国出路中,爱国主义始终是争取民族独立的不竭动力。(9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