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题
第一单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春秋时期,秦、齐等国大胆起用身份地位不高甚至是奴隶出身的人,委以重任。在思想领域,尚贤使能的观念也蓬勃发展起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 )
A.诸侯争霸的需要
B.周王室衰微的冲击
C.世官制度的瓦解
D.军功爵制的发展
2.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与少数民族举行了多次会盟。公元前721年,鲁隐公“会戎于潜”,重修与戎人的友谊。这一现象( )
A.体现了同源共祖意识的萌生
B.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C.加速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瓦解
D.导致了诸夏蛮夷界限的消失
3.夏商周时期,先王们“临事制刑,不豫(预)设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中频繁地引用制、常、典、则等多种法律形式,当权者也往往事前“为刑辟”。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
A.士阶层的崛起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学术争鸣影响
D.中央集权的建立
4.子曰:“周监(借鉴)于二代(夏、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据此可知,孔子主张( )
A.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文化传承,恢复周礼
5.(2023河南百所名校联考)某一战国思想家指出:“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该思想家所属的流派是( )
A.法家 B.墨家
C.儒家 D.道家
6.春秋时代老子在其著作《道德经》中提出:“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这体现了老子( )
A.无为而治的主张
B.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小国寡民的主张
D.“民贵君轻”思想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7.(2023山东德州高一联考)楚庄王时,不断向中原用兵,与晋国争夺霸主地位。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阅兵周疆,周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趁机向王孙满问九鼎之轻重。这反映了( )
A.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B.血缘纽带得到加强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8.(2023湖南湖湘教育协作体高一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时期,下图的现象( )
A.表明铁器使用普遍化
B.源于分封制的崩溃
C.催生出新的土地制度
D.导致土地兼并盛行
9.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及其对应的流通区域:黄河中游多国流通“布币”,东方齐国流通“刀币”,南方楚国流通蚁鼻钱。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中原各国经济相对发达
B.货币流通推动城市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D.实物交换已经消失
10.(2023山西晋中高一期中)从春秋末年起,各国诸侯开始纷纷招募有识之士,这些人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游说于各国;而各诸侯国统治者也深谙“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道理。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A.人才流动频繁
B.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C.法家受到重视
D.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11.孔子一生慎重行礼,以为立身行事之准据;但《礼记·檀弓》中,孔子却屡行商制,又偶见孔子之随性行礼、漠视成规、默许失礼等记载,材料反映孔子( )
A.政治主张复杂多变
B.思想兼具原则性和灵活性
C.着重强调德治教化
D.深受道家和法家思想影响
12.下表内容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这些主张反映了( )
人物 学派 经济主张
孙子 兵家 粮食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墨子 墨家 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
孟子 儒家 统治者要重视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商鞅 法家 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
A.农业生产占有重要地位
B.诸子都主张重农抑商政策
C.关注民生成为诸子共识
D.农业生产是为战争服务的
13.(2023安徽宣城高一期末)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应该属于( )
A.道家学派 B.儒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14.(2023四川成都高一上期末)下面是战国时期主要变法(部分)。
名称 部分措施
吴起变法 封君子孙无功者,“三世而收爵禄”
申不害变法 建立“循功劳,视次第”的因功行赏制度
商鞅变法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表中的变法运动( )
A.确立了郡县制
B.推动了社会转型
C.巩固了分封制
D.维系了宗法秩序
15.(2023山东德州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摘编自李静、萧洪恩《百家争鸣
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在百家争鸣中,“儒法之争”引人注目。事实上,“儒法之争”不仅存在于春秋战国时代,也不止于秦汉王朝创立的过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儒法之争的实质涉及“如何立国”和“如何治国”这两个重大政治问题。
——摘编自赵明《儒法之争与帝国政治意识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法两家在“治国”问题上的具体分歧。
第一单元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A 解析 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诸侯之间进行争霸,迫切需要更多的人才,故选A项;材料中的现象与周王室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春秋时期,世官制依然普遍存在,排除C项;军功爵制的本质也是人才选拔的方式,其原因和选贤使能一样,排除D项。
2.B 解析 由“中原诸侯国与少数民族举行了多次会盟”、鲁隐公“重修与戎人的友谊”等信息可知,这些会盟行动是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政治友谊和友好交流的行动,这种会盟经常进行会促进华夏认同观念逐步形成,故选B项。
3.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变化,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凸显,B项正确;士阶层的崛起与法律形式的多样无关,排除A项;从法律的不固定到法律的固定,与学术争鸣没有关系,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排除D项。
4.D
5.B 解析 材料大意是(君主对于)贤人便选拔上来使其处于高位,给他富贵,让他做官长;没有才能之人便免去职位,使之贫贱,让他做奴仆,反映了墨子的尚贤主张,B项正确。
6.B 解析 材料中老子所指“曲”“直”“洼”“盈”“少”“多”等均为反义词,而在老子看来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种相反的事物的转化体现的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选B项。
7.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阅兵周疆”即在周都陈兵示威之意,并且鼎是权力的象征,问鼎之轻重,显示了楚庄王觊觎周王室之意,这些都反映出当时诸侯崛起,分封制遭到破坏,C项正确。
8.C 解析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推动土地开垦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发展,“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两图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角度,展现了催生新土地制度的因素,C项正确。
9.C 解析 材料“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及其对应的流通区域”说明部分地区货币流通广泛,货币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反映出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故选C项;材料“南方楚国”说明不仅仅是中原地区,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货币流通,没有说明城市发展,排除B项;实物交换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0.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士阶层凭借真才实学得到诸侯国统治者重用,A项正确;材料内容未涉及“百家争鸣”,排除B项;材料内容未涉及“法家”,排除C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华夏认同”,排除D项。
11.B 解析 “孔子一生慎重行礼,以为立身行事之准据”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具有坚定的原则性,“《礼记·檀弓》中,孔子却屡行商制,又偶见孔子之随性行礼、漠视成规、默许失礼等记载”则反映了孔子在坚持礼的原则之下面对具体情境的灵活性,故选B项。
12.A 解析 由表格中的主张看,无论哪一派思想家,其主张中都有“粮食”“温饱”“农”等字眼,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已经占有重要地位,故选A项。
13.D 解析 材料中思想家认为治理天下应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和“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该思想家重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家学派代表下层群众的利益,故选D项。
14.B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商鞅等人的变法都削弱了贵族特权,且商鞅变法更是鼓励民众建立军功,有助于削弱贵族势力,推动新兴势力崛起,进而推动社会转型,故选B项。
15.参考答案 (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2)分歧:儒家强调德治(礼治),法家强调法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