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3 古诗三首之《寒食》
3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寒食》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
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13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
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翊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
在当时传诵很广。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hónɡ
御
飞
柳
御驾
御膳
御碗
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 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背景
读古诗前两句思考:诗的开头描绘春天长安城怎样的画面?
品诗赏句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些什么?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的一般性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先写白昼,后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才能例外。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1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2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3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
4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寒 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hónɡ
初读诗文
hóu
读出节奏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侯(王侯)(侯爷)
候(时候)(等候)
hóu
初读诗文
侯
候
hóu
hòu
书写指导:
写“侯”字时不要多写一笔竖。
读准字音
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在古代是很重要的民俗节日。这一天,家家禁烟火、吃冷食,故寒食节也叫“禁烟节”“冷节”。寒食节的来源,据说跟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有关。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战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割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后来,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是怎么来的呢?
再读诗文
5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得到燃烛。
6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寒食节大概在什么时候?寒食节有什么风俗?仔细读这首诗,都可以推算出来,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读诗讨论。
品读诗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吹斜。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这两句诗写春天长安城的寒食节景色。暮色临近,京城处处花絮纷飞。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家花园里柳枝随风飘拂。
说一说:《寒食》这首诗写了什么传统习俗?
(课后选做题)
寒食节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
再整体读读古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讽刺诗。
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和权贵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悟 诗 情
白天的长安无处不飞花,那夜晚的长安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体会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们的讽刺,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课后第一题)
小结
《寒食》通过描写寒食节时的融融春意和皇宫里的情景,暗讽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权贵的讽刺。
借古讽今
白描写实
1、背诵古诗。
2、查查寒食节的来历。
3、搜集描写寒食节情景的诗句。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