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52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52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7 16:2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中的“仁政”。
2、熟读课文,掌握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
预 习 检 测
1、介绍你所了解的孟子及其思想。
2、字音。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保民而王,莫之能于御也。
孟子思想名言节选
人皆可以为尧舜。
仁人无敌于天下。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
字 音 字 形
觳觫
hú sù
庠序
忖度
胡龁
颁白
则王
xiáng
cǔn duó

bān
wàng
便嬖
孝悌
邪侈
褊小
彼恶知之
畜妻子
pián bì

chǐ
biǎn


衅钟
xìn
狗彘
zhì
舆薪

语人曰
朝秦楚
莅中国

盖亦反其本矣

cháo

daì

衣帛


壹 题 解
本文是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贰 初读文本
整体感知
叁 文本探究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可得:可以、能够
徒: 徒弟,弟子
道: 谈论
是以: 因此
王:名作动,行王道
臣未之闻也:我没有听说过这事。
宾语前置
(壹)入题


(壹)入题
齐宣王为何要问孟子一齐桓晋文之事?


(壹)入题
齐宣王为何要问孟子一齐桓晋文之事?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姜姓,吕氏名小白;是齐禧公禄甫的三儿子。在齐禧公长子齐襄公和禧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


(壹)入题
齐宣王为何要问孟子一齐桓晋文之事?
想问:霸道


(壹)入题
反对“霸道”支持“王道”的孟子是如何应对的
故作不知
翻转话题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对曰:‘将以衅钟。’
何如: 如何,宾语前置
则:才。
保民: 安民,养民。
莫之能御:没有人能阻挡
若: 像。
何由:由何,从何处。
之:到
以:用来。
宾语前置
(贰)可与不可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舍: 释放。
觳觫: 恐惧战栗的样子
就:走向。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易:替换。
是:这。
爱:吝惜,舍不得
固:本来。
宾语前置
(贰)可与不可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诚:的确。
褊小: 狭小。
异: 意动,对...感到奇怪
小、大: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
恶: 疑问代词,怎么。
隐:痛惜。
择:区别。
(贰)可与不可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宜:合理。
无伤:无妨。
是以:因此。
远:形作动,疏远,远离。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是乃仁术也:判断句。
(贰)可与不可
孟子是如何已发齐宣王对王道的兴趣的?
(贰)可与不可
提出主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给予肯定:王可保民;
依据:以牛易羊之事;
结论:是乃仁术也
孟子是如何已发齐宣王对王道的兴趣的?
(贰)可与不可
因势利导,欲擒故纵
原因:
①眼见那牛惊恐颤抖的样子,不忍杀它
②没有见到羊恐惧的样子,故以羊换牛。
(贰)可与不可
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是什么
这和施行王道有什么联系
联系:这足以说明齐宣王有恻隐之心,这与施行王道有共通点,都有怜悯仁爱之心。这正是“保民而王”的条件,这也就解决了齐宣王缺乏信心的问题。
(贰)可与不可
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原因是什么
这和施行王道有什么联系
(叁)能与不能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
曰:“有复于王者日:‘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说:同“悦”,高兴。
忖度:揣测,估量。
反:同“返”,回去。
戚戚:内心有所触动。
所以:.....的原因。
复:禀告。
明:形作名,视力。
舆薪: 整车的柴火。
许:认可。
主谓倒装
状后
(叁)能与不能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独: 偏偏,却。
为:因为。
见: 表被动。
形: 表现。
异: 区别。
一羽之不举: 不举一羽。舆薪之不见: 不见舆薪
何以:以何。
宾语前置
(叁)能与不能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超:越过。
语: 告诉。
诚: 的确,真的。
①老、幼: 形作动,老,敬爱;幼,爱护
②老、幼:形作名,老,老人;幼,小孩
以及:从而推广到。
运于掌:在手掌上转动。
状语后置
(叁)能与不能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①,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②之!
刑:通“型”名作动,作榜样
御:治理。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妻子:妻子和子女
所以: ......的原因
过:超过。
独:却。
权: 称量。
①度:丈量。
②度: 考虑
(叁)能与不能
齐宣王又问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他的恻 隐之心合乎王道
孟子对此是如何回答的
并未回应这一问题,转而通过阐明“不能”和“不为”的关系,说明齐宜王不是不能行王道而是不为。
(叁)能与不能
孟子具体是如何阐述的
①指出问题的关键,王的恻隐之心仅停留在禽兽动物,而没有惠及百姓;
②阐明“不为”与“不能”的区别直接点明“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③孟子把重点放在了“推恩”——也就是“怎么做”上。
环环入扣,精于譬喻
(叁)能与不能
具体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喻“百姓之不见保”。
恩足以及禽兽——功不至于百姓;
不能挟太山以超北海——不能为长者折枝;
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为何孟子避实就虚,不直接回答关于“恻隐之心”和“王道关系的问题
因为恻隐之心只是实行王道的条件,“能与不能”才是实行王道的基础。孟子在谈话过程中避实就虚,始终把握主动权,体现了他高超的辩论技巧。
肆 行与不行
肆 行与不行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抑: 表反问,难道。
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构怨: 结怨。
快于心: 在心理痛快
以:凭借。
肥甘: 形作名,美味的食物
轻暖:形作名,轻软暖和的衣物。抑: 还是。
采色: 绚丽的颜色
便嬖:君主左右受宠的人
状后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
是:这。
辟:开辟。
朝:使动,使......来朝见。
莅:统治。
中国: 中原地区。
若:如此。
缘木求鱼: 爬到树上找鱼。
其: 表揣测,不译
甚:严重。
殆:恐怕。
状后
肆 行与不行
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 ,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盖亦反其本矣
孰:谁。
固:本来。
小、大: 形作名,小国;大国。
寡、众: 形作名,人少的国家;人多的国家。
强、弱:形作名,强国、弱国。
方:方圆。
集:会集,总算起来。
服:使动,使......降服。
盖:“盍”,何不。本:根本。
状后
肆 行与不行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
发政:发布政令。
藏: 储存。
涂:同“途”道路。
疾: 憎恨。
赴诉:奔走求。
其若是: 如果这样。
状后
肆 行与不行
肆 行与不行
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自主思考:
在这一部分的谈话中,孟子重点阐明了什么观点
(肆)行与不行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于心与 ”
孟子不再等待齐宣王发问,而是主动出击。此时,孟子的语气不再舒缓平和,开始气势磅礴。
主动出击
(肆)行与不行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轻暖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
五个反问句构成语意连贯、声势浩大的排比,从吃穿用度等不同侧面步步紧逼,留给齐宣王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小。
气势磅薄
(肆)行与不行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据此作出总结,这些物件都是属于在本诸侯国内能够解决的问题。至此,齐宣王的霸道”之心也就跃然纸上。
引人入彀
(肆)行与不行
“缘木求鱼,!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然后,又以缘木求鱼的比喻,邹敌楚类比齐国以一服八,论证了齐宣王称霸“大欲的危险性和不可行性。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肆)行与不行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
最后通过王“发政施仁”的假设指出了行王道的可行性,从而劝告齐宣王返回到“保民而王”的根本上来。
假设论证
(肆)行与不行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五个反问句构成语意连贯、声势浩大的排比,从吃穿用度等不同侧面步步紧逼,留给齐宣王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小。
气势磅薄
伍 如何行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
惛: 不明事理,糊涂.
进于是: 达到这一步。敏: 聪慧。
恒产: 长久维持生计的固定财产.士: 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
苟:假使。放:放纵。侈:过度。
辟,邪:不正。是罔民也:判断句
是:这。罔:“网”,比喻陷害。
焉: 哪里,怎么,疑问代词.
制: 规定。事:侍奉。
妻子:妻子儿女。
伍 如何行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①善,故民之②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
乐岁:丰年。
之①:走向,往。之②: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轻:容易。 赡: 足,够。
奚暇:奚,何; 暇,空闲。
治: 讲求。 盍:何不。
树:名作动,种植。
衣:名作动,穿。
彘:猪。 失:耽误。
伍 如何行
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谨: 认真。
庠序:古代的学校教育。
申:反复说明。
孝: 善事父母
悌: 敬爱兄长
颁:同“斑”,头发花白。
负:背着(东西)
戴:顶着 (东西)
状后
伍 如何行
宾前
伍 如何行
在这部分的谈话中,孟子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观点: 如何行王道即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伍 如何行
制民之产
重视教育。让老百姓懂得礼仪,对他们施以道德的教育。特别注重教化,提升品德修养。
具体措施
谨库序之教
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改善人民生活,“人和”是施行王道的根本。
陆 课文小结
可与不可
能与不能
行与不行
如何行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