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学案(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学案(含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7 19:4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之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第1课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背景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学者们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面对这一严重的时代问题,以重建秩序为己任。他周游列国13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楚等国,希望有机会推行他的仁政主张。可是,大家对他敬而远之,尊敬他却不重用他。他四处碰钉子,最后又回到鲁国。从此,孔子专心在家编书和教授学生,直到73岁去世。
2.对孔子的评价
孔子的弟子颜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孔子的弟子子贡: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
南宋理学家朱熹: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孔子学问、文章政治事业,朗如日月,灿如星辰,果足为万世师表。(《在信教自由会上的演说》)
日本学者井上靖: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类的老师。(《孔子》)
法国学者伏尔泰:孔子的书中全部是最纯洁的道德,在这个地球上最幸福的、最值得尊敬的时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3.知识链接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散论(朱宏达)
《论语》全书共20篇,498章(按朱熹说),约12 700字。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达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出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章,尤其是其所记载的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物的不同神态的刻画,不仅体现了《论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代那种速写式的轶事体小说的滥觞。
(2)儒、道、墨之争
即儒、墨、道三家之争。儒、墨两家的分歧,主要在于仁爱与兼爱。但仁爱也好,兼爱也罢,总之是要做点什么。实际上,虽然墨子与孔子拧着来,但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关心天下兴亡,也都愿意为此殚精竭虑,奔走呼号。道家却无意于此。他们虽有主张,却并不游说诸侯,也不设计方案。即便发表意见,也多半是自说自话。因为道家的主张是“无为”,也就是不做什么。不但自己不做,也反对别人做。他们的主张,是统治者也好,老百姓也好,都不要做。这才有了儒、道之争的焦点:有为,还是无为?这是道家与儒家的分歧,也是与墨家的分歧。也就是说,儒家和墨家都主张“有为”,分歧仅仅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道家的主张却是“不要做”。
4.读准字音
(1)论语(lún)      (2)曾皙(xī)
(3)千乘之国(shènɡ) (4)饥馑(jǐn)
(5)哂之(shěn) (6)以俟君子(sì)
(7)铿尔(kēnɡ) (8)冠者(ɡuàn)
(9)舞雩(yú) (10)喟然(kuì)
课时1 文从字顺,走进夫子课堂
学习目标 掌握课文中的文言知识。
活动一 引领诵读,把握重点字词
1.逐段说一说诵读时某些字句在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方面的特点,根据诵读提示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翻译并解析。
解释词语 诵读提示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    )吾一日长乎尔,毋(    )吾以(        )也。居(    )则(    )曰:‘不吾知(    )也!’如或(    )知尔,则何以(    )哉?” ①孔子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重读语气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率尔(      )而对(    )曰:“千乘之国,摄(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因(    )之以饥馑(    );由也为(    )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 夫子哂(    )之。 ①子路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音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重读_______字,这个字表示孔子的态度。
(3)“求!尔何如?” 对曰:“方(    )六七十,如(    )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    )其礼乐,以俟(    )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    )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    )章甫(    ),愿为小相焉。” ①冉求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西华语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点!尔何如?” 鼓瑟希(    ),铿尔,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          )乎?亦各言其志也。” ①“________”一词应重读,说明曾点的见解与其他人不同。 ②“________”一句应读出孔子善于鼓励学生的语气。
(5)曰:“莫(    )春者,春服既(    )成(    ),冠者(    )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沂,风(    )乎舞雩,咏(    )而归。” 应用________________的语调读出曾皙的志向。
(6)夫子喟然(      )叹曰:“吾与(    )点也!” “与”重读,应读出孔子对曾点__________的语气。
(7)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何如”应读出________的语气,曾皙诚恳地向老师请教。
(8)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孔子点评冉有的言论,意在________;虽是反问,但语气应________。
(9)“唯(         )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 “孰能为之大?”为反问语气。用反问的语气________公西华的才干。
2.再次诵读全文,根据内容、结构画出课文的思维导图。注意具体到每个人的志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语言文字理解探究
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一句中的“哂”字,有人译为“讥笑”,孔子笑子路鲁莽、轻率;有人译为“微笑”,孔子以此表明其内心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你赞成哪一种译法?说说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文是没有标点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标点都是后来添加的。所以,很多文章因为加标点的人的理解不同,标点也就有了差异。文章最后五段,课文将其处理为曾皙与孔子的对话,但也有人认为是孔子一个人的话,因此就这样添加的标点: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你认为哪一种标点更加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细细诵读、品味下列句子,说一说其中加点虚词在用法、意义上的区别。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②非曰能之,愿学焉。③何伤乎?④亦各言其志也已矣。⑤唯求则非邦也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式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字专练 写对写好
附表: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句子 解析
毋吾以也 同“已”,止
鼓瑟希 同“稀”,稀疏
莫春者 同“暮”,“暮春”即春末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
童子 童子六七人 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师旅 加之以师旅 古义:军队。 今义:军队的编制单位。
3.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风 风乎舞雩 名词作动词,吹风
端、章甫 如会同,端章甫 名词作动词,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
鼓 鼓瑟希 名词作动词,弹奏
冠 冠者五六人 名词作动词,戴帽子
后 三子者出,曾皙后 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小、大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形容词作名词,小,小相;大,大相
4.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方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名词,古代计量面积用语,纵横、方圆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副词,正、将要、才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名词,方形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名词,地域、边境
知 不吾知也 动词,了解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动词,知道
孰为汝多知乎 同“智”,名词,智慧
作 铿尔,舍瑟而作 动词,起身、站起来
其中往来种作 动词,劳作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动词,振作
青春作伴好还乡 动词,当作
5.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与 吾与点也 动词,赞成
唯求则非邦也与 同“欤”,语气助词
遂与外人隔绝 介词,和
尔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代词,你们
尔何如 代词,你
子路率尔而对曰 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
铿尔,舍瑟而作 助词,放在象声词或形容词后面,相当于“然”
乎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介词,相当于“于”,比
风乎舞雩 介词,相当于“于”,在
异乎三子者之撰 介词,相当于“于”,与、和
何伤乎 语气助词,呢
以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介词,因为
毋吾以也 动词,同“已”,止(一说是“用”的意思)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动词,做
为国以礼 介词,用
以俟君子 连词,表顺承,来
皆以美于徐公 动词,认为
6.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状语后置句 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尔”是“长”的状语
异乎三子者之撰 “乎三子者之撰”是“异”的状语
浴乎沂,风乎舞雩 “乎沂”“乎舞雩”分别是“浴”“风”的状语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以师旅”“以饥馑”分别是“加之”“因之”的状语
为国以礼 “以礼”是“为国”的状语
定语后置句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五六人”“六七人”分别是“冠者”“童子”的定语
宾语前置句 毋吾以也/不吾知也 两个“吾”分别是动词“以”“知”的宾语,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课时2 赏孔门风采,析儒家理想
学习目标 掌握师生的人物形象,理解曾皙和孔子的理想。
如果你现在是国家人才中心的负责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时光倒流,你来到了两千五百年前,旁听了这一场师生言志的对话,并做了详实、生动的记录。以下是你记录本上需要记录的任务和活动内容。
活动一 旁听对话,感受孔门风采
1.观察孔门四子的形、貌、举止和观点、志向,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概括他们的理想目标。并考虑他们适合的职务。
人物 说话态度 形象特点 人生理想 适合职务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2.从孔子的问话与对学生评点的用语、方式中,你能看出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具有怎样的风范?这是一堂怎样的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能发言,参与其中的你会言什么志呢?试用文言文写出你的发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思考曾皙的志向,理解“吾与点也”
4.旁听完师徒的言志课,曾皙的志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回味无穷。现在需要你针对曾皙的理想,写一篇短评。试分别从文学角度和思想角度列一个提纲,写出提纲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将短评发表在公众号上,收获了很多人的点赞;但也有不少人在你的短评下留言,质疑你的观点,并且抬出一些证据,力证曾皙的理想实际上是消极避世的道家观点,说孔子其实也存在道家的“无为”观念。以下为筛选的留言:
甲: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这篇文字在《论语》中篇幅亦长,恐怕是战国时期孔门后学所记。
乙:孔子曾经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如此洒脱看开,不是道家思想融入吗?
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什么都不在乎,这一刻的孔子难道不是短暂地有了道家思想吗?
面对这些质疑,你将如何回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注],故退之。”
(节选自《论语·先进》)
注 兼人:好勇过人。
材料二:复旦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钱文忠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教育,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的文章。文中提出“惩戒”教育观,认为父母、师长等以爱的名义不断向孩子“让步”,其实是在毁了他们的未来;教育向社会的不断“让步”,则会毁了国家的未来。
材料三:
(漫画《长得太偏,必须挖掉》)
1.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对学生有怎样的要求?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方法?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材料三符合孔子“因材施教”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课时1 文从字顺,走进夫子课堂
1.(1)解释词语:因为 不要 同“已”,止;一说是“用”的意思 平日、平时 那么、就 了解 有人 做
诵读提示:①温和而谦虚 ②“也”“哉”
(2)解释词语: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回答 夹处 指军队 接续 泛指饥荒 治 等到 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微笑
诵读提示:①稍快 洪亮、自信、肯定 ②“哂”
(3)解释词语:纵横、方圆 或者 人民富足 至于 等待 
胜任、能做到 穿着礼服 戴着礼帽
诵读提示:①谦虚谨慎 ②谦恭且委婉,语速慢
(4)解释词语:同“稀”,稀疏 起身、站起来 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一说,讲述、解说 何妨。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
诵读提示:①异乎 ②何伤乎
(5)解释词语:同“暮” 已经 穿定 成年人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吹风 唱歌
诵读提示:舒缓、快乐、向往
(6)解释词语:叹息的样子 赞成
诵读提示:赞扬
(7)解释词语: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诵读提示:疑问
(8)解释词语:语气助词连用,相当于“罢了” 怎见得
诵读提示:鼓励 温和
(9)解释词语:句首语气助词,无实义 给诸侯做一个小相
诵读提示:肯定
2.
3.(示例)译为“微笑”比较好。子路回答后,孔子一“哂”;冉有、公西华的回答一个比一个谦逊,一个比一个表现自己的不足,但孔子并没有给予任何肯定。这三个弟子都在表达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但这些理想和追求与孔子的理想并不相符。而曾皙的理想则符合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故而孔子“与”之。前面三个人的理想与孔子不一致,孔子不可能只讥笑子路一人,所以译为“微笑”比较好。
4.(示例一)课文中的标点比较合理。因为,曾皙只问“夫子何哂由也?”孔子回答“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就已经很清楚了,后面没有必要孔子自己再来发问,然后加以说明。这样像是在自言自语,让人费解,而且文意显得紊乱。而课文中,“唯求则非邦也与?”“唯赤则非邦也与?”两句是由曾皙发问,这两句后面的文字是孔子的回答,文意明确,合乎逻辑,入情入理,也符合《论语》对话式的叙述习惯。
(示例二)这段文字处理为孔子一个人的话比较合理。如果处理成二人的对话,一唱一和,戏剧性太强,不够真实。而作为孔子一个人的话,其中的两个问句可理解为是孔子为了深刻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提出。另外,如果是二人对话,那按照《论语》的习惯,应该用“曰”或“某某曰”引出谈话内容。
5.①“哉”表疑问或反问语气,相当于“呢”。②“焉”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啊”。③“乎”是句末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呢”。④“矣”是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相当于“了”。⑤“与”同“欤”,是句末语气助词,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句,相当于“吗”。
情境式默写
(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2)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3)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课时2 赏孔门风采,析儒家理想
情境任务
1.
人物 说话态度 形象特点 人生理想 适合职务
子路 坦率 心直口快,不谦让,自信心十足 国家强大 政治家
冉有 谦逊 态度谦逊,说话有分寸 国家富足 经济学家
公西华 更加谦逊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国家文明 外交家
曾皙 从容、优雅、潇洒 优雅、潇洒,淡泊功名 人民幸福 教育家
2.(1)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论个人的志向,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因材施教,非常了解学生;亲切平易,温文尔雅,民主平等,包容。
(2)这是一堂自由、宽松、轻松、愉悦,各言其志、各抒己见的思想课、人生课。
3.(示例)(1)愿闻鸡而舞,十年面壁;而后乘东风之器,观环宇之浩瀚,赏星辰之灿烂;孜孜于奥妙,投身于大国之崛起。(宇航员)
(2)惟愿以夫子为范,树之育之,教之以真,导之以知;以春蚕之丝,蜡炬之灰,换懵懂之孺子具德兼才。(教育者)
(3)虽非大器,然愿护一隅之地,黄发垂髫,怡然而安;免于暴避于险,路无有拾遗,夜无虑闭户。(警察)
4.(1)文学角度:①通过简单的动作描写,非常传神地刻画出曾皙的气度不凡,丰神俊逸。②理想描绘有画面感,充满诗情画意,画面和谐、自由;简单的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图。③没有具体言志言情,只描述生活状态,却从中能读出情感,自由和幸福感跃然纸上。
(2)思想角度:①曾皙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②与孔子“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也赢得了孔子的赞许。
5.①纵观孔子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救世始终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他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的主张在各国都行不通,他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②“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是孔子晚年四处碰壁回到鲁国之后的感叹,并非要消极避世,因为他选择了著书立说,继续传授私学。这和“无为而治”的道家做派是不一样的。至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样的感叹,强调的是“义”字,“不义”得来的富贵,绝不占有,这更是跟儒家的“仁义”道德相承。
③曾皙的理想,即大同世界,百姓富足安乐,这始终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社会理想;而在乱世靠“无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安定的。
另外,研究儒家思想和孔子,不能靠断章取义。
微任务
1.(1)要求:不退缩,不过度冒进,进退适中。(2)教育方法: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子路和冉有同样问“闻斯行诸”,孔子却作了不同的回答。由于子路性勇敢前,做事有时不免轻率,所以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时,最好向父兄请教后再去做。而冉有则由于个性谦退,遇事往往畏缩,因此孔子要他在听到一件该做的事后立刻去做。孔子这样以一进一退的方式教育弟子,便能使他们避免过与不及的毛病。
2.①材料二中,钱文忠教授提出的“惩戒”教育观,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种表现。对于一些“熊孩子”,适当的惩戒也许更有效。家长、教师出于各种原因,一味对孩子、学生宽容、迁就、忍让。这种现象正呈蔓延趋势而影响教育和整个社会,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成才。
②材料三中,面对“长偏的树苗”,正确做法应该是或者给予尊重、认可、支持,或者适当引导、教育、扶正,但是绝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将其铲除、挖掉。这是扼杀个性、排斥创新的行为,不属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