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7 20:3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21 课 《创造宣言》
学习目标
1.通过查阅工具书、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随文理解等方式,能够识记、理解、运用本课生字词。 2.通过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就‘创造’提出怎样的主张?”明确本文论证线索,理清文章结构,提高归纳判断能力。 3.通过思考“作者选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有什么样的联系?”能够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训练逻辑思维。
评价任务
能正确识记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后能完成听写过关。(早读课,指向目标1) 中zhòng伤 遁dùn词 鲁钝dùn 懦nuò夫 豢huàn养 繁殖zhí 伤痕hén 卦guà辞 樵qiáo夫懒lǎn惰duò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山穷水尽: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2.能整体感知文意,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并划分文章结构。(第一课时,指向目标2) 3. 找出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作出了反驳事例,把握与观点之间的联系。(第一课时,指向目标3) 4能从不同角度(如语言特点、修辞特点、论证方法等)去品读理解作者情感,然后进行朗读展示。(第二课时,指向目标4) 5.能够联系社会实际,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陶先生的教育主张对现今社会的积极意义。(第二课时,指向目标5.6)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方法一: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 (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的积极性。) 方法二: 学生回顾学习过的《开罗宣言》《共产党宣言》等,你认为“宣言”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对“宣言”的兴趣。) 资料补充: 宣言是态度明朗,笔力应集中,用语庄重、朴实具有鼓动性,以求引起广大读者的赞同与支持的一种文体。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创造宣言》这篇驳论文。 二、通读全文,理清结构 (1)探寻作者观点 我们通常会在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句寻找中心论点,据此,同学甲在本文中找到了观点1,同学乙找到了观点2,你认为那一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1.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它在文章的中间部分。 2.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点拨归纳: 明确:议论文的论点必须做到鲜明、正确,不一定出现在文章开头或者结尾。 (2)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三、小结与生成:为本篇文章划分结构。 1.出示PPT,完成填空。 第一部分( ):开门见山,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 )指出教育者创造的目的和方法。 第三部分(5——11) 第四部分(12——16) 明确:(1),(2——4),作者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举例论述如何才能创造,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号召我们献身于创造。 2.作者围绕本文选用了哪些材料,选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请举例说明。 明确:材料与观点之间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观点以材料为基础,依靠材料来证明;材料以观点为统率,始终为观点服务。 示例: 针对“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作者用了两个生动的比喻,将“平凡”比作“白纸”,将“平凡”比作“石头”,选用“八大山人挥毫画几笔成一幅名贵的杰作”。“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罗用石头雕刻不朽的塑像”进行有力反驳,论证“平凡也能创造”这一观点。 3.师生合作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1、举例论证,说服力强; 2、破立结合,论证有力; 3、叙议结合,观点鲜明。 四、学习完本课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反思: 1.怎样快速准确对文章划分结构? 明确:首先找到论点,再辨别作者是如何论证论点、从哪些方面证明论点的,然后考虑各方面、各角度之间的关系,这样层次自然分明。 2.所选材料和观点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板书设计
环境太平凡; ②生活太单调; ③年纪太小; “不能创造” ④太无能; 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第 21 课 《创造宣言》(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寻找本文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品味作者情感,然后尝试处理语音、语速、语调、语气,朗读,能够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培养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2.通过资料补充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能够联系社会实际探讨陶先生的教育主张对现今社会的积极意义,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过渡: 本文叙议结合,观点鲜明,许多句子也富有深刻的含义,请同学们分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或语段。 二、品读语言,感悟情感。 从不同角度(如语言特点、修辞特点、论证方法等)去品读理解作者情感,然后尝试处理语音、语速、语调、语气,朗读一下。 预设: 1.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通过排比,增强气势,强调了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潜能。 2.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长短句结合,读起来急促有力,内容上递进,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于创造力缺失的愤恨之情。 3.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对应花、果、森林,层层递进,作者高度认可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读起来激情有力。 4.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极大地鼓舞了读者的信心。 5.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1】“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2】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 6.东山樵夫的故事 引用典故,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批评东山樵夫只注重表面现象,不会变通,不会创造,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三、师生小结 陶行知先生以大量生动、典型、有说服力的事实,以充满激情的语言一再告诉我们:在创造面前人人平等。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有勇气,有智慧,有信念和意志,你就可以成为创造之人。虽然写于1943年,但在社会告诉发展的今天,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练 1.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主要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个方面,请选择一点,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2.阅读以下材料,谈一谈和本文提出的教育理想有何联系。 材料一: 再次,中国从前有一个很不好的观点,就是看不起小孩子。把小孩子看成小大人,以为大人能做的事小孩也能做,所以五六岁的小孩,就教他读《大学》《中庸》。换句话说:就是小孩子没地位。我们主张生活即教育,要是儿童的生活才是儿童的教育,要从成人的残酷里把儿童解放出来。 还有一点要补充进去的,就是书本教育。从前的书本教育,就是以书本为教育,学生只是读书,教师只是教书。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之下,书是有地位的,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书不过是一种工具罢了。书是不可以死读的,但是不能不活用。从前有许多像这样的东西,非推翻不可的,否则不能实现生活即教育。 现在外国传进来的思潮,也有许多与我们是相冲突的。以文化做一个例吧!以文化做中心的教育,它的结果是造成洋人股。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固然是非常的宝贵,但它也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不能当做我们教育的中心。人为什么要用文化?是要满足我们人生的欲望,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电灯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以把一切看得更明白。无线电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以更便利。千里镜是文化,我们用了它,可以钻进土星、木星里去。…所以文化是生活的工具,它是有它的地位的。我们不惟不反对,而且表示欢迎。欢迎它来做什么呢?就是满足我们生活的需要。有些人把它弄错了,认它做一种送人的礼物,这是不对的。 ——《中国教育改造》 材料二: 假使再来一个秦始皇把一切的教科书烧掉,世界上会失去什么? 大书呆子没有书教,小书呆子没有书读,书呆头儿出个条子:“本校找不到教科书,暂时停课。” 【黑色幽默太搞笑了吧】 于是,有的出去漂洋游历,也许会成达尔文;有的在火车上去卖报做化学实验,也许会成爱迪生;有的,带着小朋友们上山游玩,也许会成柯斯忒;有的回去放牛、砍柴捞鱼种田、缫丝,多赚几口饭儿吃。少几个吃饭不做事的书果子,多几个生产者、建设者、创造者、发明者,大概是这位秦始皇第二的贡献吧。 ——《中国教育改造》 五、学后反思: 学习完本课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反思: 1.学习本文之后,我对陶行知先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观点进行反驳?你能尝试补充一个例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