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练习题--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练习题--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9 10:28: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练习题
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A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
1.商鞅提出,“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故圣王之治也,慎为察务”。据此可知,商鞅主张(  )
A.立法和治理要合乎时宜
B.要通过法律实行善治
C.直接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D.向社会大众普及法律
2.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非太祖拓跋珪之子孙,皆不得封王;已封者,王降为公、公降为侯、侯降为伯;后又进一步对王、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封禄作出更细致、具体的规定。这些规定重在(  )
A.促进宗族团结
B.强化中央集权
C.完善官俸制度
D.学习汉族官制
3.张居正说:“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有成也。”于是他(  )
                
A.整顿吏治
B.改革税制
C.清丈土地
D.减少政府开支
4.(2023河南漯河月考)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5.1978年上半年,我国出现了第一次出国考察高潮。重要的考察团有以林乎加为团长的中国赴日代表团;以李一氓为团长,于光远、乔石为副团长的访问南斯拉夫的中共中央代表团。这些代表团出国考察旨在(  )
A.解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B.完全消除中欧之间的矛盾分歧
C.学习外国经济建设的经验
D.打破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僵局
6.(2023辽宁葫芦岛期末)商鞅变法时,秦国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这一措施 (  )
A.说明宗法分封制开始崩溃
B.有利于国君对地方的控制
C.得到东方各诸侯国的赞赏
D.表明秦国建立起君主专制
B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
7.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据此可知北魏(  )
A.极力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B.追溯祖先以树立正统地位
C.努力消除内部的民族隔阂
D.为统一北方寻找历史依据
8.(2023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这与近现代经济思想相似,如青苗法接近近代的政府开办银行,市易法类似近代政府开放金融控股公司。但他的这种超前意识也导致了他的变法走向失败。由此可见,该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
C.专制独裁统治空前强化
D.没有配套的政治改革
9.(2023安徽联考)明朝白银货币化来自市场的萌发,但张居正改革却推动了白银由民间自下而上发展到国家事实认可,并自上而下推行全国,这种趋势与全球同步,促进了中国与世界互动。此观点意在强调,明朝(  )
A.有意识融入世界市场
B.具有向近代转型趋势
C.实行单一的货币体制
D.成为世界贸易的核心
10.陈夔龙在《梦蕉亭杂记》中写道:“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
B.变法措施过于贪大求全
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树敌太多缺少社会支持
11.清末,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由此可见,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  )
A.政出多门互相推诿
B.缺乏日常秩序维护
C.触动官吏既得利益
D.亟需打破百姓习惯
12.(2023河南中原名校二联)1902年清政府推行司法改革,改大理寺为大理院。1906年,《大理院审判编制法》颁布,其中规定:自大理院以下本院直辖各审判厅司,关于司法审判,全不受行政衙门干涉,以重国家司法独立大权,而保人民身体财产。这表明(  )
A.维新派变法主张受到了政府重视
B.晚清积极推行变革政体的“新政”
C.清政府推动中国法律近代化进程
D.改革实现了地方司法审判权的独立
13.1978年9月,邓小平在北方地区考察时说道:“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要革命,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补补。”邓小平的讲话(  )
A.成为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B.阐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C.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D.意在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4.(2023山西三重教育开学考)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工业的重点由重工业转向轻工业,由军事工业转向民用工业的这个过程中,一部分重工业受到了国际竞争的冲击,一部分企业最终关停,一些产业没落了下去,中国的重工业设备和产品已在较大程度上形成了对外的依赖。该学者意在(  )
A.指出东北地区经济衰落的根源
B.推动中外贸易的纵深化发展
C.提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可能风险
D.敦促政府调整国内产业布局
15.(2023广东江门月考)北宋王安石认为,一个明智的君主必须顺应百姓的生活需求,不要侵犯百姓的财产,不要消耗百姓的力量,让百姓可以不为衣食发愁,可以很好地安度晚年,这就是基本的礼义廉耻,这就是仁君之所以可以战胜诸侯的最大原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君主 简介
秦孝公 任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变法主要内容:“废井田、开阡陌”;抛弃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之新法;农人犁耕致富并多缴粮税者,可获国家爵位
北魏 孝文帝 485年,孝文帝下诏推选均田,“制天下男女,计口授田”。男子在十五岁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北魏政府颁行了与均田制相适宜的新的租调制,使“课有常准,赋有恒分”
朱元璋 1370年,朱元璋下令,凡是有力量开垦荒地的,“不限顷亩,皆免三年租税”。1395年,明政府“命户部以耕牛一万头,给东昌府屯田贫民”。1371年,明政府修复广西兴安县灵渠,“溉田万顷”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王安石观点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1.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商鞅强调立法要体察民情,治理要“于时而行之”,可见商鞅主张立法和治理要合乎时宜,故选A项;材料反映立法和治理要合乎时宜,并未强调法律与善治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立法要体察民情,不是直接用法律治理国家,排除C项;商鞅主张立法要体察民情,不是向大众普及法律,排除D项。
2.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打击分封制下的王侯,进而强化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仅强调对王侯的限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而影响内部团结,排除A项;改革的重点在于约束原有王侯的权力而不是完善官俸制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利用中原制度对统治内部的权力进行重新划分,且学习的是分封制,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官制,排除D项。
3.A 解析 张居正针对考察官吏制度混乱不堪、弊端丛生的现象,论述了整顿吏治的必要性,而只有整顿好吏治,才能有行法之人,所以张居正的改革从整顿吏治入手,故选A项。
4.A 解析 由材料可知,康梁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故选A项;由材料中的“然各国之革政”可知戊戌变法是借鉴了外国经验,排除B项;由材料中的“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可知,康有为把希望寄托在朝廷,排除C项;康、梁只是意识到启迪民智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康梁事实上发动了民众,排除D项。
5.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代表团出国考察日本和南斯拉夫等,其主要目的是学习外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故选C项;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排除A项;“完全消除”说法绝对,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初期,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排除D项。
6.B 解析 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国君任命地方官员,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开始崩溃”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东方诸侯国的态度,排除C项;“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不符合行政管理制度,由秦始皇建立,不是秦国,排除D项。
7.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拓跋珪即位后,追溯其祖先为黄帝,故改姓元氏,可知北魏学习华夏文化,以此彰显正统地位,故选B项;北魏拓跋珪的做法是为树立其政权合法性,不是获得汉族地主的支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隔阂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少数民族政权为获得正统地位而追溯其祖先为黄帝,并非为统一北方寻找历史依据,排除D项。
8.B 解析 从材料中可看出,该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和市易法类似近代的经济运用方式,这种超前意识导致了其变法走向失败,说明王安石变法的相关措施超越了社会实际,在封建时代运用了资本主义时代的一些做法,即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9.A 解析 题干强调了明朝的白银货币化主要由市场推动,并由民间推动政府进行了改革,根据所学可知,当时中国的白银主要来自国际市场,因此题干反映的是明朝有意识地融入世界市场,故选A项;题干不是突出“趋势”的内涵,而是对“趋势”出现背景的理解,排除B项;明朝在推行白银货币化的同时,铜钱、铁钱等金属货币照旧流通,因此不是单一的货币体制,排除C项;题干中未涉及明朝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无法得出明朝是世界贸易核心的结论,排除D项。
10.D 解析 由材料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变法造成了整个朝野的反对,树敌太多缺少社会支持,故选D项。
11.D 解析 根据材料“官吏闾民,皆称不便”可知,官民对戊戌变法时期的街道管理改革都不满意,因此北京街道管理的改革亟需打破百姓习惯,故选D项;这项改革主要是清政府推动,没有体现出其他部门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中仅说明了官民对这些改革的看法,不能体现改革后的日常维护,排除B项;对于材料中的改革官员和百姓都反对,不能单独说明触动官吏的既得利益,排除C项。
12.C 解析 由材料可知,清政府对司法权进行了改革,强调的是司法权的独立,这推动了我国法律的近代化进程,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1906年,维新变法早已失败,排除A项;“新政”没有变革中国的政体,排除B项;材料只是规定要实现司法独立,但没有具体实施,排除D项。
13.B 解析 邓小平在谈话中强调了学习西方的重要性,表明应该一如既往地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故B项正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A项错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C项错误;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
14.C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指出中国的重工业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遭遇外来经济的冲击,且形成对外较大的依赖,这不利于国家产业的安全稳定,其目的在于提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可能风险,故选C项;材料未指出东北地区经济衰落的根源,排除A项;材料并不具备推动中外贸易深化发展的意图,排除B项;材料与产业的布局调整无关,排除D项。
15.参考答案 观点:得民心者得天下。
论述:王安石强调不要损害百姓的利益,保障百姓的生活,实际上也就是强调统治者注重民心向背,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这样的范例很多。商鞅变法便有一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与民,并且规定力耕致富者国家给予鼓励;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并实行相对宽松的赋役制度;朱元璋更是大力支持民间垦荒,提供积极支持。秦国经商鞅变法,国力显著提升,为一统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北魏和明朝因实行积极的土地政策,缓解了社会矛盾,为政权的稳定和缓和社会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得民心者得天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