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国家安全
目录
01
考情分析
05
高考真题分析
03
知识内容扩展
02
专题思维疏导
06
答题思维模板
04
重难知识点拨
Part01
考情分析
核心考点 真题展示 核心素养 备考建议
国家安全(资源、能源、耕地、海洋、环境、生态、全球变暖、国家政策等) 2023湖南5~7 综合思维 人地协调观 1.能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给定简单地理事象,收集整理区域重要的信息,能够简单解释区域开发利用方面决策的得失。
2.深刻认识国家安全与资源、能源等要素之间的联系。
3.理解影响国家安全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建立同地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2023.海南7~8 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Part02
专题思维疏导
Part03
知识内容扩展
当代国家安全体系图
考点一 资源安全
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
资源安全分为战略性资源安全和非战略性资源安全;
又可分为水资源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包括石油安全)、土地资源安全(包括耕地资源安全)、矿产资源安全(包括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生物资源安全(包括基因资源安全)、海洋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等
资源分类因素
资源过程分类 立足于资源系统自身的资源安全,可称为资源系统安全,指资源特别是可再生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性状的保持及改良。
安全主体分类 一方面可以区分为国家资源安全与区域资源安全;
另一方面,从安全主体的角度来看,又可分为群体资源安全与个人资源安全。
我们更关注的是国家资源安全。
资源类别分类 又将资源安全区分为战略性资源安全和非战略性资源安全。又可分为水资源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特别包括石油安全)、土地资源安全(特别包括耕地资源安全)、矿产资源安全(特别包括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生物资源安全(特别包括基因资源安全)海洋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等。
基本特征 具体概述
主体性或利己性 资源安全的主体是很重要的因素,资源安全是利己主义的概念,有资源为我所有和所用的含义。为此应树立世界资源为我所用的观念,并立足于世界资源供需关系研究和解决中国的资源安全问题。
目的性或针对性 资源安全问题研究和管理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目的就是要发现不安全因素不安全领域,不安全方面和不安全地区,并进行调适和干预。
动态性 资源安全问题与资源稀缺问题一样,是一个永恒的主体,任何国家或地区在资源安全领域都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
层次性 资源安全有大小之分,于是产生了国家资源安全和区域资源安全,群体资源安全和个体资源安全等衍生概念。
互动性或关联性 资源安全与生态安全、环境安全食物安全及经济安全有互动性或相关性,亦即其他安全状态的改进有助于资源安全状况的改进。
影响因素 概况
资源因素 资源因素是影响资源安全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政治因素 近几十年的石油危机、石油供应中断、石油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等无不与政治因素有关。
运输因素 运输的安全程度与运输的距离、运输线的安全状况、运输方式以及运输国对资源运输线的保卫能力的强弱有关。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资源安全的影响是一种间接的影响。
军事因素 军事因素对资源安全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对运输安全来说,拥有强大、反应快速的海上军事力量,资源海上运输线就会受到很好的保护。
考点二 能源安全
传统意义上,能源安全是指以可支付得起的价格获得的充足的能源供应。
当今的能源安全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物质安全——能源资产、基础设施、供应链和贸易路线的安全以及紧急情况下必要和迅速的能源资产、基础设施、供应链和贸易路线的替代。
第二,能源获取最为关键,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合同上的、抑或是商业上的开发和获取能源供应的能力。
第三,能源安全是一种系统或体系——由国家政策和国际机制构成,旨在于对供应中断、油价暴涨等紧急情况,以合作和协调的方式迅速做出反应,以维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第四,能源安全与投资安全紧密相关,需要足够的政策支持和安全的商业环境,需要鼓励投资,确保充足和及时的能源供应。
第五,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或环境安全问题密切联系。当今气候变化和环境政治的困境在于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清洁能源发展,已经成为能源技术革命和全球能源结构变化的主要变化趋势。
第六,能源安全不仅仅局限于石油供应和油价安全。
我国能源供给压力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能源消费强度较高。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地增加,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同时面临诸多问题。
资源短缺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不小,但人均拥有量较低。资源勘探相对滞后,影响了能源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大规模、长距离地运输煤炭,导致运力紧张、成本提高,影响了能源工业协调发展。
结构问题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富煤、少气、贫油的能源结构较难改变。我国煤炭清洁利用水平低,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多。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压力。
技术落后 我国能源技术虽然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还不广泛,一些重大能源技术装备自主设计制造水平还不高。
国际影响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需要在立足国内生产保障供给的同时,扩大国际能源合作。但全球能源供需平衡关系脆弱,石油市场波动频繁,国际油价高位振荡,各种非经济因素也影响着能源国际合作。这要求我们统筹国内开发和对外合作,提高能源安全保障程度。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清洁利用传统化石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成为必然选择。
非化石能源形式——风能、太阳能等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减少碳排放,即属于环境友好型能源;缺点在于价格相对于化石能源较高,并且供应不稳定(主要针对其自然属性)。
核能和水电既是非化石能源,也是环境友好型能源。但由于核原料的特殊性,核能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核泄漏以及核扩散的担忧,水电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利开发对周边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的影响。
所以,传统的能源安全与非传统的能源安全很难兼容。低碳是一种新的游戏规则,是在原有的经济系统之中加入了一个新的更为严格的约束条件,实际上是提高了使用化石能源的机会成本。低碳这个约束条件的加入,增加了能源安全的复杂性,一国也很难完全实现传统能源安全和非传统能源安全的所有目标。
低碳经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主流
衡量一个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标志是本国能源供应是否依救外国及其依赖程度。
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如果要保持石油供应安全为主的局面,石油净进口率绝对不应超过50%,超过50%就属于石油供应不安全,理论上应该控制在30%以内。
中国的能源安全
中国能源供需特点
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大、增长快 我国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消费量增长大于生产增长
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煤炭约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0%(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
油气资源相对短缺 我国石油消费约70%依赖进口,天然气40%依赖进口
能源供给与消费空间配置错位 我国能源消费主要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而煤炭和石油北多南少,天然气和水能,西多东少。
我国能源战略安全:以煤炭为主自给,以引进油、气为重心
1959 发现大庆、胜利、大港、任丘、辽河等多个大油田,至1964年,石油基本自给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快速增长;传统大油田因长期开采面临战略储量减少、稳产难度加大等问题,石油新增探明储量有限;石油生产量增长面向低于消费量增长
目前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石油供给对国际石油市场依赖程度高、运输距离远,均可能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威胁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能源 优点 缺点 利用形式 我国分布
太阳能 能量大,无污染,可再生 较分散,受天气,季节影响大 光热转换,光电装换 降水少,光照充足地区,西北、青藏高原
风能 成本低,无污染 不稳定,变化大,风力发电往往面临储存和输送问题 风力发电 风力较大地区:青藏高原、西北、东部沿海
水能 成本低、污染小,综合效益高 可能对库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水力发电 水量丰富,地势落差大的地区
潮汐能 干净、无污染 能源密度小,修大坝会阻碍船只和鱼类进出 利用潮汐进行发电 沿海地区
生物能 可再生 直接燃烧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沼气 我国广大地区
地热能 成本低廉 可供开发地点 不多,更新速度较慢,地热蒸汽中经常含有有毒有害物质 发电,取暖,建地下热温室 地热能丰富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考点三 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
中国(土)耕地资源及分布
1.特点: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人均占有量少,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后背耕地资源不足。
2.分布: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特征
特征 内容
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可开发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
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约7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已垦耕地存在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肥力降低等问题。并遭受三废、化肥、农药残留、农膜等污染
耕地空间分布不均,土地资源配置不佳 南方水热资源充足,但城市化和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严重,北方水热资源有限,耕地以中等地和低等地为主,新增耕地质量较低
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 季风气候影响下的农业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轻度大
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1.扩大耕地数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如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粮食总产量增加。依靠增加人力、物质、技术投入,从耕地利用率、养分和水热资源保障能力等各个环节,挖掘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潜力。
2.粮食跨区域调剂,如北粮南运。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
3.建立粮食储备:救荒、调节国内外粮食市场秩序、应对突发事件等。
考点四 海洋空间安全
海洋生物资源 中国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渔场面积居世界前列,主要渔场有渤海渔场、黄海渔场、东海渔场和南海渔场,东海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另外,中国沿海地区的海水养殖业也很发达。
海洋化学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海盐产量最多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北方沿海的辽宁、长芦、山东、江苏四个盐区,天津、河北境内的长芦盐场是我国最大的盐场。
海洋矿产资源 我国近海石油资源相当丰富。在我国近海已发现的大型含油气盆地有10多个,已探明的各种类型的储油构造400多个。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 海岸和近海的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滩涂是海洋空间资源中人类开发最早、利用最多的部分
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大,风险大
影响国家资源安全 1.通过围海造田、建造人工岛等拓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空间。
2.在海岸、海上或海底修建桥梁、隧道等设施,可以改善岛屿与陆地的通达性;
3.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可丰富资源类型,缓解陆地上资源紧缺的局面
4.海底为已然、有毒、有放射性的资源提供储藏场所。
国家海洋国土安全 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是宣示海洋国土、体现和行使海洋权益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可以提高国家对海洋国土的管控能力。
考点五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环境污染的分类及常见污染类型概况
按环境要素分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音)声污染、农药污染、辐射污染、热污染
按属性分 显性污染,隐性污染
按人类活动分 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
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 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波污染等)固体废物污染、液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陆地污染 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问题,每天千万吨的垃圾中,很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塑料、橡胶、玻璃等人类的第一号敌人
海洋污染 主要是从油船与油井漏出来的原油,农田用的杀虫剂和化肥,工厂排出的污水,矿场流出的酸性溶液;它们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都受到污染,结果不但海洋生物受害,就是鸟类和人类也可能因吃了这些生物而中毒。
空气污染 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或超过了有害程度,导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
水污染 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
环境污染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
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
(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
(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5)矿山废水、废渣;
(6)机器噪音,电磁辐射,二氧化碳污染;
环境污染是各种污染因素本身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环境污染还受社会评价的影响而具有社会性。它的特点可归纳为:
(1)公害性,环境污染不受地区,种族,经济条件的影响,一律受害。
(2)潜伏性,许多污染不易及时发现,一旦爆发后果严重。
(3)长久性,许多污染长期连续不断的影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并不易消除。
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1.北美死湖事件
2.卡迪兹号油轮事件
3.墨西哥湾井喷事件
4.库巴唐“死亡谷”事件
5.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
6.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
7.切尔诺贝利核漏事件
8.莱茵河污染事件
9.雅典“紧急状态事件”
10.日本“四大公害事件”
切尔诺贝利事故后的城市
墨西哥湾井喷事件
北美死湖事件
油轮泄露造成的巨大危害
考点六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中国概况
1.草原退化、沙化严重
2.天然湿地大面积萎缩、消亡、退化
3.荒漠植被和荒漠区绿洲的生态退化严重
4.水资源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匮
5.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过度采伐
6.乏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破坏加剧,海域总体污染状况仍未好转,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引发生态退化的原因
生态退化由生态基质,内在的动能因素和外在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干扰是生态系统退化的两大驱动力。
从自然的角度来讲,区域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等的异常变化是生态系统不稳定性和退化的自然成因。
人为因素往往叠加在自然因子之上,对生态退化起着加速和主导的作用,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农业活动工业与城市化活动政治与战争,文化与旅游等,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不确定的。
建立自然保护区,成为了缓解、解决生态退化的重要手段,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区域划分 概况
生态保护区 根据生态功能不同,划分为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农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等七类生态功能区
水资源开发生态保护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保护 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旅游资源开发生态保护 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
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
农村生态保护 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农民身体健康、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土壤污染防治 有效控制土壤污染
生态保护采取的相应对策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制定有关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法律,制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矿山生态恢复、生态脆弱区评估、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生态旅游管理等法规和标准
制定和完善生态保护经济政策 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损失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导社会经济发展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到注重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上来,建立生态保护经济政策体系。
构建生态系统监测体系 建立并逐步完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加强对重点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开展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的监测,建立生态监测和预警网络,提高生态系统监测能力,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入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理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不断拓展生态保护和建设投融资渠道。
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努力营造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
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引进吸收国外资金、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提高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考点七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2023年12月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世界气候行动峰会在阿联酋迪拜开幕。
峰会召开背景: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在世界各地显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现实的影响。气候变化正在破坏国家经济,使我们今天不得不承担高昂的代价,甚至在未来还会承担更大的代价。
全球气候变化为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极端天气、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等等。
地球温度上升导致喜马拉雅等高山的冰川消融、对淡水资源形成长期隐患;
海平面上升,上海、广州等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面临咸潮破坏,甚至淹没之灾;
冻土溶化,日益威胁当地居民生计和道路工程设施;
热浪、干旱、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等越来越频繁,导致当地居民生命财产损失加剧;
粮食减产,千百万人面临饥饿威胁;
每年,全球因气候变化导致腹泻、疟疾、营养不良多发而死亡的人数高达15万,主要发生在非洲及其它发展中国家;
珊瑚礁、红树林、极地、高山生态系统、热带雨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威胁,生物多样性受损害。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
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水爆发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
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
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
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损失。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科学技术手段
从当前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和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看,控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排放量,增加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主要是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发电和其他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提高工业生产部门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建筑采暖等民用能源效率;提高交通部门的能源效率;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由此来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其中固碳技术指把燃烧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然后深海弃置和地下弃置,或者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固碳技术的技术原理是清楚的,但能否成为实用技术还是未知数。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温室气体排放的限制
由于人类活动或者自然形成的温室气体,如:水汽(H2O)、氟利昂、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臭氧(O3)、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等的排放。
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多为世界重工业发展产生、汽车尾气等,温室气体一旦超出大气标准,便会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因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考点八 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1]。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合作伙伴的经济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 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
一带一路的背景
1、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
2、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
3、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
4、中国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邻国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普遍上升。
“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
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坚持开放合作。“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12月17日,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开通运营满两个月。根据印尼中国高速铁路有限公司数据,雅万高铁累计乘客数量已超过70万人次。
以“千年丝路·璀璨非遗”为主题的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福建泉州开幕。
Part04
重难知识点拨
“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
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负着三大使命。
探寻经济增长之道 “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
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丝绸之路”兴起;唐朝中后期,“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中国与中亚、西亚、北非和欧洲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政治经济交往。为了寻求更大范围的资源和市场合作,增进亚欧非大陆的互联互通,加强交通设施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畅通陆水联运通道,增进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中国将与各国开展深度合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能够促进国家间的( )
①文明交流②经贸合作③政治交往④历史联系⑤军事联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中国与亚欧非各国的合作能给诸多行业带来发展机遇,下列行业中受益不明显的是( )
A.文化旅游 B.国际金融 C.环境治理 D.基础设施建设
3.中国与中亚、西亚、北非和欧洲各国优先深度合作的领域主要是( )
A.旅游资源开发 B.科技人才交流 C.新能源研发 D.交通设施建设
A
C
D
1.答案:A
解析:“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和经贸合作的通道与桥梁,通过经济贸易、政治交往与文化交流,国家间可以建立深厚久远的历史联系。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中国与亚欧非各国的合作主要为经贸合作,能给诸多行业如文化旅游、国际金融等带来发展机遇,能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但对环境治理的影响不明显,C正确,ABD错误,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增进亚欧非大陆的互联互通,加强交通设施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畅通陆水联运通道”可知,交通设施建设是中国与各国优先深度合作的领域。故D项正确。
Part05
高考真题分析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面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
A.土库曼斯坦
B.哈萨克斯坦
C.吉尔吉斯斯坦
D.塔吉克斯坦
2.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 B.矿产 C.水源 D.土壤
B
C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四国的人口密度土库曼斯坦为12.6人/平方公里、哈萨克斯坦为7.0人/平方公里、吉尔吉斯斯坦为33.7人/平方公里、塔吉克斯坦分布为69.2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哈萨克斯坦,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中亚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使得水资源成为限制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东南部地区降水量稍多,且有河流发育,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人口分布较多,C正确;热量、矿产、土壤不是影响该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ABD错误。所以选C。
(2023·河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锂是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盐湖锂矿对保障我国锂资源安全意义重大。为探究盐湖锂矿成因与可持续开发问题,苏扬老师组织学生搜集了柴达木盆地那棱格勒河流域富锂盐湖相关资料(下图)。
资料表明:(1)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升和柴达木盆地内部凹陷,为该地盐湖锂矿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锂矿物质主要源自沿昆仑断裂带和第四纪火山活动区分布的热泉,被那棱格勒河与地下水搬运至终端湖;(3)受蒸发和补给等因素影响,一方面湖区萎缩,分裂成三个盐湖,另一方面含锂湖水蒸发浓缩,形成多成分共生锂矿;(4)为开发东、西台吉乃尔盐湖锂矿,修筑了人工堤坝,使河水不再·注入东、西台吉乃尔盐湖而改入鸭湖。
(1)经纬和丹霞两位同学分别从内、外力作用角度探究了该地盐湖锂矿的成矿条件。下面是他们各自的观点,请任选其一并加以分析。
经纬:板块构造运动是盐湖锂矿形成的先决条件。
丹霞:流水搬运是盐湖中锂富集的主要途径。
(2)试述鸭湖可作为后备锂矿资源库的条件。
(3)若未来东、西台吉乃尔盐湖锂矿资源枯竭,请基于“绿色低碳”理念,提出开发鸭湖锂矿的工程和技术措施。
3.(1)经纬: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形成富含锂元素的热泉;地壳运动形成凹陷盆地,利于泉水的汇集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断印度洋水汽输入,使气候趋于干旱。
丹霞:地表径流挟带含锂矿物流入盐湖;地下径流溶解岩层中的锂元素补给给盐湖;泉水挟带锂元素补给盐湖。
(2)鸭湖与东、西台吉乃尔湖具有相同的成矿条件;流水不断搬运锂矿物质进入鸭湖,气候变干,湖水蒸发,锂元素富集成矿。
(3)修筑堤坝使河水不再流入鸭湖;利用当地的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完善当地基础设施;改进技术,提高“三废”的处理能力;研发新技术,提高锂矿开采中的利用率。
【详解】(1)经纬观点:根据材料可知,锂矿物质主要源自沿昆仑断裂带和第四纪火山活动区分布的热泉,由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是岩层出现断裂,形成昆仑断裂带,同时岩浆活动频繁,第四纪火山活动区分布区热泉众多,且热泉富含锂元素;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升和柴达木盆地内部凹陷,地势的高差便利了富含锂元素泉水向柴达木盆地汇集;而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断印度洋水汽输入,柴达木盆地气候趋于干旱,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同时湖水蒸发变得更加旺盛,含锂湖水不断蒸发浓缩后形成多成分共生锂矿资源,因此板块构造运动是盐湖锂矿形成的先决条件。丹霞观点:锂矿物质主要源自沿昆仑断裂带和第四纪火山活动区分布的热泉,被那棱格勒河与地下水搬运至终端湖,因此流水搬运是盐湖中锂富集的主要途径。地表径流同时侵蚀作用和搬运作业挟带含锂矿物流入盐湖;地下水可以溶解岩层中的锂元素,通过地下径流挟带锂元素补给给盐湖;盐湖地势较低,众多富含锂元素的泉水也可挟带锂元素补给盐湖
(2)鸭湖与东、西台吉乃尔湖原为同一个湖泊,后因湖泊萎缩才分裂为三个湖泊,因此鸭湖和东、西台吉乃尔湖具有相同的成矿条件;那棱格勒河与地下水等径流还在不断搬运锂矿物质进入鸭湖,随着气候变干,湖水蒸发,鸭湖的锂元素也会浓缩富集成矿。因此鸭湖可作为后备锂矿资源库。
(3)湖泊水量多,湖水锂含量浓度低均不利于锂矿开采,因此应修筑堤坝使河水不再流入鸭湖,改善矿区的开采条件;“绿色低碳”理念下,应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该地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完善当地基础设施;锂矿开采加工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因此需要改进技术,提高“三废”的处理能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锂是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因此要研发新技术,提高锂矿开采中的利用率,保障我国锂资源安全。
Part06
答题思维模版
生态环境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确定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和分布 首先根据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资料,判断出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再确定他的表现、特征、分布等。
全面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多数是因为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单页不要忽视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利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认清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和危害 对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要全面、准确地进行分析。
提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合理措施和建议 针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并结合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