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一章《平行线》
课题:§1.4《平行线间的距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距离的概念,能知道“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并会正确测量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数学思考目标:
经历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处处相等 这一性质的发现过程,并学会应用其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验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意义,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操作、交流、归纳、推理等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要突出这一重点知识的教学,教师应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观察、勇于探索、敢于猜想、善于总结,即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节的范例涉及图形的平移变换的有关概念,让学生正确认识平移距离和平行线间的距离,有一定的困难,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想】:
首先按照教材设计的意图,对于“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一性质的教学,只能采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由于其证明的过程要到八下学行四边形》时才能给出,因此在这里只能让学生经历这一性质的发现过程,并为平行线间的距离的画法和测量作好准备。
其二,范例的教学包含平移后的像,要求学生进行测量和画图,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此题难度并不大,因此可让学生先进行画图后总结画图步骤,由于学生对于画图步骤总是会不太说得清楚,因此教学可以结合学生的需要而展开。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先报道一则新闻:某记者接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群众投诉,在某镇宋庄村湖光苑小区对面,有一栋违章建筑正在建设,建设地点离11万伏高压电线路不足5米,非常危险。后展示教材中的原图:为了安全起见,两条高压线之间的距离有明确的规定。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展示如下的材料:根据《电子设施保护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各级电压导线边线在计算导线最大风偏情况下,距建筑物的水平安全距离如下:1千伏以下为1.0米,1千伏至10千伏为1.5米,35千伏为3.0米,66千伏至110千伏为4.0米,154千伏至220千伏为5.0米,330千伏为6.0米,500千伏为8.5米。另外高压线路距居民建筑的垂直距离需大于3.5米,在大气中,当电势差超过30kV/cm时就会有明显的气体放电现象。而高压线有10kV,110kV等多种。离高压线1m就安全了。
二、学生的合作学习,探讨平行线的性质和间距。
1、找到练习本上的两条平行线,并测量他们之间的距离(3个)。
因为学生对距离的感觉始终是垂直的,因此我先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通过学生测量的结果,即如图1中的三个距离相等,来促进学生学习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和性质。同时可以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观察和统计,了解学生理解的基础,并且在学生的学习中为平行线尖距离的概念、画法和测量奠定基础。
2、教师投影操作,实验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如上图2,把一直角三角板的一边紧靠彝族平行线中的一条,然后进行平移,并引导学生观察刻度的变化,后综合上述1、2,得到平行线的又一个性质:
并解释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
这里主要采用描述性定义的方法,并且突出以下的逻辑关系:因为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点到另一条的距离处处相等,所以只要在其中的一条上任取一点,作另一直线的垂线段,这条出现段的长度就是这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3、课堂练习:
如右图,是立定跳远和跳远的同学的测量示意图,请在图1上表示出某同学立定跳远1.25米的位置;请在图2上表示出该同学跳远正确距离的测量方法。
(本题要求学生进行操作,并在操作这些中体会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为以下在学习平行线间距离的测量和画图打下基础)
三、讲解范例,深入掌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知识。
例1、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测量AB、CD之间,AD、CB之间的距离。
要求:先画出如图的距离(垂线段),然后再进行距离的测量。
例2、已知直线l,把这条直线平移,使经过平移所得的像与直线l的距离为1.5cm,求作直线l平移后所得的像
解题(画图)步骤:①在直线l上任取A,②作AP⊥l,③在AP上截取线段AB=1.5cm,④过点B作直线l1∥l
∴直线l1就是所求的直线。(当然这样的直线可以画两条)。
四、课堂小结梳理,形成知识结构:
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概念;②测量平行线之间的距离;③画平行线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创设已有知识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生长等思路进行教学。而在初中数学的新课程教材的内容中,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数学知识,并设置了一些让学生思考和实践的小栏目,还结合教材内容穿插了一些阅读材料。也正好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基本还算成功。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