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题
第二单元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史载,曹魏政权建立后,西域大多数政权“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前秦苻坚在位时,西域“朝献者十有余国”;北魏迁都洛阳后,西域诸国又先后派出使者,或结伙或单独到洛阳朝贡达100多次。这( )
A.反映出中原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B.表明西域各族积极学习中原文化
C.体现出边疆地区经济深受内地的影响
D.有利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
2.(2023辽宁协作校高一联考)南北朝时重门阀,缙绅之家自成一特殊阶级,他们可占田地,封山护泽,荫庇佃客部曲,有免赋免役、门荫子弟仕进之特权。这一“特殊阶级”被称为( )
A.宦官 B.地主
C.外戚 D.士族
3.(2023山西太原高一期中)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羯族)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前秦苻坚(氐族)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和文化。这些做法( )
A.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B.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C.确保北方长期稳定发展
D.进一步巩固了儒学地位
4.下表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一些状况。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领域 发展的状况
农业 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 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C.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
D.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
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对《出师表》中涉及的历史阶段认识正确的是( )
A.“先帝”是指汉献帝
B.三国对峙呈现均势
C.魏蜀吴均灭于西晋
D.南方地区得到治理
6.(2023山东烟台高一月考)北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由以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当时民族交融的过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7.(2023湖北重点中学高一期末)西晋初年,为了利用宗室拱卫皇权,分封了许多同姓王;设置辖区广大的都督区,由同姓王担任都督,掌握军队,镇守地方,称“宗王出镇”。这些措施的影响是( )
A.阻碍行省制的推行
B.消除了民族间冲突
C.造成了剧烈的战乱
D.保障了晋长治久安
8.(2023重庆南开中学高一期中)史书记载,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君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 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这一材料反映出的政治现象是( )
A.东汉军阀割据
B.西晋分封宗亲
C.东晋士族专权
D.南朝君权旁落
9.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 )
史料 出处
十六国时期,南凉开国君主秃发(拓跋)乌孤在河西“务农桑,修邻好” 《晋书》
前凉沙州刺史杨宣在敦煌郡引甘泉修阴开渠“堰水溉田,人赖其利” 《汉唐西域与敦煌郡大事记简辑》
前秦苻坚在“建元之末,徏江汉之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之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徏七千余户” 《晋书》
A.农业讲究精耕细作
B.与中原经济交往不断
C.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D.先进生产方式的拓展
10.前秦苻坚在王猛、苻融等贤臣的辅佐下,广招“殊才异行,孝友忠义,德业可称者”,结果是“士皆自励,虽宗室外戚,无才能者皆弃不用。当是之时,内外之官,率皆称职”。由此可知前秦政权( )
A.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B.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C.中枢决策机制逐步建立
D.豪门贵族势力遭受打击
11.据《宋书》记载,刘宋时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表明当时( )
A.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B.南方商业更加发达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12.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收集到以下几段史料,这组史料体现的主题是( )
史料 出处
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晋书》
羌人姚苌建立的后秦政权,认“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 《晋书》
鲜卑人拓跋猗卢建立代国,自认是神农氏的后裔 《晋书》
A.禅让制度之辨析
B.炎黄部落之考证
C.刘氏政权之沿革
D.华夏认同之演进
13.史料记载,南北朝时“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至若瀛、冀诸刘,清河张、宋,并州王氏,濮阳侯族,诸如此辈,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钱穆先生认为这是北方士族则几成民族意识上之团结一致的表现。该材料意在说明( )
A.北方汉人民族意识觉醒
B.北方农耕文化的延续主要得益于士族
C.北方士族联合起来抵抗异族
D.北方的社会环境增强了宗族的凝聚力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概从公元200年到500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进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北方原来的人口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下,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
——《宋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形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
第二单元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D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分裂动荡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仍和中原王朝保持密切的交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故D项正确。
2.D 解析 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圈占大量土地,拥有免赋免役、门荫子弟的特权,D项正确。
3.A 解析 后赵政权注重发展教育和农桑,而前秦政权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和文化,少数民族的上述做法有助于促进民族交融,A项正确。
4.A 解析 通过观察表中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东晋南朝时期,促进江南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明显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A项正确。
5.D 解析 刘备治理蜀地有方,孙吴政权在江南地区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举措,因此这一时期,南方地区得到了治理,D项正确。
6.A 解析 根据材料“逐步转向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可知,鲜卑民族学习汉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政治上效仿汉民族政权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A项正确。
7.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西晋王朝“宗王出镇”的做法,本意是想以此巩固晋室统治,但后来却适得其反,出镇的宗王都督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且居于重要的地理位置,从而争权夺位,挑起兵祸,直接引发了“八王之乱”,故选C项。
8.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君主实力不及执政的宰相,通常由几个大家族操控政局,反映的政治现象是东晋士族专权,C项正确;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威胁的是中央集权而非皇权,排除A项;西晋分封的宗亲为司马氏,与“政出多门”不符,排除B项;南朝时期,君权有所增强,士族和宰辅权力有所下降,排除D项。
9.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南凉开国君主在河西“务农桑,修邻好”、前凉沙州刺史在敦煌郡兴修水利、前秦苻坚移民屯田,这说明该时期河西走廊农耕经济得到发展,C项正确。
10.D 解析 材料体现了前秦苻坚按照才能任免官员的特点,豪门贵族势力遭受打击,D项正确。
11.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刘宋时期荆州和扬州非常富有,说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不再是蛮荒之地,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南方的富庶,不能说明人口迁移,排除A项;材料仅是南方经济发达的表现,没有涉及北方经济发展状况,不能说明南方更加发达,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
12.D 解析 据表格史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政权大多认同自己与汉族有共同的祖先,说明当时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感增强,故选D项;禅让制度强调推举贤能之人,排除A项;第一则史料与炎黄部落关系不大,排除B项;刘氏政权只涉及第一则史料,排除C项。
13.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的社会环境推动了宗族聚族而居,增强了凝聚力,D项正确。
14.参考答案 (1)情形:北方少数民族迁移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南迁到南方地区。
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出现得更早;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
(2)原因: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并补充了劳动力;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