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3)庖丁解牛
1.作者知识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庄子》,道家尊称为《南华经》,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2.《庄子》核心思想
(1)哲学上,提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讲天道、自然、无为。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即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
(2)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3)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璞归真,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
3.背景知识
庄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得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也体会到了社会潮流的不可逆转。他主张无所作为,颐养天年,并对生死、寿夭进行了相对的解释。其代表作《庄子》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体现了庄子主张养生之道的思想。
4.读准字音
(1)庖丁(páo) (2)膝之所踦(yǐ)
(3)砉然(xū) (4)(huō)然
(5)大郤(xì) (6)大窾(kuǎn)
(7)肯綮(qìnɡ) (8)大(ɡū)
(9)硎(xínɡ) (10)怵然(chù)
(11)謋然(huò) (12)踌躇满志(chóu chú)
一课时 道近乎技,中国古代的“大国工匠”
学习目标 1.文从字顺,理解字词句。2.分析庖丁的人物形象,理解“大国工匠”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星空里,“匠星”闪烁的光芒仍旧耀眼。庄子笔下的解牛神厨庖丁、承蜩高手佝偻者、斫轮大师轮扁,列子笔下的善射者纪昌,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等,不一而足,无不彰显着工匠精神。何为工匠精神?何为“大国工匠”?我们也许能从“庖丁”和“庖丁解牛”里窥见一斑。
活动一 理解和探究字句含义
1.阅读课文,解释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
(1)膝之所踦,砉然向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奏刀然,莫不中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技盖至此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官知止而神欲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善刀而藏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每至于族”的“族”并不是指“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而应解释为“族庖”。“吾见其难为”应解释为“我看他做得艰难”。之后直至段末,都是写族庖的行为。你是否赞同这一说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土委地”的“委”字,课本中解释为“散落,卸落”,有的译本则将其解释为“堆积”。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加合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解读庖丁的“大国工匠”精神
4.经网友投票,庖丁当选为中国古代的“大国工匠”之一。请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庖丁当选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庖丁是通过几个阶段达到此境界的?每个阶段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为庖丁获得“大国工匠”荣誉称号写一段颁奖词。要求:使用第二人称,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庖丁解牛》一文蕴含多种“道”,试加以探究。
1.[解牛之“道”]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道”的词语,并解释其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养生之“道”]结合下面的材料,由解牛之道品悟“养生”之道。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之道:________________。”(总结补充)
补充资料:
(1)展示战国时期国势图。一般认为庄子是宋国人。宋国处于中原地区,属于“四面平坦,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
(2)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绝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寓言之“道”]这篇寓言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表: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句子 解析
砉然向然 同“响”
技盖至此乎 同“盍”,何、怎么
批大郤 同“隙”,空隙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
天理 依乎天理 古义:文中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固然 因其固然 古义:文中指牛体本来的结构。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虽然 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难为 吾见其难为 古义:很难做。 今义:使人为难。
行为 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3.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岁 良庖岁更刀 名词作状语,每年
月 族庖月更刀 名词作状语,每月
厚 而刀刃者无厚 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4.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动词,剖开,分割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解释,解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动词,消除,免除
族 族庖月更刀 形容词,众
每至于族 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士大夫之族 名词,类
视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动词,看
视为止,行为迟 名词,目光,眼睛
5.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乃 乃中《经首》之会 副词,又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代词,这样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副词,就是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代词,你的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副词,竟然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副词,才
屠乃奔倚其下 连词,于是
乎 技盖至此乎 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疑问
依乎天理 介词,相当于“于”
而况大乎 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感叹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于 合于《桑林》之舞 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介词,对于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表比较
不拘于时 介词,相当于“被”
第1课 (3)庖丁解牛
一课时 道近乎技,中国古代的“大国工匠”
情境任务
1.(1)抵住 (2)进 (3)节奏 (4)同“盍”,何、怎么
(5)超过 (6)接触 (7)精神活动 (8)这里指揩拭
2.不赞同。因为“每至于族”前有个“虽然”,可见此处为转折,后面写自己尽管技艺高超,但也小心翼翼。若后面是写族庖的文字,那此处的“虽然”就讲不通了。
3.解释为“散落,卸落”更合理。“散落,卸落”是动态的,而“堆积”是静态的。前面的文字是“謋然已解”,“謋”指迅速裂开的声音,“如土委地”解释为“像土卸落在地上”与之呼应。
4.①他有高超的、炉火纯青的解牛技艺。解牛甚至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带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如“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②他有着严谨的态度,以及始终如一的谦虚谨慎。如“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③他始终心无旁骛、专注、注重细节。庖丁从“所见无非牛者”到“官知止而神欲行”,无不展现专注之意。世间的荣衰宠辱已不在心中,外界的扰乱也不能起作用,这样才可能有所作为。
④他始终如一地坚持,从不放弃。他手中的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加上之前的解牛岁月,庖丁解牛的时间已经至少有二十年。但他从未中断,始终如一地坚持。
⑤他注重精神上的收获,注重精神的富足,充满自信。庖丁表演完解牛绝技之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他从解牛中获得的满足感溢于言表。可见他以我为尊,充满自信。
⑥他懂得思考,懂得超越,懂得悟道。正如庖丁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的追求并不止于技术,而是要有所超越,通达于“道”。
5.①第一个阶段:“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目有全牛(不懂规律)。②第二个阶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认识规律)。③第三个阶段:“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游刃有余(利用规律)
6.(示例)大道三千,皆出一门。您是大梁良庖,技在解牛。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游刃有余的刀法背后,是您脚踏实地、物我两忘的境界,是您技进乎道、超然自信的人生信念。您手中挥舞着的,那十九年亮如闪电的快刀,是我们人人都该追寻的“道”。善哉,庖丁之技!妙哉,养生之道!
微任务
1.“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是解牛的关键。“天理”是庖丁解牛时依据的自然规律。他依据牛的结构规律解牛,避开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游刃于骨节间的空隙处;即使已经得“道”,仍心存戒惧,谨慎从事。
2.社会也有其“天理”,纷繁芜杂的社会就好像筋骨交错聚结的样子,人生于世,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避开可能伤害自己的矛盾,不强行、不妄为;即使已经得“道”,也不能得意妄为,这样才能“保身”“全生”。
3.①一切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善于总结,按规律办事。②把握规律之后,面对具体问题,仍然要谨慎戒惧,才能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