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
(摘编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
材料二:
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世,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新境;而贬之者谓其枯淡生涩,不及前人。实则平心论之,宋诗虽殊于唐,而善学唐者莫过于宋。唐人以种种因缘,既在诗坛上留空前之伟绩,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杼,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
唐宋诗之异点,先粗略论之。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然此中实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
内容上,唐诗以情景为主,即叙事说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惟杜甫多叙述议论,然其笔力雄奇,能化实为虚,以轻灵运苍质。韩愈、孟郊等以作散文之法作诗,始于心之所思,目之所睹,身之所经,描摹刻画,委曲详尽,此在唐诗为别派。宋人承其流而衍之,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如苏黄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画扇、咏饮食之诗,而一咏茶小诗,可以和韵四五次。余如朋友往还之迹,谐谑之语,以及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之见解,在宋人诗中尤恒遇之。此皆唐诗所罕见也。夫诗本以言情,情不能直达,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此六朝及唐人之所长也。宋人略唐人之所详,详唐人之所略,虽尽事理之精微,而乏兴象之华妙。
技术上,唐诗已甚精美,宋人则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盖唐人尚天人相半,在有意无意之间,宋人则纯出于有意,欲以人巧夺天工矣。在用事、对偶、句法、用韵、声调诸端皆如此。
(摘编自缪钺《论宋诗》)
材料三:
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我学西方诗是从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入手,从前只觉得这派诗有趣味,讨厌前一个时期的假古典派的作品,不了解法国象征派和现代美国的诗;因为这些诗都和浪漫派诗不同。后来我多读一些象征派诗和英国现代诗,对它们逐渐感到趣味,又觉得我从前所爱好的浪漫派诗有好些毛病,对于它们的爱好不免淡薄了许多。我又回头看看假古典派的作品,逐渐明白作者的环境立场和用意,觉得它们也有不可抹煞处,对于他们的嫌恶也不免减少了许多。在这种变迁中我又征服了许多新领土,对于已得的领土也比从前认识较清楚。对于中国诗我也经过了同样的变迁。最初我由爱好唐诗而看轻宋诗,后来我又由爱好魏晋诗而看轻唐诗。现在觉得各朝诗都各有特点,我们不能以衡量魏晋诗的标准去衡量唐诗和宋诗。它们代表几种不同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
对于某一种诗,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从偏嗜到和他种诗参观互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价,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胃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真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趣味很少生来就广博,好比开疆辟土,要不厌弃荒原瘠壤,一分一寸地逐渐向外伸张。
(摘编自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钱钟书认为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没有推陈出新,而在缪钺和朱光潜看来,唐诗和宋诗既有异同,又各有所长。
B.钱钟书和缪钺沉潜于唐宋诗而有独到发现,朱光潜认为要想欣赏一派诗的佳妙,应该把该诗派和别的诗派作比较。
C.钱钟书《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这和材料二缪钺的观点大体一致。
D.钱钟书和缪钺都认为唐诗在诗坛上留下了空前之伟绩;朱光潜认为,读者的阅读趣味也要逐渐地伸张而致广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二都有对比论证,在对比中揭示了宋诗的特色及其创新。
B.材料一、三都有比喻论证,并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开疆辟土的比喻。
C.材料二、三都有举例论证,举例典范,给读者留下了鲜活的印象。
D.材料一、二侧重写了唐宋诗的发展,材料三写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3.根据缪钺的观点,下列关于唐宋诗的比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海秋菊,自留冷香。
B.唐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宋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
C.譬诸游山水,唐诗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
D.譬诸修园林,唐诗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
4.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概括宋诗的成就。( 6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芭蕉花
郭沫若
这是我五六岁时的事情了。我现在想起了我的母亲,突然记起了这段故事。
母亲在幼年时分是遭受过这样不幸的人。
母亲在十五岁的时候到了我们家里来,我们现存的兄弟姊妹共有八人,听说还死了一兄三姐。那时候我们的家道寒微,一切炊洗洒扫要和妯娌分担,母亲又多子息,更受了不少的累赘。
白日里家务奔忙,到晚来背着弟弟在菜油灯下洗尿布的光景,我在小时还亲眼见过。我至今也还记得。
母亲因为这样过于劳苦的原故,身子是异常衰弱的,每年交秋的时候总要晕倒一回,在旧时称为“晕病”,但在现在想来,这怕是在产褥中,因为摄养不良的关系所生出的病吧。
“晕病”发了的时候,母亲倒睡在床上,终日只是呻吟呕吐,饭不消说是不能吃的,有时候连茶也几乎不能进口。像这样要经过两个礼拜的光景,又才渐渐恢复起来,完全是害了一场大病一样。
芭蕉花的故事是和这“晕病”关联着的。
在家乡,相传这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母亲发了病时,我们便要四处托人去购买芭蕉花。但这芭蕉花是不容易购买的。因为芭蕉在我们四川很不容易开花,开了花时乡里人都视为祥瑞,不肯轻易摘卖。好容易买得了一朵芭蕉花了,在我们小的时候,要管两只肥鸡的价钱呢。
芭蕉花买来了,但是花瓣是没有用的,可用的只是瓣里的蕉子。蕉子在已经形成了果实的时候也是没有用的,中用的只是蕉子几乎还是雌蕊的阶段,一朵花上实在是采不出许多的这样的蕉子来。
这样的蕉子是一点也不好吃的,我们吃过香蕉的人,如以为吃那蕉子怕会和吃香蕉一样,那是大错而特错了。有一回母亲吃蕉子的时候,在床边上挟过一箸给我,简直是涩得不能入口。
芭蕉花的故事便是和我母亲的“晕病”关联着的。
我们四川人大约是外省人居多。外省籍的四川人各有各的会馆,便是极小的乡镇也都是有的。
我们的祖宗原是福建的人,在汀州府的宁化县,听说还有我们的同族住在那里。我们的祖宗正是在清初时分入了四川的,卜居在峨眉山下一个小小的村里。我们福建人的会馆是天后宫,供的是一位女神叫做“天后圣母”。这天后宫在我们村里也有一座。
那是我五六岁时候的事了。我们的母亲又发了晕病。我同我的二哥,他比我要大四岁,同到天后宫去。那天后宫离我们家里不过半里路光景,里面有一座散馆,是福建人子弟读书的地方。我们去的时候散馆已经放了假,大概是中秋前后了。我们隔着窗看见散馆园内的一簇芭蕉,其中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大黄花,就像尖瓣的莲花一样。我们是欢喜极了。那时候我们家里正在找芭蕉花,但在四处都找不出。我们商量着便翻过窗去摘取那朵芭蕉花。窗子也不过三四尺高的光景,“但我那时还不能翻过,是我二哥擎我过去的。”我们两人好容易把花苞摘了下来,二哥怕人看见,把来藏在衣袂下同路回去。回到家里了,二哥叫我把花苞拿去献给母亲。我捧着跑到母亲的床前,母亲问我是从甚么地方拿来的,我便直说是在天后宫掏来的。我母亲听了便大大地生气,她立地叫我们跪在床前,只是连连叹气地说:“啊,娘生下了你们这样不争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的好了!”我们都哭了,但我也不知为甚么事情要哭。不一会父亲晓得了,他又把我们拉去跪在大堂上的祖宗面前打了我们一阵。我挨掌心是这一回才开始的,我至今也还记得。
我们一面挨打,一面伤心。但我不知道为甚么该讨我父亲、母亲的气。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在别处园子里掏了一朵回来,为甚么就犯了这样大的过错呢?
芭蕉花没有用,抱去奉还了天后圣母,大约是在圣母的神座前干掉了吧?
这样的一段故事,我现在一想到母亲,无端地便涌上了心来。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风雨飘摇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思念着母亲,我一阵阵鼻酸眼胀。
啊,母亲,我慈爱的母亲哟!你儿子已经到了中年,在海外已自娶妻生子了。幼年时摘取芭蕉花的故事,为甚么使我父亲、母亲那样的伤心,我现在是早已知道了。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
(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日夜,写于福冈,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寄情于芭蕉花,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也突显了一生劳苦的母亲恪守传统道德的精神品质。
B.摘芭蕉花为母亲治病,在“我”看来,是非常自然的事。但在母亲看来,攀摘了圣地中的芭蕉花,等于拿走了供奉给神灵的祭品,这是对祖先神灵极大的冒犯和亵渎,所以母亲又气又急。
C.芭蕉花的故事是和母亲的“晕病”关联着的,作者虽说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但也隐喻了当时社会医术不够高明。
D.作者把对苦难母亲的怀念与当时漂泊海外的处境联系在一起,装满了酸楚的思念,诚挚而动人。
7.对文章写作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托物言志,借芭蕉花抒发情怀。作者在怀想母亲的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信念执着坚定的追求。
B.作者以散点聚焦的方式组织生活事件,拉家常似的讲述自己的故事,回忆中对母亲的绵绵情思如抽丝一般细细地扯出。
C.“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散文所有看似东鳞西爪的叙述,最终都指向文章这最后一问,这是散文的文眼所在。
D.写出具有药用功能的芭蕉花的稀有和难以寻觅之后,作者没有直接写芭蕉花的故事本身,而是宕开笔墨,叙述父亲的家世,即天后宫与郭沫若祖辈关系,从全文看是偏离了题意。
8.联系全文,说说“我”和二哥只不过摘了一朵芭蕉花,父亲、母亲为什么会那么生气。( 4分)
9.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这句话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衅社,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①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爽曰:“我之所以弗避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宁淮夷东上,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
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扆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②如畏然。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便百姓,百姓说。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
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③,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节选自《史记 鲁周公世家》,有删节)
①箕子,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地。②匔匔,恭敬的样子。③毕,地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框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B.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C.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D.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衅社,是指杀牲取血以祭社神,“社”在古代常指五谷神。
B.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可指婴幼儿时期。
C.践阼,本义是走上庙寝堂前主阶,后来引申为帝王登基、即位。
D.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见群臣皆面南而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公才华横溢。建典章制度。作《大诰》为兴师东伐作战前动员,恐成王淫佚,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
B.周公尊贤重士。在洗头时,多次捉起头发,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怕失去了天下的贤人。
C.周公高瞻远瞩。虽然天下安定了,但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未安排得当,于是他厘定了官吏职责,天下的百姓为此很高兴。
D.周公心怀天下。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担忧周朝天下不稳,待成王长大后又还政成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我之所以弗避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②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14.汉代贾谊评价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请结合文段,概括周公有哪些“大功”。(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③,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②貔(xiū)虎,貔和虎。泛指猛兽。③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阕开篇点题,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遥想”作用相同。
B.“貔虎噪”“鱼龙怒”,比喻、拟人手法,表现周瑜火攻曹军时排山倒海之势。
C.“今如许”三字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写出词人对功名事业的淡漠。
D.词人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到向道旁杨柳的发问之中,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16.“临古地——怀古人(事)——抒己情”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怀古诗。两位词人虽同游赤壁,但对古人古事的描写各有侧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6分)
(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有两条河流在宫内流淌,借“水”来侧面衬托阿房宫之大。
(2)《六国论》中,齐国不曾割地求和,却也随之五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而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的原因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小题。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文明艺术的宝库,其彩塑和壁画以高超的艺术水平、广泛的取材范围、大气磅礴的内容构思、浓烈而又瑰丽的色彩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①_______的。随着时间和参观游客的增加,让莫高窟文物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光照褪色、壁画酥碱问题、进入洞窟参观游客呼出的热气和湿气……这些都成为保护敦煌石窟的客观困难。想要莫高窟壁画“青春永驻”,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开始提出“数字敦煌”构想,通俗的解释就是“给佛拍照”,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并率先在国内文博界开展文物数字化工作。2016年上线的“数字敦煌”资源库,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满足人们游览、欣赏、研究等需求。在“数字敦煌”里拖动鼠标便能参观洞窟,通过放大、缩小视角,远则能总览整窟风貌,近则可观看壁画上的细节,就连模仿汉式传统木构建筑形式的人字坡窟顶、东西两坡上浮塑的数条椽子和椽间手持莲花、忍冬的天人图案都能看得②_______。厚重的历史,静态的壁画,一下子都活了起来,游客仿佛③_______。
18.请在文由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3分)
20.简析画框句“远则能总览整窟风貌,近则可观看壁画上的细节”的表达效果。(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小题。
炎炎夏日,热浪来袭,人们经常会感到食欲欠佳,甚至头昏脑涨、四肢无力,①__________。在经历“苦夏”时,人体大量流汗会引起盐分大量丢失,影响胃液中盐酸的生成,②__________。要知道,铁、钙可是人体维持正常机能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在水分补充上,汤茶饮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从中医角度来看,③_______。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不能持久解热、解渴,且不可饮之过多,否则会使肠胃温度下降,引起不规律收缩,诱发腹痛、腹泻等;而喝热茶则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体温反而能明显降低。因此,夏天喝热茶是简便易行的降暑良方,可以单独泡茶叶喝,也可喝水果茶、花茶等。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22.仿照下面语段中画框的语句,另外写一句话。要求内容贴切,与仿句使用的修辞一致,并与之构成整句。( 4分)
冰冷和肤浅未必不是一种美。雪山冰冷,但她有着别具一格的晶莹美;①________。只要你愿意欣赏冰冷背后的皎洁,你就能够与一窗的月光交融;②___________ 。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诗经 大雅》中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做事无不有个好的开端,但很少有坚持到底的。《礼记 表记》中说“慎始而敬终”,意思是自始至终都应保持谨慎。
上述说法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泸县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A 2.D 3.B
4.(1)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更精细,有创新。(2)内容题材更广阔,并且书写了很多琐碎细微的事物。(3)以深刻透辟精妙的诗意见长,具有瘦劲的风骨之美。
5.(1)首先提出宋代诗人别出心裁,开掘新领域的观点。(2)其次总体介绍唐宋诗在风韵、内容、技巧上的差异。(3)然后详细介绍了宋诗在内容上更为广阔。(4)最后简略介绍了宋诗在技巧上更为精细。
6.C
7.D
8.①父母亲怕自己的孩子染上坏毛病,希望他们做诚实、正直的人。
②天后宫是代表宗族信仰的地方,偷摘了天后宫的芭蕉花,是对宗族列祖的大不敬。
9.示例一:儿时,为了能治好母亲的“晕病”,看到芭蕉花没有多想摘得摘不得,有一种义无反顾的勇气。长大后,明白了更多的道理,做一件事情反而变得顾虑重重,难以付诸行动。想得更周全固然是成熟的表现,然而因此失去了自信和勇气,不能算是进步。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经历中都会遇到的困惑吧。
示例二:天后宫代表着宗族利益,代表着祖先神灵。而自己的母亲宁可不治病也不愿摘取宗祠里的芭蕉花,这种道德是合乎人性的吗?中年的郭沫若,把童年时摘取神灵面前的供物这一举动,看成具有一种象征意义的事件,那就是对陈规陋习的挑战,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反抗。所以用这样的反问来表达自己的困惑。(从所得与所失两个方面谈感想,言之成理即可)
10.C 11.A 12.C
13.①我不避嫌疑代理国政的原因,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
②最后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来表明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
参考译文: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文王还在世时,旦作为儿子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到武王即位,旦经常佐助辅弼武王,处理很多政务。武王十一年,讨伐商纣王,军队到达牧野,周公佐助武王,发布了动员战斗的《牧誓》。周军攻破殷都,进入商王宫。杀了商纣王以后,举行衅社之礼,向上天昭布纣之罪状。把箕子从囚禁地中释放出来。给商纣王儿子武庚封地,命管叔、蔡叔辅助他,以承续殷的祭祀。遍封功臣、同姓及亲戚。封周公于少昊之墟曲阜,就是鲁公。但周公没有去自己的封国,而是留在朝廷辅佐武王。
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说:“我不避嫌疑代理国政的原因,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是我这样做的原因。”于是终究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领淮夷之人造反。周公乃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写了《大诰》。于是诛斩管叔,杀掉武庚,流放蔡叔。收服殷之遗民。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二年时间全部完成。诸侯都宗顺周王朝。
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去洛邑营造成周京城,并进行占卜,得卦象大吉,于是就以洛邑为国都。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于是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成王临朝听政。过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时,面向南方,背对扆壁(屏风),接受诸侯朝拜。七年之后,还政于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仍谨慎恭敬如履薄冰。
周公归国后,怕成王年轻,为政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士》《毋逸》,用来告诫成王。当时天下虽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百官职责。写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欢悦。周公在丰京患病,临终时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
周公死后,成王也谦让,最后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来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成王特准鲁国可以行郊祭天和庙祭文王之礼。鲁国有周天子一样的礼乐,是因为褒奖周公的德行啊。
14.①辅佐武王灭商;②平定叛乱;③还政成王;④建章立制。
15.C
16.①苏词重在表现青年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重在表现战争场面宏大激烈,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讽今。
17.①.二川溶溶②.流入宫墙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④.斯用兵之效也⑤.为国以礼⑥.其言不让
18.①独树一帜;②一清二楚;③身临其境。
19.修改:随着时间推移和参观游客的增多,莫高窟文物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20.对仗工整,句式整齐。“远则……”“近则……”,游客可以任意变换视角,观看更自由;从整体到细节,“数字技术”可以让观众有更好的观看体验。
21..①这种情形俗称“苦夏” ②不利于铁和钙的吸收 ③夏天喝热茶比喝冷饮更好;
22.①小溪肤浅,但她有着超凡脱俗的清秀美
②只要你期望品味肤浅背后的热情,你就能够与满眼的春色融合;
23.
善始而慎终
常言道: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这句话所强调的,是一种善始善终的精神。然而,许多人在做事时却都是只重视开始而忽结尾,“摩不有初,鲜克有终”,从而造成有头无尾、有始无终的失败结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赛”。
西楚霸王项羽小时候就是一个做事三分钟热度的人。刚开始时,他父亲让他读书,他读了几天就想着去练武,还振振有词说天下大乱,只有武术才是争夺天下的法宝。他父亲只好又教他武艺。但可想而知,不久之后他又想着去学别的东西了。就这样,项羽长大了。后来他与刘邦争夺天下的时候失败了。这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他虎头蛇尾的做事态度。这是他不肯善始善终而造成的恶果。
唐玄宗刚刚执政时立下雄心壮志,决心治理好国家。他也做了很多出色的成绩,使得唐朝再度繁华。可是后来他松解了,整天与杨贵妃饮酒作乐,不理朝政,从而导致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的繁荣成为了历史。可以说,唐玄宗的开头是做得很好的,不然就不会有开元盛世”,可是到了后来,他却放松了,所以才招来褐患。注重开始而忽视结尾往往导致失败。
西方有一位数学家,毕生从事圆周率的计算。他花了半生的心血把圆周率推算到了小数点后的七百多位数,可是后人却发现他在小数点后的二百多位数那里就出错了,这意味着他后面的努力全是无用功。真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如果他计算时能由始至终都抱着严谨的态度,也许就不会留下这么大的的遗了。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事情一开始时,人们多能以积极、严谨的态度去做,可是,做到一半时,就会有人松解。只有由始至终都能克服自己的躁动,以不变的态度做下去的人才能成功。史上有许多文学家,如未藻、范仲湾等,他们由始至终都抱着严谨的治学态度,谦虚地向别人请教,终于成为了名垂千古的大文豪。还有我们的航天工作人员,几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着枯燥的计算、训练,却始终以热忱的心去对待,不忽略任何一个小数点,任何一个细微的环节,才使得我们的航天事业蓬勃发展,至今还未出现美国“哥伦比亚号那样的悲剧。
开始是重要的,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但结尾同样也是重要的。因为如果在事情将要完成之时犯一点小错误就会导致前功尽弃。所以,亲爱的朋友们,请像重视开始一样重视结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