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分层练习——2024届高三生物学复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分层练习——2024届高三生物学复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2-27 19:46:09

文档简介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 .(2021·浙江 · 校联考模拟预测)如图①~④为人体内的体液组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④等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 . ②中含有血浆蛋白、尿素、糖原等物质
C . ④中的细胞呼吸产物既可以影响内环境稳态,又可以参与体液调节
D .若④为肌肉细胞,则④处氧气浓度高于③处
2 .(2023 上 · 浙江 · 高三浙江金华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 习惯性叹气、过度紧张焦虑, 可导致身体排出过多 的 CO2,从而引发“呼吸性碱中毒” ,出现肢体麻木、头晕、胸闷甚至抽搐等症状, 患者可通过面罩吸氧治疗。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患者体内产生 CO2 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B .面罩吸氧可提高血液中的 CO2 浓度, CO2 刺激呼吸中枢,不属于激素调节
C .患者的血浆 pH 为 7.35~7.45,主要与缓冲对 HCO3/H2CO3 有关
D .患者也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缓解,体现了神经系统存在分级调节
3 .(2023·青海西宁 · 统考模拟预测) 在 2022 年国际泳联世锦赛中, 中国跳水队喜摘跳水比赛的 13 个项目的 全部金牌,再一次捍卫了“梦之队” 的荣耀。跳水运动员在跳水过程中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生命活动,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肌肉酸痛与内环境中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有关
B .跳水过程中垂体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跳水过程中体温能够维持稳定与位于脑干的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D .跳水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需要大脑和小脑的共同调控
4 .(2023·广东 · 模拟预测)某同学在户外运动过程中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运动后感觉口渴、肌肉酸痛等。
一段时间后,这些症状消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动过程中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
B .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与体内肾上腺素含量升高有关
C .渴觉的形成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有关
D .酸痛感逐渐消失是因为乳酸通过尿液排出了体外
5 .(2023·山东泰安 · 统考模拟预测) 如图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当 BC 末梢有神经冲 动传来时, 甲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谷氨酸, 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 使 GC 兴奋, 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 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 Ca2+通道开放;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
体也能结合,并产生相应效应。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能使甲膜上 Ca2+通道活性降低
B .正常情况下,甘氨酸受体和 Ca2+通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会成为内环境的成分
C .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进入胞内使 BC 释放的谷氨酸减少
D .上述调节是负反馈调节,该调节机制能维持机体的稳态
6 .(2023·海南 · 统考模拟预测)健康成年人每天的尿量约为 1~2L,尿崩症患者每天的尿量通常会大于 4L, 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比重与水接近, 称为等比重尿。尿崩症根据致病机理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抗利尿激
素缺乏)和肾源性尿崩症(肾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细胞合成的一种多肽类激素
B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主动运输
C .尿崩症患者的血浆渗透压比健康人的高,常感到口渴
D .尿崩症患者均可以通过注射抗利尿激素进行治疗
7 .(2023·广东 · 模拟预测)某同学在户外运动过程中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运动后感觉口渴、肌肉酸痛等。
一段时间后,这些症状消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动过程中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
B .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与体内肾上腺素含量升高有关
C .渴觉的形成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有关
D .酸痛感逐渐消失是因为乳酸通过尿液排出了体外
8 .(2023 上 · 浙江 · 高三浙江省富阳中学校联考期中)研究发现,促胰液素可通过介导“肠道―褐色脂肪组织 (BAT)― 大脑轴”刺激小鼠的饱食中枢。小鼠进食后,促胰液素通过与 BAT 中的促胰液素受体(SCTR) 结合以激活油脂分解为脂肪酸, 进而激活 BAT 的产热作用, 同时信号可传至大脑并引起饱腹感。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 .促胰液素就是通过血浆这一内环境成分运输到靶细胞
B .进食后小鼠体内的促胰液素会提高 BAT 组织液中氧含量
C .促胰液素是在胃酸的刺激下小肠黏膜产生的一种促进胰液分泌的物质
D .小鼠进食后血液中促胰液素含量升高,同时大脑皮层细胞中 SCTR 基因表达增强
9 .(2023·河北 ·河北巨鹿中学校联考三模)下图表示某激素分泌调节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分泌的激素 a 定向作用于垂体
B .若靶腺为甲状腺,则激素 c 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细胞
C .若激素 c 可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则激素 b 为促性腺激素
D .若激素 c 可以调节水盐代谢和有机物代谢,则靶腺为肾上腺髓质
10 .(2023·陕西 · 统考一模) 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的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示意图, 其中 a 表示 TRH 属
于多肽类激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示过程能反映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机制
B .TRH 与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都位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C .如果切除垂体,则 a 含量会增加, b 和 c 含量均减少
D .呆小症患者如果服用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会造成自身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
11 .(2023 上 · 浙江 · 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元旦晚会上,班级推送的节目获得一致好评,同学们欢呼跳跃,
自豪感油然而生。关于此时机体状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自豪感是一种条件反射
B .此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 .此时副交感神经兴奋,瞳孔放大,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加强
D .欢呼跳跃受大脑皮层、脑干、小脑、脊髓等共同调控
12 .(2023 上 · 浙江温州 · 高三统考阶段练习)坐骨神经是由多条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形成的混合神经。不同 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存在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可叠加。如图所示为 某兴趣小组剥离的脊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并已连接灵敏电流计, a 、b 、c 为实验处理位点。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
A .若电刺激 a 处后电表指针偏转 4 次,则说明刺激的是传入神经
B .若一定范围内增大对 b 处的电刺激强度,则电表指针偏转幅度可随之增大
C .若剪断 a 处, 电刺激向中段后腓肠肌收缩,则剪断的是传出神经
D .若电刺激 c 处导致腓肠肌收缩,则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13 .(2023 上 · 浙江 · 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秋冬是流感高发季,老人、儿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属于流感的 高危人群。被病毒感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抵抗和清除流感病原体过程,通常伴随发热、身体疼痛、干咳
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感染病毒后出现发热和疼痛症状,是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引起的
B .在感染病毒之前,人体已存在能特异性识别该病毒的 B 淋巴细胞
C .效应 B(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在淋巴结处将抗原清除引起淋巴结肿大
D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以通过注射疫苗的方式进行免疫预防
14 .(2023·浙江 · 校考模拟预测)如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细胞 C 能特异性识别病菌
B .物质Ⅱ发挥作用属于感应阶段
C .物质Ⅰ使致敏的细胞 C 分裂
D .图中过程主要发生在淋巴结中
综合题
15 .(2023·广东 · 广州市第二中学校联考模拟预测)褪黑素作为由松果体产生的一种激素,其分泌昼少夜多, 夜间褪黑素分泌量比白天多 5~10 倍, 它能使人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睡眠持续时间延长, 从而起到调整
睡眠的作用。图为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请回答:
(1)据上述信息推测,光周期可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请写出褪黑素分泌的反射路径:信号刺激→视网膜的
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松果体细胞。
(2)SCN(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细胞上存在褪黑素的受体, 推测褪黑素可以抑制 SCN 的兴奋,通过 调节使褪黑素的分泌量维持稳定。褪黑素需经体液运输才能与 SCN 上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而控 制松果体细胞分泌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不需要经血液运输即可实现调节松果体的活
动,原因是 。
(3)研究发现, 睡前只要使用 1 小时带有背光显示屏的电子产品就会使褪黑素分泌量减少 20%而扰乱生物
钟,请结合上述信息,分析熬夜玩手机导致失眠的原因是 。
(4)现有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若干只, 请设计实验验证褪黑素促进睡眠与 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有关, 提供的
试剂有褪黑素溶液、生理盐水和 γ-氨基丁酸受体阻断剂,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和实验结果: 。
1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近百年的临床应用证明阿司匹林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等)效 果较好, 亦用于退热等。近年来发现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 能阻止血栓形成。但长期大剂 量服用阿司匹林容易导致胃液酸性增强,并引起肝损伤使血浆中转氨酶增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 HCO3- 、HPO42- 能缓解服药引起的胃液酸性增强
B .转氨酶进入血浆会使血浆的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液增多
C .临床上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等
D .阿司匹林通过促进出汗、皮肤血流减少而起到降温作用
2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放置于生 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再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后, 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据此判断, 阿托品抑制
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机制可能是( )
A .破坏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
B .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C .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
D .阻断突触后膜上的 Na+通道
3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热射病” 即重症中暑, 是由高温高湿引发体温调节失衡, 导致体温迅速升高甚至 超过 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模糊、反应迟钝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大量出汗后机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B .患者体温维持在 39 .5℃期间,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患者体内位于脑干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出现障碍
D .可通过及时降温和补水等方式预防“热射病”
4 .(科学思维)短期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
时间延长,相关结构如图所示,其中①②③表示相关神经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①的 M 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膜外的 Na+正流向膜内
B .神经元②兴奋后,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保持一致
C .神经元③在接受上一个神经元刺激产生兴奋后释放出兴奋性神经递质
D .N 处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膜内进一步发挥作用
5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下图表示一个处于安静状态的人, 由 T1 环境进入 T2 环境的过程中产热量和散热
量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损毁的小鼠,从 T1 转移至 T2 环境,产热量下降
B .在 T2 环境下,机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 .进入 T2 环境,副交感神经兴奋增强,皮肤血管收缩
D .a~c 的体温调节过程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
6 .(科学思维)下列关于人体膝跳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膝跳反射中,先是脑感觉到膝盖下方被叩击,然后小腿踢出
B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可以控制其活动
C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膝跳反射中没有兴奋,导致屈肌舒张
D .与伸肌相连的传出神经元释放出神经递质,并作用于肌细胞内部,引起伸肌收缩
7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第三代前沿疫苗包括 DNA 疫苗和 mRNA 疫苗。就是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病 毒基因片段(DNA 或 RNA)导入动物体细胞内(疫苗注射到人体),并通过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系统产生
抗原蛋白,诱导宿主产生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mRNA 疫苗相较于 DNA 疫苗起效更快
B .提纯新冠病毒相关抗原的 RNA,直接将其注入人体即可诱发免疫反应
C .注射疫苗的过程中人体并未感染新冠病毒,因此该过程为被动免疫
D .注射 mRNA 疫苗后,可引起体内产生大量记忆 B 淋巴细胞,在新冠病毒入侵人体时产生大量抗体
以对抗感染
8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NO 是一种不储存于囊泡中的神经递质,作为逆行信使参与突触间信号的传递,
其在突触前膜内可引起 Glu 持续释放,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Glu 持续释放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B .NO 通过扩散在细胞间和细胞内进行信号传递
C .突触间隙中 Ca2+浓度升高有利于突触后膜释放 NO
D .该过程可体现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9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X、Y、Z 是人或高等动物的三种激素, X 能促进 Y 的分泌, Y 能促进 Z 的分泌,
Z 过多能抑制分泌 X 、Y 的细胞的分泌活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X 能促进的 Y 分泌, Y 促进的 Z 分泌,这是反馈调节
B .Z 的含量下降,引起 X 、Y 的分泌量增多,说明 Z 对 X 、Y 的分泌有促进作用
C .该调节机制普遍存在,存在于体温平衡调节中的 Y 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检测某病变动物体内 X 、Y 、Z 的含量发现, Y 、Z 含量低于正常值, X 的含量高于正常值,病变可
能是垂体萎缩
10 .(科学思维) 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 会出现生理功能紊乱, 这种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称为超敏反应。 根据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将超敏反应分为四种类型。其中Ⅰ型超敏反应是由 IgE 介导,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发生机制如下图
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B 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除过敏原和 Th 细胞的刺激外,淋巴因子 IL-4 也发挥了作用
B .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图中浆细胞可由记忆 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
C .过敏原与体液中 IgE 特异性结合后刺激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超敏反应
D .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平滑肌痉挛、小血管通透性增强, 一般不会引起组织损伤
11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全球首个鼻喷新冠肺炎疫苗已获准临床试验, 该疫苗是在流感病毒载体上, 插 入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片段,制成活病毒载体疫苗,模拟呼吸道病毒天然感染途径,激活局部免疫应答和全
身性免疫应答,从而发挥保护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疫苗需侵入人体细胞中经基因表达后才能发挥作用
B .疫苗制备过程中,对流感病毒进行改造利用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C .若接种者之前感染过流感病毒,该疫苗可能失灵
D .该疫苗通过激活淋巴细胞,产生记忆细胞、抗体、细胞毒性 T 细胞
12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吸烟有害健康, 其中的尼古丁使人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和成瘾性, 还会对内环境
稳态造成损伤。 下图表示尼古丁影响人体某些生命活动的机制。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据图可知,当尼古丁与 POMC 神经元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导致 POMC 神经元兴奋
B .“饱腹感”神经元应位于大脑皮层
C .戒烟后, POMC 神经元的兴奋程度降低,通过"饱腹感"神经元对"食欲下降" 的调节作用增强,增加
了食物的摄入
D .戒烟后, 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 肾上腺素释放减少, 脂肪细胞内脂肪的分解程度下降导致脂肪的积

13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图表示受刺激后, 某时刻神经纤维上(①~⑨连续 9 个位置的膜电位, 已知静
息电位为-70mV。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兴奋沿神经纤维由①向⑨传导
B .测膜电位时,电表的电极应放在细胞膜外侧
C . ⑨处 K+外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D . ③⑧处 Na+ 的运输均需要消耗能量
综合题
14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近年来,狗和猫等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伴侣,但它们也可能成为致命的元凶。狂
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狂犬病毒会入侵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人突然被狗追咬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的形式传导,兴奋传至 使人产生痛觉。
(2)突然受到惊吓会导致人尿失禁,原因是 。
(3)惊吓使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而出汗,此过程中下丘脑通过分泌 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相
关激素作用于甲状腺, 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加快, 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 。
(4)人若被狗咬伤后,要立即到医院处理伤口,注射狂犬疫苗并在伤口周围注射抗病毒血清。狂犬疫苗在免 疫学上相当于 ,其作用主要是刺激机体建立特异性免疫,此过程中 T 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 的作用是 。当下次被狂犬病毒侵染时, 细胞会增殖、分化为 细胞,从而分泌
大量抗体,快速消灭抗原。
1 .(2023·浙江 · 统考高考真题) 某人的左眼球严重损伤, 医生建议立即摘除左眼球, 若不及时摘除, 右眼会
因自身免疫而受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人体发育过程中,眼球内部的抗原性物质已被完全清除
B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不存在能识别眼球内部抗原的免疫细胞
C .眼球损伤后,眼球内部的某些物质释放出来引发特异性免疫
D .左眼球损伤后释放的抗原性物质运送至右眼球引发自身免疫
2 .(2023·浙江 · 统考高考真题)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构成突触。通过微电极测
定细胞的膜电位, PSP1 和 PSP2 分别表示突触 a 和突触 b 的后膜电位,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触 a 、b 前膜释放的递质,分别使突触 a 后膜通透性增大、突触 b 后膜通透性降低
B .PSP1 和 PSP2 由离子浓度改变形成,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C .PSP1 由 K+外流或 Cl- 内流形成, PSP2 由 Na+或 Ca2+ 内流形成
D .突触 a 、b 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分别使 PSP1 幅值增大、 PSP2 幅值减小
3 .(2023·浙江 · 统考高考真题) 胰高血糖素可激活肝细胞中的磷酸化酶, 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提高血
糖水平,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高血糖素经主动运输进入肝细胞才能发挥作用
B .饥饿时,肝细胞中有更多磷酸化酶 b 被活化
C .磷酸化酶 a 能为肝糖原水解提供活化能
D .胰岛素可直接提高磷酸化酶 a 的活性
4 .(2023·浙江 · 统考高考真题) 肿瘤细胞在体内生长、转移及复发的过程中, 必须不断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
攻击,这就是所谓的“免疫逃逸” 。关于“免疫逃逸”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肿瘤细胞表面产生抗原“覆盖物” ,可“躲避”免疫细胞的识别
B .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性物质的丢失,可逃避 T 细胞的识别
C .肿瘤细胞大量表达某种产物,可减弱细胞毒性 T 细胞的凋亡
D .肿瘤细胞分泌某种免疫抑制因子,可减弱免疫细胞的作用
5 .(2023·湖北 · 统考高考真题) 2023 年 4 月, 武汉马拉松比赛吸引了全球约 26000 名运动员参赛。赛程中运
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脱水和呼吸加深、加快。下列关于比赛中运动员生理状况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
B .大量补水后,内环境可恢复稳态
C .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胃肠平滑肌蠕动加快
D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生成减少
6 .(2023·全国 · 统考高考真题) 中枢神经系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的
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B .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和脊髓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
C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通常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D .人体脊髓完整而脑部受到损伤时,不能完成膝跳反射
7 .(2023·湖北 · 统考高考真题) 2023 年 4 月, 武汉马拉松比赛吸引了全球约 26000 名运动员参赛。赛程中运
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脱水和呼吸加深、加快。下列关于比赛中运动员生理状况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
B .大量补水后,内环境可恢复稳态
C .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胃肠平滑肌蠕动加快
D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生成减少
8 .(2023·北京 · 统考高考真题)人通过学习获得各种条件反射,这有效提高了对复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 .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
B .司机看见红色交通信号灯踩刹车
C .打篮球时运动员大汗淋漓
D .新生儿吸吮放入口中的奶嘴
9 .(2023·湖北 · 统考高考真题)心肌细胞上广泛存在 Na+-K+泵和 Na+-Ca2+交换体(转入 Na+ 的同时排出
Ca2+),两者的工作模式如图所示。已知细胞质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可引起心肌收缩。某种药物可以特异性阻
断细胞膜上的 Na+-K+泵。关于该药物对心肌细胞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心肌收缩力下降
B .细胞内液的钾离子浓度升高
C .动作电位期间钠离子的内流量减少
D .细胞膜上 Na+-Ca2+交换体的活动加强
10 .(2023·山东 · 高考真题)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其中只有脊髓呼吸中
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且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只要脑干功能正常,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就能正常进行
B .大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
C .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D .体液中 CO2 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11 .(2023·全国 · 统考高考真题)激素调节是哺乳动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调节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
A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受垂体和下丘脑的调节
B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可促进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C .胸腺可分泌胸腺激素,也是 T 细胞成熟的场所
D .促甲状腺激素可经血液运输到靶细胞发挥作用
12 .(2023·湖北 · 统考高考真题) 2023 年 4 月,武汉马拉松比赛吸引了全球约 26000 名运动员参赛。赛程中 运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脱水和呼吸加深、加快。下列关于比赛中运动员生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血浆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
B .大量补水后,内环境可恢复稳态
C .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胃肠平滑肌蠕动加快
D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生成减少
13 .(2023·广东 · 统考高考真题)空腹血糖是糖尿病筛查常用检测指标之一,但易受运动和心理状态等因素
干扰,影响筛查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空腹时健康人血糖水平保持恒定
B .空腹时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不分泌激素
C .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只消耗没有补充
D .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糖水平升高
14 .(2023·山东 · 高考真题)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GC)能提高心肌细胞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水平。 体内 GC 的分泌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作为药物服用时, 血浆中高浓度的 GC 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GC 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B .GC 分泌增加不利于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
C .GC 作为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
D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直接促进 GC 的分泌
15 .(2023·北京 · 统考高考真题)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 甲状腺轴的调节, 促甲状腺激素能刺激甲
状腺增生。如果食物中长期缺乏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碘,会导致( )
A .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
B .甲状腺激素合成降低,甲状腺肿大
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甲状腺肿大
D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降低,甲状腺肿大
16 .(2023·湖南 · 统考高考真题)甲状旁腺激素(PTH)和降钙素(CT)可通过调节骨细胞活动以维持血钙
稳态,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T 可促进成骨细胞活动,降低血钙
B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可引起骨质疏松
C .破骨细胞活动异常增强,将引起 CT 分泌增加
D .长时间的高血钙可导致甲状旁腺增生
17 .(2023·山东 · 高考真题)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其中只有脊髓呼吸中
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且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只要脑干功能正常,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就能正常进行
B .大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
C .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D .体液中 CO2 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18 .(2023·山西 · 统考高考真题)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①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②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③辅助性 T 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④体液免疫可产生记忆 B 细胞,细胞免疫可产生记忆 T 细胞
⑤某些致病细菌感染人体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
A . ①②④ B . ①④⑤ C . ②③⑤ D . ③④⑤
19 .(2023·广东 · 统考高考真题)病原体感染可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如图表示某人被病毒感染后体内 T
细胞和病毒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b 期间辅助性 T 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
B .b-c 期间细胞毒性 T 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C .病毒与辅助性 T 细胞接触为 B 细胞的激活提供第二个信号
D .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刺激记忆 B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的形成
20 .(2023·山东 · 高考真题)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GC)能提高心肌细胞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水平。 体内 GC 的分泌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作为药物服用时, 血浆中高浓度的 GC 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GC 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B .GC 分泌增加不利于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
C .GC 作为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
D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直接促进 GC 的分泌
21 .(2023·北京 · 统考高考真题)有些人吸入花粉等过敏原会引发过敏性鼻炎,以下对过敏的正确理解是
( )
A .过敏是对“非己”物质的正常反应
B .初次接触过敏原就会出现过敏症状
C .过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D .抗体与过敏原结合后吸附于肥大细胞
22 .(2023·湖南 · 统考高考真题)某少年意外被锈钉扎出一较深伤口,经查体内无抗破伤风的抗体。医生建
议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和破伤风抗毒素(抗体)以预防破伤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伤口清理后,须尽快密闭包扎,以防止感染
B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防御
C .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激活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
D .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体的保护时间长于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综合题
23 .(2023·浙江 · 统考高考真题)我们说话和唱歌时,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这属于随 意呼吸运动;睡眠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人体仍进行有节律性的呼吸运动,这属于自主呼吸
运动。人体呼吸运动是在各级呼吸中枢相互配合下进行的, 呼吸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等部
位。体液中的 O2 、CO2 和 H+浓度变化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运动。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细胞能从血浆、 和淋巴等细胞外液获取 O2 ,这些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机体功能系统的活动,是通过内分泌系统、 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
实现的。
(2)自主呼吸运动是通过反射实现的,其反射弧包括感受器、 和效应器。化学感受器能将 O2、 CO2 和 H+浓度等化学信号转化为 信号。神经元上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 受刺激后引发 Na
+ 而转变为兴奋状态。
(3)人屏住呼吸一段时间后, 动脉血中的 CO2 含量增大, pH 变 ,CO2 含量和 pH 的变化共同引
起呼吸加深加快。还有实验发现,当吸入气体中 CO2 浓度过大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现象,
原因是 CO2 浓度过大导致呼吸中枢 。
(4)大脑皮层受损的“植物人”仍具有节律性的自主呼吸运动;哺乳动物脑干被破坏,或脑干和脊髓间的联 系被切断,呼吸停止。上述事实说明,自主呼吸运动不需要位于 的呼吸中枢参与,自主
呼吸运动的节律性是位于 的呼吸中枢产生的。
24 .(2023·浙江 · 统考高考真题)运动员在马拉松长跑过程中,机体往往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大量出
汗,口渴等生理反应。马拉松长跑需要机体各器官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回答下列问题:
(1)听到发令枪声运动员立刻起跑, 这一过程属于 反射。长跑过程中, 运动员感到口渴的原因是大
量出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 ,产生渴觉。
(2)长跑结束后, 运动员需要补充水分。研究发现正常人分别一次性饮用 1000mL 清水与 1000mL 生理盐
水,其排尿速率变化如图甲所示。
图中表示大量饮用清水后的排尿速率曲线是 ,该曲线的形成原因是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被稀
释,渗透压下降, 。从维持机体血浆渗透压稳定的角度,建议运动员运动后饮用 。
(3)长跑过程中, 运动员会出现血压升高等机体反应, 运动结束后, 血压能快速恢复正常, 这一过程受神 经-体液共同调节,其中减压反射是调节血压相对稳定的重要神经调节方式。为验证减压反射弧的传
入神经是减压神经,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
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材料与用具:成年实验兔、血压测定仪、生理盐水、刺激电极、麻醉剂等。
(要求与说明:答题时对实验兔的手术过程不作具体要求)
①完善实验思路:
I .麻醉和固定实验兔,分离其颈部一侧的颈总动脉、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颈总动脉经动脉插管
与血压测定仪连接,测定血压,血压正常。在实验过程中,随时用 湿润神经。
Ⅱ . 用适宜强度电刺激减压神经,测定血压,血压下降。再用 ,测定血压,血压下降。
Ⅲ . 对减压神经进行双结扎固定, 并从结扎中间剪断神经(如图乙所示)。分别用适宜强度电刺激
,分别测定血压,并记录。
IV .对迷走神经进行重复Ⅲ的操作。
②预测实验结果: 。
设计用于记录Ⅲ 、IV 实验结果的表格,并将预测的血压变化填入表中。
③分析与讨论:
运动员在马拉松长跑过程中,减压反射有什么生理意义?
______专题 07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 .(2021·浙江 · 校联考模拟预测)如图①~④为人体内的体液组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④等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 . ②中含有血浆蛋白、尿素、糖原等物质
C . ④中的细胞呼吸产物既可以影响内环境稳态,又可以参与体液调节
D .若④为肌肉细胞,则④处氧气浓度高于③处
【答案】C
【解析】A.①②③分别表示淋巴、血浆、组织液, 组成了细胞外液, 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 ④表示细胞内
液,不属于人体内环境, A 错误;
B 、②表示血浆,其中含有血浆蛋白、尿素等物质,而糖原在细胞内, B 错误;
C 、④中的细胞呼吸产物如二氧化碳,既可以影响内环境 pH 平衡,又可以参与体液调节, C 正确;
D、若④为肌肉细胞,则④细胞内液氧气浓度低于③组织液, D 错误。
故选 C。
2 .(2023 上 · 浙江 · 高三浙江金华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 习惯性叹气、过度紧张焦虑, 可导致身体排出过多 的 CO2,从而引发“呼吸性碱中毒” ,出现肢体麻木、头晕、胸闷甚至抽搐等症状, 患者可通过面罩吸氧治疗。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患者体内产生 CO2 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B .面罩吸氧可提高血液中的 CO2 浓度, CO2 刺激呼吸中枢,不属于激素调节
C .患者的血浆 pH 为 7.35~7.45,主要与缓冲对 HCO3/H2CO3 有关
D .患者也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缓解,体现了神经系统存在分级调节
【答案】B
【解析】A、人体细胞只有有氧呼吸能够产生二氧化碳,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A 错误;
B 、CO2 不属于激素,属于化学物质,刺激呼吸中枢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 B 正确;
C、患者呼吸性碱中毒, pH 高于正常范围(7 .35~7 .45),C 错误;
D、患者不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缓解,深呼吸会加重碱中毒,排出更多的 CO2 ,D 错误。
故选 B。
3 .(2023·青海西宁 · 统考模拟预测) 在 2022 年国际泳联世锦赛中, 中国跳水队喜摘跳水比赛的 13 个项目的 全部金牌,再一次捍卫了“梦之队” 的荣耀。跳水运动员在跳水过程中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的生命活动,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肌肉酸痛与内环境中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有关
B .跳水过程中垂体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 .跳水过程中体温能够维持稳定与位于脑干的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D .跳水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需要大脑和小脑的共同调控
【答案】D
【解析】A、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没有发生在内环境中, A 错误;
B、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错误;
C、跳水过程中体温能够维持稳定与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C 错误;
D、小脑维持身体的平衡, 大脑是机体运动的高级神经中枢, 因此跳水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需要大脑和小脑
的同时参与, D 正确。
故选 D。
4 .(2023·广东 · 模拟预测)某同学在户外运动过程中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运动后感觉口渴、肌肉酸痛等。
一段时间后,这些症状消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动过程中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
B .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与体内肾上腺素含量升高有关
C .渴觉的形成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有关
D .酸痛感逐渐消失是因为乳酸通过尿液排出了体外
【答案】D
【解析】A、运动时机体会大量产热, 同时汗腺分泌增多, 皮肤血管舒张, 增加散热, 使产热量与散热量相
等,以维持机体正常体温, A 正确;
B、剧烈运动时肾上腺素受神经系统的调节而产生,其作用效果是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 B 正确;
C、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传导致大脑皮层形成渴觉, 所以渴觉的形成与下丘脑渗
透压感受器兴奋有关, C 正确;
D、酸痛感是因为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使内环境 pH 发生改变导致, 酸痛感逐渐消失是因为内环境中的乳酸 在调节作用下被清除使 pH 恢复, 乳酸在血浆中会和缓冲物质如碳酸氢钠反应, 生成乳酸钠, 一部分被利用,
一部通过尿液分排出体外, D 错误。
故选 D。
5 .(2023·山东泰安 · 统考模拟预测) 如图为大鼠视网膜局部神经细胞间的突触示意图。当 BC 末梢有神经冲 动传来时, 甲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谷氨酸, 与乙膜上的谷氨酸受体结合, 使 GC 兴奋, 诱导其释放内源性大 麻素。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抑制 Ca2+通道开放;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
体也能结合,并产生相应效应。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能使甲膜上 Ca2+通道活性降低
B .正常情况下,甘氨酸受体和 Ca2+通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会成为内环境的成分
C .内源性大麻素和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进入胞内使 BC 释放的谷氨酸减少
D .上述调节是负反馈调节,该调节机制能维持机体的稳态
【答案】C
【解析】A、据图可知, GC 释放的内源性大麻素与丙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会抑制 AC 中甘氨酸的释
放,使甲膜上的甘氨酸受体活化程度降低,进而导致 Ca2+通道失去部分活性, A 正确;
B、据图可知,甘氨酸受体和 Ca2+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B 正确;
C、据图可知, 内源性大麻素与甲膜上的大麻素受体结合后, 可抑制甲膜表面的 Ca2+通道的开放, 使 Ca2+ 内
流减少,进而使 BC 释放的谷氨酸减少, C 错误;
D、视锥双极细胞 BC 表面存在大麻素受体和甘氨酸受体, 神经节细胞 GC 表面有谷氨酸受体, 无长突细胞 AC 表面有大麻素受体,当视锥双极细胞 BC 兴奋时可释放谷氨酸,谷氨酸作用于神经节细胞 GC 表面的谷
氨酸受体, 促使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大麻素, 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 BC 和无长突细胞 AC 上的
受体;无长突细胞 AC 可释放甘氨酸,甘氨酸与甘氨酸受体结合后,促进视锥双极细胞 BC 表面的钙离子通 道打开,促进钙离子内流,进而促进视锥双极细胞 BC 释放谷氨酸;内源性大麻素作用于视锥双极细胞 BC 膜上的受体后, 可抑制 BC 膜上的钙离子通道, 而内源性大麻素与无长突细胞 AC 上受体结合后, 会抑制 AC 中甘氨酸的释放,上述的调节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从而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准性,该调节机制能维
持机体的稳态, D 正确。
故选 C。
6 .(2023·海南 · 统考模拟预测)健康成年人每天的尿量约为 1~2L,尿崩症患者每天的尿量通常会大于 4L, 尿崩症患者的尿液比重与水接近, 称为等比重尿。尿崩症根据致病机理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抗利尿激
素缺乏)和肾源性尿崩症(肾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细胞合成的一种多肽类激素
B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主动运输
C .尿崩症患者的血浆渗透压比健康人的高,常感到口渴
D .尿崩症患者均可以通过注射抗利尿激素进行治疗
【答案】C
【解析】A、抗利尿激素属于肽类激素, 通常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 之后到达神经垂体后叶再释放, A 错误;
B、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属于协助扩散, B 错误;
CD、据题意可知,尿崩症者由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不足或肾小管对抗利尿激素不反应,水分不能再吸收, 因而大量排尿,血浆渗透压比健康人的高,常感到口渴,如果是肾小管的抗利尿激素受体不敏感,通过注
射抗利尿激素不能进行治疗, C 正确, D 错误。
故选 C。
7 .(2023·广东 · 模拟预测)某同学在户外运动过程中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运动后感觉口渴、肌肉酸痛等。
一段时间后,这些症状消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运动过程中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均增加
B .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与体内肾上腺素含量升高有关
C .渴觉的形成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有关
D .酸痛感逐渐消失是因为乳酸通过尿液排出了体外
【答案】D
【解析】A、运动时机体会大量产热, 同时汗腺分泌增多, 皮肤血管舒张, 增加散热, 使产热量与散热量相
等,以维持机体正常体温, A 正确;
B、剧烈运动时肾上腺素受神经系统的调节而产生,其作用效果是使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 B 正确;
C、内环境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传导致大脑皮层形成渴觉, 所以渴觉的形成与下丘脑渗
透压感受器兴奋有关, C 正确;
D、酸痛感是因为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使内环境 pH 发生改变导致, 酸痛感逐渐消失是因为内环境中的乳酸 在调节作用下被清除使 pH 恢复, 乳酸在血浆中会和缓冲物质如碳酸氢钠反应, 生成乳酸钠, 一部分被利用,
一部通过尿液分排出体外, D 错误。
故选 D。
8 .(2023 上 · 浙江 · 高三浙江省富阳中学校联考期中)研究发现,促胰液素可通过介导“肠道―褐色脂肪组织 (BAT)― 大脑轴”刺激小鼠的饱食中枢。小鼠进食后,促胰液素通过与 BAT 中的促胰液素受体(SCTR) 结合以激活油脂分解为脂肪酸, 进而激活 BAT 的产热作用, 同时信号可传至大脑并引起饱腹感。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 .促胰液素就是通过血浆这一内环境成分运输到靶细胞
B .进食后小鼠体内的促胰液素会提高 BAT 组织液中氧含量
C .促胰液素是在胃酸的刺激下小肠黏膜产生的一种促进胰液分泌的物质
D .小鼠进食后血液中促胰液素含量升高,同时大脑皮层细胞中 SCTR 基因表达增强
【答案】C
【解析】A、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 促胰液素是通过血浆和组织液这一内环境成分运输到靶细
胞的, A 错误;
B、进食后小鼠体内的促胰液素会提高 BAT 的耗氧量,所以 BAT 的组织液中氧含量减少, B 错误;
C、促胰液素是在胃酸的刺激下小肠黏膜产生的一种促进胰液分泌的物质, C 正确;
D 、BAT 有 SCTR(促胰液素受体),大脑皮层细胞没有 SCTR,所以 SCTR 基因在大脑皮层不表达, D 错
误。
故选 C。
9 .(2023·河北 ·河北巨鹿中学校联考三模)下图表示某激素分泌调节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分泌的激素 a 定向作用于垂体
B .若靶腺为甲状腺,则激素 c 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细胞
C .若激素 c 可以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则激素 b 为促性腺激素
D .若激素 c 可以调节水盐代谢和有机物代谢,则靶腺为肾上腺髓质
【答案】D
【解析】A、在动物体内,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定向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A 正确;
B、若靶腺为甲状腺,则激素 c 为甲状腺激素,其几乎可以作用于体内所有细胞, B 正确;
C、若激素 c 可以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则靶腺为性腺,激素 b 为促性腺激素, C 正确;
D、已知肾上腺皮质主要分泌醛固酮、皮质醇等, 可以调节水盐代谢和有机物代谢, 若激素 c 可以调节水盐
代谢和有机物代谢,则靶腺为肾上腺皮质, D 错误。
故选 D。
10 .(2023·陕西 · 统考一模) 如图表示下丘脑参与的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示意图, 其中 a 表示 TRH 属
于多肽类激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示过程能反映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机制
B .TRH 与甲状腺激素的特异性受体都位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C .如果切除垂体,则 a 含量会增加, b 和 c 含量均减少
D .呆小症患者如果服用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会造成自身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
【答案】B
【解析】A、图示过程有“下丘脑-垂体- 甲状腺轴” 的分级调节机制, 能够反映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机制, A
正确;
B、TRH 化学本质为大分子, 特异性受体位于垂体细胞的细胞膜表面, 甲状腺激素是小分子可以进入细胞内,
细胞内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 B 错误;
C、如果切除垂体, 无法分泌 b(TSH),进而导致 c (甲状腺激素) 合成与分泌减少, 由于反馈调节机制的
存在,又会导致 a(TRH)分泌量增加, C 正确;
D、呆小症患者如果服用过多的甲状腺激素, 由于反馈调节机制的存在, 会造成自身腺体分泌的甲状腺激素
减少, D 正确。
故选 B。
11 .(2023 上 · 浙江 · 高三校联考开学考试)元旦晚会上,班级推送的节目获得一致好评,同学们欢呼跳跃,
自豪感油然而生。关于此时机体状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产生自豪感是一种条件反射
B .此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C .此时副交感神经兴奋,瞳孔放大,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加强
D .欢呼跳跃受大脑皮层、脑干、小脑、脊髓等共同调控
【答案】D
【解析】A、大脑皮层产生自豪感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是反射, A 错误;
B、在机体内,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 错误;
C、同学们欢呼跳跃, 该过程中学生的交感神经兴奋, 在兴奋状态下副交感神经被抑制, 瞳孔散大, 心跳加
快,血压上升,胃肠蠕动减弱, C 错误;
D、欢呼跳跃等过程与躯体运动密切相关, 躯体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小脑、脊髓共同调控, 使躯体能
准确做出反应, D 正确。
故选 D。
12 .(2023 上 · 浙江温州 · 高三统考阶段练习)坐骨神经是由多条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形成的混合神经。不同 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速率存在差异,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其动作电位幅值可叠加。如图所示为 某兴趣小组剥离的脊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并已连接灵敏电流计, a 、b 、c 为实验处理位点。下列叙述错
误的是( )
A .若电刺激 a 处后电表指针偏转 4 次,则说明刺激的是传入神经
B .若一定范围内增大对 b 处的电刺激强度,则电表指针偏转幅度可随之增大
C .若剪断 a 处, 电刺激向中段后腓肠肌收缩,则剪断的是传出神经
D .若电刺激 c 处导致腓肠肌收缩,则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答案】C
【解析】A、电刺激 a 处后电表指针偏转 4 次,说明兴奋先沿着 b 向 c 传导一次(指针偏转两次),又传导 至脊椎骨中的神经中枢,进而从神经中枢沿着相关传出神经再次向 c 传导一次(指针又偏转两次),故 a 为
传入神经, A 正确;
B、题干信息可知, 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时, 其动作电位幅值可叠加, 故若一定范围内增大对 b 处的电刺
激强度,可能使多根神经纤维同步兴奋,则电表指针偏转幅度可随之增大, B 正确;
C、传出神经受损,刺激传出神经之前的部位效应器无反应,所以若剪断 a 处, 电刺激向中段后腓肠肌收
缩,则说明剪断的是传入神经, C 错误;
D、若电刺激 c 处导致腓肠肌收缩, 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为单向传递, 所以兴奋不能到达坐骨神经, 电
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D 正确。
故选 C。
13 .(2023 上 · 浙江 · 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秋冬是流感高发季,老人、儿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属于流感的 高危人群。被病毒感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抵抗和清除流感病原体过程,通常伴随发热、身体疼痛、干咳
等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感染病毒后出现发热和疼痛症状,是第二道防线发挥作用引起的
B .在感染病毒之前,人体已存在能特异性识别该病毒的 B 淋巴细胞
C .效应 B(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在淋巴结处将抗原清除引起淋巴结肿大
D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可以通过注射疫苗的方式进行免疫预防
【答案】C
【解析】A、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功能是溶解、吞噬、消化病原体, 出现炎症, 伴
随机体出现红、肿、热、痛, A 正确;
B、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 B 淋巴细胞,说明接触病毒前,人体就有部分 B 淋巴细胞膜表面含有识别它的
受体,这是人类通过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 正确;
C、急性、慢性感染及淋巴瘤致淋巴结肿大,感染出现炎症,毛细血管增加通透性,增加组织液的渗透压, 淋巴结出现肿大,机体构建第三道防线,淋巴结是淋巴细胞增殖的主要场所,引起淋巴结肿大,效应 B 细
胞分泌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并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主要发生在内环境如血浆、组织液等, C 错误;
D、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可以通过注射疫苗的方式进行免疫预防, 构建特异性免疫防线, 增强机体的免疫能
力, D 正确。
故选 C。
14 .(2023·浙江 · 校考模拟预测)如图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细胞 C 能特异性识别病菌
B .物质Ⅱ发挥作用属于感应阶段
C .物质Ⅰ使致敏的细胞 C 分裂
D .图中过程主要发生在淋巴结中
【答案】B
【解析】A、细胞 C 为 B 淋巴细胞,可以特异性识别病菌, A 正确;
B、物质Ⅱ为抗体,抗体发挥作用属于效应阶段, B 错误;
C、抗原与 B 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使 B 淋巴细胞致敏,在淋巴因子刺激下致敏的 B 淋巴细胞
恢复分裂能力,开始增殖分化, C 正确;
D、图中过程为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和增殖分化阶段, 特异性免疫的感应阶段和增殖分化阶段主要发生在淋
巴结中, D 正确。
故选 B。
综合题
15 .(2023·广东 · 广州市第二中学校联考模拟预测)褪黑素作为由松果体产生的一种激素,其分泌昼少夜多,
夜间褪黑素分泌量比白天多 5~10 倍, 它能使人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睡眠持续时间延长, 从而起到调整
睡眠的作用。图为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请回答:
(1)据上述信息推测,光周期可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请写出褪黑素分泌的反射路径:信号刺激→视网膜的
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松果体细胞。
(2)SCN(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细胞上存在褪黑素的受体, 推测褪黑素可以抑制 SCN 的兴奋,通过 调节使褪黑素的分泌量维持稳定。褪黑素需经体液运输才能与 SCN 上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而控 制松果体细胞分泌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不需要经血液运输即可实现调节松果体的活
动,原因是 。
(3)研究发现, 睡前只要使用 1 小时带有背光显示屏的电子产品就会使褪黑素分泌量减少 20%而扰乱生物
钟,请结合上述信息,分析熬夜玩手机导致失眠的原因是 。
(4)现有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若干只, 请设计实验验证褪黑素促进睡眠与 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有关, 提供的
试剂有褪黑素溶液、生理盐水和 γ-氨基丁酸受体阻断剂,要求写出实验思路和实验结果: 。
【答案】(1)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
(2)(负)反馈 去甲肾上腺素为神经递质,可直接通过突触结构控制松果体
(3)长时间手机屏幕的光刺激可导致夜间褪黑素分泌量减少,入睡时间明显延长,睡眠持续时间缩短
(4)实验思路: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若干只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注射适量的 γ-氨基丁酸受体阻断剂, 乙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一段时间后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的褪黑素溶液,并记录两组小鼠进入睡眠所需
的时间;实验结果:甲组小鼠进入睡眠所需的时间显著比乙组长。
【解析】(1)分析图解: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一松果体”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 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信号刺激→视网膜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下
丘脑视交叉上核(或 SCN)→传出神经→松果体细胞。
(2)SCN(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细胞上存在褪黑素的受体,下丘脑视交叉上核 (或 SCN) 为神经中枢把
兴奋传递到松果体, 松果体细胞产生的褪黑素又可抑制 SCN 的兴奋, 属于负反馈调节, 使褪黑素的分泌量
维持稳定。
褪黑素是激素, 需经体液运输才能与 SCN 上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去甲肾上腺素为神经递质, 可直接通 过突触结构控制松果体,故交感神经未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不需要经血液运输即可实现调节松果体的活
动。
(3)根据题干信息, 褪黑素的分泌昼少夜多, 褪黑素能使人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睡眠持续时间延长。长时 间手机屏幕的光刺激可导致夜间褪黑素分泌量减少,入睡时间明显延长,睡眠持续时间缩短,故熬夜玩手
机会导致失眠。
(4)该实验验证褪黑素促进睡眠与 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有关, 因此自变量为 γ-氨基丁酸能否与受体结合, 观 察睡眠情况来验证褪黑素促进睡眠与 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有关。故应设计两组实验, 一组 γ-氨基丁酸可以与 受体结合, 一组 γ-氨基丁酸不能与受体结合,可使用 γ-氨基丁酸受体阻断剂,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故实 验思路: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若干只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注射适量的 γ-氨基丁酸受体阻断剂,乙组 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一段时间后给两组小鼠注射等量的褪黑素溶液,并记录两组小鼠进入睡眠所需的时
间;
实验结果:甲组小鼠进入睡眠所需的时间显著比乙组长。
1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近百年的临床应用证明阿司匹林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等)效 果较好, 亦用于退热等。近年来发现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 能阻止血栓形成。但长期大剂 量服用阿司匹林容易导致胃液酸性增强,并引起肝损伤使血浆中转氨酶增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 HCO3- 、HPO42- 能缓解服药引起的胃液酸性增强
B .转氨酶进入血浆会使血浆的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液增多
C .临床上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等
D .阿司匹林通过促进出汗、皮肤血流减少而起到降温作用
【答案】C
【解析】A、胃液不属于内环境,所以血浆中 HCO3- 、HPO42-不能缓解服药引起的胃液酸性增强, A 错误;
B、转氨酶进入血浆会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减少, B 错误;
C、由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 能阻止血栓形成, 因此临床上阿司匹林可用于预防短暂性脑缺
血发作、心肌梗死等, C 正确;
D、出汗可以通过汗液的蒸发散热, 皮肤血流增加可以增加散热, 所以阿司匹林通过促进出汗、皮肤血流增
加而起到降温作用, D 错误。
故选 C。
2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阿托品是一种常见的麻醉药物。某实验小组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放置于生 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再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后, 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能水解乙酰胆碱)。据此判断, 阿托品抑制
突触处的兴奋传递的机制可能是( )
A .破坏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
B .阻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C .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
D .阻断突触后膜上的 Na+通道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将离体的神经—肌肉接头放置于生理盐水中,并滴加阿托品,用针刺神经纤
维后,肌肉收缩减弱甚至不能收缩,说明阿托品阻止了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滴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抑制乙酰胆碱的水解后,阿托品的麻醉作用降低甚至解除,说明阿托品没有破坏突触的结构,也没有阻止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或阻断突触后膜上的 Na+通道,可能是因为阿托品竞争性地和乙酰胆碱的受体结合,
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和受体结合,进而影响了突触处的兴奋的传递。
综上所述, ABD 不符合题意, C 符合题意。
故选 C。
3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热射病” 即重症中暑, 是由高温高湿引发体温调节失衡, 导致体温迅速升高甚至 超过 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模糊、反应迟钝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致命性疾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大量出汗后机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
B .患者体温维持在 39 .5℃期间,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C .患者体内位于脑干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出现障碍
D .可通过及时降温和补水等方式预防“热射病”
【答案】D
【解析】A、大量出汗,导致水分丢失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多, A 错误;
B、当体温维持在某一温度的时间内,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B 错误;
C、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C 错误;
D、热射病是产热大于散热, 体内失水过多等原因引起, 可通过及时降温, 补水降低渗透压等方式预防, D
正确。
故选 D。
4 .(科学思维)短期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
时间延长,相关结构如图所示,其中①②③表示相关神经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①的 M 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膜外的 Na+正流向膜内
B .神经元②兴奋后,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保持一致
C .神经元③在接受上一个神经元刺激产生兴奋后释放出兴奋性神经递质
D .N 处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膜内进一步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A、当神经元①的 M 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可能处于动作电位的形成期,也可能是恢复为静息
电位的时期,故此时可能膜外的 Na+正流向膜内,也可能是 K+外流, A 错误;
B、神经元②兴奋后, 兴奋的传导方向是由兴奋的部位传向未兴奋的部位, 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保持一致,
B 错误;
C、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 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 说明神经元③在接受上一个神经元刺激产生兴奋后
释放出兴奋性神经递质, C 正确;
D、N 处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相应受体结合后, 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不会进入细胞, 神经递质作用
完会被分解或回收, D 错误。
故选 C。
5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下图表示一个处于安静状态的人, 由 T1 环境进入 T2 环境的过程中产热量和散热
量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损毁的小鼠,从 T1 转移至 T2 环境,产热量下降
B .在 T2 环境下,机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 .进入 T2 环境,副交感神经兴奋增强,皮肤血管收缩
D .a~c 的体温调节过程受神经与体液的共同调节
【答案】C
【解析】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损毁的小鼠体温不能维持恒定, 从 T1 转移至 T2 环境, 温度降
低,产热量下降, A 正确;
B、机体由温度为 T1 的环境进入到温度为 T2 的环境,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说明是由高温环境到低温环 境,即 T1 环境温度高于 T2 环境温度,在 T2 环境下,寒冷刺激导致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进而促进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 B 正确;
C、在 T2 环境下,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增强,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小,散热量减少, C 错误;
D、由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中, a~c 的体温调节过程既有激素等信息分子参与的体液调节的作用,也受神
经系统的调节, D 正确。
故选 C。
6 .(科学思维)下列关于人体膝跳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膝跳反射中,先是脑感觉到膝盖下方被叩击,然后小腿踢出
B .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可以控制其活动
C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膝跳反射中没有兴奋,导致屈肌舒张
D .与伸肌相连的传出神经元释放出神经递质,并作用于肌细胞内部,引起伸肌收缩
【答案】B
【解析】A、膝跳反射中, 参与膝跳反射中神经元数量的较少, 完成该反射所需要的时间短, 而产生感觉的
过程中经过的突触多,需要的时间长,所以先是小腿踢出,后是大脑产生感觉, A 错误;
B、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而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即大脑皮层可以控制脊髓的活动, B 正
确;
C、位于脊髓中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导致屈肌舒张, C 错误;
D、与伸肌相连的传出神经元释放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D 错误。
故选 B。
7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第三代前沿疫苗包括 DNA 疫苗和 mRNA 疫苗。就是将编码某种抗原蛋白的病 毒基因片段(DNA 或 RNA)导入动物体细胞内(疫苗注射到人体),并通过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系统产生
抗原蛋白,诱导宿主产生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mRNA 疫苗相较于 DNA 疫苗起效更快
B .提纯新冠病毒相关抗原的 RNA,直接将其注入人体即可诱发免疫反应
C .注射疫苗的过程中人体并未感染新冠病毒,因此该过程为被动免疫
D .注射 mRNA 疫苗后,可引起体内产生大量记忆 B 淋巴细胞,在新冠病毒入侵人体时产生大量抗体
以对抗感染
【答案】A
【解析】A、mRNA 疫苗进入细胞后可直接翻译表达抗原, 而 DNA 疫苗还需转录、翻译, 因此 mRNA 疫苗
相较于 DNA 疫苗起效更快, A 正确;
B、新冠病毒相关抗原的 RNA 需要经过翻译表达抗原后才可诱发免疫反应, B 错误;
C、注射疫苗后,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因此为主动免疫, C 错误;
D、注射 mRNA 疫苗后, 可引起体内产生记忆 B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而在新冠病毒入侵时, 此时的记忆 B
淋巴细胞大量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效应 B 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以对抗感染, D 错误。
故选 A。
8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NO 是一种不储存于囊泡中的神经递质,作为逆行信使参与突触间信号的传递,
其在突触前膜内可引起 Glu 持续释放,作用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Glu 持续释放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B .NO 通过扩散在细胞间和细胞内进行信号传递
C .突触间隙中 Ca2+浓度升高有利于突触后膜释放 NO
D .该过程可体现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答案】A
【解析】A 、Glu 持续释放是一系列信号传导的结果,该过程中通过 NO 的调节作用会使兴奋增强和兴奋时
间延长,体现了正反馈调节, A 错误;
B 、NO 是气体小分子,通过自由扩散在细胞间参与信号传递,发挥作为神经递质的作用, B 正确;
C、结合图示可以看出,突触间隙中 Ca2+浓度升高,可以使 Ca2+流入突触后膜增多,从而促进 NO 的释放, C
正确;
D 、NO 作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前膜后,促进 Glu 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引起 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进而可使兴奋时间延长和兴奋作用增强,可见,该过程可体现细胞膜具有控制
物质进出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D 正确。
故选 A。
9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X、Y、Z 是人或高等动物的三种激素, X 能促进 Y 的分泌, Y 能促进 Z 的分泌,
Z 过多能抑制分泌 X 、Y 的细胞的分泌活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X 能促进的 Y 分泌, Y 促进的 Z 分泌,这是反馈调节
B .Z 的含量下降,引起 X 、Y 的分泌量增多,说明 Z 对 X 、Y 的分泌有促进作用
C .该调节机制普遍存在,存在于体温平衡调节中的 Y 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检测某病变动物体内 X 、Y 、Z 的含量发现, Y 、Z 含量低于正常值, X 的含量高于正常值,病变可
能是垂体萎缩
【答案】D
【解析】A 、X 能促进的 Y 分泌, Y 促进的 Z 分泌,这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 A 错误;
B、X 能促进 Y 的分泌, Y 能促进 Z 的分泌, Z 过多能抑制分泌 X、Y 的细胞的分泌活动, 属于负反馈调节。 Z 的含量下降, 引起 X、Y 的分泌量增多, 说明 Z 对 X、Y 的分泌的抑制作用减弱, 不能说明 Z 对 X、Y 的
分泌有促进作用, B 错误;
C、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普遍存在, 若存在于体温平衡调节中, 甲状腺激素参与调节过程, 故 Z 为甲状
腺激素, X 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Y 为促甲状腺激素, C 错误;
D、检测某病变动物体内 X、Y、Z 的含量发现, Y、Z 含量低于正常值, X 的含量高于正常值, 病变可能是
垂体萎缩,即垂体分泌的促激素含量减少,导致相关腺体分泌的激素 Z 含量减少,该 Z 激素的减少对下丘
脑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进而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增多,即 X 含量高于正常值, D 正确。
故选 D。
10 .(科学思维) 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 会出现生理功能紊乱, 这种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称为超敏反应。 根据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将超敏反应分为四种类型。其中Ⅰ型超敏反应是由 IgE 介导,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发生机制如下图
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B 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中除过敏原和 Th 细胞的刺激外,淋巴因子 IL-4 也发挥了作用
B .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图中浆细胞可由记忆 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
C .过敏原与体液中 IgE 特异性结合后刺激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超敏反应
D .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平滑肌痉挛、小血管通透性增强, 一般不会引起组织损伤
【答案】C
【解析】A 、B 细胞的增殖分化需要抗原和 Th 细胞的共同刺激, 其中 Th 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Ⅱ-4 也能促进
B 细胞的增殖分化, A 正确;
B、过敏原具有抗原特性, 再次入侵机体时, B 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记忆 B 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
浆细胞,释放更多的 IgE ,B 正确;
C、体液中的 IgE 吸附到致敏肥大细胞表面, 与过敏原结合后刺激致敏肥大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导致机
体的超敏反应, C 错误;
D、机体超敏反应引起的平滑肌痉挛、小血管通透性增强, 发生快、消退也快, 一般不会引起组织损伤, 具
有遗传倾向, D 正确。
故选 C。
11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全球首个鼻喷新冠肺炎疫苗已获准临床试验, 该疫苗是在流感病毒载体上, 插
入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片段,制成活病毒载体疫苗,模拟呼吸道病毒天然感染途径,激活局部免疫应答和全
身性免疫应答,从而发挥保护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疫苗需侵入人体细胞中经基因表达后才能发挥作用
B .疫苗制备过程中,对流感病毒进行改造利用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C .若接种者之前感染过流感病毒,该疫苗可能失灵
D .该疫苗通过激活淋巴细胞,产生记忆细胞、抗体、细胞毒性 T 细胞
【答案】B
【解析】A、该疫苗是在流感病毒载体上, 插入新冠病毒基因片段, 需要在人体细胞中经基因表达, 产生蛋
白质等物质后,才能作为抗原发挥作用, A 正确;
B、该疫苗是在流感病毒载体上,插入新冠病毒基因片段,属于基因重组, B 错误;
C、若接种者之前感染过流感病毒,其体内有相应抗体,该疫苗可能因为与抗体结合而失灵, C 正确;
D、该疫苗进入人体内, 可通过激活淋巴细胞, 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分别由抗
体和细胞毒性 T 细胞发挥作用,且两种免疫方式均可产生记忆细胞, D 正确。
故选 B。
12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吸烟有害健康, 其中的尼古丁使人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和成瘾性, 还会对内环境
稳态造成损伤。 下图表示尼古丁影响人体某些生命活动的机制。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据图可知,当尼古丁与 POMC 神经元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导致 POMC 神经元兴奋
B .“饱腹感”神经元应位于大脑皮层
C .戒烟后, POMC 神经元的兴奋程度降低,通过"饱腹感"神经元对"食欲下降" 的调节作用增强,增加
了食物的摄入
D .戒烟后, 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 肾上腺素释放减少, 脂肪细胞内脂肪的分解程度下降导致脂肪的积

【答案】C
【解析】A、结合图示可知,尼古丁与尼古丁受体结合后,引起 POMC 神经元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
钠离子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使 POMC 神经元兴奋, A 正确;
B、大脑皮层产生感觉, “饱腹感”神经元应位于大脑皮层, B 正确;
C、戒烟后, 尼古丁与尼古丁受体不结合, POMC 神经元细胞膜上钠离子通道关闭, POMC 神经元的兴奋程
度降低,通过“饱腹感”神经元对食欲的抑制作用减弱,增加了食物的摄入, C 错误;
D、由图可知, 交感神经兴奋, 肾上腺素促进脂肪细胞内脂肪氧化分解。戒烟后, 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 肾
上腺素释放减少,脂肪细胞内脂肪的分解程度下降,导致脂肪的积累, D 正确。
故选 C。
13 .(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图表示受刺激后, 某时刻神经纤维上(①~⑨连续 9 个位置的膜电位, 已知静
息电位为-70mV。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兴奋沿神经纤维由①向⑨传导
B .测膜电位时,电表的电极应放在细胞膜外侧
C . ⑨处 K+外流,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
D . ③⑧处 Na+ 的运输均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A、通过分析可知①②⑨均为-70mV,为静息电位, ③膜电位绝对值变小, ④膜电位为 0 ,⑤⑥ 为动作电位, ⑦正恢复静息电位, ⑧为超级化, ⑨为静息电位, 这样我们可以认为兴奋沿神经纤维由⑨向 ①传导,这样⑨已经回复静息电位的时候⑧处于超级化状态,而⑦⑥⑤处于恢复静息电位的不同时刻,
①②是兴奋还未传到的区域, A 错误;
B、测电位时,电表的两极放在膜的内外两侧, B 错误;
C 、⑨处为静息电位,与 K+ 的外流有关,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 C 正确;
D、③处 Na+ 出入细胞膜靠离子通道, 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不耗能, ⑧处要开始恢复到静息电位, 靠钠钾
泵,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D 错误。
故选 C。
综合题
14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近年来,狗和猫等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伴侣,但它们也可能成为致命的元凶。狂
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狂犬病毒会入侵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人突然被狗追咬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的形式传导,兴奋传至 使人产生痛觉。
(2)突然受到惊吓会导致人尿失禁,原因是 。
(3)惊吓使心跳加快、呼吸加速而出汗,此过程中下丘脑通过分泌 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相
关激素作用于甲状腺, 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加快, 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 。
(4)人若被狗咬伤后,要立即到医院处理伤口,注射狂犬疫苗并在伤口周围注射抗病毒血清。狂犬疫苗在免 疫学上相当于 ,其作用主要是刺激机体建立特异性免疫,此过程中 T 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 的作用是 。当下次被狂犬病毒侵染时, 细胞会增殖、分化为 细胞,从而分泌
大量抗体,快速消灭抗原。
【答案】(1)电信号(或神经冲动或局部电流) 大脑皮层
(2)脑对脊髓的反射活动失去了控制(或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反射活动失去了控制)
(3)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几乎全身所有细胞
(4)抗原 促进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记忆 B 浆
【解析】(1)人突然被狗追咬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在神经元细胞间以神经
递质的方式进行传递,当兴奋传至大脑皮层时,可形成痛觉。
(2)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 突然受到惊吓会导致人尿失禁是因为脑对脊髓的反射活动失
去了控制,此时人的血压也会升高,心跳也会加快,随着神经活动加强,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3)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 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 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惊吓使心跳加 快、呼吸加速而出汗过程中,下丘脑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作
用于甲状腺,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细胞代谢加快,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细胞。
(4)人被狗咬伤后, 需要注射狂犬疫苗并在伤口周围注射抗血清, 狂犬疫苗作为抗原, 刺激人体产生特异 性免疫,此过程中 T 淋巴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当下次被狂犬病毒侵
染时,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记忆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从而快速消灭抗原。
1 .(2023·浙江 · 统考高考真题) 某人的左眼球严重损伤, 医生建议立即摘除左眼球, 若不及时摘除, 右眼会
因自身免疫而受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人体发育过程中,眼球内部的抗原性物质已被完全清除
B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不存在能识别眼球内部抗原的免疫细胞
C .眼球损伤后,眼球内部的某些物质释放出来引发特异性免疫
D .左眼球损伤后释放的抗原性物质运送至右眼球引发自身免疫
【答案】C
【解析】A、晶状体与人体其他组织是隔离的,在人体发育过程中,眼球内部的抗原性物质并未完全清除, A
错误;
B、晶状体与人体其他组织是隔离的, 破裂后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成为自身抗原, 引起免疫, 因此人体内存
在能识别眼球内部抗原的免疫细胞, B 错误;
C、晶状体与人体其他组织是隔离的, 破裂后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成为自身抗原, 引起特异性免疫, C 正确; D、破裂后晶状体蛋白进入血液成为自身抗原, 细胞产生的抗体随体液运输, 攻击另一只眼球中的晶状体蛋
白,属于体液免疫,是一种自身免疫, D 错误。
故选 C。
2 .(2023·浙江 · 统考高考真题)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构成突触。通过微电极测
定细胞的膜电位, PSP1 和 PSP2 分别表示突触 a 和突触 b 的后膜电位,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触 a 、b 前膜释放的递质,分别使突触 a 后膜通透性增大、突触 b 后膜通透性降低
B .PSP1 和 PSP2 由离子浓度改变形成,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C .PSP1 由 K+外流或 Cl- 内流形成, PSP2 由 Na+或 Ca2+ 内流形成
D .突触 a 、b 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分别使 PSP1 幅值增大、 PSP2 幅值减小
【答案】B
【解析】A、据图可知, 突触 a 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增大, 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
性增大,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突触 a 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减小,推
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大量内流, A 错误;
B、图中 PSP1 中膜电位增大,可能是 Na+或 Ca2+ 内流形成的, PSP2 中膜电位减小,可能是 K+外流或 Cl- 内
流形成的,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B 正确, C 错误;
D 、 细胞接受有效刺激后, 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幅值就达最大,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值不再增
大,推测突触 a 、b 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可能 PSP1 、PSP2 幅值不变, D 错误。
故选 B。
3 .(2023·浙江 · 统考高考真题) 胰高血糖素可激活肝细胞中的磷酸化酶, 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 提高血
糖水平,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高血糖素经主动运输进入肝细胞才能发挥作用
B .饥饿时,肝细胞中有更多磷酸化酶 b 被活化
C .磷酸化酶 a 能为肝糖原水解提供活化能
D .胰岛素可直接提高磷酸化酶 a 的活性
【答案】B
【解析】A、胰高血糖素属于大分子信息分子, 不会进入肝细胞, 需要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A 错误;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肝细胞中有更多磷酸化酶 b 被活化成磷酸化酶 a ,加快糖原的分解,以
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 B 正确;
C、磷酸化酶 a 不能为肝糖原水解提供活化能,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 C 错误;
D、根据题图无法判断胰岛素和磷酸化酶 a 的活性的关系, 且胰岛素为大分子物质, 不能直接进入细胞内发
挥作用, D 错误。
故选 B。
4 .(2023·浙江 · 统考高考真题) 肿瘤细胞在体内生长、转移及复发的过程中, 必须不断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
攻击,这就是所谓的“免疫逃逸” 。关于“免疫逃逸”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肿瘤细胞表面产生抗原“覆盖物” ,可“躲避”免疫细胞的识别
B .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性物质的丢失,可逃避 T 细胞的识别
C .肿瘤细胞大量表达某种产物,可减弱细胞毒性 T 细胞的凋亡
D .肿瘤细胞分泌某种免疫抑制因子,可减弱免疫细胞的作用
【答案】C
【解析】A、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若被“覆盖物”覆盖, 则人体的免疫细胞无法识别肿瘤细胞, 也就无法将之
清除, A 正确;
B、若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性物质丢失, 会造成人体 T 细胞无法识别肿瘤, 发生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 ,B 正
确;
C、肿瘤细胞大量表达某种产物, 继而出现“免疫逃逸” ,则可推测该产物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 使其具有
无限繁殖能力, C 错误;
D、若肿瘤细胞分泌某种免疫抑制因子,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从而减弱免疫细胞的作用, D 正确。
故选 C。
5 .(2023·湖北 · 统考高考真题) 2023 年 4 月, 武汉马拉松比赛吸引了全球约 26000 名运动员参赛。赛程中运
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脱水和呼吸加深、加快。下列关于比赛中运动员生理状况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
B .大量补水后,内环境可恢复稳态
C .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胃肠平滑肌蠕动加快
D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生成减少
【答案】D
【解析】A、参赛运动员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过多时会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 使呼吸加深加快, 将多余
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A 错误;
B、运动过程中由于出汗增加, 脱水会伴随着无机盐的丢失, 如果此时只喝水不补充盐, 稳态遭到破坏后会
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B 错误;
C、运动剧烈运动会使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胃肠蠕动变慢, C 错误;
D、血浆渗透压升高, 刺激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 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并经垂体释放促
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的重吸收加强,使尿量减少, D 正确。
故选 D。
6 .(2023·全国 · 统考高考真题) 中枢神经系统对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重要作用。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的
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B .中枢神经系统的脑和脊髓中含有大量的神经元
C .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通常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调控
D .人体脊髓完整而脑部受到损伤时,不能完成膝跳反射
【答案】D
【解析】A、调节机体的最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可调控相应的低级中枢, A 正确;
B、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 它们含有大量的神经元这些
神经元组合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B 正确;
C、脑中的高级中枢可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 C 正确;
D、膝跳反射低级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故脊髓完整时即可完成膝跳反射, D 错误。
故选 D。
7 .(2023·湖北 · 统考高考真题) 2023 年 4 月, 武汉马拉松比赛吸引了全球约 26000 名运动员参赛。赛程中运
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脱水和呼吸加深、加快。下列关于比赛中运动员生理状况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
B .大量补水后,内环境可恢复稳态
C .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胃肠平滑肌蠕动加快
D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生成减少
【答案】D
【解析】A、参赛运动员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过多时会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 使呼吸加深加快, 将多余
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A 错误;
B、运动过程中由于出汗增加, 脱水会伴随着无机盐的丢失, 如果此时只喝水不补充盐, 稳态遭到破坏后会
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B 错误;
C、运动剧烈运动会使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胃肠蠕动变慢, C 错误;
D、血浆渗透压升高, 刺激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 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并经垂体释放促
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的重吸收加强,使尿量减少, D 正确。
故选 D。
8 .(2023·北京 · 统考高考真题)人通过学习获得各种条件反射,这有效提高了对复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 .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
B .司机看见红色交通信号灯踩刹车
C .打篮球时运动员大汗淋漓
D .新生儿吸吮放入口中的奶嘴
【答案】B
【解析】A、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是人类先天就有的反射, 不需要经过大脑皮层, 因此属于非条件反
射, A 错误;
B、司机看到红灯刹车这一反射是在实际生活中习得的, 因此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 属于条件反射, B 正确;
C、运动时大汗淋漓来增加散热,这是人类生来就有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C 错误;
D、新生儿吸吮放入口中的奶嘴是其与生俱来的行为, 该反射弧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
D 错误。
故选 B。
9 .(2023·湖北 · 统考高考真题)心肌细胞上广泛存在 Na+-K+泵和 Na+-Ca2+交换体(转入 Na+ 的同时排出
Ca2+),两者的工作模式如图所示。已知细胞质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可引起心肌收缩。某种药物可以特异性阻
断细胞膜上的 Na+-K+泵。关于该药物对心肌细胞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心肌收缩力下降
B .细胞内液的钾离子浓度升高
C .动作电位期间钠离子的内流量减少
D .细胞膜上 Na+-Ca2+交换体的活动加强
【答案】C
【解析】ACD、细胞膜上的钠钙交换体(即细胞内钙流出细胞外的同时使钠离子进入细胞内)活动减弱,
使细胞外钠离子进入细胞内减少,钙离子外流减少,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心肌收缩力加强, AD 错误, C
正确;
B、由于该种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细胞膜上的 Na+-K+泵, 导致 K+ 内流、Na+外流减少, 故细胞内钠离子浓度
增高,钾离子浓度降低, B 错误。
故选 C。
10 .(2023·山东 · 高考真题)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其中只有脊髓呼吸中
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且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只要脑干功能正常,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就能正常进行
B .大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
C .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D .体液中 CO2 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答案】A
【解析】A、分析题意可知, 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 而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
肌,故若仅有脑干功能正常而脊髓受损,也无法完成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 A 错误;
B、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故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 B 正确;
C、正常情况下, 呼吸运动既能受到意识的控制, 也可以自主进行, 这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睡眠时
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脑干对脊髓的分级调节, C 正确;
D 、CO2 属于体液调节因子,体液中 CO2 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如二氧化碳浓度
升高时,可刺激脑干加快呼吸频率,从而有助于二氧化碳排出, D 正确。
故选 A。
11 .(2023·全国 · 统考高考真题)激素调节是哺乳动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调节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
是( )
A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受垂体和下丘脑的调节
B .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可促进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C .胸腺可分泌胸腺激素,也是 T 细胞成熟的场所
D .促甲状腺激素可经血液运输到靶细胞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A、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以及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
调节, A 正确;
B、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减弱, 因而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抗利尿
激素减少,同时通过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也减少, B 错误;
C、胸腺可分泌胸腺激素,能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同时 T 细胞成熟的场所也在胸腺, C 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作为一种激素由垂体细胞合成和分泌后, 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 作用于甲状腺, 促进甲
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D 正确。
故选 B。
12 .(2023·湖北 · 统考高考真题) 2023 年 4 月,武汉马拉松比赛吸引了全球约 26000 名运动员参赛。赛程中 运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脱水和呼吸加深、加快。下列关于比赛中运动员生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血浆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
B .大量补水后,内环境可恢复稳态
C .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胃肠平滑肌蠕动加快
D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生成减少
【答案】D
【解析】A、参赛运动员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过多时会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 使呼吸加深加快, 将多余
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A 错误;
B、运动过程中由于出汗增加, 脱水会伴随着无机盐的丢失, 如果此时只喝水不补充盐, 稳态遭到破坏后会
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B 错误;
C、运动剧烈运动会使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胃肠蠕动变慢, C 错误;
D、血浆渗透压升高, 刺激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 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并经垂体释放促
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的重吸收加强,使尿量减少, D 正确。
故选 D。
13 .(2023·广东 · 统考高考真题)空腹血糖是糖尿病筛查常用检测指标之一,但易受运动和心理状态等因素
干扰,影响筛查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空腹时健康人血糖水平保持恒定
B .空腹时糖尿病患者胰岛细胞不分泌激素
C .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只消耗没有补充
D .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糖水平升高
【答案】D
【解析】A、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 非糖物质也可以转化为血糖, 使血糖
水平保持动态平衡,但不是绝对的恒定, A 错误;
B、空腹时糖尿病患者的细胞供能不足,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 A 细胞会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
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供能, B 错误;
C、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消耗的同时, 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对血糖进行
补充, C 错误;
D、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肾上腺素增多,促进血糖升高, D 正确。
故选 D。
14 .(2023·山东 · 高考真题)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GC)能提高心肌细胞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水平。 体内 GC 的分泌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作为药物服用时, 血浆中高浓度的 GC 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GC 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B .GC 分泌增加不利于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
C .GC 作为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
D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直接促进 GC 的分泌
【答案】C
【解析】A、艾滋病是由于 HIV 侵染免疫细胞导致的疾病,而高浓度的 GC 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因此 GC 不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A 错误;
B 、GC 能提高心肌细胞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水平,肾上腺素有利于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 B 错误;
C 、GC 作为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相应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减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还能促进肾上腺皮
质的生长发育,因此长期服用 GC 会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 C 正确;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作用于垂体, 使得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
肾上腺皮质促进 GC 的分泌, D 错误。
故选 C。
15 .(2023·北京 · 统考高考真题)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 甲状腺轴的调节, 促甲状腺激素能刺激甲
状腺增生。如果食物中长期缺乏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碘,会导致( )
A .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加,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
B .甲状腺激素合成降低,甲状腺肿大
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甲状腺肿大
D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降低,甲状腺肿大
【答案】B
【解析】A、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 若食物中长期缺碘, 则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 对于垂体的抑制
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A 错误;
BC、长期缺碘导致甲状腺含量降低,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作用于甲状腺,导致甲状腺肿大, B 正确, C
错误;
D、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当甲状腺激素偏低时, 对于下丘脑的抑制减弱, 则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分泌增加, D 错误。
故选 B。
16 .(2023·湖南 · 统考高考真题)甲状旁腺激素(PTH)和降钙素(CT)可通过调节骨细胞活动以维持血钙
稳态,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T 可促进成骨细胞活动,降低血钙
B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可引起骨质疏松
C .破骨细胞活动异常增强,将引起 CT 分泌增加
D .长时间的高血钙可导致甲状旁腺增生
【答案】D
【解析】A、由题图可知, CT 增加,使成骨细胞活动增强,导致骨量增加,使血钙下降, A 正确;
B、由题图可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则 PTH 增加,破骨细胞活动增强,使骨量下降,引起骨质疏松, B
正确;
C、由题图可知,破骨细胞活动异常增强,会导致血钙异常升高,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甲状腺 C 细胞分泌 CT
增加, C 正确;
D、由题图可知, 长时间高血钙, 会引起负反馈调节, 促进甲状腺 C 细胞分泌增加, 而非甲状旁腺增生, D
错误。
故选 D。
17 .(2023·山东 · 高考真题)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其中只有脊髓呼吸中
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且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只要脑干功能正常,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就能正常进行
B .大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
C .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D .体液中 CO2 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答案】A
【解析】A、分析题意可知, 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 而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
肌,故若仅有脑干功能正常而脊髓受损,也无法完成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 A 错误;
B、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故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 B 正确;
C、正常情况下, 呼吸运动既能受到意识的控制, 也可以自主进行, 这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睡眠时
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脑干对脊髓的分级调节, C 正确;
D 、CO2 属于体液调节因子,体液中 CO2 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如二氧化碳浓度
升高时,可刺激脑干加快呼吸频率,从而有助于二氧化碳排出, D 正确。
故选 A。
18 .(2023·山西 · 统考高考真题)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①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②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③辅助性 T 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④体液免疫可产生记忆 B 细胞,细胞免疫可产生记忆 T 细胞
⑤某些致病细菌感染人体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
A . ①②④ B . ①④⑤ C . ②③⑤ D .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①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
引发免疫反应,故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①正确;
②B 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 B 细胞属于淋巴细胞, ②错误;
③辅助性 T 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 辅助性 T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 B 细胞结合作为激活 B 细胞
的第二信号,并且分裂分化,分泌细胞因子促进 B 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 T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 T 细胞增殖分化。因此辅助性 T 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③
错误;
④体液免疫过程中, B 细胞活化后开始增殖分化, 一小部分分化为记忆 B 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
性 T 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 T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 ④正确;
⑤某些致病细菌是寄生在宿主细胞内的,感染人体时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 ⑤正确。
综上所述, ①④⑤正确。
故选 B。
19 .(2023·广东 · 统考高考真题)病原体感染可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如图表示某人被病毒感染后体内 T
细胞和病毒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b 期间辅助性 T 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
B .b-c 期间细胞毒性 T 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C .病毒与辅助性 T 细胞接触为 B 细胞的激活提供第二个信号
D .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刺激记忆 B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的形成
【答案】C
【解析】A 、a-b 期间病毒入侵,导致辅助性 T 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 A 正确;
B、b-c 期间细胞毒性 T 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进而使病毒暴露出来, 通过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
使病毒数量减少, B 正确;
C、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 然后传递给辅助性 T 细胞, 辅助性 T 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
发生变化并与 B 细胞结合,这是激活 B 细胞的第二个信号, C 错误;
D、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促使记忆 B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的形成 ,D 正确。
故选 C。
20 .(2023·山东 · 高考真题)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GC)能提高心肌细胞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水平。 体内 GC 的分泌过程存在负反馈调节。作为药物服用时, 血浆中高浓度的 GC 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GC 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B .GC 分泌增加不利于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
C .GC 作为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
D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直接促进 GC 的分泌
【答案】C
【解析】A、艾滋病是由于 HIV 侵染免疫细胞导致的疾病,而高浓度的 GC 能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
因此 GC 不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A 错误;
B 、GC 能提高心肌细胞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水平,肾上腺素有利于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 B 错误;
C 、GC 作为药物长期服用可导致相应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减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还能促进肾上腺皮
质的生长发育,因此长期服用 GC 会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 C 正确;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可作用于垂体, 使得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
肾上腺皮质促进 GC 的分泌, D 错误。
故选 C。
21 .(2023·北京 · 统考高考真题)有些人吸入花粉等过敏原会引发过敏性鼻炎,以下对过敏的正确理解是
( )
A .过敏是对“非己”物质的正常反应
B .初次接触过敏原就会出现过敏症状
C .过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D .抗体与过敏原结合后吸附于肥大细胞
【答案】C
【解析】A、过敏是对“非己”物质的异常反应, A 错误;
B、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才会出现过敏反应, B 错误;
C、过敏存在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C 正确;
D、抗体吸附于某些细胞的表面, D 错误。
故选 C。
22 .(2023·湖南 · 统考高考真题)某少年意外被锈钉扎出一较深伤口,经查体内无抗破伤风的抗体。医生建
议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和破伤风抗毒素(抗体)以预防破伤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伤口清理后,须尽快密闭包扎,以防止感染
B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防御
C .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激活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
D .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体的保护时间长于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答案】B
【解析】A、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 伤口清理后, 若密闭包扎会导致破伤风杆菌大量繁殖, 使病情加重, A
错误;
B、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出现的过敏反应是机体排除外来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功能,属于免疫防御, B 正确;
C、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 ,能激活产生记忆细胞,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 C 错误;
D、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抗体),发生的是被动免疫, 保护时间较短, 而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发
生的是主动免疫,能激活产生记忆细胞,保护时间较长, D 错误。
故选 B。
综合题
23 .(2023·浙江 · 统考高考真题)我们说话和唱歌时,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这属于随 意呼吸运动;睡眠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人体仍进行有节律性的呼吸运动,这属于自主呼吸
运动。人体呼吸运动是在各级呼吸中枢相互配合下进行的, 呼吸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等部
位。体液中的 O2 、CO2 和 H+浓度变化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运动。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细胞能从血浆、 和淋巴等细胞外液获取 O2 ,这些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机体功能系统的活动,是通过内分泌系统、 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
实现的。
(2)自主呼吸运动是通过反射实现的,其反射弧包括感受器、 和效应器。化学感受器能将 O2、 CO2 和 H+浓度等化学信号转化为 信号。神经元上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 受刺激后引发 Na
+ 而转变为兴奋状态。
(3)人屏住呼吸一段时间后, 动脉血中的 CO2 含量增大, pH 变 ,CO2 含量和 pH 的变化共同引
起呼吸加深加快。还有实验发现,当吸入气体中 CO2 浓度过大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现象,
原因是 CO2 浓度过大导致呼吸中枢 。
(4)大脑皮层受损的“植物人”仍具有节律性的自主呼吸运动;哺乳动物脑干被破坏,或脑干和脊髓间的联 系被切断,呼吸停止。上述事实说明,自主呼吸运动不需要位于 的呼吸中枢参与,自主
呼吸运动的节律性是位于 的呼吸中枢产生的。
【答案】(1)组织液 神经
(2)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电 内流
(3)小 受抑制
(4)大脑皮层 脑干
【解析】(1)人体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人体细胞可从内环境中获取氧气。人体内环境稳 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故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通过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
节实现的。
(2)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化学感受器能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
号。神经元上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受刺激后引发 Na+ 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从而转变为兴奋状态。
(3)动脉血中的 CO2 含量增大,会导致血浆 pH 变小。 CO2 浓度过大会导致呼吸中枢受抑制,从而出现呼
吸困难、昏迷等现象。
(4)大脑皮层受损仍具有节律性的自主呼吸运动, 说明自主呼吸运动不需要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参与, 而脑干被破坏或脑干和脊髓间的联系被切断,呼吸停止,说明自主呼吸运动的节律性是位于脑干的呼吸中
枢产生的。
24 .(2023·浙江 · 统考高考真题)运动员在马拉松长跑过程中,机体往往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大量出
汗,口渴等生理反应。马拉松长跑需要机体各器官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回答下列问题:
(1)听到发令枪声运动员立刻起跑, 这一过程属于 反射。长跑过程中, 运动员感到口渴的原因是大
量出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 ,产生渴觉。
(2)长跑结束后, 运动员需要补充水分。研究发现正常人分别一次性饮用 1000mL 清水与 1000mL 生理盐
水,其排尿速率变化如图甲所示。
图中表示大量饮用清水后的排尿速率曲线是 ,该曲线的形成原因是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被稀
释,渗透压下降, 。从维持机体血浆渗透压稳定的角度,建议运动员运动后饮用 。
(3)长跑过程中, 运动员会出现血压升高等机体反应, 运动结束后, 血压能快速恢复正常, 这一过程受神 经-体液共同调节,其中减压反射是调节血压相对稳定的重要神经调节方式。为验证减压反射弧的传
入神经是减压神经,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
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材料与用具:成年实验兔、血压测定仪、生理盐水、刺激电极、麻醉剂等。
(要求与说明:答题时对实验兔的手术过程不作具体要求)
①完善实验思路:
I .麻醉和固定实验兔,分离其颈部一侧的颈总动脉、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颈总动脉经动脉插管
与血压测定仪连接,测定血压,血压正常。在实验过程中,随时用 湿润神经。
Ⅱ . 用适宜强度电刺激减压神经,测定血压,血压下降。再用 ,测定血压,血压下降。
Ⅲ . 对减压神经进行双结扎固定, 并从结扎中间剪断神经(如图乙所示)。分别用适宜强度电刺激
,分别测定血压,并记录。
______
IV .对迷走神经进行重复Ⅲ的操作。
②预测实验结果: 。
设计用于记录Ⅲ 、IV 实验结果的表格,并将预测的血压变化填入表中。
③分析与讨论:
运动员在马拉松长跑过程中,减压反射有什么生理意义?
______
【答案】(1)条件 大脑皮层
(2)曲线 A 减轻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 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
吸收减少,引起尿量增加 淡盐水
(3)生理盐水 适宜强度电刺激迷走神经 减压神经中枢端和外周端
长跑过程中,运动员血压升高,通过减压反射使血压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
【解析】(1)听到发令枪声运动员立刻起跑,这一过程是后天学习和训练习得的,属于条件反射;所有感
觉的形成部位都是大脑皮层,渴觉的产生部位也是大脑皮层。
(2)据图可知,曲线 A 表示的是饮用清水的曲线,判断的依据是:饮用清水后,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从
而减轻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引起尿量增加;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为维持机体血浆渗透压稳定,应引用淡盐
水,以同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离子。
(3)分析题意, 本实验目的是验证减压反射弧的传入神经是减压神经, 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则实验可通
过刺激剪断后的中枢端和外周段,然后通过血压的测定进行比较,结合实验材料可设计实验思路如下:
①完善实验思路:I .麻醉和固定实验兔,分离其颈部一侧的颈总动脉、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颈总动脉经 动脉插管与血压测定仪连接,测定血压,血压正常。在实验过程中,随时用生理盐水湿润神经,以保证其
活性。
Ⅱ . 用适宜强度电刺激减压神经, 测定血压, 血压下降。再用适宜强度电刺激迷走神经, 测定血压, 血压下
降。
Ⅲ . 对减压神经进行双结扎固定, 并从结扎中间剪断神经(如图乙所示)。分别用适宜强度电刺激减压神经
的中枢端和外周段,分别测定血压,并记录。
IV .对迷走神经进行重复Ⅲ的操作。
②预测实验结果:由于减压神经被切断,刺激中枢端,兴奋仍可传出,则预期结果是血压上升。刺激外周
端,兴奋不能传入,血压不变。对迷走神经进行实验,结果相反。表格可设计如下:
③分析题意可知,运动员会出现血压升高等机体反应,运动结束后,血压能快速恢复正常,这一过程称为 减压反射,在马拉松长跑过程中,减压反射可使血压保持相对稳定,避免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因血压升高
而导致心血管功能受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