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文本3 季氏将伐颛臾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开创者。重视对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合称为“六经”。其思想言行主要记载在《论语》一书中。孔子简介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整理而成,共20篇。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代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思想以“仁”为核心,主张“忠,恕”。政治上,主张“仁义”,反对残暴统治、武力征伐,要求以德治国;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让”;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孟孙、叔孙、季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微。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他们想要讨伐颛臾。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权势,对己不利。当时孔子弟子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本篇课文就是当时他们谈话内容的记录。背景介绍朗读课文论语(lún) 颛臾(zhuān yú) 冉有(rǎn)
邦域 (yù) 彼相矣(xiàng) 社稷(jì)
虎兕(sì) 出于柙(xiá) 毁于椟(dú)
干戈(gē) 近于费(bì) 相夫子(xiàng)读准字音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读清句读研读课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第1段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
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要对颛臾使用兵力。”
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们了吧?
颛臾,先代的国君曾经任命他主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已经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了,是鲁国的藩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第1段思考:
季氏将伐颛臾,当冉有与季路告诉孔子这个消息后,孔子的态度怎样?其理由是什么?
无乃尔是过与
——直言不讳的批评了他们,认为季氏攻打颛臾是错误的。
理由: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已成为鲁国的附庸国,是鲁国的社稷之臣,不必伐。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第2段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说:“季康子想要这样做,我们两人都不想的。”
孔子说:“冉求!史官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职务;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又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
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玉器在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该责备谁呢?”第2段
孔子驳斥:
⑴引用名言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臣子如不能尽职,就不应尸位素餐,应辞去职务。
⑵巧设比喻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在危险的时候不扶持他,在跌倒的时候不搀扶他,显然是一种失职。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毁掉,显然是看护人的责任,也是一种失职。
指出冉有、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对季氏伐颛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思考:
冉有无法正面回答孔子在第1段中提出的疑问,便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这话的意图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驳斥的?
冉有企图推卸责任。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第3段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冉有说:“现在的颛臾,城墙坚固,离季孙的封地费邑很近。如果现在不占领,日后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些回避说自己想要那样却一定要找借口的人。
我听说过,无论诸侯还是大夫,不担忧人口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贫困而担忧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口少;安定,便不会倾覆。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抚他们。使他来了以后(已经),就要使他安定下来。第3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抚他们;
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内使用武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国国内吧!”?
2.第三段中,孔子再次驳斥冉有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请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作答并加以理解。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对内:要“均、和、安”,使百姓安居乐业。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对外:要“修文德”、“既来之,则安之”,使外邦异族归服。
3.请找出一个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语句。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 思考:
1.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孔子对此态度怎样?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并非真的“不欲”,而是赞成攻伐颛臾。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面对冉有的强词夺理,孔子直接回击,批评冉有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态度。小结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
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表现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本文的语言特点:
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
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孔子:
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 分 类 归 纳 总 结 文 言 知 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活用的情况。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来、安,使动用法
2.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加线词的用法。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答案:①恐怕该责备你吧! ②这是国家的臣属,
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知识点精析 (一)词语积累
1.危
高、高峻: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 危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不稳:危而不持
2.颠
头颅、顶部:鸡鸣桑树颠 跌倒、倒下:颠而不扶
3.相
xiāng 互相:两岸青山相对出
偏指一方: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xiàng容貌、相貌:儿已薄禄相 辅助、帮助: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特指扶助盲人的人:则将焉用彼相焉
4.过 走过、经过、渡过: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超过、胜过: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过失、过错:是谁之过与? 错,犯错误:且尔言过矣 责备:无乃尔是过与?
过活、渡日:清静过日而已
5.萧墙:门屏,古代宫室用以分割内外的当门小墙。后常以萧墙之患喻内部潜在的祸害。 6.陈 陈列、摆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述、述说:恐惧不敢自陈 久、陈旧: 唯陈言之务去
7.列 行列、位次:陈力就列
(二)重点习惯句式
1. 无乃……与(欤)
表示揣度,或反问,译为“恐怕……吧” 如:“无乃尔是过与?”译“我恐怕要责备你们吧?”
2. 何以……为
“何以”是“凭什么”,“为”是疑问语气助词,译为“为什么……呢” 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译“这是国家的臣属,凭什么攻打它呢?”
(三)词类活用
1. 无乃尔是过与? (名词活用为动词,“指责”) 2.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名词用作动词,找借口) 3.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使动用法,使之来,使……生活安定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是社稷之臣也 ?? 是谁之过与?
2. 省略句
例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3. 倒装句
例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 课件32张PPT。文本3 季氏将伐颛臾关于孔子 名丘,字仲 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发愤为学,博学多能,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不管贫富贵贱,广收门徒,据说有3000弟子,72贤人。又是文化传播的使者: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编订《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公元前551--前479)孔子的思想思想上,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政治上,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让”;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关于《论语》——《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
论:编录
古语:半部《论语》治天下。
儒家六经:《诗》《书》 《礼》 《易》 《乐》 《春秋》孔子格言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欲速则不达。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四海之内皆兄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朽木不可雕也。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解题:季氏?将伐颛臾?关键词语是:将伐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事。①论语(lún) ②颛臾(zhuānyú)
③社稷(jì) ④虎兕(sì)
⑤ 出于柙(xiá) ⑥焉用彼相矣(xiàng)
⑦干戈(gē) ⑧冉有( rǎn )
⑨椟( dú )
正音:请你读读准朗读把握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身份和语气。叙述人
孔子
冉有让我们来熟悉课文一、让你我心随问动一问:文章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几次对话?
二问:对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三问:冉有轻描淡写总共讲了哪三句话?就孔子而言,几次对话的要点是什么?孔子要点:明态度,斥失职,立主张四问:“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话是谁说的?是冉有?是季路?还是两人一起说的?课文中有证据吗?
是冉有说的。
孔子的责备针对冉有,这就是明证。[求!无乃尔是过与?]五问:冉有为何不直接说季氏将伐颛臾?而要拐弯抹角的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提示:冉有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客观的陈述事情吗?
冉有是来试探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的,只宜含蓄地表示,岂能露骨地表白?六问: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哪三条理由?
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理由有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所封,不可伐;
且在邦域之中矣 ——邦域之中,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也 ——社稷之臣,不当伐。第一段语言知识点一个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
两个“于”字:见于孔子曰 有事于颛臾
一个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他)封为]
一个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 [名作动,过错——责备]
一个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一个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两个宾前句:
A)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是个文言固定句式
相当于“恐怕……吧”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是”宾前]无乃过尔与?B)何以伐为?
还原:以何伐为?[为: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呢”]
规则:[疑宾前: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须前置]七问:“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这话想干什么?
推卸责任(开脱自己)。八问: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么方法驳斥?
先引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
再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
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谁辞其咎?九问: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
并非真的“不欲”。
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说明冉有口是心非。十问: 冉有三句话各有特点:或闪烁其辞,或言不由衷,或编造借口。那么,这每一种态度分别对应哪一句话?各想达到什么目的?
第一句——闪烁其辞,试探孔子;
第二句——言不由衷,推卸责任;
第三句——编造借口,掩盖本意。十一问:对于冉有编造借口,孔子为什么只批评了一句,就转换话题,谈论“文德”?这表明孔子的谈话艺术具有什么特点?
编造借口属于冉有的个人品质问题,文德属于治国之本,前轻后重,孔子当然要避轻就重。
表明孔子谈话善于撇开枝叶,紧抓主干,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十二问:孔子在批判了冉有的狡辩之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思想,在孔子看来一个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对内对外各应当怎样做?
对内要:均和安。对外要:修文德以来之。怎么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实际上是说的均贫富,讲稳定,求发展的治国方略,既包括内政也包括外交,既涉及经济也涉及政治。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的贫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当然不同于共产主义,而具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因为他“不患贫”而共产主义却是“患贫”--消灭贫穷的主义。当然,历史地看,孔子的均贫富思想仍然具有积极意义。至少,它成为后世不少农民起义的口号和目标。 十三问:孔子在正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后,对照这一主张又斥责自己的学生犯下了哪三个错误?一误——远人不服不能来
二误——分崩离析不能守
三误——谋动干戈于邦内十四问: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后代形成成语“祸起萧墙”。
小结力伐争利文德治国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
第二次对话:
第三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季氏将伐颛臾责无乃尔是过与先王以为东蒙 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驳引名言
作类比
设比喻斥驳斥借口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晓之以礼晓之以理晓之以德季氏将伐颛臾归纳总结——思想内容方面
写作技巧方面
表现孔子的文德治国的仁政思想;
表现孔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对话体;
以理服人、层层深入、先破后立的辩驳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