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化学研究些什么
1.下列有关化学观念或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的过程是生成新物质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B.组成物质的元素是有限的,但有限的元素可以形成多样性的物质
C.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反应,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控制燃烧
D.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物质运动的两种不同形式
2.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组成的.
(1)石蜡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3)取一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说明火焰的 (填“外焰”“内焰”或“焰心”)部分温度最高.
(4)轻轻一吹即可使蜡烛熄灭,原因是 (填序号).
A.降低石蜡的着火点 B.隔绝了空气 C.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
3.《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今天我们沿着大师的足迹,对“蜡烛的燃烧”再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在水槽固定一支生日蜡烛,加入适量8%的氢氧化钠溶液,点燃蜡
烛后,将一支大试管迅速倒扣在燃着的蜡烛上(如图1),请你帮助完
成下表实验报告:
实验现象 解释或化学反应方程式
(1)蜡烛逐渐熄灭,试管内的液面逐渐 试管内氧气越来越少,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压强降低
(2)取试管中部分液体滴加足量盐酸可观察到有小气泡产生 写出产生小气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反思】
用玻璃片盖住试管口将试管从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取出时,要戴着橡胶手套进行操作,原因是
【实验拓展】
点燃一根直径为4cm的蜡烛,观察到烛芯周围有一杯状的烛油.蜡烛燃烧的质量与燃烧的时间呈现如图2所示的关系.
(1)据图判断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速率是 (选填“稳定”或“不稳定”)
(2)烛芯周围的烛油没能发生燃烧的原因是
(3)事实上,人的呼吸与蜡烛的燃烧在某些化学原理论,人的呼吸与蜡烛的燃烧在某些化学原理上相似,请写出其中的一点 .
( http: / / www.21cnjy.com )
4.如图所示,甲、乙两集气瓶充满氧气,瓶底分别装有澄清石灰水与无水CuSO4.
(1)点燃集气瓶甲中的蜡烛,观察到蜡烛燃烧的产物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点燃集气瓶乙中的蜡烛,发现蜡烛燃烧产物使无水CuSO4变蓝色.其中使无水CuSO4变蓝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由上述2个实验可推断出组成蜡烛的物质中一定含有 元素.
( http: / / www.21cnjy.com )
5.在学习完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后,壮壮同学回到家中又进行了一下实践活动:
(1)点燃一支蜡烛,在火焰上方放一个冷碟子(如图),过一会儿,发现冷碟子底上有黑色物质,这种黑色物质是 .
(2)石蜡主要由碳、氢元素组成.根据石蜡的组成元素说出黑色物质是怎样产生的.
(3)用一个大玻璃管罩住燃着的蜡烛,过一会儿蜡烛熄灭.这种熄灭蜡烛的方法体现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
6.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
(1)水在自然界中有不同形式的变化,如:水 ( http: / / www.21cnjy.com )受热会变成水蒸气; 水通电时会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请你利用微观的观点说明上述两个变化的不同. , .
(2)自然界里的水都是混合物,欲除去河水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泥沙,可以采取的实验操作是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离子化合物的水,我们称之为:硬水;长期饮用硬水有害于人体健康日常生活中,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是; ;
(3)地球上水资源丰富,但直接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资源缺乏;淡水资源的污染日益严重,列举淡水资源被污染的一个因素: ;
所以我们应该树立水患意识,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样节约用水; (写出一点做法).
(4)食品吸收水分时,容易腐烂,所以包装食品时通常利用生石灰作为干燥剂;这是因为 (用方程式表示).
(5)电解水制取氢气是大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取氢气的一种方法.为了增强时的导电性,电解水时需要向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在电解44 4g水时,向水中加入了10g9 8%的稀硫酸,在生成了0.6g氢气后停止电解;求电解后剩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7.小明、小鹏和小芳三位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他们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1】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小明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
小鹏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蒸气.
小芳认为: .
【设计实验方案】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一种分析是正确的.
(1)定性实验:换一根长的导管,并用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再在导管的另一端做点火试验.
【现象与结论】
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导管口同样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
如果小鹏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
如果小芳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
【提出问题2】蜡烛组成元素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设计实验方案】(2)定量实验:三位同学在化学老师帮助下,取2.8g石蜡在充足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将产物依次通过下图装置(假设每步反应完全),测得装置前后质量如下表.
盛药品的装置 浓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反应前的质量(g) 200 200
反应后的质量(g) 203.6 208.8
【结论】蜡烛组成元素中 (填“含”或“不含”) 氧元素.且组成蜡烛各元素质量比为 .
【拓展与应用】假设石蜡化学式是CnHn+2,请写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 http: / / www.21cnjy.com )
8.太阳能光伏发电最关键的材料是高纯硅.硅的原子结构简图为:
纯硅是通过以下过程制取的:
(一)制粗硅:①SiO2+2CSi+2CO↑
石英砂 焦炭 粗硅
(二)制纯硅:②Si(粗)+2Cl2SiCl4 ③SiCl4+2H2Si(纯)+4HCl
纯净的无色透明的硅的氧化物(SiO2)晶体就是通常所说的水晶,这也许你不熟悉,但说起沙子,你一定不会陌生,沙子的主要成份即是SiO2,SiO2的化学性质与CO2有些类似.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X的值为 .
(2)推断SiO2的物理性质(三点即可) 、 、 .
(3)请写出Si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在反应①②③中,②属于 反应类型,属于置换反应的是(填序号) .
(5)化学上将只要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的化学反应就叫做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含有化合价升高了的元素的反应物叫还原剂,反应①中的还原剂是(写化学式) .
( http: / / www.21cnjy.com )
9.自然界有一种“雷雨发庄稼”的现象,即在雷雨过后,植物生长得更好.下面一段短文就是叙述雷雨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过程:
①空气中的N2在放电条件下与O2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且不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
②一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不稳定,常温下就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的气体;
③二氧化氮气体有毒,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 ( http: / / www.21cnjy.com )(HNO3)和一氧化氮;④生成的硝酸随雨水洒到大地上,同土壤中的矿物质相互作用,生成可溶于水的硝酸盐.
请填写下列空白:
(1)上述短文中,描述二氧化氮化学性质的是 (填序号).
(2)实验室制取一氧化氮时,下列收集方法不适宜的是 .
A.向上排空气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排水收集法
(3)写出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在此反应中发生的变化是 .
A.不变 B.仅升高 C.仅降低 D.既有升高又有降低
(4)“雷雨发庄稼”,植物生长得更好的原因是 .
A.生成的一氧化氮可以作为氮肥
B.生成的二氧化氮可以作为氮肥
C.生成的硝酸盐可以作为氮肥.
10.阅读下列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氮杂环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机化工原料.简称三胺,俗称蜜胺、蛋白精,其化学式为 C3H6N6.三聚氰胺为白色晶体,无味,密度1.57g/cm3,微溶于水.低毒,常温稳定,高温可分解,放出有毒的氰化物.三聚氰胺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的原料.三聚氰胺还可以作阻燃剂、减水剂、甲醛清洁剂等.
材料2:三鹿奶粉加入三聚氰胺后使奶 ( http: / / www.21cnjy.com )粉的含氮量增大,以此冒充蛋白质.牛奶呈中性或微酸性,而三聚氰胺的水溶液呈碱性.目前较多采用尿素[CO(NH2)2]在高温环境下反应生成三聚氰胺,同时得到氨气(NH3)和二氧化碳.生成的三聚氰胺粗品.经热水溶解,过滤,冷却结晶后制成成品.
回答下列问题:
(1)三聚氰胺的物理性质有: .
(2)三聚氰胺的化学性质有: .
(3)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4)奶粉中蛋白质的含氮量约为16%;三聚氰胺被人称为“蛋白精”,价格便宜.牛奶和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主要是因为它能冒充蛋白质.试解释三聚氰胺可以冒充蛋白质的原因: ;不法分子通常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而不是在液态牛奶中添加,原因是 .
(5)工业上一般采用尿素法生成三聚氰胺,根据上述信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6)为安全起见,一般采用三聚氰胺制造的食具都会标明“不可放进微波炉使用”.试解释相关原因: .
(7)请你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三聚氰胺升华和三聚氰胺在高温下分解放出氰化物,有何本质区别? .
11.几名同学对蜡烛燃烧火焰的焰心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完成其中的一些步骤.
(1)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现象如图A所示.这证明焰心 .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B),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性质是 .
(3)猜想和验证
猜想 操作 现象 结论
假设①:焰心气体含二氧化碳 在未点燃的短玻璃管上口 假设①不成立
假设②:焰心气体含石蜡蒸气 取一较长的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试用火焰点燃 假设②成立
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
( http: / / www.21cnjy.com )
12.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 ( http: / / www.21cnjy.com )、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3)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
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
1.2 化学研究些什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下列有关化学观念或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的过程是生成新物质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B.组成物质的元素是有限的,但有限的元素可以形成多样性的物质
C.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就能控制化学反应,控制燃烧的条件就能控制燃烧
D.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物质运动的两种不同形式
考点: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物质的多样性及其原因;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物理变化的特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专题: 阅读理解类简答题;压轴实验题.
分析: 对于化学观念或认识应从物质、能量、组成、反应条件、运动形式等几个方面考虑.
解答: 解:A、化学反应的过程是生成新物质的过程,并伴随能量的变化,吸收或释放能量,故A错误;
B、据统计构成物质的元素只有100多种,而构成的物质却有3千多万种,故B正确;
C、反应条件是化学反应的基础,控制反应条件就能控制反应的进行,故C正确;
D、从运动的观点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物质运动的两种不同形式,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该题多方面对化学进行考查,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化学变化,澄清一些模糊认识.
2.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组成的.
(1)石蜡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小 (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蜡烛熔化 .
(3)取一火柴梗,拿住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说明火焰的 外焰 (填“外焰”“内焰”或“焰心”)部分温度最高.
(4)轻轻一吹即可使蜡烛熄灭,原因是 C (填序号).
A.降低石蜡的着火点 B.隔绝了空气 C.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 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压轴实验题.
分析: (1)根据实验现象为石蜡浮于水面来判断蜡烛的性质,可解答说明的问题;
(2)根据物理变化的特征和化学变化的特点进行解答;
(3)根据火柴梗易被炭化的程度来分析蜡烛的火焰温度;
(4)燃烧的三要素之一就是燃烧所需要的温度;吹蜡烛的过程中会带走蜡烛上的大量热量,使其温度急剧降低,达到着火点以下,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1)根据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2)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点燃蜡烛后蜡烛会熔化,即由固态变为液态,但组成没有变化,也就是说没有新物质生成,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3)取一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 ( http: / / www.21cnjy.com )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根据火柴梗的两端部分最先变黑,可以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4)吹蜡烛的过程中空气流动加快,燃烧放出的热量迅速散失而使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燃着的蜡烛立即熄灭,即C选项合理.
故选C.
故答案为:(1)小;(2)蜡烛熔化;(3)外焰;(4)C.
点评: 本题主要测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石蜡的性质的了解,解答时注意联系题中信息正确分析实验现象.
3.《蜡烛的化学史》是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传世科普经典,今天我们沿着大师的足迹,对“蜡烛的燃烧”再进行探究.
【实验操作】
在水槽固定一支生日蜡烛,加入适量8%的氢氧化钠溶液,点燃蜡
烛后,将一支大试管迅速倒扣在燃着的蜡烛上(如图1),请你帮助完
成下表实验报告:
实验现象 解释或化学反应方程式
(1)蜡烛逐渐熄灭,试管内的液面逐渐 试管内氧气越来越少,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压强降低
(2)取试管中部分液体滴加足量盐酸可观察到有小气泡产生 写出产生小气泡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反思】
用玻璃片盖住试管口将试管从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取出时,要戴着橡胶手套进行操作,原因是 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
【实验拓展】
点燃一根直径为4cm的蜡烛,观察到烛芯周围有一杯状的烛油.蜡烛燃烧的质量与燃烧的时间呈现如图2所示的关系.
(1)据图判断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速率是 稳定 (选填“稳定”或“不稳定”)
(2)烛芯周围的烛油没能发生燃烧的原因是 温度没有达到烛油的着火点
(3)事实上,人的呼吸与蜡烛的燃烧在某些化学原理论,人的呼吸与蜡烛的燃烧在某些化学原理上相似,请写出其中的一点 都有氧气参加反应 .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 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 压轴实验题;科学探究.
分析: 【实验操作】(1)根据蜡烛燃烧消耗试管内的氧气,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结合压强知识分析;
(2)根据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实验反思】根据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分析;
【实验拓展】(1)根据图象可以判断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速率是稳定的;
(2)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烛芯周围的烛油与氧气接触,却没能发生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烛油的着火点;
(3)通过比较分析两者的相同点,人的呼吸与蜡烛的燃烧都有氧气参加反应.
解答: 解:【实验操作】(1)蜡烛 ( http: / / www.21cnjy.com )燃烧消耗试管内的氧气,试管内氧气越来越少,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压强降低,所以蜡烛逐渐熄灭,试管内的液面逐渐上升;
(2)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 ( http: / / www.21cnjy.com )收,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实验反思】因此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因此用玻璃片盖住试管口将试管从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取出时,要戴着橡胶手套进行操作;
【实验拓展】(1)根据图象可以判断蜡烛燃烧的化学反应速率是稳定的;
(2)烛芯周围的烛油与氧气接触,却没能发生燃烧的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烛油的着火点;
(3)人的呼吸与蜡烛的燃烧都有氧气参加反应.
故答案为:
【实验操作】(1)上升;(2)Na2CO3+2HCl═2NaCl+H2O+CO2↑;
【实验反思】氢氧化钠溶液具有腐蚀性;
【实验拓展】(1)稳定;(2)温度没有达到烛油的着火点;(3)都有氧气参加反应.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蜡烛燃烧的有关问题,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题中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即可,难度不大.
4.如图所示,甲、乙两集气瓶充满氧气,瓶底分别装有澄清石灰水与无水CuSO4.
(1)点燃集气瓶甲中的蜡烛,观察到蜡 ( http: / / www.21cnjy.com )烛燃烧的产物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CO2═CaCO3↓+H2O ;
(2)点燃集气瓶乙中的蜡烛,发现蜡烛燃 ( http: / / www.21cnjy.com )烧产物使无水CuSO4变蓝色.其中使无水CuSO4变蓝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uSO4+5H2O═CuSO4 5H2O ;
(3)由上述2个实验可推断出组成蜡烛的物质中一定含有 碳氢 元素.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 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压轴实验题.
分析: (1)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水,可以据此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无水硫酸铜和水反应后生成硫酸铜晶体而变成蓝色,可以据此解答该题;
(3)根据实验可以知道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结合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完成解答.
解答: 解:(1)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2)无水硫酸铜和水反应后生成硫酸铜晶体而变成蓝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5H2O═CuSO4 5H2O;
(3)根据实验可以知道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结合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知道在蜡烛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故答案为:(1)Ca(OH)2+CO2═CaCO3↓+H2O;
(2)CuSO4+5H2O═CuSO4 5H2O;
(3)碳氢.
点评: 了解氧气的助燃性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了解检验二氧化碳和检验水的方法,知道无水硫酸铜吸水变为蓝色.
5.在学习完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后,壮壮同学回到家中又进行了一下实践活动:
(1)点燃一支蜡烛,在火焰上方放一个冷碟子(如图),过一会儿,发现冷碟子底上有黑色物质,这种黑色物质是 炭黑 .
(2)石蜡主要由碳、氢元素组成.根据石蜡的组成元素说出黑色物质是怎样产生的.
(3)用一个大玻璃管罩住燃着的蜡烛,过一会儿蜡烛熄灭.这种熄灭蜡烛的方法体现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 蜡烛燃烧实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压轴实验题;科学探究.
分析: (1)根据生活经验可知,碟子底部的黑色物质是炭黑;
(2)根据蜡烛不完全燃烧时能生成炭黑分析;
(3)根据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解答: 解:(1)根据生活经验可知,碟子底部有炭黑,故答案为:炭黑;
(2)当氧气不足时,蜡烛不完全燃烧会生成炭黑,答:当氧气不足时,蜡烛不完全燃烧会生成炭黑;
(3)用杯子将蜡烛罩住,当蜡烛燃烧消耗掉杯子内的氧气时,蜡烛因与氧气隔绝而熄灭,答:隔绝氧气.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燃烧、质量守恒定律和灭火的原理等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6.水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
(1)水在自然界中有不同形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化,如:水受热会变成水蒸气; 水通电时会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请你利用微观的观点说明上述两个变化的不同. 是因为水分子之间的间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
(2)自然界里的水都是混合物,欲除去河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里的泥沙,可以采取的实验操作是 过滤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离子化合物的水,我们称之为:硬水;长期饮用硬水有害于人体健康日常生活中,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是; 加热煮沸. ;
(3)地球上水资源丰富,但直接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资源缺乏;淡水资源的污染日益严重,列举淡水资源被污染的一个因素: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
所以我们应该树立水患意识,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样节约用水; 洗衣水冲洗厕所 (写出一点做法).
(4)食品吸收水分时,容易腐烂,所以包装食品时通常利用生石灰作为干燥剂;这是因为 CaO+H2O=Ca(OH)2 (用方程式表示).
(5)电解水制取氢气是大量制取氢气的一种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为了增强时的导电性,电解水时需要向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在电解44 4g水时,向水中加入了10g9 8%的稀硫酸,在生成了0.6g氢气后停止电解;求电解后剩余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考点: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硬水与软水;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
专题: 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1)微观粒子的特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微粒与微粒之间有间隙;都是不断运动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2 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
(2)过滤可以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加热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3)根据生活经验和体会回答此问题.
(4)干燥剂的主要成份是生石灰(CaO),吸收水分后生成氢氧化钙Ca(OH)2,据此写出化学方程式;
(5)利用电解水的方程式根据生成氢气的质量可求反应的水的质量.电解水时硫酸的量不变,分别求出溶质与溶液的质量后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 解:(1)水加热蒸发变成水蒸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因为水分子之间的间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填:是因为水分子之间的间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填: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2)过滤可以除去不溶于水的物加,热煮沸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故填:加热煮沸.
(3)根据生活中造成水污染的原因,和浪费水的情况,可考虑以下几点:①回收废旧电池;②洗衣水冲洗厕所;③用洗澡水浇花;等.
(4)这包干燥剂吸收水分的反应方程式是:CaO+H2O=Ca(OH)2;
(5)解:利用水电解的方程式,0.6g氢气为已知量求的是反应物物水的质量.
设生成0.6g氢气需要水的质量为x
2H2O 2H2↑+O2↑
36 4
X 0.6g
=
x=5.4g
答:生成0.6g氢气需要水的质量为5.4g.
电解水时硫酸的量没有变化,其质量为10g×9.8%=0.98g,溶液的质量是54.4g﹣5.4g=49g,电解5.4g水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2%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微观粒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特征和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关系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要充分理解净化水的方法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了解水污染现状,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学会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的方法,是化学学习的重点,也是化学考查的热点.此题还考查学生对氧化钙和氢氧化钙的性质的认识.此题也是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考查,主要涉及已知反应物求生成物的计算,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7.小明、小鹏和小芳三位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他们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1】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小明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
小鹏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蒸气.
小芳认为: 可能上述两种情况都有 .
【设计实验方案】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一种分析是正确的.
(1)定性实验:换一根长的导管,并用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再在导管的另一端做点火试验.
【现象与结论】
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导管口同样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
如果小鹏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玻璃导管中有凝固的石蜡,导管口没有明显现象 .
如果小芳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玻璃导管中有凝固的石蜡,导管口有蓝色火焰 .
【提出问题2】蜡烛组成元素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中完全燃烧,将产物依次通过下图装置(假设每步反应完全),测得装置前后质量如下表.
盛药品的装置 浓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反应前的质量(g) 200 200
反应后的质量(g) 203.6 208.8
【结论】蜡烛组成元素中 不含 (填“含”或“不含”) 氧元素.且组成蜡烛各元素质量比为 6:1 .
【拓展与应用】假设石蜡化学式是CnHn+2,请写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CnH2n+2+(3n+1)O22nCO2+(2n+2)H2O .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 蜡烛燃烧实验;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压轴实验题;科学探究.
分析: 【猜想】根据蜡烛的组成及熔点低进行猜想;
【现象与结论】
根据石蜡蒸气遇冷凝固分析小鹏的现象,根据一氧化碳燃烧时的颜色分析小芳的现象;
【结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表中的数据分析蜡烛中是否含有氧元素,计算组成蜡烛各元素质量比.
【拓展与应用】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解答: 解:【猜想】由于蜡烛蜡烛受热后产生的蒸气,在不充分燃烧是会生成一氧化碳.所以,小芳的猜想为:可能上述两种情况都有;
【现象与结论】
如果小鹏的猜想正确,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 ( http: / / www.21cnjy.com )蒸气到导管里时冷却,又可凝成石蜡,故玻璃导管中有凝固的石蜡,导管口没有明显现象,则证明小鹏的猜想正确;
如果上述两种现象都有,即玻璃导管中有凝固的石蜡,导管口有蓝色火焰,则证明小芳的猜想正确;
【结论】由于浓流酸具有吸水性,浓硫酸增加的质量就是蜡烛燃烧生成的水的质量,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生成水得质量为:203.6g﹣200g=3.6g,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蜡烛中氢元素的质量为:3.6g×=0.4g;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溶液增加的质量就是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8.8g﹣200g=8.8g.蜡烛中碳元素的质量为:8.8g×=2.4g;由于石蜡质量为2.8g.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为:2.4g+0.4g=2.8g.所以,蜡烛的组成元素中不含氧元素.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4g:0.4g=6:1;
【拓展与应用】假设石蜡化学式是CnHn+2,在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2CnH2n+2+(3n+1)O22nCO2+(2n+2)H2O;
故答为:【猜想】可能上述两种情况都有;【现象与结论】玻璃导管中有凝固的石蜡,导管口没有明显现象;玻璃导管中有凝固的石蜡,导管口有蓝色火焰;
【结论】不含,6:1;【拓展与应用】2CnH2n+2+(3n+1)O22nCO2+(2n+2)H2O;
点评: 本题主要测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只要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比较熟悉,就可以正确解答.
8.太阳能光伏发电最关键的材料是高纯硅.硅的原子结构简图为:
纯硅是通过以下过程制取的:
(一)制粗硅:①SiO2+2CSi+2CO↑
石英砂 焦炭 粗硅
(二)制纯硅:②Si(粗)+2Cl2SiCl4 ③SiCl4+2H2Si(纯)+4HCl
纯净的无色透明的硅的氧化物(SiO2)晶体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通常所说的水晶,这也许你不熟悉,但说起沙子,你一定不会陌生,沙子的主要成份即是SiO2,SiO2的化学性质与CO2有些类似.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X的值为 14 .
(2)推断SiO2的物理性质(三点即可) 无色透明 、 不溶于水 、 熔点高 .
(3)请写出SiO2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SiO2+2NaOH=Na2SiO3+H2O .
(4)在反应①②③中,②属于 化合反应 反应类型,属于置换反应的是(填序号) ①③ .
(5)化学上将只要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变化的化学反应就叫做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中含有化合价升高了的元素的反应物叫还原剂,反应①中的还原剂是(写化学式) C .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压轴实验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1)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回答.
(2)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及物理性质的定义回答.
(3)根据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性质和化学方程式书写.
(4)根据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的定义和特点回答.
(5)根据题目信息及反应中各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回答.
解答: 解:
(1)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X=2+8+4=14.
(2)物理性质是不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3)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CO2+2NaOH=Na2CO3+H2O,SiO2的化学性质与CO2类似,也和发生类似的反应,生成硅酸钠和水,方程式为:SiO2+2NaOH=Na2SiO3+H2O.
(4)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故②属于化合反应;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 一种新的单质和一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①③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
(5)在:①SiO2+2CSi+2CO↑中,C的化合价由0变成了+2,元素化合价升高了,根据题目信息,氧化还原反应中含有化合价升高了的元素的反应物叫还原剂,所以C为该反应的还原剂.
故答案为:(1)14;(2)无色透明;不溶于水;硬度大;熔点高;固体;
(3)SiO2+2NaOH=Na2SiO3+H2O;(4)化合反应;①③;(5)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体现化学学科考查以教材为根本的原则,符合中考方向.
9.自然界有一种“雷雨发庄稼”的现象,即在雷雨过后,植物生长得更好.下面一段短文就是叙述雷雨中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过程:
①空气中的N2在放电条件下与O2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且不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
②一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不稳定,常温下就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的气体;
③二氧化氮气体有毒,易与水反应生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硝酸(HNO3)和一氧化氮;④生成的硝酸随雨水洒到大地上,同土壤中的矿物质相互作用,生成可溶于水的硝酸盐.
请填写下列空白:
(1)上述短文中,描述二氧化氮化学性质的是 ③ (填序号).
(2)实验室制取一氧化氮时,下列收集方法不适宜的是 AB .
A.向上排空气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排水收集法
(3)写出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NO2+H2O=2HNO3+NO ,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在此反应中发生的变化是 D .
A.不变 B.仅升高 C.仅降低 D.既有升高又有降低
(4)“雷雨发庄稼”,植物生长得更好的原因是 C .
A.生成的一氧化氮可以作为氮肥
B.生成的二氧化氮可以作为氮肥
C.生成的硝酸盐可以作为氮肥.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新信息筛选题;压轴实验题.
分析: (1)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2)根据一氧化氮气体不易溶于水和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不稳定的特点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
(3)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合物中各种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做出判断;
(4)氮肥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元素氮元素.
解答: 解:(1)二氧化氮气体有毒, ( http: / / www.21cnjy.com )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HN03)和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这些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二氧化氮的化学性质.故答案为:③;
(2)一氧化氮不稳定,常温下就易与空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不能用排气法收集.因为一氧化氮不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故选A、B;
(3)二氧化氮与水反应能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NO2+H2O=2HNO3+NO.
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5价,一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故选D;
(4))“雷雨发庄稼”,植物生长得更好的原因是生成的硝酸盐可作氮肥,氮肥可以为植物提供营养元素氮元素.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要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等方面的内容,结合所给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此题难度中等.
10.阅读下列信息,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氮杂环有机化工原料.简称三胺,俗称蜜胺、蛋白精,其化学式为 C3H6N6.三聚氰胺为白色晶体,无味,密度1.57g/cm3,微溶于水.低毒,常温稳定,高温可分解,放出有毒的氰化物.三聚氰胺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的原料.三聚氰胺还可以作阻燃剂、减水剂、甲醛清洁剂等.
材料2:三鹿奶粉加入三聚氰 ( http: / / www.21cnjy.com )胺后使奶粉的含氮量增大,以此冒充蛋白质.牛奶呈中性或微酸性,而三聚氰胺的水溶液呈碱性.目前较多采用尿素[CO(NH2)2]在高温环境下反应生成三聚氰胺,同时得到氨气(NH3)和二氧化碳.生成的三聚氰胺粗品.经热水溶解,过滤,冷却结晶后制成成品.
回答下列问题:
(1)三聚氰胺的物理性质有: 白色晶体,无味,密度1.57g/cm3,微溶于水 .
(2)三聚氰胺的化学性质有: 低毒,常温稳定,高温可分解,放出有毒的氰化物. .
(3)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6 ;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66.7% .
(4)奶粉中蛋白质的含氮量约为16%;三聚 ( http: / / www.21cnjy.com )氰胺被人称为“蛋白精”,价格便宜.牛奶和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主要是因为它能冒充蛋白质.试解释三聚氰胺可以冒充蛋白质的原因: 三聚氰胺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没有气味和味道,掺杂后不易被发现,价格便宜 ;不法分子通常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而不是在液态牛奶中添加,原因是 三聚氰胺微溶于水,在液体牛奶中添加会造成牛奶中出现沉淀 .
(5)工业上一般采用尿素法生成三聚氰胺,根据上述信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CO(NH2)2C3H6N6+3CO2↑+6NH3↑ .
(6)为安全起见,一般采用三聚氰胺制造的食具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会标明“不可放进微波炉使用”.试解释相关原因: 三聚氰胺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氰化物,氰化物通常具有毒性 .
(7)请你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三聚氰胺升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三聚氰胺在高温下分解放出氰化物,有何本质区别? 三聚氰胺升华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三聚氰胺在高温下分解,分子本身发生的变化,三聚氰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组合成新分子 .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差别及应用;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
分析: (1)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结合题中的信息解答.
(2)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结合题中的信息解答.
(3)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100%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三聚氰胺的性质及含氮量进行解答;利用资料中对三聚氰胺的性质特点介绍,判断液体牛奶中一般不添加的原因.
(5)尿素[CO(NH2)2]在高温环境下反应生成三聚氰胺,同时得到氨气(NH3)和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6)根据题意,三聚氰胺在高温下会分解生成有毒的氰化物,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7)三聚氰胺升华属于物理变化,三聚氰胺在高温下分解放出氰化物属于化学变化,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1)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都属于物理性质.
故答案为:白色晶体,无味,密度1.57g/cm3,微溶于水.
(2)稳定性、毒性等都是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属化学性质,
故答案为:低毒,常温稳定,高温可分解,放出有毒的氰化物.(两点选一即可).
(3)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3+1×6+14×6=126;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100%≈66.7%.故答案为:126;66.7%.
(4)根据三聚氰胺的性质及含氮量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知三聚氰胺可以冒充蛋白质的原因为:三聚氰胺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没有气味和味道,掺杂后不易被发现;含氮量又高,价格便宜;三聚氰胺微溶于水,在液体牛奶中添加会造成牛奶中出现沉淀.
故答案为:三聚氰胺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没有气味和味道,掺杂后不易被发现,价格便宜;
(5)尿素[CO(NH2)2]在高温环境下反应生成三聚氰胺,同时得到氨气(NH3)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CO(NH2)2C3H6N6+3CO2↑+6NH3↑.
故答案为:6CO(NH2)2C3H6N6+3CO2↑+6NH3↑.
(6)根据题意,三聚氰胺在高温下会分解生成有毒的氰化物,故采用三聚氰胺制造的食具都会标明“不可放进微波炉使用”.
故答案为:三聚氰胺在高温下可能会分解放出氰化物,氰化物通常具有毒性.
(7)三聚氰胺升华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三聚氰胺在高温下分解放出氰化物属于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的变化,三聚氰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组合成新分子.
故答案为:三聚氰胺升华时,分子本身没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三聚氰胺在高温下分解,分子本身发生的变化,三聚氰胺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组合成新分子.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几名同学对蜡烛燃烧火焰的焰心进行了以下探究,请你完成其中的一些步骤.
(1)点燃蜡烛,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现象如图A所示.这证明焰心 温度低 .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B),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性质是 可燃性 .
(3)猜想和验证
猜想 操作 现象 结论
假设①:焰心气体含二氧化碳 在未点燃的短玻璃管上口 假设①不成立
假设②:焰心气体含石蜡蒸气 取一较长的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试用火焰点燃 假设②成立
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 蜡烛燃烧实验.
专题: 压轴实验题;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
分析: (1)根据温度越高,木条碳化的越快进行解答;
(2)根据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的物质具有可燃性进行解答;
(3)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以及石蜡蒸气遇冷凝固进行解答.
解答: 解::(1)根据图中的木条可以知道木条中间未变色,说明焰心温度低.
(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B)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状态为气态,在玻璃管的上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的性质具有可燃性;
(3)假设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 ( http: / / www.21cnjy.com )灰水变浑浊,所以在未点燃的短玻璃管上口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产生火焰就说明有二氧化碳.
假设2:因为石蜡蒸气在用湿冷毛巾包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部凝固,上口处没有石蜡蒸气,所以取一较长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试用火柴点燃,不能燃烧.而拿开湿毛巾后就会在玻璃管内壁发现有固体附着,说明焰心处的气体含石蜡蒸气.
所以答案是:温度低;可燃性;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上口没有火焰;玻璃管内壁有固体附着.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石蜡燃烧的产物和火焰各部分的温度高低,解答时要理解因为焰心处氧气较少,石蜡不能充分燃烧,放出的热量少,所以温度较低.
12.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小 ;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a (填“a”、“b”或“c”)处最先碳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外焰 温度最高;
(3)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C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
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如果观察到 导管口同样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 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有冷凝的固体 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如果观察到 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的固体 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 http: / / www.21cnjy.com )
考点: 蜡烛燃烧实验;猜想与事实验证.
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
分析: (1)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物质的性质.
(2)从火焰的最外层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考虑.
(3)欲知她的做法中不合适的是哪一项,须根据实验操作要求和科学探究的精神进行分析;
(4)本题可用假设法,结合提出的问题根据蜡烛蒸气易液化,一氧化碳不易液化考虑.
解答: 解:(1)蜡烛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因为火焰的最外层燃烧最充分,所以放出热量最多,答案为:a,外焰
(3)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这样做可以排除偶然的、特殊的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故A是合适的做法;
B.查找资料,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这样做符合科学探究的要求,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故B是合适的做法;
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这不符合科学探究精神的要求,也会使实验结论不完整,不准确;故C是不合适的做法;
D.询问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这样做符合科学探究的要求,体现了合作探究精神,值得肯定,故D是合适的做法;
故答案为C;
(4)①因为一氧化碳气体不易液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因此玻璃导管中没有明确现象;故如果观察到玻璃导管中没有明确现象,导管口有蓝色火焰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②如果芳芳的猜想正确,蜡烛受热后产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石蜡蒸气到导管里时冷却,又可凝成石蜡,故玻璃导管中有凝固的石蜡,导管口没有明显现象,则证明芳芳的猜想正确;
③如果上述两种现象都有,即玻璃导管中有凝固的石蜡,导管口有蓝色火焰,则证明婷婷的猜想正确.
故答案为:(1)小
(2)a,外焰
(3)C、
(4)导管口同样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有冷凝的固体;
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的固体.
点评: 本题主要测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只要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比较熟悉,就可以正确解答.本题(4)题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