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老王》教学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老王》教学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7 21:21:2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8张PPT)
语文 七年级下册
11 老王
杨绛
第一课时
导入:
有这样一位老人,她生于1911年,经历了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于93岁高龄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你们知道这位充满魅力的女性是谁吗?是的,她就是杨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作品《老王》,欣赏她漫漫人生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一、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杨绛(1911—2016),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著名作家钱锺书先生的夫人。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96岁时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8卷。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荒僻( ) 塌( )败
取缔( ) 伛( )
翳( ) 骷髅( )
攥( )
滞( )笨
绛( ) 惶( )恐
2.读准字音。
一、检查预习
jiàng
huáng





kū lóu
zuàn
zhì
zuò
愧怍( )
3.解释下列词语。
惶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荒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塌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降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镶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滞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愧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检查预习
二、梳理内容
看到《老王》这个题目,同学们都会产生一些疑问吧?例如:“老王”是谁?他和作者杨绛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杨绛为什么要写这个人?……那么,我们就一起阅读文章,解决大家心中的疑惑吧。
1.“老王档案”。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参考“基本情况登记表”为老王建立一份档案。
二、梳理内容
基本情况登记表
姓名 老王 性别 男 年龄 不详
职业 三轮车夫 健康 状况 眼睛残疾(一只眼盲了,另一只眼患有疾病) 婚姻 状况 单身
家庭住址 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
家庭成员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亲友 作者一家
命运结局 患病去世
二、梳理内容
2.“老王”与作者的关系。
读过文章,我们知道了老王是普通的人力车夫,而作者杨绛是知识分子。同学们认为作者杨绛与老王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从原文中寻找证据,并发表看法。
二、梳理内容
有的同学认为他们是雇佣关系,因为老王为作者一家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有报酬的;有的同学认为他们是朋友关系,因为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还有的同学认为既是雇佣关系又是朋友关系。我认为同学们的分析都有道理。
2.“老王”与作者的关系。
二、梳理内容
第二课时
导入: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认识了杨绛笔下的老王,看到了杨绛这位知识分子和一位人力三轮车夫之间发生的故事,也感受到了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友好关系。可是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却写道:“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你能理解作者的“不安”甚至“愧怍”吗?
一、理解“愧怍”
文章结尾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同学们要想理解这句话,就要弄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1.老王是不幸的吗?
(1)不幸。
①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一、理解“愧怍”
“活命”——不是生活,而是活着,是生命的最低标准。
“破旧”——唯一的三轮车是又破又旧的。
“只是”——没有其他依靠。
1.老王是不幸的吗?
(1)不幸。
②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
一、理解“愧怍”
“只有”——身有残疾。
“不老实”——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嘲讽。
“不愿”——身体残疾导致没有生意,生活艰难。
1.老王是不幸的吗?
(1)不幸。
③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④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住那儿”——他没有家。
“有……死了,有……‘没出息’”——老王没有什么可以帮衬的亲人。
一、理解“愧怍”
1.老王是不幸的吗?
(1)不幸。
⑤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同院的老李”——除作者一家之外没有什么朋友,想传话只能托同院的老李。
一、理解“愧怍”
1.老王是不幸的吗?
(2)幸运。
①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②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
“说着闲话”——老王还有作者能跟他聊聊天。
“晚上就看得见了”——“我们”给老王提供了很大帮助。
一、理解“愧怍”
1.老王是不幸的吗?
(2)幸运。
③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④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
“当然”——“我们”不因老王给予优惠而贪便宜。
一、理解“愧怍”
“问老王”——作者关心老王,愿意在他有困难时提供帮助。
2.“我”是幸运的吗?
(1)幸运。
(2)不幸。
①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特殊的时期,“我们”还得到了像老王这样善良、热心的人的关心与帮助。
②几年过去了,“我们”还活着,并且过上了越来越好的生活。
“文化大革命”中,钱锺书杨绛夫妇被判定为“反动学术权威”,杨绛曾经的专职是打扫女厕所。钱锺书和杨绛被剃头,戴高帽游街,挂着牌子去挨批斗,这些于他们而言是“家常便饭”。
一、理解“愧怍”
3.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愧怍”吗?
会:老王去世前一天来给“我”送鸡蛋和香油,“我”都“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看到他“直僵僵的身体”,“我”没有想到送他回家;面对他送来香油、鸡蛋的好意,我只是用钱来表示感谢。
一、理解“愧怍”
不会:“我们”尊重老王(跟他说“闲话”,与他“闲聊”),给过老王帮助(给他吃鱼肝油),关心老王(知道他生活不易,给他钱、照顾他生意),“领受他的谢意”。“我们”与老王是礼尚往来的。
3.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愧怍”吗?
一、理解“愧怍”
4.你怎么理解作者的“愧怍”?
一方面,作者将老王的境况与自己作对比,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另一方面,作者回忆与老王最后见面的场景,认为自己并没有做得妥当。
这种“愧怍”,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杨绛先生的善良,更深刻地展示了一位知识分子敢于自我反省的精神。
一、理解“愧怍”
二、体会语言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比较阅读
联系背景
反复朗读
2.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当时作者一家的落魄,在“我”眼中也是一种“好欺负”,而这一情况老王怎么会看不到?还需要“看透”吗?善良的老王对“我们”全家充满了感激与同情,他又怎么会欺负“我们”呢?在看似调侃的语言中,作者强调了老王的善良。
二、体会语言
3.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
骨头。
“直僵僵”是对当时的老王姿态的描写,而“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则带有夸张的成分。尽管老王在生命最后时刻的身体状态如此之差,他依然忍着病痛亲自把香油和鸡蛋送到作者家里,表现出老王知恩图报的可贵品质。
小结:杨绛的语言准确、生动、传神,平淡中蕴含着真情、深情。
杨绛是当代的大知识分子,老王是一个普通,甚至有些卑微的普通劳动者。老王在临终前一天,拖着病弱的身躯给杨绛送来当时的“奢侈品”——好香油、大鸡蛋;杨绛在几年后,还心存“愧怍”……这篇文章给你带来了哪些思考?
三、带给我们的思考
三、带给我们的思考
①老王的善良
②杨绛的善良
③杨绛的反思
答案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