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初测试
初三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史料实证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下列同学们根据史实归纳出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①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略由商品入侵转变为资本入侵
③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吴玉章在《辛亥革命亲历记》中提到:“辛亥革命的胜利,也使五四运动不可避免。因为人民在经过了这样一次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后,精神上和思想上获得了相当大的解放……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的革命理论。”以上材料论述的是( )
A.辛亥革命的背景 B.辛亥革命的经过 C.辛亥革命的特点 D.辛亥革命的影响
3.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有某一历史事件:它宣传了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你认为该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4. “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的合作,发动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最能体现材料中“合作”的重大事件是
A.护国战争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二次革命
5. 学者张益民认为,1927年的挫折,迫使中共领导人重新探讨社会改造的根本道路,中共对中国及其革命道路才有了真正的认识。在这一认识下中共领导人行动方向的发生了转变,下列各项转变中符合这一时间的是
A.从依靠农民到依靠工人 B.从乡村到城市
C.从反蒋革命到联蒋抗日 D.从城市到乡村
6.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这次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确立了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制度。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
7.“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中国革命的新任务而在西北会师,这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材料评述的是( )
A.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B.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
C.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 D.刘邓大军的千里跃进
8.1936年,范文澜在书中曾写道:“每当外力入侵中国的时候,总有许多忠臣义士,用各种方式参加民族间悲壮的斗争……他们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证民族的生存。”范文澜发表上述言论的目的是
A.呼吁民众弘扬民主精神 B.强调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C.督促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唤起民众抵御外来侵略的爱国心
9.武汉是一座承载了苦难与辉煌的光荣的城市,在这里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B.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C.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D.取得了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的最大胜仗
10.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对报社的编辑们说:“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这反映了国民党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真实目的在于
A.和平建国 B.“假和平,真内战” C.共商国是 D.结束内战
11.陈旭麓先生书中写道“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但风吹雨打之下却浸泡了千家万户。”下列哪些变化属于被“浸泡”后产生的( )
①穿西装 ②行跪拜礼 ③剪发辫 ④废缠足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2.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权利法案》 C.《人权宣言》 D.《法典》
13.学者陈乐民说:“我认为它(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没有修饰过的民主,带有相当大的本能性:群众说了算。”这种民主政治根植于古希腊
A.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文明交融 B.小国寡民特色凸显的政治土壤
C.法律体系非常完备的法治环境 D.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情现状
14.“西欧某庄园法庭规定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土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上述材料要表达的观点是
A.西欧庄主可以肆意收取罚金 B.罚金是惩罚违法者的一种重要手段
C.庄园法庭维护了佃户的利益 D.庄园法庭维护庄园公共准则
15.下列各项与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无关的是
A.选拔官吏的需要 B.教师行会的出现 C.国王与教皇的支持 D.城市的自由和自治
16.《全球通史》指出:“控制奴隶贸易的,16世纪时是葡萄牙,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是荷兰,18世纪时则是英国。”这反映了欧洲殖民活动
A.与工业革命发展同步 B.以综合国力作为基础
C.拥有稳定的殖民秩序 D.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17.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
A.来克星顿枪声 B.萨拉托加大捷 C.约克镇战役 D.马斯顿荒原战役
18.大国重器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下列事物属于 18---19 世纪英国“重器”的是
A.瓦特的改良型蒸汽机 B.爱迪生发明耐用碳丝灯泡
C.卡尔·本茨的汽车 D.莱特兄弟的飞机
19. 1917年,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标志着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成了现实,它是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结果
A.俄国二月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中国辛亥革命 D.新中国的成立
20.诗人泰戈尔曾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不会成功……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种教益。为此,印度人民永远牢记着他。”文中的“他”是
A.玻利瓦尔 B.扎格鲁尔 C.甘地 D.卡德纳斯
21.一战后,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两次国际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统治新秩序崩溃的标志是
A.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B.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C.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22.1943 年,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贺信中说:“此役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贺信中的“此役”是指
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中途岛海战 D.诺曼底登陆
23.“杜鲁门及其顾问认识到,比起维持与苏联战时合作的心愿,他们将重建西欧……看得更重。” 因此,美国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欧盟” B.提出“杜鲁门主义”
C.建立“经互会” D.实施“马歇尔计 划”
24.这个世界上……这样的舞台,使各国的命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海洋中的孤岛。” 这则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
A.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 B.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
C.带来了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 D.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25.当今“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等作为个人信息共享进入我们的生活,这种方式有赖于 A.航天技术的运用 B.信息技术的发展 C.新材料的应用 D.生物技术的进步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依据材料,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两点即可)(3分)
材料二: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848年)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带来的双重性影响。(3分)
材料三:2005年10月26日20时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他是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他的父亲:荣德生;伯父:荣宗敬,也是近代著名的民族资本家。
(3)荣德生、荣宗敬兄弟的崛起体现了当时的一种救国思想,你知道这种思想是什么吗 一战期间,他们的企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这是为什么?但到了20年代中期后,他们的企业却有些衰落,这又是为什么? (3分)
材料四:1933年,(罗斯福政府)答应把巨额款项分配给数以百万计的生产主要农产品的农户;承担为千百万失业者谋福利的责任;同意进行影响深远的地区性实验;保证拨款数十亿美元以使住宅和农场不被取消赎取权;承担巨大的公共工程开支;为全国的小额银行存款进行保险;并且第一次规定了联邦对华尔街的管制。
——威廉 洛克滕堡著,朱鸿恩等译《罗斯福与新政:1932----1940》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政府经济举措的主要目的和实质是什么 (2分)
材料五:(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宣布最早建成福利国家的是哪一个?西方国家对福利政策做出了调整,依据材料五归纳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3分)
材料六: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6)材料六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原因有哪些?(原因答出二点)(3分)
(7)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分)
27.当今社会,风云激荡,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认真阅读下面的时间轴回答问题。
(1)请写出①和②分别是哪一次战争?(2分)
(2)以“世界秩序的演变”为主题,根据③④⑤的时间提示,谈谈世界秩序的形成与演变,并谈谈⑤时间中国在这其中发挥的作用。(12分)要求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字数200字左右(1分)
参考答案
1. B 2. D 3.D 4.B 5.D 6.C 7.C 8.D 9.C 10.B
11.D 12.A 13.B 14.B 15.A 16.B 17.B 18.A 19.B 20.C
21. C 22.B 23.D 24.B 25.B
26.
(1)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答出1点即可(1分)
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2分)
(2)动因:工业革命。
影响:带来民族危机(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促进近代化。(给这些国家带来大量消费品或商品;促使物质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3)实业救国 (1分)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励了民族资产阶级近代工业的热情;
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写出一点即可(1分)
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分)
(4)目的:克服经济危机或复兴美国经济。
实质: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在资本主义范围内,进行自我的调整。)
(5)英国。
原因: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不利于激励公民的工作积极性。
(6)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彼此敌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1点即可)
7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改革开放,成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点即可)
(7)资金、技术、市场、政策调整、社会环境、重大历史事件、资本家的个人努力、外交变化等。(3分)
27.答案要点(用红色标注)
1919-1939时间段
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形成了凡尔赛体系。(2分)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和西亚的统治秩序
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等一系列和约),形成了华盛顿体系。(2分)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从而形成了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分)
1939年二战爆发后,该体系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2分)在两极格局中两极对抗在美苏的实力变化中时而紧张,时而缓和,总体上维持着世界秩序的相对稳定。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2分)当今世界格局目前处于一超多强,朝着政治多极化方向发展(1分)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分)
(或答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和正义。
或答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别国内政。
或答中国积极推进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或答 中国还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或答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经济全球化
或答 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④
③
②
①
1914
1918
1919
1939
1945
195555
1991
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