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18*3=54分)。
(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在电影《流浪地球》故事设定中,天文学家在寻找地球的新家园时,会在生命宜居带里寻找最 佳位置。“生命宜居带 ”是指恒星周围的一个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下图为天文学家公认的恒 星周围“生命宜居带 ”示意图。下图中横坐标表示行星距离恒星的远近,纵坐标表示恒星质量的大小。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恒星质量越大, 则“生命宜居带”与恒星的距离( )
A.越远 B.越近 C.不变 D.无法判断
2.在图中所示的“生命宜居带” 中, 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温度条件 B.恒星质量 C.行星体积 D.大气成分
(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2023 年 9 月 6 日,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科院研究所在福建首次发现的"奇异福建龙" 化石相关研究成果, 该物种距今约 1.5 亿年到 1.48 亿年。下图为“‘奇异福建龙 ’复原图 ”和“地质年代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3.了解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是( )
A.地貌和岩石 B.生物和化石 C.岩石和矿物 D.地层和化石
4.该物种生存的地质年代属于( )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5.该物种生存年代最繁盛的生物是( )
A.藻类 B.爬行类
C.哺乳类 D.海洋无脊椎动物
(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2021 年 4 月 7 日, 我国用于可燃冰等海底矿产资源勘探的“海牛Ⅱ号 ”钻机系统从南海底部成 功下钻 231 米。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海牛Ⅱ号”下钻到达位置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7.图示地球圈层中( )
A.由内到外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
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
C.软流层位于下地幔的下部
D.地壳厚度陆地大于海洋
(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下图示意某环流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若该环流表示海陆间热力环流,则此时( )
①为白天 ②为夜晚 ③近地面吹海风 ④近地面吹陆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若该环流表示水循环,则图中所示水量最大的环节是( )
A.a B.b C.c D.d
(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下图示意某年 5 月 6 日 14 时(图甲)和 5 月 7 日 2 时(图乙)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单位:hPa)。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在图示时段内, 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
A.北京 B.首尔 C.上海 D.台北
11.从首尔的地面向上升高到 500 米,理论上( )
A.风速减小,风向左偏 B.风速减小,风向右偏
C.风速增大,风向左偏 D.风速增大,风向右偏
(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下图是"南美洲周边海域海水温度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海区海水温度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影响图中海水温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洋流性质 B.降水多少 C.地表径流 D.太阳辐射
(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气候类型的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地中海沿岸地带性植被的叶片坚硬、表面有腊质层, 其主要作用是( )
A.抵御凛烈寒风 B.促进根系生长
C.防止害虫滋生 D.保持体内水分
15.图中洋流对半岛西岸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可使沙漠逼近海岸 B.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C.加快污染物质聚集 D.导致鱼类资源较少
(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截面, 一般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水平层状构造,在野 外可以根据颜色、质地、结构等指标对其进行区分。下图为某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关于丙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矿物质淋失, 颜色较浅
B.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C.质地黏重、紧实, 呈棕色或红棕色
D.腐殖质积累, 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17.若在野外进行土壤剖面调查,应准备的工具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如图为山地灾害过程图,据图可判断( )
A.①区域易发生雨涝灾害 B.②区域受流水侵蚀最强
C.③区域是泥石流物源区 D.④区域经济损失最严重
二、综合题(46 分)。
19.(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从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看,甲河段主要表现为流水的 作用,通常形成的地貌是 。
(2)乙河段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A 岸/B 岸),适合聚落建设的是 (A 岸/B 岸)。
(3)丙处往往形成 地貌,请简要描述其形成过程: 。
(4)从水源、土壤和自然灾害的角度, 分析人们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场所的原因。
20.(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图 1)和大气受热过程简图(图 2),完成下列要求。
(1)图 1 中表示对流层的字母是 ,其空气运动以 为主。
(2)利于高空飞行的是 (填层名),该层气温变化特点是 ,原因是该层中的 吸收大量 。该物质减少会导致南极出现 现象, 地球气温 。
(3)A 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图 2 中的环节 (填图中序号),在晴朗的冬季早晨,A 层大气中 气温会出现逆温现象,这是因为图 2 中环节①③ 。逆温发生时,不容易出现的现象有( )
A.霜冻 B.大气污染 C.暴雨 D.晨雾。
(4)深秋, 我国北方常有寒潮活动,农民燃烧秸秆制造烟雾笼罩大白菜地,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21.(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循环是地球表面最活跃因素之一,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 在其间进行 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图示意我国华北某地区岩石圈部分构造及地表水循环示意图。
(1)图中丙界面的名称是 ,地震波经过该界面时, 波速会明显 (增大/减小)。
(2)关于岩石圈的构成和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双选)
A.由甲和乙两个层次构成
B.位于软流层之上, 主要由岩石组成
C.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
D.与地球各外部圈层之间,界线明确
(3)图中由①②③④环节构成的水循环按发生的空间范围属于 循环, 简要说明该循环对陆地淡水 资源的有利影响。
(4)近年来,该地区毁林开荒,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植被破坏导致当地水循环④、⑤、⑥、⑦四个环节的水量发生变化, 水量变大的环节有 ,水量变小的环节有 。
(5)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水循环对岩石圈的影响。
22.(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 a 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两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 图 b 中①、②示意该小组绘制的两个采样点 0—60cm 土壤剖面。
(1)图a中甲、乙两处对应的土壤剖面分别是图 b 中的 和 (填“①”或者“②” ) ,影响甲、乙两 处土层厚度差异的主要成土因素是 。
(2)东北平原自然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 (填“高于”或者“低于”)华北平原。
(3)冻土是温度下降到 0℃或以下时, 含有水分的土壤呈冻结状态的一种现象。研究小组在该地区研 究发现:其它条件相同的两个地区,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冻土层厚度也相对较大。请从植被的角 度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A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恒星的一生
【解析】【点评】地球生命存在需要有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液态水及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1.图中显示,恒星质量越大,即纵坐标向上,对应的生命宜居带离恒星越远,即横坐标向右移,因此图中恒星质量越大,则“生命宜居带”与恒星的距离越远。
故答案为:A。
2.根据上题的判断可知,图中恒星质量越大,则“生命宜居带”与恒星的距离越远,说明恒星质量越大,放射出的辐射越强,获得适中能量的距离应越远,这样才能保证行星上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A正确;图中显示,无论恒星质量是大还是小,都有对应的生命宜居带,因此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不是恒星质量,B错误;图中没有表明行星体积和大气成分对“生命宜居带”位置的影响,C、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3.D
4.C
5.B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中生代介于古生代与新生代之间。由于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中生代也是板块、气候、生物演化改变极大的时代。在中生代开始时,各大陆连接为一块超大陆-盘古大陆。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南北两片,北部大陆进一步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南部大陆分裂为南美、非洲、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澳洲和南极洲,只有澳洲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中生代的气候非常温暖,对动物的演化产生影响。在中生代末期,已见现代类型生物群的雏形。
3.地球有长达46亿年的历史,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可以通过不同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推测地球的历史。化石是了解地质时期生物进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地层和化石是了解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
故答案为:D。
4.由材料“该物种距今约1.5亿年到1.48亿年。”结合图示地质年代推算应为中生代。
故答案为:C。
5.结合上题可知,该物种生存时期为中生代,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爬行动物繁盛,B正确。藻类繁盛时期为前寒武纪和古生代早期,A错误,哺乳类繁盛时期为新生代,C错误;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是震旦纪(前寒武纪)和寒武纪(古生代早期),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6.A
7.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海牛Ⅱ号”在南海底部成功下钻231米,远远小于洋壳的平均厚度,只能到达的内部圈层为地壳,A正确;读图可知,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软流层位于上地幔,B、C、D错误。
故答案为:A。
7.由图可以看出,地球内部圈层由内向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A错误;岩石圈包括了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和地壳,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BC错误;地壳厚度陆地大于海洋,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8.D
9.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解析】【点评】水循环过程中蒸发的海水只有一部分通过水汽输送这一环节到达陆地。
8.若该环流表示海陆间热力环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读图可知,此时近地面的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即,近地面吹陆风,此时为夜晚,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故答案为:D。
9.若该环流表示水循环,则 a 为海水蒸发,b 为水汽输送,c 为陆地降水,d 为地表径流。水量最大的环节为海水蒸发。
故答案为:A。
【答案】10.A
11.D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①受气压带控制风力小,受风带控制或靠近季风源地风力大;②温差越大,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③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大,如果受山脉阻挡季风,风力小;④若风经过水面或裸地,摩擦力小,风力大。⑤受台风、海陆风或山谷风影响,风力大。
10.A、风向是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北半球向右偏转,读图可知,图甲时北京是东南风,图乙时北京是东北风,A正确;
B、图甲时首尔是西南风,图乙时首尔是西南风,B错误;
C、图甲时上海是东南风,图乙时上海是偏南风,C错误;
D、图甲时台北是东北风,图乙时台北是偏东风,D错误。
故答案为:A。
11.自地面向上一定高度受到地面摩擦力会有所减小,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减小,此时风力会有所增大,AB错误;首尔位于北半球,风向右偏,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2.D
13.D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包括:1. 太阳辐射,太阳是海洋热量的主要来源。阳光直接加热海水,不同纬度的太阳辐射决定了海水温度的基本格局。2. 大气环流,通过改变海水的热量散失,不同的风系统会影响海水温度。3. 洋流系统,洋流将热量在全球海洋之间转移,温暖和冷却海水。如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等。4. 气候变化,气候变暖会导致更多热量存储在海洋,升高海水温度。反之,降温也会冷却海温。5. 深海上升流,将深层冷水带向上层,使表层海水降温。如秘鲁冷水流上升。6. 季节变化,海水温度会随着季节而发生周期性变化。7. 水的盐度与密度,盐度和密度高的水混合会使海水温度降低。8. 人为因素,如核废水排放等也可能对局部海域产生影响。
12.根据图中等温线可知①的海水温度是20℃—25℃,②的海水温度是5℃—10℃,③的海水温度是15℃—20℃,④的海水温度是25℃—30℃,故水温最高的是④点。
故答案为:D。
13.图中等温线大致是东西走向,数值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结合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故影响图中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而地表径流、降水多少和洋流不会使等温线大致呈现东西走向、数值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规律。
故答案为:D。
【答案】14.D
15.B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点评】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温和多雨。
14.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具有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当地植被叶片坚硬、表面有腊质层的特征主要为了抑制蒸腾,保持体内水分,以适应当地夏季高温少雨的环境特征,D正确;该区域冬季温和,不需要抵御凛烈寒风,A错误;叶片坚硬、表面有腊质层并不能促进根系的生长,B错误;叶片坚硬、表面有腊质层对防止害虫滋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其主要作用,C错误。
故答案为:D。
15.图中洋流为加那利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作用,B正确;寒流使沙漠逼近纬度更低的赤道地区,A错误;洋流会加快污染物扩散,C错误;加那利寒流为离岸风形成的上升流,利于海底营养盐类上升至表层,促进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鱼类资源较多,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16.A
17.C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点评】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以及测定火成岩的各种构造要素,矿体的产状等。
16.根据所学知识,森林土壤剖面各圈层依次应为:甲为有机质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B错误;乙为腐殖质层,是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D错误;丙为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A正确;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的为淀积层,C错误。
故答案为:A。
17.在野外进行土壤剖面调查,应准备的实验器材有:铁锹,门塞尔比色卡,土壤坚实度计,10%盐酸溶液,母混合指示剂,白瓷板、玻璃棒、pE标准比色卡,皮尺,剖面刀,铅笔、塑料袋,标签,纸盒,土壤剖面记载表,文件夹。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②错误。
故答案为:C。
18.【答案】D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解析】【分析】①区域地势较高,坡度大,不易发生涝渍;②区域坡度较小,流水侵蚀较弱;③区域在山下地形较平坦,为泥石流输移区,而物源区在泥石流的形成区;而④区域为居民点、公路和农田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故答案为:D。
【点评】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山洪、台风、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雪、风雪、霜冻、暴雨、暴雪、冻雨、大雾、大风、结冰、霾、雾霾、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火山喷发等。
19.【答案】(1)下蚀;V形河谷。
(2)B 岸;B 岸。
(3)三角洲;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4)河流阶地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靠近河流,生产生活水源充足,便于耕作,阶地海拔较高,汛期避免洪水侵袭。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析】【分析】(1)图中看甲河段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较快,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通常形成峡谷地貌或“V”形河谷。
(2)图中乙河段河道弯曲,B为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B位于凸岸,水流流速慢,以沉积作用为主,河道较浅,泥沙沉积较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因此适合聚落建设。
(3)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所以丙处往往形成三角洲。
(4)从水源、土壤和自然灾害的角度分析河流阶地。河流阶地分布有河流沉积物,相对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且距离水源较近,生产生活用水充足,又海拔较高,不易被洪水侵扰,便于居住和耕作。
【点评】常见的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又分为流水侵蚀作用和流水沉积作用,在河流的上游以流水的溯源侵蚀和下切侵蚀为主,常形成V型谷,下游侵蚀作用以侧蚀为主,常形成U型谷。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地表运动物体的方向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在北半球,流水作用表现为右岸侵蚀,左岸堆积;河港一般建在河流的侵蚀岸。
20.【答案】(1)A;对流运动。
(2)平流层;随高度升高而上升;臭氧;紫外线;臭氧层空洞;上升。
(3)②;较弱,地面温度低
(4)增加大气逆辐射,为耕地保温。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大气最接近地面的一层为对流层,图中序号为A。温度下热上冷,空气以对流作用为主。
(2)平流层大气多水平运动,少对流造成的颠簸,利于高空飞行。由于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对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大量吸收升温,使得该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上升。如果平流层臭氧减少,会在两极形成臭氧层空洞,使紫外线更多的照射到地球表面,地球气温上升。
(3)A层对流层大气最接近地面,热量来源于近地面的地面辐射(图中②),晴朗的冬季早晨由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地面温度低,高空温度较高,出现逆温现象。逆温时大气稳定,温度较低,易出现大雾,对流作用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可能造成霜冻,但不会形成暴雨,C对,ABD错,故答案为:C。
(4)烟雾中的尘埃能更好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夜晚的大气逆辐射,为耕地保温,防止霜冻造成农业损失。
【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21.【答案】(1)莫霍界面;增大。
(2)BC。
(3)海陆间循环
(4)④;⑤⑥⑦。
(5)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形成各种流水侵蚀和流水沉积地貌。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解析】【分析】(1)丙上面圈层的的厚度介于10-40千米之间且在最上部,应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通过该界面时波速都增大。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所以还应包含图中丁的顶部,A错误;软流层之上,即就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其主要由岩石组成,B正确;地壳的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因为海洋上部是较深的海水,海底之下的岩石圈厚度小于陆地,C正确;岩石圈与地球各外部圈层之间有明确的界线,D错误。故答案为:BC。
(3)①是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③是发生在陆地的降水,④是地表径流。图中由①②③④环节构成的水循环涵盖了海陆之间,应为海陆间循环;海水通过蒸发变成水汽,通过水汽输送带到陆地上空,然后再通过降雨进入河流湖泊,各种陆地上的地表水再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海洋,使得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4)④为地表径流,⑤是下渗,⑥是地下径流,⑦是植物蒸腾。破坏植被会导致地表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地表径流④增大;地表径流大量流失后下渗⑤和地下径流⑥也会变小,植物的蒸腾作用⑦也减弱。
(5)水循环对岩石圈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流水地貌。降水和流水侵蚀作用塑造了喀斯特地貌、河谷等类型的流水侵蚀地貌,也塑造了冲积扇、三角洲、河漫滩等类型的沉积地貌。
【点评】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22.【答案】(1)“②”;“①”;地形
(2)高于。
(3)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腐殖质厚度较大,阻隔了土壤与空气的接触,冻土的冻结深度较浅,冻土层厚度也较大。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①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缺失淋溶层,乙地为塔头薹草,该植被为湿生草甸植被,腐殖质层和枯枝落叶层较厚,湿生环境土壤水分稳定,流动性差,缺失淋溶层,符合①土壤剖面。与乙处相比,甲处地势较高,土壤水分向下运移显著,有利于淋溶层的形成,符合②土壤剖面图。该地地形起伏较大,导致水分的空间差异较大,植被分异明显,土层厚度差异明显,因此影响甲、乙两处土层厚度差异的主要成土因素是地形。
(2)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华北平原,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北平原纬度高于华北平原,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土壤中有机质存留多,有机质含量高。
(3)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腐殖质厚度较大,阻隔了土壤与空气的接触,温度下降到0℃或以下时,含有水分的土壤呈冻结状态冻土的冻结深度较浅,冻土层厚度也相对较大。
【点评】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同一地貌类型的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1 / 1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18*3=54分)。
(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在电影《流浪地球》故事设定中,天文学家在寻找地球的新家园时,会在生命宜居带里寻找最 佳位置。“生命宜居带 ”是指恒星周围的一个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下图为天文学家公认的恒 星周围“生命宜居带 ”示意图。下图中横坐标表示行星距离恒星的远近,纵坐标表示恒星质量的大小。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恒星质量越大, 则“生命宜居带”与恒星的距离( )
A.越远 B.越近 C.不变 D.无法判断
2.在图中所示的“生命宜居带” 中, 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温度条件 B.恒星质量 C.行星体积 D.大气成分
【答案】1.A
2.A
【知识点】天体及天体系统;恒星的一生
【解析】【点评】地球生命存在需要有适宜的温度、适合呼吸的大气、液态水及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1.图中显示,恒星质量越大,即纵坐标向上,对应的生命宜居带离恒星越远,即横坐标向右移,因此图中恒星质量越大,则“生命宜居带”与恒星的距离越远。
故答案为:A。
2.根据上题的判断可知,图中恒星质量越大,则“生命宜居带”与恒星的距离越远,说明恒星质量越大,放射出的辐射越强,获得适中能量的距离应越远,这样才能保证行星上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A正确;图中显示,无论恒星质量是大还是小,都有对应的生命宜居带,因此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不是恒星质量,B错误;图中没有表明行星体积和大气成分对“生命宜居带”位置的影响,C、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2023 年 9 月 6 日,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科院研究所在福建首次发现的"奇异福建龙" 化石相关研究成果, 该物种距今约 1.5 亿年到 1.48 亿年。下图为“‘奇异福建龙 ’复原图 ”和“地质年代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3.了解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是( )
A.地貌和岩石 B.生物和化石 C.岩石和矿物 D.地层和化石
4.该物种生存的地质年代属于( )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5.该物种生存年代最繁盛的生物是( )
A.藻类 B.爬行类
C.哺乳类 D.海洋无脊椎动物
【答案】3.D
4.C
5.B
【知识点】化石与地层;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
【解析】【点评】中生代介于古生代与新生代之间。由于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中生代也是板块、气候、生物演化改变极大的时代。在中生代开始时,各大陆连接为一块超大陆-盘古大陆。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南北两片,北部大陆进一步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南部大陆分裂为南美、非洲、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澳洲和南极洲,只有澳洲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中生代的气候非常温暖,对动物的演化产生影响。在中生代末期,已见现代类型生物群的雏形。
3.地球有长达46亿年的历史,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可以通过不同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推测地球的历史。化石是了解地质时期生物进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地层和化石是了解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
故答案为:D。
4.由材料“该物种距今约1.5亿年到1.48亿年。”结合图示地质年代推算应为中生代。
故答案为:C。
5.结合上题可知,该物种生存时期为中生代,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时代,爬行动物繁盛,B正确。藻类繁盛时期为前寒武纪和古生代早期,A错误,哺乳类繁盛时期为新生代,C错误;海洋无脊椎动物繁盛是震旦纪(前寒武纪)和寒武纪(古生代早期),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2021 年 4 月 7 日, 我国用于可燃冰等海底矿产资源勘探的“海牛Ⅱ号 ”钻机系统从南海底部成 功下钻 231 米。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海牛Ⅱ号”下钻到达位置位于( )
A.地壳 B.上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7.图示地球圈层中( )
A.由内到外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
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
C.软流层位于下地幔的下部
D.地壳厚度陆地大于海洋
【答案】6.A
7.D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
【解析】【点评】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
6.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海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海牛Ⅱ号”在南海底部成功下钻231米,远远小于洋壳的平均厚度,只能到达的内部圈层为地壳,A正确;读图可知,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内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软流层位于上地幔,B、C、D错误。
故答案为:A。
7.由图可以看出,地球内部圈层由内向外依次是地核、地幔、地壳,A错误;岩石圈包括了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和地壳,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BC错误;地壳厚度陆地大于海洋,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下图示意某环流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若该环流表示海陆间热力环流,则此时( )
①为白天 ②为夜晚 ③近地面吹海风 ④近地面吹陆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若该环流表示水循环,则图中所示水量最大的环节是( )
A.a B.b C.c D.d
【答案】8.D
9.A
【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解析】【点评】水循环过程中蒸发的海水只有一部分通过水汽输送这一环节到达陆地。
8.若该环流表示海陆间热力环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读图可知,此时近地面的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即,近地面吹陆风,此时为夜晚,②④正确,①③错误。
故答案为:D。
9.若该环流表示水循环,则 a 为海水蒸发,b 为水汽输送,c 为陆地降水,d 为地表径流。水量最大的环节为海水蒸发。
故答案为:A。
(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下图示意某年 5 月 6 日 14 时(图甲)和 5 月 7 日 2 时(图乙)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单位:hPa)。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在图示时段内, 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 )
A.北京 B.首尔 C.上海 D.台北
11.从首尔的地面向上升高到 500 米,理论上( )
A.风速减小,风向左偏 B.风速减小,风向右偏
C.风速增大,风向左偏 D.风速增大,风向右偏
【答案】10.A
11.D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①受气压带控制风力小,受风带控制或靠近季风源地风力大;②温差越大,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③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大,如果受山脉阻挡季风,风力小;④若风经过水面或裸地,摩擦力小,风力大。⑤受台风、海陆风或山谷风影响,风力大。
10.A、风向是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北半球向右偏转,读图可知,图甲时北京是东南风,图乙时北京是东北风,A正确;
B、图甲时首尔是西南风,图乙时首尔是西南风,B错误;
C、图甲时上海是东南风,图乙时上海是偏南风,C错误;
D、图甲时台北是东北风,图乙时台北是偏东风,D错误。
故答案为:A。
11.自地面向上一定高度受到地面摩擦力会有所减小,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减小,此时风力会有所增大,AB错误;首尔位于北半球,风向右偏,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下图是"南美洲周边海域海水温度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海区海水温度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影响图中海水温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洋流性质 B.降水多少 C.地表径流 D.太阳辐射
【答案】12.D
13.D
【知识点】等压面、等压线、等温线等分布图的判读
【解析】【点评】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包括:1. 太阳辐射,太阳是海洋热量的主要来源。阳光直接加热海水,不同纬度的太阳辐射决定了海水温度的基本格局。2. 大气环流,通过改变海水的热量散失,不同的风系统会影响海水温度。3. 洋流系统,洋流将热量在全球海洋之间转移,温暖和冷却海水。如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等。4. 气候变化,气候变暖会导致更多热量存储在海洋,升高海水温度。反之,降温也会冷却海温。5. 深海上升流,将深层冷水带向上层,使表层海水降温。如秘鲁冷水流上升。6. 季节变化,海水温度会随着季节而发生周期性变化。7. 水的盐度与密度,盐度和密度高的水混合会使海水温度降低。8. 人为因素,如核废水排放等也可能对局部海域产生影响。
12.根据图中等温线可知①的海水温度是20℃—25℃,②的海水温度是5℃—10℃,③的海水温度是15℃—20℃,④的海水温度是25℃—30℃,故水温最高的是④点。
故答案为:D。
13.图中等温线大致是东西走向,数值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结合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故影响图中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而地表径流、降水多少和洋流不会使等温线大致呈现东西走向、数值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规律。
故答案为:D。
(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气候类型的分布,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地中海沿岸地带性植被的叶片坚硬、表面有腊质层, 其主要作用是( )
A.抵御凛烈寒风 B.促进根系生长
C.防止害虫滋生 D.保持体内水分
15.图中洋流对半岛西岸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可使沙漠逼近海岸 B.起到降温减湿作用
C.加快污染物质聚集 D.导致鱼类资源较少
【答案】14.D
15.B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点评】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盛行西风控制,温和多雨。
14.地中海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具有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特征,当地植被叶片坚硬、表面有腊质层的特征主要为了抑制蒸腾,保持体内水分,以适应当地夏季高温少雨的环境特征,D正确;该区域冬季温和,不需要抵御凛烈寒风,A错误;叶片坚硬、表面有腊质层并不能促进根系的生长,B错误;叶片坚硬、表面有腊质层对防止害虫滋生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其主要作用,C错误。
故答案为:D。
15.图中洋流为加那利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作用,B正确;寒流使沙漠逼近纬度更低的赤道地区,A错误;洋流会加快污染物扩散,C错误;加那利寒流为离岸风形成的上升流,利于海底营养盐类上升至表层,促进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鱼类资源较多,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截面, 一般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水平层状构造,在野 外可以根据颜色、质地、结构等指标对其进行区分。下图为某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关于丙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矿物质淋失, 颜色较浅
B.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C.质地黏重、紧实, 呈棕色或红棕色
D.腐殖质积累, 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17.若在野外进行土壤剖面调查,应准备的工具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6.A
17.C
【知识点】认识土壤
【解析】【点评】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以及测定火成岩的各种构造要素,矿体的产状等。
16.根据所学知识,森林土壤剖面各圈层依次应为:甲为有机质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B错误;乙为腐殖质层,是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D错误;丙为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A正确;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的为淀积层,C错误。
故答案为:A。
17.在野外进行土壤剖面调查,应准备的实验器材有:铁锹,门塞尔比色卡,土壤坚实度计,10%盐酸溶液,母混合指示剂,白瓷板、玻璃棒、pE标准比色卡,皮尺,剖面刀,铅笔、塑料袋,标签,纸盒,土壤剖面记载表,文件夹。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②错误。
故答案为:C。
18.(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如图为山地灾害过程图,据图可判断( )
A.①区域易发生雨涝灾害 B.②区域受流水侵蚀最强
C.③区域是泥石流物源区 D.④区域经济损失最严重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解析】【分析】①区域地势较高,坡度大,不易发生涝渍;②区域坡度较小,流水侵蚀较弱;③区域在山下地形较平坦,为泥石流输移区,而物源区在泥石流的形成区;而④区域为居民点、公路和农田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
故答案为:D。
【点评】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高温、低温、寒潮、洪涝、山洪、台风、龙卷风、火焰龙卷风、冰雪、风雪、霜冻、暴雨、暴雪、冻雨、大雾、大风、结冰、霾、雾霾、地震、海啸、滑坡、泥石流、浮尘、扬沙、沙尘暴、雷电、雷暴、球状闪电、火山喷发等。
二、综合题(46 分)。
19.(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从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看,甲河段主要表现为流水的 作用,通常形成的地貌是 。
(2)乙河段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A 岸/B 岸),适合聚落建设的是 (A 岸/B 岸)。
(3)丙处往往形成 地貌,请简要描述其形成过程: 。
(4)从水源、土壤和自然灾害的角度, 分析人们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场所的原因。
【答案】(1)下蚀;V形河谷。
(2)B 岸;B 岸。
(3)三角洲;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4)河流阶地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靠近河流,生产生活水源充足,便于耕作,阶地海拔较高,汛期避免洪水侵袭。
【知识点】河流地貌;外力作用;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解析】【分析】(1)图中看甲河段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落差大,河流流速较快,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通常形成峡谷地貌或“V”形河谷。
(2)图中乙河段河道弯曲,B为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B位于凸岸,水流流速慢,以沉积作用为主,河道较浅,泥沙沉积较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因此适合聚落建设。
(3)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所以丙处往往形成三角洲。
(4)从水源、土壤和自然灾害的角度分析河流阶地。河流阶地分布有河流沉积物,相对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且距离水源较近,生产生活用水充足,又海拔较高,不易被洪水侵扰,便于居住和耕作。
【点评】常见的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又分为流水侵蚀作用和流水沉积作用,在河流的上游以流水的溯源侵蚀和下切侵蚀为主,常形成V型谷,下游侵蚀作用以侧蚀为主,常形成U型谷。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地表运动物体的方向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在北半球,流水作用表现为右岸侵蚀,左岸堆积;河港一般建在河流的侵蚀岸。
20.(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图 1)和大气受热过程简图(图 2),完成下列要求。
(1)图 1 中表示对流层的字母是 ,其空气运动以 为主。
(2)利于高空飞行的是 (填层名),该层气温变化特点是 ,原因是该层中的 吸收大量 。该物质减少会导致南极出现 现象, 地球气温 。
(3)A 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图 2 中的环节 (填图中序号),在晴朗的冬季早晨,A 层大气中 气温会出现逆温现象,这是因为图 2 中环节①③ 。逆温发生时,不容易出现的现象有( )
A.霜冻 B.大气污染 C.暴雨 D.晨雾。
(4)深秋, 我国北方常有寒潮活动,农民燃烧秸秆制造烟雾笼罩大白菜地,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案】(1)A;对流运动。
(2)平流层;随高度升高而上升;臭氧;紫外线;臭氧层空洞;上升。
(3)②;较弱,地面温度低
(4)增加大气逆辐射,为耕地保温。
【知识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解析】【分析】(1)大气最接近地面的一层为对流层,图中序号为A。温度下热上冷,空气以对流作用为主。
(2)平流层大气多水平运动,少对流造成的颠簸,利于高空飞行。由于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对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大量吸收升温,使得该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上升。如果平流层臭氧减少,会在两极形成臭氧层空洞,使紫外线更多的照射到地球表面,地球气温上升。
(3)A层对流层大气最接近地面,热量来源于近地面的地面辐射(图中②),晴朗的冬季早晨由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地面温度低,高空温度较高,出现逆温现象。逆温时大气稳定,温度较低,易出现大雾,对流作用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可能造成霜冻,但不会形成暴雨,C对,ABD错,故答案为:C。
(4)烟雾中的尘埃能更好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夜晚的大气逆辐射,为耕地保温,防止霜冻造成农业损失。
【点评】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21.(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循环是地球表面最活跃因素之一,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 在其间进行 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图示意我国华北某地区岩石圈部分构造及地表水循环示意图。
(1)图中丙界面的名称是 ,地震波经过该界面时, 波速会明显 (增大/减小)。
(2)关于岩石圈的构成和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双选)
A.由甲和乙两个层次构成
B.位于软流层之上, 主要由岩石组成
C.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
D.与地球各外部圈层之间,界线明确
(3)图中由①②③④环节构成的水循环按发生的空间范围属于 循环, 简要说明该循环对陆地淡水 资源的有利影响。
(4)近年来,该地区毁林开荒,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植被破坏导致当地水循环④、⑤、⑥、⑦四个环节的水量发生变化, 水量变大的环节有 ,水量变小的环节有 。
(5)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水循环对岩石圈的影响。
【答案】(1)莫霍界面;增大。
(2)BC。
(3)海陆间循环
(4)④;⑤⑥⑦。
(5)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形成各种流水侵蚀和流水沉积地貌。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解析】【分析】(1)丙上面圈层的的厚度介于10-40千米之间且在最上部,应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通过该界面时波速都增大。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所以还应包含图中丁的顶部,A错误;软流层之上,即就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其主要由岩石组成,B正确;地壳的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因为海洋上部是较深的海水,海底之下的岩石圈厚度小于陆地,C正确;岩石圈与地球各外部圈层之间有明确的界线,D错误。故答案为:BC。
(3)①是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③是发生在陆地的降水,④是地表径流。图中由①②③④环节构成的水循环涵盖了海陆之间,应为海陆间循环;海水通过蒸发变成水汽,通过水汽输送带到陆地上空,然后再通过降雨进入河流湖泊,各种陆地上的地表水再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海洋,使得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4)④为地表径流,⑤是下渗,⑥是地下径流,⑦是植物蒸腾。破坏植被会导致地表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地表径流④增大;地表径流大量流失后下渗⑤和地下径流⑥也会变小,植物的蒸腾作用⑦也减弱。
(5)水循环对岩石圈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流水地貌。降水和流水侵蚀作用塑造了喀斯特地貌、河谷等类型的流水侵蚀地貌,也塑造了冲积扇、三角洲、河漫滩等类型的沉积地貌。
【点评】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主要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
22.(2023高一上·丰城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 a 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两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 图 b 中①、②示意该小组绘制的两个采样点 0—60cm 土壤剖面。
(1)图a中甲、乙两处对应的土壤剖面分别是图 b 中的 和 (填“①”或者“②” ) ,影响甲、乙两 处土层厚度差异的主要成土因素是 。
(2)东北平原自然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 (填“高于”或者“低于”)华北平原。
(3)冻土是温度下降到 0℃或以下时, 含有水分的土壤呈冻结状态的一种现象。研究小组在该地区研 究发现:其它条件相同的两个地区,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冻土层厚度也相对较大。请从植被的角 度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1)“②”;“①”;地形
(2)高于。
(3)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腐殖质厚度较大,阻隔了土壤与空气的接触,冻土的冻结深度较浅,冻土层厚度也较大。
【知识点】认识土壤;成土因素
【解析】【分析】(1)①土壤剖面枯枝落叶层和腐殖质层较厚,缺失淋溶层,乙地为塔头薹草,该植被为湿生草甸植被,腐殖质层和枯枝落叶层较厚,湿生环境土壤水分稳定,流动性差,缺失淋溶层,符合①土壤剖面。与乙处相比,甲处地势较高,土壤水分向下运移显著,有利于淋溶层的形成,符合②土壤剖面图。该地地形起伏较大,导致水分的空间差异较大,植被分异明显,土层厚度差异明显,因此影响甲、乙两处土层厚度差异的主要成土因素是地形。
(2)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华北平原,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北平原纬度高于华北平原,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土壤中有机质存留多,有机质含量高。
(3)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地区,腐殖质厚度较大,阻隔了土壤与空气的接触,温度下降到0℃或以下时,含有水分的土壤呈冻结状态冻土的冻结深度较浅,冻土层厚度也相对较大。
【点评】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气候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同一地貌类型的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