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练习题--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测评(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练习题--第五单元交通与社会变迁测评(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1.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9 10:3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练习题
第五单元测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工道路: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这些人工道路的铺设(  )
A.表明人类不再依赖天然道路与河流
B.推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C.是古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使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了整体
2.江南运河是隋代大运河的最南一段,隋炀帝时期全部疏通,地处运河上的常州“在唐称望县,地大人众,政繁务殷”,其出产的细纻、棉布、纸张被列为唐代贡品。这表明隋唐时期(  )
A.经济重心已经实现南移
B.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
C.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
D.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
3.郑和及其船队远洋航行的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郑和的航海活动(  )
A.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B.促进了中国与欧美国家的经济交流
C.对非洲国家的财宝进行了大肆掠夺
D.与所到的亚非国家发生了激烈冲突
4.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中载:1923年“火车于本月十四日又行开运晋粮出境往直隶、往石家庄,每日行十数火车,每车运载新斗可三百石……粮因出境,价又增加”;1932年“近来粮价减缩……一则外省之粟由铁路来晋者不少,此吾晋之粮价逐渐减少也”。据此可知(  )
A.军阀混战导致粮价骤变
B.交通改善影响区域粮价
C.经济危机冲击本土经济
D.恶性通货膨胀破坏社会生产
5.1869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航程变化如下,以下数据说明,苏伊士运河的修建(  )
起讫点 绕好望角 经苏伊士运河
伦敦—孟买 17 400千米 10 100千米
马赛—孟买 16 000千米 7 400千米
伦敦—新加坡 18 990千米 13 350千米
①大大缩短欧洲通往亚洲的航程 ②促进贸易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③有利于西方在东方的殖民侵略
④密切了西方与东方的经济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1906年京汉铁路正式通车后,武汉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称为“草庐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谌家矶一带,也变得“三十里几比室直连矣”。由此可见,近代中国铁路建设(  )
A.促进了城区面貌的变迁
B.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C.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7.近代以前的清江浦“舟车鳞集,冠盖喧闹,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到清末民初,“自海道开通,河运失效,商务遂一落千丈。津浦铁路通车后,道出此途者盖鲜”“昔之都会遂成下邑”。据此推断(  )
A.外来侵略导致清江浦衰落
B.清江浦的兴衰受到交通影响
C.清江浦地理位置比较优越
D.商业发展水平影响城市兴衰
8.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节省。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界。”由此可见,新式公共交通的兴起(  )
A.适应了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要求
B.大大加快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C.推动了报纸、广告等大众传媒的变迁
D.宣告旧式交通工具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9.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在自传中说:“生产福特T型车需要7 882个独立工序,其中949个需要‘强壮而训练有素的体格健全的人’;其余工序670个可由失去双腿的人来做,2 637个可由一条腿的人来做,715个可由独手的人来做,10个可由盲人来做。”这反映出(  )
A.亨利·福特不仅是实业家,也是慈善家
B.现代化机器生产对身体损伤大
C.流水线生产降低了对人力的要求
D.机器完全取代人类成为主导者
10.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这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工业基础雄厚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一五”计划的实行
D.国企改革的结果
11.京津塘高速公路是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并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高速公路,于1987年12月动工。这条高速公路的修建能够得到世界银行贷款,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  )
A.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B.将天津设为沿海开放城市
C.搞建设开辟新途径
D.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 564.1倍;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 134架;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以上数据表明(  )
A.交通运输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B.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提高
C.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   
D.交通运输完成网络化布局
13.右面是一幅有关民国时期老北京交通情况的漫画,其所描绘的内容说明 (  )
A.城市贫民生活艰难
B.社会生活方式新旧交替
C.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D.交通秩序混乱
14.18世纪以前,英国非沿海地带的百姓很难吃到新鲜的鱼。进入19世纪后,蒸汽火车的速度让鱼的价格便宜下来,土豆成为英国重要的廉价主食之一,两者结合的炸鱼薯条迅速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大众美食。这反映了英国(  )
A.社会购买能力持续降低
B.原料供应决定市场价格
C.交通发展影响饮食结构
D.交通工程建设领先世界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城市郊区出现了大量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后来,这一新的商业组织形式逐步推广到世界各地。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城市郊区环境优美污染少 
B.高速公路修建与汽车普及
C.房地产企业无序盲目扩张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严重不足
16.到2020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3.8万千米,稳居世界第一。我国火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动车的进步,这说明了(  )
①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②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③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④西方对我国经济侵略加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铁路建设的发展见证了近现代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英里铁路;到1870年,拥有15 500英里铁路。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建设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京汉、粤汉、津浦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四 京沪高速铁路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将对加快“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及沿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沟通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重大积极影响。京沪高铁是高铁技术的集大成者,科技创新造就多个世界纪录。对沿线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带动作用,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1)根据材料一,分析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的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1830年到1870年,英国铁路运输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将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哪些重大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就近代以来中国铁路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由于北方被少数民族控制,对外交往必须通过海道,因此泉州、广州、明州(宁波)迅速发展,成为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南宋对外贸易的繁荣超过了北宋,形成了通向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的海上丝绸之路。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1271年元朝建立,定都大都(今北京)。旧有河道迂回曲折,水路转运诸多不便。世祖忽必烈采纳韩仲晖、郭守敬等人的建议,截弯取直,重新规划运河线路。将旧运河的中段东移到今山东境内,再修通京、津地区的河道,直达大都。1293年,南起杭州、北抵大都的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1 700余千米。由于运河各段地势高下不一,元朝改善坝闸技术,利用更加省时、省力的复式船闸来调节水量提高运输能力,还专设都水监及下级机构掌管河道运营,严格控制来往船只,保障河道畅通。大运河凿通后,“江淮、湖广、四川、海外诸蕃土贡、粮运、商旅、懋迁,毕达京师”,在沟通南北交通方面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三 苏伊士地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早在古代,埃及法老就曾试图领导人民开凿苏伊士运河,但没有成功。新航路开辟以后,伴随着世界市场的拓展,西欧国家企图控制关键性航路枢纽,法国觊觎苏伊士地峡由来已久。……埃及与法国签署开凿合同,法国人负责策划,历时十多年,运河终于竣工通航。但十几万埃及劳工因此丧生,埃及政府也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此后英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购买运河股票、甚至驻军埃及,完全控制了苏伊士运河。
——摘编自吕桂霞《苏伊士运河与大英帝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唐代相比,南宋外贸路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在运河开凿和管理上的主要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重开大运河的目的。(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法国开凿苏伊士运河的主要背景。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伊士运河的开凿对当时世界交通发展的作用。(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1908年3月5日,上海第一次通行电车,自静安寺至外滩,两旁观看者很多,且有带着照相机拍照的,但乘坐者仅24人,其中一半是外国人。这是因为当时有“不能乘坐,坐了容易触电”的谣传。1924年12月17日,北京电车公司在天安门南举行通车仪式,据《晨报》报道,典礼毕,有中外来宾数百人,分乘八辆花车,以天安门为起点,经东单、东四……西四、西单返回天安门,绕行一周。“车上乘客异常拥挤。沿途观者亦人山人海,秩序甚好。”电车初行,王钟麒在《神州日报》撰写社论,痛骂外国商人搜刮金钱,断绝人力车夫的生计。1929年10月22日,北平发生人力车夫砸毁电车的事件。据记载,当时砸毁电机车43辆,拖车20辆,电车站闸5座,轰动了整个北平城。
——摘编自仲富兰主编《图说中国百年
社会生活变迁(1840—1949)》
根据材料,围绕“电车与20世纪初期的中国民众反应”自拟一个论题,从材料中选择恰当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所选材料恰当,论述角度多维,逻辑严密。)
第五单元测评
1.C 解析 古罗马人工道路的铺设是罗马帝国发展的必然要求,秦朝道路的修建也是秦朝巩固统治的要求,这些都反映出道路的修建是古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C项正确。
2.D 解析 材料表明隋唐时期交通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繁荣,D项正确;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还未完成,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大运河等政府工程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排除B项;地理条件决定城市兴衰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3.A 解析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没有到达欧洲、美洲,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不计较经济效益,排除C、D两项。
4.B 解析 根据材料“火车”“铁路”“粮因出境,价又增加”与“外省之粟由铁路来晋者不少……粮价逐渐减少也”,可以看出近代交通发展影响区域粮价,B项正确。
5.C 解析 新航路开辟促进贸易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与苏伊士运河开通无关,②错误;从航程变化来看,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欧洲通往亚洲的航程,①符合题意;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有利于西方在东方的殖民侵略,但是也密切了西方与东方的经济联系,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
6.A 解析 京汉铁路通车后,武汉闹市区的范围扩大,原来偏远荒凉的郊区也逐渐繁华起来,这反映了铁路建设对城区面貌的影响,A项正确。
7.B 解析 清末民初随着海道开通、津浦铁路通车,运河失效,清江浦车水马龙的盛况不再,商业一落千丈,繁华都会没落成一般小邑,反映出清江浦的兴衰受到交通影响,B项正确;外来侵略导致清江浦衰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清江浦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与“昔之都会遂成下邑”不符,排除C项;商业发展水平影响城市兴衰与海道、铁路的兴起导致清江浦没落不符,排除D项。
8.A 解析 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节省。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可知,该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这适应了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要求,故A项正确。
9.C 解析 由材料信息福特T型汽车的“7 882个独立工序”中“949个需要‘强壮而训练有素的体格健全的人’”,其余大部分工序残疾工人也可以完成可知,流水线生产降低了对人力的要求,故C项正确。
10.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此之前,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排除A项;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B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84年开始国企改革,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1.C 解析 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外资搞建设,开辟了经济发展新途径,故C项正确。
12.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1949年到2018年陆海空的交通工具数量都在急剧增加,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也在提高,故选B项;从材料无法得出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完善,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而不是强调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交通运输的分布,不能推断形成网络化格局,排除D项。
13.B 解析 根据图片可知,民国时期北京街头既有新式电车,也有传统的手推车,说明社会生活方式新旧交替,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民国时期北京的交通,不能体现城市贫民生活,排除A项;图片是老北京交通情况,没有涉及工业革命,排除C项;材料只是民国时期北京街头一角的图片,不能反映交通秩序混乱,排除D项。
14.C 解析 18世纪以前,英国非沿海地带的百姓很难吃到新鲜的鱼,蒸汽火车的速度让鱼的价格便宜下来,强调了交通的发展丰富了英国百姓的食物种类,影响了英国人的饮食结构,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交通发展和英国饮食结构之间的关系,没有涉及英国社会购买力的问题,故排除A项;B项“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由材料不能得出英国“交通工程建设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
15.B 解析 高速公路的修建和汽车的普及便利了人们由城市中心前往郊区,这是城郊出现购物中心的直接原因,故选B项;城市郊区的环境不是直接原因,排除A项;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多以城市为中心,排除C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发展较快,城市人口发展迅速,排除D项。
16.A 解析 中国铁路事业的迅速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但不能反映西方对我国经济侵略加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就已经摆脱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排除④,故选A项。
17.参考答案 (1)条件:工业生产的发展;蒸汽动力的推广。
原因: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英国的政治民主化改革(代议制的完善)使政局稳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铁路本身具有速度快、运输成本低廉的特点。
(2)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资金和技术的匮乏;受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外国列强的阻挠和侵略。
(3)重大影响:加速我国铁路现代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沿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及沿线思想文化交流和观念转变;加快“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提振民族信心和展示综合国力;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和完善等。
认识:近代以来铁路的发展从无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得重大成就;近代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主观上也方便了对中国的侵略;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前提是民族独立,基础是经济发展;铁路建设要真正服务于国计民生。
18.参考答案 (1)变化:由海陆并行到陆路不畅、海路发达;新开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原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宋朝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
(2)举措:截弯取直,重新疏凿运河;改进技术,提高运输能力;设置机构,严格管理。目的:将南方财赋(粮食)顺利北运。
(3)背景:苏伊士地峡地理位置重要,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拓展;欧洲列强觊觎该地由来已久。
作用:连接了红海和地中海,成为西欧和南亚、东亚之间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
19.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清末民初,部分民众对电车这种新事物持怀疑甚至是抵制态度。
论述:上海第一次通车时坐车人很少,说明更多的人还是心存疑虑;与上海相比,北京是在时隔16年才发展电车,说明当时的中国政治中心保守势力比较强大;《神州日报》发表社论进行批评,表明知识界也有人反对;1929年,北平发生人力车夫大规模砸毁电车的过激举动,说明电车的发展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