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
这两句诗摘自著名诗人臧克家写的诗歌《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这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这首诗就是诗人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鲁迅,何方人也?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是鲁迅的作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鲁迅这个人物。看资料卡。指生读。补充资料
鲁迅先生再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想起了他30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脑海中就忽然闪出了一幅神奇的画面。(出示图文,指生读)这位少年的名字就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板书课题,齐读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因为当时正是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交替的时代,所以读鲁迅那一代作家的文章,你会发现有些用字、用词甚至标点和现在不太一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通过预习课文,同学们是否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相识——相处——离别。
精读感悟
相识(外貌)
初识闰土,闰土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生读。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健康朴实。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你发现了什么?没错,抓住人物最大特点,哪怕是寥寥几笔,也能写得活灵活现。对于鲁迅这位城里的少爷来说,与他年龄相仿的闰土,最大的特点不是他的眼睛、鼻子、嘴巴,(课件)而是紫色的圆脸,因为城里的孩子都是白暂红润的,而是戴的小毡帽和脖子上的银项圈。外貌描写要抓典型特征。
相处
作者和闰土的相处写了四件事,你用什么样的小标题来概括的?(课件)
默读第 6—18自然段,品味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在原文旁做好批注。
交流,在这几件希奇事中,你对哪件事最感兴趣?为什么?从中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闰土?
雪地捕鸟
动作描写——聪明能干
看瓜刺猹
语言——机智勇敢
师述:多么迷人的月夜,多么勇敢的少年,听着闰土的话,我的心早已飞到了一望无际的西瓜地里,虽然我并没有亲眼所见,但闫土看瓜刺猹的情景已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当中,深蓝的——生接读。
海边拾贝 看跳鱼儿——见多识广
小结:通过这四件稀奇事,我们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认识了一个聪明能干、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
请大家再看这几句话,读一读,思考:写“我”和表现闰土形象有没有关系?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我和我往常的朋友都是少爷,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像闰土那样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所以生活的天地还狭窄,生活很单调,如井底之蛙一般,从而反衬了闰土的见多识广,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出自己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之情。写了我的孤陋寡闻,衬托出了闰土的见多识广,这是侧面描写。
指名来回答:“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a.不知道(海边有见壳)
b.不知道(大雪天是可以捕鸟的,而且可以捕到这么多的鸟。)
C.不知道(猹是什么东西,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正因为这样,“我”才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我”们只相处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三十年来,一直都忘不了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
分别
1.可惜正月过去了,来!捧起课文一起读最后的离别!
2.我的哭泣和哀求并没有挽留下闰土。这次一别后,从此再也没有见面。当我收到闰土托他父亲带给我的一包贝壳和几支好看的鸟毛时,我知道闫土没有忘记我,而我的脑海里自然也浮现了那美丽的乡村画面。(女生读第一自然的景色描写)。
而当我把城里孩子的一些新鲜玩意托人送给闫土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那个勇敢机智的少年(男生读三四两句话)。
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当我遭遇父亲病故,家道中落,又辗转转求学,孤独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儿时的伙伴——闰土,想起他,我的脑海中自然就会浮现这样绝美的景象。(全班齐读第一自然)
三十年后,我重新回到故乡,当母亲说闫十要来看我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又闪过了这样一个美丽的画面。咱们能背的就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齐读第一白然)
总结延伸:三十年,这幅美丽的画面就烙印在我的心中。画面中有这样一个(再次读板书),三十年后,再见到的闫土是怎样的呢?和记忆中的闫土一样吗?请同学们去阅读鲁迅的作品《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