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练习题--第一单元测评(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练习题--第一单元测评(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8 17:3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练习题
第一单元测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1世纪初,在河姆渡遗址附近的田螺山遗址中,出土了丰富的植物遗存。根据量化分析,虽然水稻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但采集获得的橡子、菱角等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食物。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已进入奴隶国家时代
B.中国古代农业已很发达
C.黄河中上游经济发达
D.采集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2.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这说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
A.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B.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
C.加速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
3.据报道,截至2021年,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中入选的23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先秦时期起源或完成的有8项,占三分之一以上。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先秦时期(  )
A.水利建设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生产受到高度关注
C.水上交通运输体系发达
D.粮食安全得到切实保障
4.古埃及某历史时期保留了大量带有象形文字铭文的石碑,其中之一记载了阿蒙神庙的神职者宣布把他购买来的土地转让给他的儿子,这些土地的卖主多数是农民、士兵和市民。这说明古埃及(  )
A.象形文字在大众中得到普及
B.神庙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
C.社会上存在土地兼并的现象
D.阶级分化催生最早的契约
5.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之上。农业的出现,使人类成为食物生产者。下列对古代世界各地的食物生产,表述正确的是(  )
A.两河流域种植大麦、小麦
B.河姆渡人人工栽培葡萄
C.古希腊人种植橄榄、水稻
D.印第安人种植玉米和粟
6.自西周“诸侯无故不杀牛”起,以禁止“私杀牛”为内容的耕牛保护制度,便载入中国历代王朝的法律之中。历代法律以牛能否胜任耕作为原则,规定了严格的宰杀标准。历代法律的这一规定(  )
A.说明了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
B.促成了农业经济体系的建立
C.推动了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
D.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动力来源
7.雅典城邦多山,不适合种植谷物,因此农民种植葡萄和橄榄,出口葡萄酒、橄榄油,进口谷物。公元前6世纪前后,雅典曾制定多项法律,鼓励和规划橄榄的种植,但规定不得因此破坏邻人的土地。依据以上材料,雅典农业发展的特点是(  )
A.土地属于城邦公民公有
B.受到重商主义政策打击
C.形成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D.具有较高的商品化程度
8.中国古代的人口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迁移,由山区向平原地区迁移。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趋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高产作物的传入
B.区域分工的出现
C.人口政策的调整
D.自然环境的变迁
9.乾隆帝曾经下旨“闽省地方向产番薯一种,可充粮食,民间种者甚多。因思豫省近年屡经被旱……番薯既可充食,又能耐旱,若以之播种豫省,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据此可以推断(  )
A.福建是最早种植番薯的地区
B.引种番薯可以解决旱灾问题
C.高产作物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
D.河南得到了中央的直接援助
10.甘蔗种植需要强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古时期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千克,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殖民扩张与奴隶贸易的兴盛
D.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11.16世纪以后,欧洲市场上胡椒供应量比14世纪中叶充足很多,价格下降,走上更多寻常人家的餐桌。取而代之,受到贵族青睐的是蔗糖、巧克力、茶叶和烟草。这说明(  )
A.价格革命催生了洲际物种的交流
B.新航路的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
C.食物被赋予区分社会等级的功能
D.欧洲贵族全面接受美洲饮食文化
12.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它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下列各项对现代农业的表述恰当的是(  )
①以大型农场为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 ②高度机械化、集约化生产 ③出现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 ④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3.有学者认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首先依靠各国自身努力,加大农业生产投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产量。下列项中属于“农业技术”的有(  )
①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培育 ②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 ③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的使用 ④大型农场和养殖场的推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中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明朝政府在运河两岸修建冰库,给为宫廷运送鲜菜鲜果的船只加冰,保持其鲜嫩;清光绪年间,北京已专设冰窖,用于储藏,保证对皇宫供应的食材新鲜。这反映出我国(  )
A.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
B.古代政府重视物种交流
C.官府需求刺激科学发展
D.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发展
15.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博士曾提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这一命题。我们的回答是“中国人用自己创造的高科技养活自己”。中国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还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中国能有这样的贡献主要在于(  )
A.运用科技手段在世界范围内首创研制杂交水稻
B.有效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的问题
C.袁隆平杂交水稻为缓解粮食短缺贡献中国方案
D.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和法规
16.1945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该组织早期着重于粮农生产和贸易的情报信息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将工作重点转向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和战略以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这一变化(  )
A.减缓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B.基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反映了发达国家已解决粮食问题
D.有利于消除饥饿目标的实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粮食,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农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亦是如此。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8分)
(2)根据二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10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序号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
① “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稻菽次之。” 道光年间陕西《留坝县志》
② “洋芋(即马铃薯),此种不知所自来。山多种植,山民籍以济饥者众。” 道光九年(1829年)《宁陕厅志》
③ “苞(包)谷、洋芋、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然犹有高低土宜之异。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 光绪十九年(1893年)《奉节县志》
④ “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玉米)、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 同治年间《湖州府志》
⑤ 番薯“扑地传生,一茎蔓延至数十百茎,节节生根,一亩种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 (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⑥ 番薯所需“未半于农功,丰登自倍于百谷”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有学者认为,16世纪,美洲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又易于栽培的农作物的传入,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可以称之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粮食生产革命”。请从表格中提取四条相关信息,对“粮食生产革命”这一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表述成文,论据有效,论证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9.(2022湖北武汉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备注
14世纪 欧洲 食物主要以小麦、大麦和稞麦为主。多次陷入粮荒 1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多次肆虐,欧洲人口迅速减少
16世纪 欧洲、 亚洲 增加了番茄、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产量极大增加 全球范围内农作物大传播
19世纪 欧美 地区 出现罐装食品、防腐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186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第一部食品安全法
续表
时间 地区 食物种类及供给情况 备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欧美 地区 出现巧克力棒、人造奶油、高汤等美味食品 1906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联邦食品与药品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世界 范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快餐食品,非洲出现粮食危机,西欧出现食物生产过剩 1974年,联合国通过了《世界消灭饥饿和营养不良宣言》《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欧盟于2002年出台了《食品通用法》
——据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
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等
上表反映了有关人类食物的多种变化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一单元测评
1.D 解析 虽然当时人们已经学会种植农作物,但采集仍是重要的食物来源,故选D项;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古代新石器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当时并没有进入奴隶国家时代,排除A项;中国古代农业自新石器时期起源并逐步发展,故河姆渡遗址中的农业遗存属于萌芽时期,排除B项;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不是黄河流域,排除C项。
2.D 解析 农业生产与季节、气象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人们在长期的农业和畜牧业劳动中观察天象、总结出季节变化规律,形成了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天文历法知识,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劳动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历法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增加食物供应,但与材料观点不符,排除B项;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增加了食品供应,有利于人口的增长,但是与材料观点不符,排除C项。
3.B 解析 到2021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先秦时期水利工程占中国入选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反映出先秦时期农业生产受到高度关注,故选B项;没有比较,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水利工程不等于水上交通运输体系,排除C项;单纯水利工程无法保障粮食安全,粮食生产还受到天灾人祸、蝗灾等影响,排除D项。
4.C 解析 古埃及神庙神职者购买土地,表明当时存在土地兼并的现象,故选C项;“普及”说法错误,排除A项;由材料不能判断“神庙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排除B项;契约是在地方或中央官署达成,由书记官登记、备案,以证明财产的所有权,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5.A 解析 两河流域种植大麦、小麦,故选A项;河姆渡人栽培水稻,排除B项;古希腊人种橄榄和葡萄,排除C项;印第安人种植玉米,亚洲人种粟,排除D项。
6.D 解析 从西周起就有严格的耕牛保护制度,这是因为牛是农业生产的动力,这一规定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动力来源,故选D项;铁犁牛耕普及是在汉代,排除A项;农业经济体系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建立,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耕牛的保护,与精耕细作技术无关,排除C项。
7.D 解析 材料说明雅典农业发展并非自给自足,而是具有较高的商品化程度,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雅典的农业商品化程度高,与土地所有无关,排除A项;雅典鼓励农产品商品化,排除B项;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排除C项。
8.A 解析 在明清时期,原产于美洲地区的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能够在砂砾丘陵、山头地角等瘠薄土壤种植,并且产量也较高,这样随着种植区域的不断扩大,移民现象出现,故选A项。
9.C 解析 高产粮食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与乾隆帝下旨要求河南推广播种番薯,以缓解灾荒问题相吻合,故选C项;乾隆帝意在推广番薯,未深究福建是否最早种植,排除A项;“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直接援助”,排除D项。
10.C 解析 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欧洲人大量使用从非洲贩来的奴隶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并且逐渐普及,故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的兴盛,故C项正确。
11.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胡椒因供应量大增,不再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贵族开始青睐其他食物,如蔗糖、巧克力等,反映了食物被赋予区分不同社会等级的功能,故选C项;商业革命促进了物种交流,且在新航路开辟前洲际物种交流就已存在,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贵族通过食物标榜自己的身份,无法得出新航路开辟削弱了贵族的地位,排除B项;欧洲贵族全面接受美洲饮食文化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12.D 解析 现代农业以大型农场为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采用高度机械化、集约化生产,出现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以及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故①②③④都正确,故选D项。
13.A 解析 农业技术对于提高粮食产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培育,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故①正确;优质高效化肥的广泛应用,提供充足的养料,故②正确;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的使用,提高耕作效率,故③正确;“大型农场和养殖场的推广”属于生产方式的变化,与生产技术无关,不能直接有效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或提高粮食产量,故④错误;故选A项。
14.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元明清时期,我国就已经有食物保鲜技术的应用,即食物保鲜技术历史悠久,故选A项;物种交流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元明清都是用冰保鲜食物,“发展”说法错误,排除C项;长途贩运贸易繁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5.C 解析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缓解粮食短缺贡献中国方案,故选C项;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首创”说法错误,排除A项;有效解决世界粮食供给的问题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和法规与“中国人用自己创造的高科技养活自己”不符,排除D项。
16.D 解析 这一变化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有助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本国粮食问题,从而有利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实现消除世界饥饿的目标,故选D项。
17.参考答案 (1)特点:
种类多: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畜禽类;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以食物为主;双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人地矛盾突出;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
影响:
积极:扩大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丰富了食品资源,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消极: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18.参考答案 示例:美洲作物的传入为我国提供了粮食生产的新品种,改变了我国的农作物结构,玉米等已成部分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等美洲作物在我国的种植使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地得以利用,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积;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种植节省了劳动力,又提高了我国的粮食产量,对缓解人口压力起了重要作用。因此,美洲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粮食生产革命”。
19.参考答案 示例:人类食物由原产地区域消费为主转向全球交流。
16世纪以前,人类处于相对分散、彼此隔离的状态,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对较少,人类食物以原产地消费为主。16世纪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各大洲的食物在全球范围内交流。可见,人类食品产地的变化,反映了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