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八县市初三下学期语文开学检测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亲爱的同学,伴随着考试的开始,你又走到了一个新的人生驿站。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要提醒自己: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愿你放松心情,放飞思维,充分发挥,争取交一份圆满的答卷。
一、卷面(5分)
二、积累与运用(53分)
你和朋友小新决定研学山东,品味齐鲁。小新查阅资料后,做了下面的笔记与你分享。
齐鲁大地,人文荟萃。五岳之首泰山在这里bá地而起,中华母亲河黄河在这里奔涌入海,儒家创始人孔子在这里修书讲学——①齐鲁大地zuò拥“一山一水一圣人。②”天下泉城、千年运河、齐国故都、牡丹之乡等……③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不胜枚举。礼仪之乡是她恒久的名片,富强文明是她不变的追求!
齐鲁文化,底蕴深厚,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动人心魄的革命历史文化、催人奋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孕育了当代山东文化的独特气质。无论是博大精深的孔孟思想、④还是驶向深蓝的开放意识,都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应弘扬和传承齐鲁文化,使它展览出永恒的魅力。
1.小新有两个字暂用拼音代替,两个加点字不确定读音,请你帮小新选出正确的一项( )(3分)
A.拨 坐 zài dìng B.拔 坐zài diàn C.拨 座zǎi diàn D.拔 座 zǎi dìng
2.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四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处是( )(3分)
A.① B.② C.③ D.④
3.第二段中的画线句有两处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
现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应弘扬和传承齐鲁文化,使它展览出永恒的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学途中,小新记录了自己的见闻感受,其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曲阜:孔子故里,儒家圣地。游“三孔”,诵《论语》,感受到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孔子被尊为“至圣”,当之无愧。
B.泰安: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风景壮丽,文化深厚。望日出东方,群峰生辉,顿感豪情满怀;赏石刻题字,道劲刚健,令人叹为观止。
C.济南:趵突泉边,访李清照纪念堂;大明湖畔,谒辛稼轩纪念祠。两位宋代词人的很多作品都饱含真挚的家国情怀,可谓大相径庭。
D.青岛:绿树掩红瓦,碧浪舞白鸥。这座家喻户晓的现代化大都市,承办过许多大型国际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山东与世界的交流。
5.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种类多样,如春联、寿联、名胜古迹联等。
B.古人常用“加冠”“而立”“不惑”“耳顺”“耄”等词语表示不同的年龄。
C.赠序有别于书序,它作为临别赠言,在赠人以言的同时,也可抒发作者的情志。
D.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林立。张仪是道家代表人物。
6.有关下面文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宝贵资源。森林调节着自然界的空气和水循环,具有固碳释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等多重功能,同时也在保护人类健康、改善人居环境、提供资源和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社会不仅受益于森林,而且高度依赖于森林。
A.“地球之肺”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肺”字是左右结构,第五笔的笔画是横。
C.“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这4个短语结构类型相同。
D.“人类社会不仅受益于森林,而且高度依赖于森林。”这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7.依次在横线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园观景,如看中国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①这就是景物组合形成不同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
②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
③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
④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
A. ①③②④ B. ①④②③ C. ④②③① D. ④②①③
8.下面文段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滨州依河傍海,古有“渤海雄邦”之称。(A)这里有126公里海岸线,94公里黄河穿城而过,渤海与黄河不仅造就了滨州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也传承着滨州人重情重义的血脉基因。(B)滨州是一座底蕴丰厚的文化之城,是黄河文化、孙子文化、孝文化发祥地。梁邹范公传“忧乐”精神,惠民孙武著兵学圣典,博兴董永立仁孝典范。(C)滨州是一座风姿绰约的魅力之城,这里既有浪漫水乡的灵动和雅致,又有人间福地的秀美和神韵。沿黄生态风光绮丽,湿地公园秀美怡人。(D)黄河文化、孙子文化、孝文化,这些已经成为滨州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强大动力。
A. A B. B C. C D. D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3分)
材料一:
①到晚,又扶太公坐起来吃了晚饭。坐一会,服侍太公睡下,盖好了被,他便把省里带来的一个大铁灯盏装满了油,坐在太公旁边,拿出文章来念。太公睡不着,夜里要吐痰、吃茶,一直到四更鼓,他就读到四更鼓。太公叫一声,就在跟前。太公夜里要出恭,从前没人服侍,就要忍到天亮,今番有儿子在旁伺候,夜里要出就出,晚饭也放心多吃几口。匡超人每夜四鼓才睡,只睡一个更头,便要起来杀猪,磨豆腐。
材料二:
①他叫一声:“不好了!”忙开出去看,原来是本村失火。一家人一齐跑出来说道:“不好了!快些搬!”他哥睡得梦梦铣铳,扒了起来,只顾得他一副上集的担子。担子里面的东西又零碎,挝着了这一件,掉了那一件。那糖和泥人,断的断了,碎的碎了,弄了一身臭汗,才一总捧起来朝外跑。那火头已是望见有丈把高,一个一个的火团子往天井里滚。嫂子抢了一包被褥、衣裳、鞋脚抱着,哭哭啼啼,反往后走。老奶奶吓得两脚软了,一步也挪不动。那火光照耀得四处通红,两边喊声大振。
②匡超人想,别的都不打紧,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又飞跑进来,一把拉了嫂子,指与他门外走;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才得出门,那时火已到门口,几乎没有出路。匡超人道:“好了!父母都教出来了!”且在空地下把太公放了睡下,用被盖好。母亲和嫂子坐在跟前。再寻他哥时,已不知吓得躲在哪里去了。
材料三:
①次晚,遣一个老成管家来到书房里,向匡超人说道:“家老爷拜上匡爷。因昨日谈及匡爷还不曾恭喜娶过夫人,家老爷有一外甥女,是家老爷夫人自小抚养大的,今年十九岁,才貌出众,现在署中,家老爷意欲招匡爷为甥娇。所以着小的来向匡爷叩喜。”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赞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
材料四:
①匡超人说了姓名。冯琢庵道:“先生是浙江选家。尊选有好几部,弟都是见过的。”匡超人道:“我的文名也够了。弟选的文章,每一回出,书店定要卖掉一万部,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直的客人,都争着买,只愁买不到手。还有个绌稿是前年刻的,而今已经器刻过三副板。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前没人服侍,就要忍到天亮,今番有儿子在旁饲候……
B. 那火光照耀得四处通红,两边喊声大振。
C. 今年十九岁,才貌出众,现在署中,家老爷意欲招爷为甥婿。
D. 还有个绌稿是前年刻的,而今已经番刻过三副板。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通过夜读侍父、杀猪磨豆,塑造了匡超人刻苦努力、勤俭持家的形象。
B. 材料二写出了匡超人及家人失火时张皇失措的样子。
C. 材料三通过招甥婿这件事,突出表现了匡超人德才兼备的一面。
D. 材料四中作者借匡超人的一番言辞,讽刺了其浮夸和浅陋。
(3)下列事件中全跟匡超人有关的一项是( )(3分)
①文瀚楼马二先生指教 ②庄南头夜读文章 ③贡院以头撞号板
④胡屠户壮胆打贤婿 ⑤西湖于公祠分韵赋诗 ⑥借云片糕闹船家
⑦与人合谋绍兴替考 ⑧拒监里会潘三 ⑨清凉山夫妇共游
A. ①③⑤⑥ B. ①②⑦⑧ C. ②④⑤⑨ D. ⑥⑦⑧⑨
(4)面对挫折和不幸,有人深陷泥潭,屈服变质;有人愈挫愈勇,百炼成钢。请结合你的读书体会,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分析说明。(4分)
匡超人 孙悟空 祥子 保尔·柯察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壮游梁山,品读《水浒传》。(7分)
(1)登山途中,你和小新看见一个手持板斧、怒目圆睁的人物雕像(图1)。这个人物的名字是_________,他的绰号是____________,“风雪山神庙”“大闹清风寨”“江州劫法场”“登州大劫牢”四个故事情节中与这个人物在关的是______________。(3分)
图1
(2)忠义堂前,你们和一位年龄相仿的游客交流读书体会。
游客:《水浒传》记述了许多英雄好汉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故事。我认为,武松“醉打蒋门神”最能体现“豪侠仗义”。
小新:我觉得,武松“醉打蒋门神”算不上“豪侠仗义”,鲁达“拳打镇关西”才能真正体现“豪侠仗义”。
你赞成谁的观点?请结合故事情节阐述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默写(10分)
_____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雎》中运用比兴手法且统领全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__。
《石壕吏》中写老妇自诉,意在唤起差役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唇焦口燥呼不得,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三、阅读与鉴赏(42分)
阅读诗歌,完成11-12题。(6分)
定风波·幕春漫兴①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作者闲居带湖之作。
12. 下列句中加点词与词中“插花”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玉米地里还插花着种豆子。
B. 醉中插花归,花重压折轴。(苏轼《答王巩》)
C. 邳州插花做鞋技艺享誉全国,游客们对这些绣花鞋赞不绝口,争相购买。
D. 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过二种三种,高低疏密,如画苑布置方妙。(袁宏道《瓶史》)
13.对这首词的情感,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落寞失望,一种是心怀希望。请结合“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16分)
传承诗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郦波
①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为今人留下无数名篇,造就无比灿烂的中华诗歌文化。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都熟读“春眠不觉晓”,能诵“床前明月光”,会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词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心灵以美的熏陶,给生命以丰厚的馈赠,给人生以深沉的激励。试想如果没有李白、孟浩然、王之涣、杜甫、苏轼、辛弃疾、李清照……黄鹤楼上、晴川阁下该少却多少韵味,鹳雀楼头、赏心亭中又何来千古回响?诗歌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②古典诗词生命力强,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近10年来,除了从事古诗词教学和研究,我还参加多个电视文化节目的录制。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每每需要为观众解读华夏文明的某个特质时,总是可以借助诗词做出迅速而贴切的传达,同时还富有审美意蕴。【甲】不仅如此,我还发现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在互联网广泛普及、传播更加大众化的今天,诗词节目成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共同话题,推动文化的代际传承,为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温暖的文化力量。诗词还能转化成前行的力量,这也是伟大诗篇流传至今的原因。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登上央视舞台的普通农家女子白茹云。她家境平平又身患疾病,却不抱怨不沮丧。她最喜欢苏轼的名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人们的帮助下,带着这份洒脱和豁达,白茹云在田野里劳作,在家务中忙碌,过着充实又诗意的生活,成为乐观坚强的平凡英雄。
③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乙】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诗言志的传统一以贯之,诗歌也由此得到升华,成为传达理想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我们的先贤,那些伟大的灵魂,他们经历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也能够凭借诗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实现对生命价值的内在超越。现代人也可以借中华诗词,对薪火相传的价值与信仰做出坚定而有诗意的表达。民族危难时,抗日志士慨叹“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改革开放中,先行者“弄潮儿向涛头立”。抗疫过程中,不论是支援物资上大写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还是医护工作者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都有唤起抗疫决心的无穷力量。在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用中华优秀诗词涵养民族文化气质十分必要。健康的文化生态会推动社会良性发展,精神层面的和谐共振也会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进而不断涵养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有了更为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④古典诗词创新发展,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诗词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它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宝贵资源。【丙】诗词有助于唤醒和发展青少年的母语感知能力,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育加大了诗词教学力度。我们应抓住契机,充分呈现诗词之美,通过及时有效的正向反馈,让广大青少年真正爱上诗词,由此获得心灵的滋养、良知的启迪、创造力的激发,延续好中华文脉。大众媒介为传播诗词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比如《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诗意中国》等文化节目,激发了诗词文化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手从节目中脱颖而出,在同龄人中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热爱诗词在当代青少年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为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在文化艺术领域,诗词文化转化创新大有可为。通过一声声诵读,唤醒情感记忆;通过美食、服饰和建筑设计,再造诗词意境;通过一部部专题片,在影像中重温经典;通过一本本图书,传承文明薪火。纪录片《跟着唐诗去旅行》挖掘文旅深度融合的可能;在影视剧中,越来越多的诗词文化元素被引入,丰富着艺术创作的文化质地。
⑤腹有诗书气自华。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诗词荡涤灵魂、滋养精神。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生命的不同时刻,诗词都可以成为温暖人心、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我们相信,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无比丰富的中华诗词文化一定能焕发更加璀璨的光彩,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陪伴我们诗意地栖居在神州大地。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语句放在文中【甲】【乙】【丙】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4分)
《中国诗词大会》曾经以“花开四季”为主题,用一季10集的体量,展现我们“时间延续文明”的独特气质。小到描绘四季时序变化、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的细密嬗递,大到回望历史的更迭起伏,总有海量的经典诗词供今人撷取挥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2题(20分)
唱歌的麦田
蒋建伟
①泥土是一件陶罐,万物生灵装进去,倒出来,装进去,再倒出来,变成一个个奔跑在平原的野孩子。
②世界可以那么小,一粒粮食那么小,“啪”,打开了。
③你轻轻地躺在一道沟堰上,满脸贪婪,眼儿微闭,呼吸着绿波波的空气。你不知道的,小麦这时候偷偷钻出地面,一个又一个娉娉婷婷的少女走过来,一个又一个头顶散着热气的小伙子走过来,“唑唑,唑唑”,他们穿着绿油油的衣裳,芝麻粒儿大小。麦苗婉转飞翔,小麦们开口唱歌,像极了地平线上跳舞的那么多、那么多快乐的霜花。
④歌声好像我们家的白云一样,朝天上随便吹一口气,白云立马飒下来,好一场大雪啊。白墩墩的大雪,急慌慌地走着,像棉花做成的被子,暖和,盖在麦苗身上,什么都看不见了。雪花飘在土粒子上,一朵托举着一朵,最下面的那朵融化了,土粒子湿了,缓慢地冻上了,随着雪花的不断增加,不断融化、冰冻,一骨碌,骨碌出老远。土粒子在不断发胖,小小的,圆圆的,冰丝丝的,玲珑通透,好像装了满满一副跳棋盘里的玻璃球,一踢,蹦蹦跳跳着你追我赶地乱跑,也不知道它们要跑到哪里。雪继续下,一直下,把所有的所有都覆盖了,看不见别的色彩,只剩下了白。天地我一白。小风一刮,弥漫了雪雾的白色旋起,倾斜着向上飘,几番盘旋,那冒着甜兮兮的冰气,炊烟一般散了,在半空中停顿了几秒,末了,消逝得无影无踪。
⑤二三月间,一位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站在麦田边,她要唱歌!她的歌词,只有一个“啊”字,可是,调儿唱出来了,味儿却散发着土腥气。到后半夜,小风停了,满屋子的热气一下子圈住了。麦苗们横出了被窝,长长伸了一个懒腰,“憋死了!”就势做了个驴打滚。这田野,变成了一块一块的,一道白,一道绿,横横竖竖,深深浅浅,发展到后来,白皑皑的变成了绿油油的。
⑥小麦们进入了变声期。它们,脸蛋上开满了一朵花,挺胸,收起气,脚尖翘起,小手伸展开来,随着3/4拍子、4/4拍子放声歌唱,婉转悠扬,两脚不动,但其余的部位都在唱歌,都在跳舞,天箱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普照麦地。你忧惚看见,一开始,天地间,空气中,好像有一根头发丝儿,从它们的口腔、鼻腔、胸腔和腹腔出发,越来越长,越来越粗,上接白云深处,闪电般击中了你。有的唱啊,“一万个爹来,一万个娘,喊熟了大片大片的好麦浪”,你肯定是躺在麦田里了。有的唱啊,“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你呢,也就打开了一幅工笔画;夜色中,你的数学老师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为什么是演唱呢?小麦们长高,开始拔节了,抽穗了,开花了,授粉了,小麦的歌声里,可以听出男人的爽朗、女人的婀娜,也可以听出花开的波海声、灌浆的大潮声,南风北上,“哗——哗哗”“哗——哗哗”,如此反复,连续。
⑦麦子是被布谷鸟叫黄的,是被麦黄风刮黄的,是被毒太阳看黄的,是被平原上的男女老少喊黄的。黄,是金黄色,黄金一样的金属色。哪怕看上一眼,你就是贵族了。这麦浪,大海一样起伏,歌声从天而降,似逸远,那,是男低音、女低音?太低了,低得不能再低,“哗哗”“哗”“哗哗哗”“啦啦,啦啦——啦”……天门打开,春夏秋冬都进来了,红红火火都进来了,爱情都进来了,酸甜苦辣都进来了听啊,这是麦子在唱歌!
⑧无边无际的麦田里,镰刀一挥,天地一晃,机器轰鸣,割麦抢场,它们的歌声,和着小麦的歌声、田野里沸腾的人欢马叫声、打麦场上香气弥漫的晒麦子声,一年一年歌唱着中国农民的丰收。麦子装茓子(xué zi,做囤用的狭长的粗席子)那一天,我看见你______开一个麻袋口,______了一把麦子,你______在一边,轻______麦子,“嗑嘣,嗑嘣”几声,嘴角,挂着一股一股奶白色的汁液,真香啊!
⑨餐桌上,多少年多少天了,我陶醉于每一顿饭的面食:一碗面条,一碗饺子,一碗“糊涂”,一个白面馍,一盒稀饭,几根油条。这些热腾腾、香喷喷的麦香啊,总让我闻到流口水,想象到香气弥漫的那片田野、那块麦地。这一碗面那一个馍,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垄麦子吧?何止是闻哪,我还会去听。听小东西里这么多氤氲升腾的麦香,到底是哪一缕,隐藏了小麦奔放的歌声?
⑩它们,就是遍地金子,就是小麦。
18.请概括相应的段落内容。(4分)
②③萌发出苗→④______________→⑤越冬返青→⑥拔节抽穗→_______________→灌浆→⑦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⑨享用面食
19.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以第③段为例,完成下面表格。(7分)
角度 示例 表达效果
比喻、拟人、反复 小麦们开口唱歌,像极了地平线上跳舞的那么多、那么多快乐的霜花。 ①______ (3分)
②(2分) 绿泼泼 娉娉婷婷 描绘了小麦萌芽的情态,富有动感,更具感染力。
拟声词 ③(2分) 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小麦萌芽时的生机、活力。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_
20.根据语境,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2分)
我看见______你开一个麻袋口,______了一把麦子,你______在一边,轻______麦子,“嗑嘣,嗑嘣”几声,嘴角,挂着一股一股奶白色的汁液,真香啊!
A. 解 抓 蹲 咬 B. 解 拿 蹲 吃
C. 打 抓 站 咬 D. 打 拿 站 吃
21. “歌声”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结合下面材料,谈谈本文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3分)
材料:作者蒋建伟是一位来自中原大地的乡土作家。他扎根土地,伏下身子,回到原初,倾听大地母亲的声音。对于田园,对于故乡,对于大地,对于这一切之上发生的悲欢与情爱,都深情地歌唱与赞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聊城八县市初三下学期语文开学检测
1.B 2.A 3.“弘扬”与“传承”调换位置,“展览”改为“展现”。
4.C 5.D 6.C 7.C 8.D
9.(1)C (2) D (3) B
(4)示例:匡超人,原本是一个勤勉、善良、孝顺的人。后遇到一班假名士,又结识了黑势力潘三。在这个污浊社会中,他变得寡情薄义、虚伪狡诈。
10.(1)李逵 黑旋风 江州劫法场 (2)示例一:我赞成游客的观点,施恩的酒店被恶霸蒋门神霸占,武松痛打蒋门神,帮助施恩夺回酒店,这是仗义之举。示例二:我赞成小新的观点,金氏父女被恶霸镇关西欺侮,鲁达在倾听完金氏父女的控诉后,主动向金氏父女赠送银两,亲自保护他们逃离虎口。之后才来到镇关西的肉铺前激怒郑屠,让其对自己动手,最终为民除害表现出鲁达豪侠仗义的品质。(意思接近既可)
11.略
(一)12. B
13.示例一:我同意第一种说法。日暮萧瑟之景,燕子归去,青春不再,更让人感到老去的凄凉,国事日衰,让他心生落寞失望之情。
示例二:我同意第二种说法。日薄西山萧瑟之景,燕子的一声呢喃,带来了春的希望,暗示词人虽免官闲居,但报国之心犹在,希望被再次重用。
(二)14. 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或者:传承诗词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15. 举例论证,以《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激发诗词文化热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大众媒介为传播诗词文化提供了有效助力”的观点。
16. 首先由中国是诗的国度引出论点“传承好诗词文化,对安顿个体心灵、涵养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后用“古典诗词生命力强,至今仍是温暖人、鼓舞人的文化力量”“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古典诗词创新发展,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中华诗词文化能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从而深化中心论点。
17. 乙 材料写出了诗词内容包括四季、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及历史的更迭起伏,表现了诗词内涵的丰富,与乙所处段落的分论点“古典诗词内涵丰富,承载着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相符,所以放乙处合适。
(三)18. ①. 瑞雪覆苗 ②. 开花授粉 ③. 麦黄成熟 ④. 割麦抢场
19. ①.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麦蓬勃生长的情状,突出了小麦的广袤之美,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②. 叠音词 ③. 咝咝,咝咝
20. A
21. 全文围绕小麦不同时期的“歌声”来写,是文章的线索;点明主旨,作者借用歌声,赞美了小麦,表达了对土地和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构思新颖,视角别致,感染力强。
22. 好的作品总是扎根于生活,忠实生活,描写生活,故能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使作品与生活建立起密切联系,深深地打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