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练习题--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练习题--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9 10:1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练习题
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秦在少数民族聚居之处设置“属邦”,汉称“属国”,其级别相当于郡,各有属国都尉。汉武帝时因大批匈奴部众来归,就在西北诸郡设置了五属国。相应的中央管理官职是(  )
A.西域都护 B.典属国
C.鸿胪寺 D.宣政院
2.《汉书》中记载:“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 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文中所记“汉巧”主要指中原地区的(  )
A.军事谋略 B.纺织技艺
C.农耕文化 D.冶铁技术
3.历代统治者奉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而唐太宗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材料主要说明唐朝(  )
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B.多元开放的外交理念
C.尊崇儒学以德治国
D.民族大一统意识增强
4.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是色目人,其诗歌中多有描述元代社会现实的句子,如“南人求名赴北都,北人徇利多南趋”。这些诗歌描写的现象(  )
A.反映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B.促进了人本主义的发展
C.凸显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D.推动了多元文化的汇聚
5.《礼宾图》(下图)是出土于陕西唐章怀太子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见宾客的情景。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反映了隋文帝时期友好和睦的民族关系
B.鸿胪寺仅限于管理少数民族的相关事务
C.为研究唐朝中外交往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D.唐朝服饰文化对世界各国都产生了影响
6.根据国外陶瓷考古发现,宋代瓷器在亚洲的日本、朝鲜、印度、叙利亚等地,非洲的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甚至索马里都有不等数量出土。这主要说明(  )
A.宋代制瓷技术高超
B.宋代对外交往频繁
C.宋与埃及直接往来
D.海上丝路范围广大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7.秦朝在北方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北方诸侯国旧长城基础上,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武帝发动三次大规模的征伐匈奴的战争,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地区,建立酒泉、敦煌、武威、张掖四郡。据此可知(  )
A.发动战争是解决少数民族袭扰中原的主要手段
B.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从被动防御转为主动进攻
C.中央集权不断演进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近代中国的行政版图在这一时期得到基本奠定
8.西汉晁错在申述“徙民实边”的主张时说:“(新建城邑)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通田作之道,正阡陌之界。先为筑室,家有一堂二内,门户之闭,置器物焉。”这反映了当时(  )
A.民众居住条件优越
B.政府借此解决王国问题
C.民居等级差别显著
D.建筑规划注重地理环境
9.(2023广西河池期末)明朝时期,土司赴京城朝贡被看作是一种荣耀,土司用马和各地特产朝贡,能获得当地没有的物品,还有丰厚的经济回报。朝廷认可是其继续统治的基础。可见,明朝的土司制度(  )
A.导致明朝出现了财政危机
B.是当时民族交往主要方式
C.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D.利于巩固边疆地区的统治
10.据记载,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泉州知州连南夫奏请:“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阿拉伯商人啰辛贩卖乳香达30万,纲首蔡景芳招诱舶货,收息钱达98万,都补授“承信郎”官衔。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  )
A.海外贸易满足了贵族的物欲追求
B.招徕外国货船可以增加官员政绩
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民众崇尚洋货
D.政策调整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1.1691年,康熙帝与蒙古各部贵族在多伦会盟,同意喀尔喀实行编旗的请求,除保留喀尔喀蒙古原有的汗号外,取消蒙古贵族旧的等级名称。会上对首倡来归者、奏请编旗者等进行了表彰和封赏。这反映了(  )
A.蒙古族同中央政府的关系加强
B.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落实
C.蒙古族原有政治传统开始消失
D.蒙古族取得了特殊地位
12.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于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土了大批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文物。据下表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来自中原 的物品 大量的开元通宝铜钱;宝花纹铜镜;刻有“谨封”二字的一枚印章(唐代官方传递公文的密封专用章);一件南北朝时期的青瓷莲花尊;道教符箓锦两件
藏文化方 面的物品 藏文木牍、木简十余枚;写有古藏文经咒的骆驼头盖骨、羊肩胛骨数块;藏文佛经及佛像壁画残片
来自西方 的物品 东罗马金币一枚;波斯锦、波斯镀金人头像等波斯物品;镀金银质鹿形饰片、玛瑙珠等粟特物品
A.自古以来柴达木盆地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B.柴达木盆地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C.道教受到南北朝至隋唐各民族热烈追捧
D.唐朝实现了对青海地区全面有效的统治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政府对(内附)胡人往往采取设置属国、道、都护府等机构“因其故俗”进行安置……汉政府一般是出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安置胡人的。其一,是为了让降服的胡人“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内地)扞蔽”,这就决定了胡人要为汉开疆拓土和防御守边。其二,是为了解决胡人之间纷争。其三,是为了防止胡人叛逃或“作乱”。……汉政府还设置了度辽将军、使匈奴中郎将、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护东夷校尉、西域都护等官职对胡人进行管理。……汉政府通过设置众多处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和官职对胡人进行了管理。设置伊始,情况各异,如有的机构以军事性质为主,有的机构以安抚为主,还有的机构两者皆重,且他们针对群体不同,但基本目的是一致的,即为了有效管理内附胡人。
——摘编自王耀《两汉时期民族政策研究》
材料二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总的方面来讲,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军事强大。在同周边各民族关系中,尽管有时出现过矛盾、冲突和对抗,但从全局来说,和睦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但是,它与周边各族的“和亲”比前后的任何一个王朝次数都多,规模都大。唐皇室进行和亲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笼络少数民族首领,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唐朝与周边的异族藩王几乎都有过和亲的历史。唐朝和亲的对象,有突厥、回纥、吐谷浑、吐蕃、宁远国、契丹、奚、南诏等。总之,唐朝一直坚持以和亲为主、武力征服为辅的民族政策。
——摘编自刘军杰《浅谈汉唐和亲制度与民族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经略边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实行和亲制度的原因,并分析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封建王朝治理边疆少数民族的措施对当今民族政策的启示。
参考答案
第四单元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
关系与对外交往
1.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代的管理方法承袭前朝,秦朝中央设立典属国管理少数民族,汉代也应该相同,故选B项。
2.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胡兵武器质量差,这些武器多由钢铁制成,由此可知胡人冶铁技术落后,“今闻颇得汉巧”的意思是获得汉人的技术,结合胡人冶铁技术落后,可知“汉巧”是冶铁技术,故选D项。
3.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将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同等看待,强调一视同仁,体现了统治者的大一统意识,故选D项;材料主要针对的是唐代的民族关系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主要针对的是国内的民族关系而不是对外关系,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通过德治可以实现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重点在于民族关系,而不是治理方式,排除C项。
4.D 解析 材料说明南北人员的流动性大,这样南北不同的文化可以交流,从而推动了多元文化的汇聚,故选D项。
5.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礼宾图》描绘了鸿胪寺官员接待外来宾客的场景,且是实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故选C项。
6.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瓷器在亚非地区都有出现,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重要渠道就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瓷器远至非洲,则表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覆盖范围并不仅仅局限在东南亚,范围得到了延伸,故选D项。
7.C 解析 秦汉两朝对匈奴的战争,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C项。
8.D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充分说明西汉政府在边疆规划建设新的城邑时比较注重地理环境,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汉时期,边疆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其居住条件并不优越,排除A项;晁错“徙民实边”的主张目的在于巩固边疆,抵御匈奴等族的袭扰,而不是解决王国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述及了规划新建城邑的地理环境,以及田宅的规制,并没有述及当地民居的等级差别,排除C项。
9.D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加强了西南地区的管理,密切了其与中央政权的联系,利于巩固边疆地区的统治,故选D项。
10.D 解析 材料表明鼓励外国商人从事商业贸易,“收息钱达98万”体现出政策调整提高了政府财政收入,D项正确;A项中贵族需求不符合题意,排除;招徕外国货船与民众崇尚洋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两项。
11.A 解析 康熙帝与蒙古各部贵族在多伦会盟,进行了表彰和封赏,行使了中央政府的管理权,这反映了蒙古族同中央政府的关系得到加强,故A项正确;根据对来归者等的表彰和封赏可知并未实现民族平等,排除B项;蒙古族原有的政治传统并未消失,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蒙古族取得了特殊地位,排除D项。
12.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外经过柴达木盆地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且柴达木盆地紧邻丝绸之路,因此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柴达木盆地在经济和文化上的重要地位,不能反映其在军事上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存在道教、藏文化的交流,但不能得知其是否受到追捧,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3.参考答案 (1)特点:因俗而治,采用不同民族政策;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
(2)原因:唐朝社会繁荣,国力强大;开明的民族政策;统治者注重利用和平手段争取和平。
积极影响:促进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
(3)启示: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宗教信仰;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