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生物专题复习:实验探究题
1.生长激素能促进生长发育。生长激素类药物的说明书上标明的用法为注射,那口服是否有效?某学习小组就这一问题利用小白鼠进行了探究。如下表是他们的实验过程,请分析回答:
组别 实验对象 实验方法 测量并记录
1 15只体长、体重相同的小白鼠,平均分为三组 饲喂普通食物 小白鼠的体长和体重
2 饲喂等量添加了生长激素的普通食物
3 饲喂等量普通食物并注射生长激素
(1)本实验中设置1组的目的是 。
(2)表中1号组和3号组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
(3)实验中选取的小白鼠的体长、体重均相同的原因是 。
(4)一段时间后,为了实验结果更准确,可多次测量、比较各组小白鼠的体长和体重的 值。
(5)如果第3组的数值最大,而第1组和第2组的数值都明显较小且基本相等,则该实验的结论是 。
2.用糯米制作的甜酒香甜可口,但浸湿的糯米没有用完容易发霉变质。为了延长糯米的保存时间,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A B C
实验处理 将晒干的糯米置于塑料袋中,放在20℃环境里 将浸湿的糯米置于塑料袋中,放在①环境里 将浸湿的糯米置于塑料袋中,放在-15℃环境里
实验结果(一周后观察) 不发霉 发霉 ②
(1)B组实验中的①为 ℃;C组的实验结果②为 。
(2)通过表中 两组的对照,可知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水分。
(3)糯米发霉是产生了霉菌,霉菌和制作甜酒所使用的酵母菌都属于 (“细菌”或“真菌”),酵母菌发酵产生的气体是 。
(4)由以上实验可知,为防止食品的腐败,应该将食品保存在 条件下,以延长其保存时间。
3.泡菜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大众喜爱,但是在腌制过程中,会生成致癌物质亚硝酸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22)》中规定:蔬菜及其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应不超过20mg/kg。
(1)同学们在生物实践活动中利用多种蔬菜制作泡菜,过程如图1。
①泡菜制作应用了 技术,其主要原理是 。
②制作泡菜前将泡菜坛烫洗并倒扣控干水分的原因是 ;制作泡菜时既要加盖,还要用水来封口,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 。
(2)为研究不同蔬菜制作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同学们进行了实验探究。图2为兴趣小组依据测量结果绘制的三种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①由实验数据可知:用胡萝卜制作泡菜时,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趋势是 。
②分析曲线可知制作的泡菜 天后食用更健康,3种蔬菜中 最适合作为泡菜原料。
③发酵过程中,存在于蔬菜上的少量乳酸菌会通过 的方式大量繁殖。
4.种子的萌发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下表是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黄豆种子进行的五组实验:将100粒饱满而完整的黄豆种子随机分成5等份,分别放在底部铺有黄豆的5个培养皿中,在不同的条件下培养数日并记录结果。请回答相关问题:
组别 甲 乙 丙 丁 戊
场所 光照 光照 光照 光照 黑暗处
温度 25℃ 0℃ 25℃ 25℃ 25℃
棉花干湿状态 干燥 潮湿 潮湿 大量水淹没种子 潮湿
种子发芽情况 0粒 0粒 19粒 0粒 18粒
(1)甲乙两组实验不能形成对照组的原因是 。
(2)通过甲丙两组对照的变量是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3)通过丙丁两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4)证明了适宜温度是种子萌发条件的对照组是 。
(5)证明了种子萌发条件是否与光照有关的对照组是 。
(6)在丙戊两装置中均有1~2粒种子没有萌发,最可能的原因是 。
(7)农业上在播种前常常要测种子的发芽率,种子的发芽率要在 以上时,才能播种。
5.如图是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中“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部分实验过程,据图回答问题:
(1)请写出该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是3→ →4(用箭头和数字序号表示)。
(2)实验前进行暗处理的目的是 。
(3)此实验的变量是 ;在进行光照之前,用黑纸把叶片的一部分遮起来的目的是起到 作用。
(4)步骤2中滴加的液体是 ;在步骤5用酒精水浴加热,所用酒精的作用是脱去叶片中的 。
(5)在步骤4中滴加液体后,叶片见光部分变蓝色,说明该部分产生了 。
(6)这个实验在对照条件下可得出的结论是 。
6.制作米酒的简要过程:浸泡糯米→蒸熟→冷却30℃→撒酒曲拌匀→挖坑浇凉开水→密封保温。请回答下列问题:
(1)蒸熟糯米的主要目的是 撒酒曲时按比例放入酒曲的目的是 。
(2)浇凉开水的目的是 密封保温过程中尽量不打开容器的原因是: 。
(3)3天后打开容器,可以闻到酒香,看到米粒柔软状,摸到容器是暖和的,请解释一下这些现象: (也可用反应式表示)。
(4)酒曲中除了酵母菌以外,还有根霉、毛霉等真菌,它们在自然界中是 角色。为了成功制作米酒,制作的工具和操作的整个过程都要 。
(5)在人和动物的肠道中,有些细菌它能为人体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如图,它携带遗传信息的是[ ] ,细菌的基本结构都有哪些 ,图中[ ] 和[ ] 结构,只有部分细菌有。
7.舟十四号飞船顺利返回地球,航天员们在神舟十四号飞船的生命生态实验柜里培养了水稻,本次实验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实现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寿命周期的培养。某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了系列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根据表格设置了甲、乙、丙、丁、戊五组实验装置,每个装置选用10粒种子。请结合所学生物学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甲 乙 丙 丁 戊
实验装置
处理措施 种子情况 煮熟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不做处理
环境条件 适量水 适量水 适量水 适量水 无水
25℃ 25℃ 25℃ 4℃ 25℃
实验现象 没有发芽 全部发芽 没有发芽 没有发芽 没有发芽
(1)上表所示探究活动可以构成 组对照实验,如果要探究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用 两瓶进行对照。如果用乙瓶和丁瓶进行对照,可证明 。
(2)甲组实验中种子没有发芽,分析其原因是 。
(3)实验中每个装置选用的种子为10粒,而不是1粒的原因是 。
8.为了研究免疫的发生,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一:取6只小白鼠做实验,平均分成甲、乙两组。步骤二:取活的肺炎双球菌注入甲组的小白鼠体内;取加热杀死的肺炎双球菌注入乙组的小白鼠体内,2周后再取活的肺炎双球菌注入乙组的小白鼠体内,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个实验中, 是实验组。
(2)在步骤一中,6只小白鼠的健康状况是否要一样? 。原因是控制 。
(3)将加热杀死的肺炎双球菌注入小白鼠的体内,加热杀死的肺炎双球菌相当于 。
(4)将另外一种致死病菌注入经乙组处理的小白鼠体内,小白鼠是否能够存活? 。
(5)人类的计划免疫中,接种卡介苗相当于上述实验中 。
9.为了能够清晰观察到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七年级某学生使用显微镜对叶片临时装片进行了观察。请根据实验过程中回答有关问题。
(1)用图一所示显微镜观察时,在对光过程中应转动[ ](填序号),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该同学在进行观察时,转动[14]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图二中的图 是正确操作方法;她在视野中看到的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细胞—— 细胞围成的。
(3)该同学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转动目镜污点跟着移动,可判断污点在图一中[ ](填序号)上,此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将它取下,用 擦拭干净后,放回原处再继续观察。
(4)图三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使用的组合一般是___。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5)若视野从图四中的甲转为乙,下列操作的正确排列顺序是___。
A.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
B.移动装片,将欲观察的对象移到视野中央
C.转动细准焦螺旋
10.下图1是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示意图,图2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两个视野,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顺序是 (用序号和箭头表示)。
(2)图1中步骤③是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目的是 。在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该步骤滴加的液体是 。
(3)图1中步骤⑤滴加的液体是 ,目的是对细胞进行染色。
(4)图2中甲同学观察效果欠佳的原因是视野中有气泡,建议该同学在图1制作装片过程中步骤 应规范操作。针对乙同学观察到的这种状况,你给他制作装片的建议是 。
11.鱼和螃蟹都是用鳃呼吸的,为什么鱼离开水很快就会窒息而死,而螃蟹不会呢?某兴趣小组对鱼的鳃和螃蟹的鳃进行了对比观察实验。
实验一:将新鲜的鱼鳃和螃蟹鳃分别放入水中观察鳃丝的分散情况如图甲所示:鱼的鳃丝在水中较分散;螃蟹的鳃外形蓬松。
实验二:将鳃从水中取出,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观察鳃的变化如乙图所示:鱼的鳃丝粘连,表面黏稠;螃蟹鳃的外形无明显变化。请分析回答:
(1)鳃是呼吸器官。活鱼的鳃丝呈鲜红色,因为其中含有丰富的 。用吸管吸取一些墨汁,慢慢滴在鱼口的前方,会看到墨汁从鱼的 流出,流出水中的氧气减少,被鱼体吸收利用。
(2)鱼离开水后,鳃丝粘连,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故会窒息而死;螃蟹离开水后鳃的外形 ,与空气接触面积不变,故可以存活一段时间。
(3)与螃蟹相比,鱼的身体有脊柱的支撑,故鱼属于 动物。
12.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是否会产生二氧化碳,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向广口瓶中放入正在萌发的种子,塞上瓶塞后,将瓶子放到温暖的环境中24小时,然后通过漏斗加入清水,将瓶内的气体挤压入澄清石灰水中。请分析回答问题:
(1)实验材料使用萌发的种子,是因为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 (填“快”或“慢”)。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是 (填细胞结构名称)。
(2)放置24小时的过程中,是否必须放在黑暗或无光的环境中? (填“是”或“否”)。
(3)甲装置放置24小时后,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
(4)有的同学认为还需要再加一组装置(乙组作为对照):在所有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瓶内放入煮熟晾凉的种子。你认为有必要吗? (填“有”或“没有”)。若增设乙组装置后,实验结果是甲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乙组无明显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13.洋葱(甲)的叶分为管状叶和鳞片叶两种,管状叶伸展于空中,能进行光合作用,鳞片叶层层包裹成鳞茎。某同学自制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乙)、管状叶表皮细胞(丙)临时装片及洋葱根尖(丁)临时切片并进行观察。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与鳞片叶相比,管状叶细胞中特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
(2)图乙部分实验操作正确的顺序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步骤a的正确操作方法是: 。
(3)用显微镜观察图丙洋葱管状叶表皮细胞时,若要将左图视野变为下图视野,应先将装片向 (填“上”或“下”)移动,然后转动 选择高倍物镜,再将物像调清晰。
(4)图丁中箭头表示c区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形成a区细胞的过程,由此可知c区是根尖的 。
14.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问题。(提示:氢氧化钠溶液具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
(1)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先对装置甲中的所有叶片进行了暗处理,然后放在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此时若将叶片摘下,酒精隔水加热,用碘液染色, (填字母)瓶中的叶片会全部变蓝。
(2)装置甲中若要探究光照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则需选择 (填字母)进行对照实验。
(3)D瓶上方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向左移动,是D瓶中的叶片进行 作用导致的。
(4)在乙装置中,塑料薄膜上出现了大量水珠,这是因为植物体通过叶片进行 (填生理作用)使水分以气体的形式散失出去的。
15.为全面探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某生物实验小组选取一株生长旺盛的,有白斑叶片和绿色叶片的牵牛花进行图一所示的实验操作(二氧化碳气体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图二是测定d叶所在集气瓶一天内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请据图分析回答。
(1)实验前把盆栽牵牛花植株放在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2)该小组同学把暗处理后的牵牛花按图一所示方式处置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后取下a、b、c、d四片叶,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 ,待叶片变成 后,取出叶片漂洗并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叶片a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可以说明 ;叶片c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可以说明 ;根据b叶和d叶呈现的实验现象,可采用 措施提高大棚产量。
(3)若兴趣小组发现a、b、c、d四片叶均变蓝,请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 。
(4)根据图二分析,B点时d叶进行的生理作用有 。当曲线位于 点(填字母)时,d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天中氧气浓度最高的时刻对应曲线上 点(填字母)。
(5)兴趣小组发现,24小时后,图二中E点对应的二氧化碳浓度比A点低,由此可知,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总量。根据DE段的变化,菜农可采用 措施提高大棚产量。
16.为检测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小明设计了一个实验:取三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编号后进行高温消毒;待培养皿冷却后作如下处理(见图);然后将三个培养皿放在25℃的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请分析回答。
(1)对培养皿进行高温消毒的目的是 。
(2)在密闭、不通风和保持通风的教室中打开培养皿,在空气中暴露10分钟后再盖上,相当于细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______步骤。
A.接种 B.消毒 C.培养 D.配置培养基
(3)实验中设置3号培养皿的作用是 。
(4)实验时配置含牛肉汁的培养基,说明了细菌的生活需要现成的 。
(5)一周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1号培养皿中的菌落数量比2号培养皿中的菌落数量多,这说明密闭不通风的环境中细菌等微生物的数量 ,由此同学们要常常保持教室寝室通风。
17.科学佩戴口罩是降低病毒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指导人们科学佩戴口罩,研究人员将30名健康志愿者佩戴过的同一品牌的一次性口罩按佩戴时长分类收集,并在同一口罩内外两侧,选取位置、面积相同的区域进行取样。将取得的样本接种到准备好的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48小时。统计培养后得到的菌落数,结果如图所示:
(1)在研究新冠病毒的过程中,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病毒,原因是病毒只能寄生在人体的 中,因此新冠病毒属于 (选填“动物”“植物”或“细菌”)病毒。
(2)科研人员借助显微镜观察,并通过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的结构由[①] 和[②] 组成。
(3)该实验的变量是 。
(4)取样时,在同一口罩的内外侧选取位置、面积相同的区域,其目的是 。研究人员为什么不能选择1名健康志愿者佩戴过的一次性口罩进行实验? 。
18.下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到农村实习所做的有关实验(图甲实验植物已经过暗处理)和数据分析(图乙),请结合所学知识据图回答:
(1)甲图中用黑纸片遮住桑叶一部分的目的是 。
(2)将甲图中叶片光照一段时间后,取下叶片经过脱色、漂洗后,叶片变成 色,滴加碘液,结果显示A处 ,B处不变蓝,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3)乙图是根据实验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二氧化碳吸收相对量的测定值所绘制的曲线,图中MN段光合作用的强度 (大于、小于、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4)P点后,随着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加。要想使光合作用强度继续增加,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5)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为 。
参考答案:
1.(1)作对照/设置对照实验
(2)生长激素
(3)控制单一变量(意近即可)
(4)平均
(5)生长激素口服无效(意近即可)
2.(1) 20 不发霉
(2)A和B
(3) 真菌 二氧化碳/CO2
(4)干燥、低温
3.(1) 微生物发酵(或发酵) 乳酸菌通过发酵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或乳酸菌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 清除杂菌(或防止杂菌污染) 避免空气中的氧气进入坛中,以便形成无氧环境
(2) 先升高后下降 9 白菜 分裂
4.(1)变量不唯一
(2) 水/水分 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3)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
(4)乙、丙
(5)丙、戊
(6)种子的胚已死亡/种子处于休眠期
(7)90%
5.(1)1→5→2
(2)消耗并转运走叶片中原有的淀粉(答案合理即可)
(3) 光/光照 对照
(4) 碘液 叶绿素
(5)淀粉
(6)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答案合理即可)
6.(1) 高温灭菌 控制菌量(控制接种的酵母菌等菌种的数量)
(2) 增加水分(湿度) 为酵母菌提供无氧环境,同时防止杂菌进入
(3)曲霉和毛霉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酵母菌再在无氧环境中将葡萄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能量。(有机物酒精+二氧化碳+能量)
(4) 分解者 干净卫生(清洁等)
(5) 1拟核(或核质)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 3荚膜 5鞭毛
7.(1) 4/四 乙和戊 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2)胚已死亡
(3)避免偶然性
8.(1)乙组
(2) 一样 单一变量
(3)抗原
(4)不能
(5)将加热杀死的肺炎双球菌注入小白鼠体内
9.(1)3
(2) B 保卫
(3) 1 擦镜纸
(4)A
(5)BAC
10.(1)③→①→②→④→⑤
(2) 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清水
(3)碘液
(4) ④ 材料要涂抹均匀(或进行图1中步骤②时要将材料涂抹均匀)
11.(1) 毛细血管 鳃盖后缘
(2) 变小 无明显变化
(3)脊椎
12.(1) 快 线粒体
(2)否
(3)植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
(4) 有 活的种子才能进行呼吸作用,并且产生二氧化碳
13.(1)叶绿体
(2) d→c→b→a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平
(3) 下 转换器
(4)分生区
14.(1)C
(2)BC/CB
(3)呼吸
(4)蒸腾作用
15.(1)运走并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2) 隔水加热 黄白色 光是光合作用必要的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施加气肥
(3)暗处理的时间太短,没有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耗尽
(4)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 B、D D
(5) 大于 延长光照时间
16.(1)高温灭菌
(2)A
(3)形成对照
(4)有机物
(5) 较多
17.(1) 活细胞 动物
(2) 蛋白质外壳 内部的遗传物质
(3)口罩佩戴时长
(4) 控制单一变量 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18.(1)形成对照
(2) 黄白 变蓝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3)小于
(4)适量增加大棚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