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练习题--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测评(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练习题--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测评(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9 10:25: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练习题
第二单元测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百里奚系春秋虞国人,自幼家贫,其国为晋所灭,奚被俘。秦穆公知奚贤,用五张羊皮(奴隶身价)将其赎回,拜为大夫。奚相秦七年,勤理政务,使秦大治,遂建霸业。这反映了(  )
A.奴隶阶级的社会地位提高
B.分封制度已经瓦解
C.贵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
D.秦加强了中央集权
2.汉代三公、刺史、太守等官员可以自辟属吏,被辟举的人即为举荐者的故吏。故吏一经辟置,即与举荐者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一些大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这说明(  )
A.门阀士族制度成熟
B.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
C.地方掌握选官之权
D.征辟制度背离其初衷
3.两汉在官员考核方面继承了秦朝的上计制度(国家通过预、决算的方式考核地方官吏),且对这一制度加以改革、完善,与监察制度、选举考课合二为一的“仕进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维系着当时的官僚体系。两汉时期的官员考核(  )
A.保证了吏治绝对清明
B.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官僚体系
C.形成了冗官冗费局面
D.杜绝了营私舞弊的发生
4.唐朝贞元十八年,中书舍人权德舆知贡举,祠部员外郎陆帮他物色贡士。时为四门博士的韩愈向陆推荐了侯喜、李绅、李翊等十人。韩愈在信中赞扬陆“好贤乐善,孜孜以荐进良士,明白是非为己任,方今天下一人而已”。这表明当时(  )
A.人才选拔兼顾多个阶层
B.官员考核的标准日趋严格
C.官员选拔存在荐举现象
D.门阀垄断政治局面被打破
5.宋代实行取解制,即由各地选送士子入京参加进士考试。治平元年(1064年),欧阳修上《论逐路取士札子》云:今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
十人,是百人取一人,盖已痛裁抑之矣。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比之东南十倍假借之矣。这反映了(  )
A.北宋科举难以实现绝对公平
B.宋朝存在重南轻北的现象
C.北宋科举考试主张唯才是举
D.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6.明代“三法司”是指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三法司”会审指重大刑狱要由三部门共同完成,刑部主审理、都察院主纠察、大理寺主驳正,这是当时重要的司法和监察制度。由此可见,明代(  )
A.实行严刑峻法政策
B.力图避免司法监察权滥用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创新发展了古代司法制度
7.1883年通过的美国文官法案规定政府公务员在政治上必须采取中立态度,禁止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根据该法案,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主管文官考试与管理的“文官制度委员会”。美国的上述举措(  )
A.践行了分权制衡的政治理念
B.体现出两党之间利益的趋同
C.有利于减少政治竞选的失误
D.说明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8.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指出,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少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产生的脱节减少到最小”主要是基于(  )
A.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B.政治中立,职务常任
C.工作隐名,分权制衡
D.严格考核,晋升唯功
9.有学者指出,近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正常运转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资产阶级有意识进行的社会调节与控制的一部分,并且取得了相当成功的一部分。这一“成功”的重要表现是(  )
A.文官对本国工业化作出的贡献较大
B.文官制度保障了国家政策的连续性
C.文官积极参与资产阶级的党派活动
D.文官制度首先确立了择优录取原则
10.美国疫情严重,但没有官员因此被追责。其原因在于,在选举民主制下,对高级别政务官员的问责形式主要通过选举,但选举周期过长;对事务类官员来说,官员所作所为只要符合程序规定,即使导致比较糟糕的结果,也无需负责。材料意在说明(  )
A.美国的政治制度尚未稳定和成熟
B.政党分肥制使政府行政效率日益低下
C.西方行政管理制度存在一定弊端
D.西方缺乏对政府官员的监察问责机制
11.1872年,美国文官委员会制定了新的文官分类(如下表所示),这一新官制的实施(  )
类别 职务 选拔方式
第一级 普通文职 通过竞争考试
第二级 领事人员 在推荐的基础上考试
第三级 海关税收 直接从各附属部门选拔
第四级 高级官员 按政党分肥的方式任用
A.规范了官员的升迁模式
B.提高了高级官员的素质
C.滋生了僵化的官僚习气
D.促进了政府的有序运行
12.据统计,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留日学生由200多人猛增至8 000多人。这一时期留日学生人数的增加(  )
A.得益于学堂选官的扩大
B.缓解了清朝统治的危机
C.壮大了社会进步的力量
D.导致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13.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依据各级不同情节,分别由官府予以录用。此规定应出自(  )
A.新政时期更新选官制度
B.清政府时期《奏定学堂章程》
C.南京临时政府法规草案
D.北洋政府《文官考试法草案》
14.清末有奏折称:“先试以国文,以观其学问之深浅,再试以地方应办之事,以观其才具之短长,由乡官渐擢至佐治各员,以至州县以上,历事久则官能举职,历阶多则士无幸心,庶人皆勉为有用之材。”材料表明,清末选官制度(  )
A.大大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注重新录用官员的经验培养
C.注重考察新录官员的专业能力
D.体现国家发展需要专业人才
15.1930年,国民政府成立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依法行使考试、铨叙之职权,不受其他行政机构之干预,全面负责各类公职人员考试及各级公务员管理。该机关的成立(  )
A.继承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
B.标志着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建立
C.践行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D.保证了政府考试公平公正的实现
16.下表所示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干部制度的部分改革。这些改革(  )
时间 概况
1980年2月 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
1980年4月 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丧失工作能力的老同志不当十二大代表和中央委员会候选人的决定》
1982年4月 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
A.实现了干部队伍管理法制化
B.变革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C.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组织保障
D.确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明代存在双轨地方监察机制。一是由中央派出监察地方的巡按御史,职责包罗万象,既要举荐人才,又要纠劾不法官吏;既要赈济灾荒、督查钱粮、均平赋役、督修水利、检查学校、存恤孤老等,也要断理冤狱、革除苛政、抑制豪强等。另外,还有各种临时性的专差御史巡视地方,事毕就罢免。二是指地方上的提刑按察使司及其派驻各地的分巡道,其职责主要包括:受理上诉,纠正冤、假、错案;复查州、县文书卷宗,审核下级判决;荐举和纠劾地方官吏;抑制豪强,安抚流民;提督学校,监临乡试等。
——摘编自高春平《明代监察制度与案例研究》
材料二 爱德华三世(1327—1377)在位期间颁布《治安法官令》,赋予治安法官权力,加强对地方郡区的管理。都铎王朝时期,治安法官有权收集郡守和其他治安法官的违法事迹,检举上报巡回法庭。当巡回法庭不在时,治安法官有权对轻微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进行逮捕、审讯、保释等。1485年以后,议会还要求治安法官监管地方反政府势力和非法竞技场所。在地方出现灾害后,治安法官要了解当地粮食储备情况,强制要求有较多粮食的人到市场销售指定数额的粮食。平时还对酿酒、磨坊、面包制造等活动进行管制。虽然治安法官没有薪俸,却不乏自愿担任之人,担任者多为豪门贵族或乡绅地主,以履行义务的方式为国王效力。
——摘编自童德华、马嘉阳《西方
监察制度的历史批判》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代地方监察官员的职能及监察体制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英国治安法官拥有的权力,简析其愿意无薪为国王效力的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中英古代地方监察制度的认识。(6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鉴于政党分肥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美国文官法案,正式建立了美国文官制度。该法规定:文官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取消公务人员承担向政治基金捐款和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拒绝承担此项义务的文官不得被免职或受到歧视性对待;文官在考试、任用、提升、调动、复职、降级、辞退等方面,一律平等;设立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
——摘编自王锦瑭《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
材料二 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录用公务员时,对报考者要从德和才两方面去衡量,二者得兼,不可偏废;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
看中国“公务员”热》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美国文官制度和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相同作用,并指出后者不同于前者之处。(10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奏定初等小学章程》部分内容摘要如下:
立学 总义 设初等小学堂,令凡国民七岁以上者入焉,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每星期不得过三十点钟,五年毕业
历史 科目 其要义在略举古来圣主贤君重大善美之事……以养国民忠爱之本源……采本境内乡贤名宦流寓诸名人之事迹,令人敬仰叹慕
地理 科目 其要义在使知今日中国疆域之大略,五洲之简图,以养成其爱国之心。宜悬本县图、本省图、中国图、东西半球图、五洲图于壁上
格致 科目 其要义在使知动物、植物、矿物等类之大略形象、质性……以备有益日用生计之用。……庭院中动物、植物、矿物,为之解说其生活变化作用
——摘编自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
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
材料二 下面是“初等小学堂四年完全科国文教科书第2册”中的插图(1911年)。
综合以上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测评
1.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家贫被俘为奴的百里奚被秦穆公赎回拜为大夫,说明当时贵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君主可以根据才能或品德的标准任用官员,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贵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被打破,并未反映奴隶阶级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春秋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但尚未瓦解,排除B项;秦穆公时期秦国尚未实现统一,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2.D 解析 材料“一些大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说明征辟制度使世家大族的势力变强,威胁统治,这与选拔人才的初衷背离,故选D项;门阀士族制度成熟是在魏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设立的,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3.B 解析 题干提及两汉继承并完善了秦朝的上计制度,与“仕进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不仅对官吏有考核,还有监察、升迁等,有利于官僚体系的良性运转,故选B项;“保证了”“绝对清明”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冗官冗费局面主要出现在北宋时期,排除C项;“杜绝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4.C 解析 据题干可知,在科举制之外,唐朝官员选拔还存有荐举的方式,故选C项;题干未提及侯喜、李绅等人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排除A项;“日趋严格”不符合史实,题干中未提及荐举官员的标准,排除B项;“门阀垄断政治局面被打破”是隋文帝创立科举制,排除D项。
5.A 解析 “今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可见全国不同地区的录取率是不一样的,对各地的考生来讲无法做到绝对公平,故选A项。
6.B 解析 题干“‘三法司’会审指重大刑狱要由三部门共同完成,刑部主审理、都察院主纠察、大理寺主驳正”,可知“三法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权与牵制的特点,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故选B项;题干并未提及轻罪重罚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并未提及“三法司”意在加强皇权,排除C项;汉代以来,凡遇重大案件,由主管刑狱机关会同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共同审理,非明代才有,排除D项。
7.A 解析 美国文官法案规定政府公务员在政治上必须采取中立态度,并建立专门的独立机构主管文官考试与管理,防止执政党把他的政治理念夹杂在考试题目和评判标准中,是分权制衡政治理念的具体实践,故选A项;美国的两党代表各自团体的利益,“趋同”说法错误,排除B项;美国公务员禁止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排除C项;单凭一部法律,不能说“形成完备体系”,排除D项。
8.B 解析 根据材料“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少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并结合英国文官制度的史实可知,政治中立和职务常任原则使得英国文官不受政党更迭的影响,保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故选B项;公开考试,择优录取是文官制度的特点,但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工作隐名,分权制衡形成英国文官与政务官的分立,并不能使“产生的脱节减少到最小”,排除C项;严格考核,晋升唯功是文官制度的特点,但与政府更迭无关,并不能使“产生的脱节减少到最小”,排除D项。
9.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官制度实行文官常任的原则,既保证了国家政策的连续性,也有利于维护国家政治体制的稳定,故选B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而建立的,排除A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强调“政治中立”原则,不参与党派政治活动,排除C项;我国古代科举制已经实行了择优录取的原则,排除D项。
10.C 解析 美国文官和政务官的任期制不同,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与题干“对事务类官员来说,官员所作所为只要符合程序规定,即使导致比较糟糕的结果,也无需负责”相符,可知西方行政管理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故选C项;“尚未稳定和成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政党分肥制”存在于17—18世纪,当下美国实行文官制度,排除B项;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排除D项。
11.D 解析 从材料中看,美国针对不同等级文官采用不同的选拔方式,中下级文官直接参与国家管理,需要很强的执行能力,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保证了官员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提高了行政效率,高级文官主要参与国家政策制定,采用推荐和政党分肥的措施,保证了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的利益平衡,有利于国家稳定运行,故选D项。
12.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1901—1905年,留日学生猛增,明治维新后,日本学习西方文化,使自身得到发展,这些学生学习了日本的一些文化,壮大了社会进步的力量,故选C项;材料中留日学生猛增得益于留学生选官制,不是学堂选官,排除A项;留学生的增加壮大了社会进步的力量,加重了清朝统治的危机,排除B项;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新政有关,与材料中留日热潮无关,排除D项。
13.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规定统一了学制,确立了学堂选官制度,出自清政府时期的《奏定学堂章程》,故选B项;《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政府颁布的关于学制的文件,与选官无关,排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北洋政府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B 解析 由材料“先试以国文,以观其学问之深浅,再试以地方应办之事,以观其才具之短长”“历事久则官能举职,历阶多则士无幸心”可知清朝选官注重实践应变能力,任用为官前先从基层工作做起,注重经验的培养,故选B项;材料强调官员选拔过程中注重实践能力,而非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注重考察新录官员的实践能力,排除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人才的专业性,排除D项。
15.C 解析 据材料“依法行使考试……各级公务员管理”可知,这与孙中山提出的官员选拔以考试制度为主,即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相符,故选C项。
16.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干部制度改革为老干部安置作出规定,有利于新老干部更替,利于干部队伍年轻化,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组织保障,故选C项。
17.参考答案 (1)职能:监察官吏;举荐贤良;赈灾督赋;断冤除苛;抚民督学;抑制豪强。
特征:双轨监察,多重管理;职责全面,比较严密。
(2)权力:监察权、司法权、治安权、行政权。
原因:治安法官履行效忠国王的义务;治安法官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权力。
(3)认识:一方面维护专制统治。另一方面扬善除恶,澄清吏治;参与地方治理,促进地方发展;维护中央集权。
18.参考答案 (1)特点:立法保障;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公平竞争;重视考核。
(2)相同作用:有利于公平公正选拔优秀人才;提高官员素质,优化官员队伍结构;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
不同之处:政治立场鲜明;坚持德才兼备标准;实行党管干部原则;不搞“两官分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9.参考答案 示例: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论述: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传统教育和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人才培养和官员选拔的需要。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将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晚清教育改革旨在培养近代化人才,特别重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要求所有学生七岁即可入学,培养爱国的根基。通过历史、地理、格致等学科的学习,培养小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国家的情怀;在国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热爱国旗和国家。
总之,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改变了传统忠君教育,走向爱国教育,从培养科举人才到培养综合人才,大大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转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