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题--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题--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9 09:33: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练习题
第二单元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2023山东高一期中联考)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修建含嘉仓。含嘉仓共有近300个粮窖,能够储粮500多万石,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以保证东都粮食的储备。据此可知,隋朝(  )
A.粮仓分布遍及全国
B.社会经济获得发展
C.实施轻徭薄赋政策
D.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2.(2023山东济南高一期中)“炀帝开河鬼亦悲,生民不独力空疲。至今呜咽东流水,似向清平怨昔时。”该诗强调的是(  )
A.隋的短暂 B.隋的发达
C.隋的统一 D.隋的暴政
3.(2023湖北荆门高一期中)684年,武则天曾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说明武则天(  )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
C.善于纳谏 D.重视农业生产
4.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5.《新唐书》记载:“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该现象的盛行(  )
A.改善了基层治理
B.导致了宦官专权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强化了边疆管理
6.(2023重庆八中高一期中)下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局势的动荡
B.税收制度的改革
C.自然灾害的频繁
D.统治区域的减少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7.(2023重庆一中高一期中)《通典·食货》中提道:“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从中可以看出隋朝(  )
A.商品经济发达
B.注重精耕细作
C.重视粮食储备
D.实现国强民富
8.(2023江西赣州高一期中)隋唐两朝,当关中地区发生天灾,导致物产不足以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时,则帝王往往“就食于洛阳”,逐渐相沿成例。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隋唐灾害频发 B.政治中心西移
C.大运河的开通 D.国家政局动荡
9.(2023广东高一期末)下表所示为对隋朝至盛唐社会生活变化的部分描述。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服饰文化 为便于妇女骑马,圆领长袍服装设计趋于流行
饮食文化 每年立春时节,朝廷向高级官员发放葡萄酒、胡饼
舞蹈文化 城市中人们对胡旋舞与胡腾舞钟爱有加
A.社会风气开放多元
B.城市生活日益丰富
C.民族差异逐渐消失
D.中外交往颇为密切
10.唐太宗打破地域偏见,大量拔擢关东和江南士人至中央高层,与关陇集团兼用,又能不问门第,擢用寒人微族。这说明,唐太宗时(  )
A.社会安定繁荣
B.君臣关系和谐
C.皇权日益加强
D.政治风气开明
11.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这说明,武则天的统治(  )
A.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C.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进行了科举制的改革
1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11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13.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的状况。这些变化(  )
A.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
B.表明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
C.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
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政要》是唐朝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专史,作者吴兢(670—749),生活在高宗、武后、玄宗年代。《贞观政要》共有十卷,分为四十篇,书中主要记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等四十几位大臣之间就治国施政等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民族关系等多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幅贞观年间政治上的《清明上河图》。以下是《贞观政要》目录摘编:
第一篇 君道 第三篇 任贤 第四篇 求谏 
第五篇 纳谏 第七篇 择官 第十八篇 俭约
第二十五篇 奢纵 第三十篇 务农 第三十一篇 刑法 第三十三篇 贡赋
(1)判断《贞观政要》对研究唐代贞观年间历史的史料价值。
(2)如果你是生活在贞观年间的唐朝大臣,请向唐太宗李世民就“为君之道”提出至少四条合理建议。
第二单元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B 解析 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含嘉仓粮窖数量多,储粮量大,且主要用于储存东都周围州县的粮食,体现了当时农业的发展,仅东都周围州县的产量就可以达到500多万石,据此可知隋朝社会经济获得发展,B项正确。
2.D 解析 根据“鬼亦悲”“力空疲”等词语可以看出,诗句主要是控诉隋炀帝不顾惜民生、耗费大量民力修建大运河,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D项正确。
3.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武则天在位时,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严惩贪官污吏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出武则天提倡节俭,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出武则天善于纳谏,排除C项。
4.D
5.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藩镇势力逐渐增强,威胁中央,C项正确;改善了基层治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导致宦官专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藩镇割据,威胁中央,不利于边疆的管理,排除D项。
6.A 解析 由材料可知755年人口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这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政治上的动荡和社会动乱、战争的肆虐导致人口在755年后大幅下降,A项正确。
7.C 解析 隋朝的粮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表明隋朝的仓库储粮丰富,整体可以看出隋朝重视粮食储备,C项正确。
8.C 解析 隋唐时期,洛阳可以通过大运河获取江南地区的粮食,洛阳在长安的东边,当关中地区出现饥荒时,帝王往往就食于洛阳,C项正确。
9.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隋朝至盛唐时期妇女骑马、人们看胡舞,这说明了民族交融的加强,中原地区吸收少数民族地区的习俗文化,这可以看出社会风气开放多元,故选A项;“城市生活日益丰富”与城市中市民阶层的衣食住行有关,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至盛唐时期虽然民族交融在加强,但民族差异并不可能消失,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的加强,当时社会风气开放多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排除D项。
10.D 解析 材料内容体现了唐太宗善于用人、不拘一格的特点,也体现了唐太宗时期政治风气较为开明,D项正确。
11.C 解析 根据材料“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可知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故选C项。
12.D 解析 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表格中四种藩镇功能各不相同,东南型藩镇从财政上支持朝廷;边疆型藩镇保证了唐朝不亡于外敌;中原型藩镇遏制了河朔型藩镇,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微妙关系,使唐朝的统治又较安稳地维持了百余年,D项正确。
13.C 解析 地方长官在财政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这就为藩镇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故选C项;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排除A项;均田制针对普通农民,屯田和营田针对边镇,二者适用对象和范围不同,不能由屯田和营田的变化得出均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材料中屯田和营田的变化有利于藩镇割据,威胁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
14.参考答案 (1)《贞观政要》是唐朝贞观年间之后唐朝人吴兢留下的文献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对研究唐朝贞观之治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建议一:注重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心存百姓”、勤政爱民的有道明君。
建议二:广泛听取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建议三:吸取隋朝灭亡的深刻教训,做到居安思危,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
建议四:广兴科举,任人唯贤,不问门第、职位和从政时间的长短。所谓“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建议五:戒奢从简,清静无为。
建议六:劝课农桑,轻徭薄赋。
建议七:刑法严明,赏罚分明,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