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选择题解题技巧和方法课件(共41张PPT)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三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选择题解题技巧和方法课件(共41张PPT)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三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8 23:5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寻找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和方法
得选择题者得高考
一、审题干,抓关键词
1.时空信息(时间、阶段,区域、政权)
材料出现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往往是解题的关键,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显性呈现:如1919年5月4日;
隐性呈现:
特殊人名、地名、特定名称、专有名词、历史事件等。
时间:
空间:
注意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的特定地理条件、环境;
如特殊人名:老子、孔子(春秋末年)、武则天、卢梭等;特殊地名:天京(太平天国运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沦陷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抗日战争时期)、北平等;特定名称、专有名词、历史事件等:如国民大革命(1924-1927),过渡时期(1949-1956),苏联(1922-1991)、帝国主义(19世纪末以后)等
(如:苏区、抗日革命根据地等)
1.(2022·北京高考·2)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右侧示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故选D项;①、②、③均位于北方,与“地广人稀”不符,排除A、B、C项。
具体方法:根据提供的空间信息去确定历史年代和历史事件。
D
2.(2022年湖北卷)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他在通讯报告中写道:“现在,这里的每座城镇,每个村庄都有自卫队。”“扶着长戈,他们是英武庄严的卫国的战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耙的时候,他们依旧是朴素的农民。”“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由此可见(  )
A.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 B.群众是敌后抗战的中坚
C.中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D
【解析】据材料可知,晋察冀边区充分发动群众——农民、儿童参与抗战,说明边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即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故选D项;晋察冀边区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不能体现国共合作,排除A项;群众在敌后抗战当中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中坚”说法错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敌后抗战的中坚,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实行于土地革命时期,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而材料是全面抗战时期,排除C项。
启示1:不论是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还是就历史学习的需求而言,抑或从高考应考的需要来讲,时空观念都是高中历史学习中的核心能力、关键素养。因此在复习时必须高度重视时空观念,掌握大事年表。
可以将时间观念的记忆分为:时间点(如1919年五四运动)、时间段(如1927至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间顺序(先有国民经济恢复、再进行一化三改)等。
可以将空间观念的记忆分为:空间点(如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空间区域(如西欧、亚太等)、空间转化(如经济重心的转移、红军长征等)等。
2.中心词(关键词/主要信息/主体/重心)
选择题中的关键词,也就是材料的中心和重点。关键词的分布往往有以下三种情况:
(1)材料的主体:所谓材料的主体是指材料的描述对象(事件),材料的主体往往是关键词,本身就具有一些特征。
启示2:正确选项的主体必须与题干材料的主体一致,否则为错误项。即历史选择题解题时应遵循主体一致原则。
3.(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西晋至唐初,皇子皇弟封王开府,坐镇地方,手握重权。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此后,唐朝沿用该制度。由此可知,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 )
A. 削弱了藩镇势力
B. 强化了分封体制
C. 凸显了专制集权
D. 动摇了宗法制度
【详解】根据“唐玄宗在京城专门修建一座大宅邸,集中安置诸王,由宦官管理,称为‘十王宅’,又仿此建‘百孙院’”可得出唐后期对皇子皇孙的安置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是加强专制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针对藩镇,排除A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排除B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C
主体不一致
削弱了皇子的权力与势力
4.公元前104年,王温舒任河内太守(治所在今河南武陟县)时,将郡中不法豪族千余家判为死刑。然后他使用事先准备好的五十匹马接力传送,两天就取回了朝廷执行死刑的批文,案件得以迅速执行,郡中居民无不对此感到惊奇。这一事件主要说明
A.地方豪族是国家治理的主要威胁
B.信息传递是监察效率的影响因素
C.地方自主能力影响中央决策效能
D.司法审判公正增进民众心理认同
[解析]选择C:依据材料,中央拥有对地方豪族判处死刑的决策权,王温舒作为地方太守,事先准备马匹接力传送,使得案件得以迅速执行,说明中央决策的效果受地方自主能力的影响。排除A:材料未体现地方豪族的威胁。排除B:材料中信息传递影响的是司法审判效率,不是监察效率。排除D:结合材料可知,民众“惊奇”的是司法审判的效率超出预期,与司法审判是否公正无关。
C
主体不一致
(1)材料的主体
(2)关联词
①如转折性的词语(但是、却、而、然而等),递进性的词语(而且、并且等)假设性的词语(如果、若等)
②通过题干文字(数字)等所反映的口吻有关,比如是赞扬(肯定)、讽刺(否定)等。(因果关系往往是以逻辑关系呈现)我们弄清楚了这些词语在题干材料中扮演的角色,一定会抓住题干的中心意思或材料所述重心。
A、转折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转折部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虽是、虽说、固然)……但是”、“尽管……却(还、可是)”、“然而”、“可是”、“却”、“不过”、“只是”等。
2.中心词(关键词/主要信息/主体/重心)
B、递进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递进部分,主要的递进性关联词语有,“不仅……而且”、“况且”、“不光……也、“不仅……还”、“不但不……反而”、“连……也”、“何况”、“甚至”、“不但……还”、“非但……而且”等。
C、并列关系:并列前后权重相同,做这类含有并列性关联词的选择题时,常常要用到后边我们要讲的选择题八大原则中的全面原则。主要的并列性关联词语有,“既……又”、“又……又”、“一边(面)……一边(面)”、“有时……有时”、“一会儿……一会儿”、“既不……也不”、“既是……也是”、“连同”、“也”、“只是……而不是”等。
D、因果关系:题干材料含有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正确选项也应含有因果关系,常用的因果关系关联词语主要有,“因为……所以”、“因此”、“之所以是……是因为”、“既然……就”,“由于”“既然……那么”、“由于……因此”等。值得注意的是,题干材料往往不出现这些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但是题干材料的叙述中却暗含着因果关系,同学们在阅读中务必注意这个隐性的因果关系,如果能在“因”“果”之间标出一个箭头,这道题作对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E、假设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假设部分,常用的假设关系关联词语有,“如果……就”、“要是……那么”、“倘若……就”、“要是……就”、“如果……那么”、“即使……还(也)”、“假使……便”、“要是……那么”等。
F、条件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条件部分,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主要有,“只有……才(就)”、“凡是……都”、“除非……才(否则)”、“否则”等。
5.(2021·新课标全国乙卷高考·29)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A.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B.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C.建立广泛革命统一战线
D.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审时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审关键词:语气词 不但……而且……递进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递进部分
“不但……而且”,重心在“而且”部分,强调的还是中共要解决完成革命任务的方法,即组织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方法
时空混乱;1930前后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
时空混乱;革命统一战线1924-1927年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
①递进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递进部分,主要的递进性关联词语有,“不仅……而且”、“况且”、“不光……也、“不仅……还”、“不但不……反而”、“连……也”、“何况”、“甚至”、“不但……还”、“非但……而且”等。
6.(2022.天津卷.2)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
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
“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属于汉武帝时期在财政方面的开源行为“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则说明汉武帝时期的财政开支巨大
审关键词:转折词“但”
②转折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转折部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虽是、虽说、固然)……但是”、“尽管……却(还、可是)”、“然而”、“可是”、“却”、“不过”、“只是”等。
D
7.(2020年全国Ⅱ卷·32)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
B.僭主政治
C.罗马共和政体
D.寡头政治
审关键词:条件语气词只有…….才……
关联词“只有……才”,强调的是前半句这个必备的条件,只有建立多数人赞同的政体——民主政体,才能抑制因政治激情即专制独裁而“造成流血”,
僭主政治是一种通过非法手段获得政权而建立政治
罗马共和政体是奴隶主贵族政治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A
③假设关系:一般强调的重心在假设部分,常用的假设关系关联词语有,“如果……就”、“要是……那么”、“倘若……就”、“要是……就”、“如果……那么”、“即使……还(也)”、“假使……便”、“要是……那么”等。
( 2013.全国新课标卷I高考.30)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B
8.(2020年全国Ⅰ卷·34)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资产阶级的贪婪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教会统治的腐朽
违背“基础知识”1830 波旁王朝被推翻
工业革命的展开,资产阶级的贪婪,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日益明显
违背“基础知识”新航路的开辟时
违背“基础知识”经历16世纪的宗教改革、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教会统治已经衰落
B
④题干和选项的褒贬色彩
应对:通过形容词等猜测命题者情感倾向,是褒是贬?选项的褒贬应该和题干一致。
(1)材料的主体
(2)关联词
(3)标点符号:分号、括号、省略号和个别词加的双引号
①分号:如要表达两层或多层意思,或将两件事作比较,或讲某件事的发展演变过程(往往是强调共性和差异性),往往要用分号或省略号表示分层、比较或发展趋势.遇到分号时,如果是并列关系(一般是两个及多个史实共同说明一个道理)判定选项就往往要考虑全面原则;
②省略号:一般表明省略号后边是重要信息重点分析;如果是多个省略号,两个省略号中间的最有可能是答案。
2.中心词(关键词/主要信息/主体/重心)
③括号: (表补充说明,是解体必备信息、务必用上)
往往后边缀的往往是某历史事件的起止时间,某历史人物的生卒年月,某个词语的注释。特别提醒:非选择题中括号出现时间也是重要的提示,要重点关注该时间段的重大史实。
④双引号:这句话加双引号,表示某人说的话,没什么特殊含义。但是个别词加的双引号,就有特殊含义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起着强调、暗示的作用,解答时务必高度关注加双引号的这个词的特殊含义,可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分析解读;二是表示否定之意,如我们一般在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或共产党时,说“左”的错误,左字是要加双引号的,左本来意思来说是好的,但是加了双引号之后,其历史意义是表示否定之意。
9.(2021高考·湖南卷.4)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审时空;审关键词标点符号( )
注意括号白居易生活(772-846)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题干没有体现
主体不一致,题干侧重是地方官俸钱
题中明确指出其为“合法收入”
A
引号:某句话加双引号,表示某人说的话,一般没什么特殊含义。但是个别词加的双引号,可能就有特殊含义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起着强调、暗示的作用;二是表示否定之意。
10.(2021.福建卷.14) 1884年,美国某公司推出一则主题为“给非洲带去文明”的香皂广告。此后近30年间,该公司的广告经常宣称,使用其香皂可以让非洲人皮肤变白,变得文明。同时期,法国和希腊的老牌香皂公司也声称其产品能“让黑人变白”。这主要体现了西方
A. 推广欧美生活方式 B. 存在着固有的种族偏见
C. 重视争夺非洲市场 D. 旨在推动非洲文明进步
B
审时空;审关键词标点符号引号
(2)
背景
条件
原因
目的
(3)
结果
影响
意义
作用
(1)考查历史表象的本质或实质:反映了、揭示了、体现了、说明了、表明了等。
(2)考查引发历史表象的原因、背景、条件和目的。措辞主要有:因为、为了、促使(属于将来时)、旨在、意在
(3)考查历史表象产生的结果、影响、意义和评价。措辞主要有:……了,如促进了、推动了、产生了等(属于完成时)
(1)本质、实质
表象(具象、抽象)
新材料、新情境
(4)历史史实
(4)考查历史表象对应的史实。
难度最大
难度最小
二、审设问 判断试题类型
设问方式:
表明/说明/体现(问概括,只看对错,选项要全面准确的反映材料,错误、片面和无关选项都要排除);
实质/本质/反映了(问本质,先看对错,再看深浅,选项一般在材料中看不到);
直接原因/主要因素/根本原因(问原因,选项要能解释题干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清是直接的还是根本的);
旨在/意在/为了(问目的,主要考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要到位,要选表达目的最到位)。
11.(2022年湖北卷)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
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
B
【解析】据材料可知,民间销毁铜钱铸造铜器导致严重钱荒,迫使政府禁止私造铜器、实行铜铅锡国有,即铸币材料严重短缺导致制定该政策,故选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且材料强调民间销毁铜钱导致钱荒,排除A项;“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说明铜铅锡专卖是刚制定的新政策,排除C项;唐代铜钱在全国流通,使用范围广泛,排除D项。
12.(2022海南高考7)1924年,共产党员罗汉、王文明、王大鹏等在海南创办农工职业学校。学校开设栽培、染织、雕刻等课程,同时讲授社会发展史和政治常识,并介绍共产主义和新三民主义。1926年春,增设政治课,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可知,该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  )
A.立农务本,学以致用 B.实业救国,富裕海岛
C.普及教育,发达文化 D.扶助农工,唤醒民众
【解析】据材料“创办农工职业学校”“同时讲授社会发展史和政治常识,并介绍共产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可知该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帮扶农工,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同时通过思想教育唤醒他们的政治意识
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
D
考查引发历史表象的原因、背景、条件和目的类型题
13.(2022·辽宁卷.6)明清时期,一些谪戍东北的流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如胡世宁谪成辽东沈阳卫,“尝侨寓广宁,训诲生徒,学者宗焉”;陈梦雷曾指导修订地方志,“诸公卿子弟执经问字者踵接”。这反映出流人(  )
A.推动了东北民族融合 B.促进了东北文化发展
C.带动了东北人口迁徙 D.稳定了东北社会秩序
【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重心是强调被谪戍到东北地区的一些人“著书立说,教书授徒”,这有利于东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材料没有明确谪戍之人的民族成份,其对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动和社会秩序的影响也微乎其微,所以排除ACD三项。
“反映”一般侧重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体现”一般侧重考查获取历史结论或寻找支撑题干结论史实的能力。
考查历史表象的本质或实质
B
2.判定选项正误的方式:史实错误、政治原理、逻辑推理、题干主旨、基本常识和基本原则
(1)史实错误:选项本身或在题干特殊时空下不符合史实。
特别提醒:看清“时态”:在读懂题干主旨的基础上,对题肢出现的时态选项, 尤其是现代完成时态,要认真推敲、慎重选择: 如克服了、开始了、决定了、标志着、衰退了
三、审选项
1.独立判断选项
对选项的时间、基本概念或史实、基本逻辑进行辨别,然后再去回头与材料匹配进行辨别,如匹配不吻合、不全面或能举出反例,该选项很可能是错误选项。
是否正确(对不对),是否符合题意(有没有),是否全面(全不全)
2.判定选项正误的方式:史实错误、政治原理、逻辑推理、题干主旨、基本常识和基本原则
(1)史实错误
(2)政治原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唯物史观主要内容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分散到整体;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14.(2019年全国Ⅱ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题干主旨”不符 “史实错误”
“题干主旨”不符 “史实错误”
“史实错误”
运用唯物史观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2.判定选项正误的方式:史实错误、政治原理、逻辑推理、题干主旨、基本常识和基本原则
(1)史实错误(2)政治原理
(3)逻辑推理:
①是题干材料主体部分本身包含逻辑关系,对应的正确选项就必须是包含符合题干材料逻辑关系的选项。那些不包含或不符合题干材料蕴含的逻辑关系的选项就是错误项。
②是题干材料本身并没有呈现逻辑关系的信息,但是,和题干材料能构成符合逻辑推理的选项就是正确选项,这种情况往往比较常见。
2.判定选项正误的方式:(1)史实错误(2)政治原理(3)逻辑推理
(4)题干主旨:
弄清楚题干意思的解答是选择题的关键,利用题干意思判定选项正误。
15.(2022年全国乙卷)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 规范地方行政 B. 防止武人干政
C. 提升军事能力 D. 削弱州府权力
【详解】题干信息重点阐释了通判建制员额、职责权限,通判的设置起到了协理政事、审核把关、权力监督及制衡等作用,有助于行政程序规范化和流程化、弥补知州(知府)不足之处、避免出现重大失误以及防止权力的滥用、误用,因此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地方行政,A项正确;任知州的一般是文官,武官担任较少,说通判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武人,显得多此一举,B排除;通判一般都是文官,且相互制约,不能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知州一起行使州府权力,州府总体权力未变,只是分散了,削弱的不是州府,而是知州,排除D项。故选A项。
A
2.判定选项正误的方式: (1)史实错误(2)政治原理(3)逻辑推理
(4)题干主旨
(5)历史常识:
利用历史常识来判断。选项中凡违背历史常识的选项,基本都是错误项。违背历史常识的选项一般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是不符合逻辑推理;②是不符合基本政治原理;③是违背基本常识,比如说法太绝对。
2.判定选项正误的方式: (1)史实错误(2)政治原理(3)逻辑推理(4)题干主旨(5)历史常识
(6)基本原则比喻化繁为简:
把握材料主旨需要淡化背景材料、定语、状语等修辞性的词语、短语等,标出题干材料的时间、主体、重心、关联词等关键词,将题干化简为一句简单的话语将复杂的题干材料化简为一句简单的陈述句、或简单的逻辑推理、或材料中的若干关键词或一句成语等
16.(2022.乙卷.34.) 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锅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 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 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属于推理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结合所学知识辨析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素养。时空主体:1879年——1900年的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的德国;题干化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航运业迅速发展。
时空主体:1879年——1900年的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的德国;题干化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航运业迅速发展
化繁为简原则
B
①化简原则:指的是将复杂的题干材料化简为一句简单的陈述句,或简单的逻辑推理,或材料中的若干关键词或一句话等。
②全面原则:指的是选项中能全面呈现反映题干材料意思的选项才是正确选项。
③主体一致原则:即正确选项要包含材料中所强调的主体。
④绝对化原则:选项中如果包含有绝对性意思的词语,这类选项一般就是错误的。
1.审时空和背景,把握题干中显性或隐性的时空特别是隐性时空:特殊人名、地名、特定名称、专有名词、历史事件等。
(1)材料的主体、重心
(2)关联词:如转折、假设、因果、递进、否定肯定、赞扬贬抑等。(因果
关系往往是以逻辑关系呈现)
(3)标点符号:分号、括号和个别词加的双引号,有时还要注意省略号。
2.中心词(关键词/主要信息/主体/重心)
一、审题干,抓关键词
(小结)选择题:三审法
二、审设问 判断试题类型
(1)考查历史表象的本质或实质:措辞主要有反映了、揭示了、体现了、说明了、表明了等。
(2)考查引发历史表象的原因、背景、条件和目的。措辞主要有:因为、为了、促使(属于将来时)
(3)考查历史表象产生的结果、影响、意义和评价。措辞主要有:……了,如促进了、推动了、产生了等(属于完成时)
(4)考查历史表象对应的史实。
(小结)选择题:三审法
(1)史实错误
(2)题干主旨
(3) 逻辑推理
(4)政治原理
(5)历史常识
(6)基本原则
三、审选项
是否正确(对不对),是否符合题意(有没有),是否全面(全不全)
判定选项正误的方式
(小结)选择题:三审法
(2022.湖南卷.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
实战综合示例1
定时空:清朝
中心词:“却”,“却”后面这句话是题目重心所在
类型:本质
南书房是康熙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置的御用中枢机要秘书机构是清朝专制皇权加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从侧面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与题干主旨不符,主体不一致;不符合逻辑
与题干主旨不符,材料既没有呈现南书房地位前后对比的信息,也没有南书房与其他权力机构地位对比的信息,无从判断南书房地位是否提高。
不符合逻辑,由一个人腐败,得出中央吏治十分混乱,这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孤证不立嘛。
A
(2022.全国乙卷30). 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调整
A.适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B. 是为武装反抗国民党进行社会动员
C. 表明党的中心工作以夺取城市为目标
D. 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争取广泛的支持
实战综合示例2
定时空:通过关键词判断是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
中心词:中共中央的政策调整团结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富农等“有产阶级”,这一调整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不符合史实
不符合史实,1927-1949党中心工作转移农村
不符合史实,中共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是在抗战临近胜利之际提出的
类型:原因背景类
A
做题技巧不能取代能力训练,多思考,多辨析才是正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