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开学检测地理试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开学检测地理试题(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7 19:48:31

文档简介

2023— 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开学检测考试
地 理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双子座流星雨是北半球规模最大、流星数量最稳定的流星雨。2023年的双子座流星雨从 12月14日开始,到17日结束。图1示意双子座流星雨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流星雨的小行星最可能来自
A.火星与地球之间
B. 土星与木星之间
C.木星与火星之间
D.水星与金星之间
(
图1
)2.流星雨陨落物可以降落到火星表面,但大多数不会降落到地
球表面,源于
A. 火星距小行星带更近 B.地球大气的保护作用
C.火星的质量较地球大 D.地球大气层稀薄
数千万年前的板块运动致使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内陆地区变得干旱,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 这些沙漠的沙尘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形成了地球上黄土分布最集中的黄土高原。如今的黄土高 原虽然沟壑纵横,但已梯田成片,生态得到改善。图2示意黄土高原梯田。据此完成3~5题。 3.与黄土高原成因最为接近的地貌是
A. 灌丛沙丘
B. 风蚀蘑菇
C. 冲积平原
D. 水上雅丹
(
图2
)4.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因为
A.流水冲积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风力堆积作用
5.黄土高原修筑梯田最应注意
A. 防御地震与滑坡等灾害 B.始终与等高线保持垂直
C.不可在高海拔地区修建 D.把保护生态放在第一位
2023年10月4日,日本小笠原群岛的西之岛火山喷发,火山喷出的灰色烟柱达1500 m。 图3示意大气垂直分层。据此完成6~7题。
6.本次火山喷发喷出的灰色烟柱到达了大气的
A. 甲层 B. 乙层
C.丙层 D. 丁层
7.火山喷发可能会导致温差减小,是因为
A. 火山灰导致太阳辐射减弱
B.火山喷发释放热量导致降温
(
C.
火山灰起到类似云层的作用

3
)
D. 火山喷发削减了山体高度
研究表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冰川冰盖边缘区与冰盖其他地区相比,温度升高更为明显, 冰川消融量更大。图4为北半球某岛屿局部冰盖不同时期外缘边界变化图,a、b、c、d 为研究中 划定的四个区,外缘冰盖区厚度基本一致,其中1984年该地火山喷发后,d区周边冰盖区火山 灰覆盖物较多。图5示意冰盖区不同部分太阳辐射情况。据此完成8~10题。
图4
8.图示期间冰川退缩速度最快的地区是
A.a 区 B.b区 C.c区 D.d 区
9.冰盖外缘区升温速度较快,主要原因是
A.对太阳反射作用强,升温快 B.冰面易吸收太阳光,升温快
C.大气吸收作用强,升温快 D. 冰川厚度薄,基岩易升温
10.d 区冰盖表层被火山灰覆盖后
A. 地表反射率明显提高 B. 到达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
C. 表层温度升高较明显 D. 地面长波辐射量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迅速。然而,近些年来我国有些城市面临水资源问题。表 1为我国某市城市中心区和郊外平原区两个样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对比表。据 此完成11~13题。
表1
降水量/mm 径流总量/mm 地表径流量/mm 地下径流量/mm 蒸发量/mm
城市中心区 675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原区 644 267 96 171 377
11.表中显示该城市中心区易出现的问题是
A.城市热岛效应 B.城市雨岛效应
C. 城市洪涝灾害 D.城市污染严重
12.与郊外平原区相比,城市中心区地表径流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量较多 B.下渗量较少
C.蒸发量较少 D.用水量较多
13.为缓解城市中心区地下径流较少的现象,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将郊外平原区的地下水调到城市中心区
B.严禁开采城市地下水资源
C.减少城市中心区植被种植
D. 在城市中心区推广使用渗水砖
我国秋季之后,街边、道路旁的树木纷纷进入变色期,处处可见赤橙黄紫等不同颜色的树 叶。叶子从绿变红,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降温。图6为北京香山红叶的示意图。据此完成
14~16题。
14.“赏秋”赏的植被主要是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 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
15.下列地区赏秋顺序从早到晚依次是 图6
A.长春北京郑州合肥 B.北京长春合肥郑州
C.长春郑州北京武汉 D.北京武汉郑州合肥
16.华北民居前多种植该种植被的原因是
A.春季防风固沙 B.夏季遮阴纳凉
C.秋季欣赏黄叶 D.冬季阻挡风雪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我国西南云贵高原某地区石灰岩广布,且岩层裂隙多,喀斯特地貌发育,区域内多处有 泉出露。近年来该地因地制宜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实现了乡村振兴。图7为该区城地貌 简图。
图例
(

)地下河
我水域
石灰岩
图7
(1)指出图中甲、乙、丙的名称,并分别简述三者的形成过程。(6分)
(2)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该地多处有泉出露的原因。(6分)
(3)评价喀斯特地貌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欧洲西部沿海地区的 M 洋流(如图8)势力减弱,对沿岸环境造 成一定影响。图中M 洋流的形成与P 盛行风密切相关,N 为北冰洋南下冷海水。
图8
(1)判断M 洋流的性质,并说出M 洋流对阴影区域气候的影响。(4分)
(2)分析全球变暖与M 洋流势力减弱的关联性。(8分)
(3)指出M 洋流附近渔场成因,并推测 M 洋流势力减弱可能对该地渔场产生的影响。(6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相互演化的一个过程, 自然状态下形成20 cm 厚可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年至1000年。其中,植被是土壤形成 过程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也是促使土壤形成的关键自然要素。图9中甲、乙、丙、丁为土壤形
成的四个重要阶段。
(

)丙
图9
(1)图示土壤形成阶段的正确排序是 ▲ 。 (4分)
(2)分析丙阶段植被对土壤的作用。(6分)
(3)结合图示,简述土壤演化的特点。(6分)2023一2024学年高一第二学期开学检测考试
地理参考答案
1.C2.B3.A4.C5.D6.A7.C8.D9.D10.C11.C12.B13.D14.D
15.A16.B
17.(1)甲一石钟乳:乙一石笋;丙一石柱。(每点1分,共3分)形成过程:三者都是由碳酸钙长
期沉淀形成的;从上往下沉积形成石钟乳;从下往上沉积形成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在一起
形成石柱。(每点1分,共3分)
(2)处于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石灰岩广布,地表水下渗多,地下水丰富:岩层多裂
隙,地下水沿裂隙喷出,形成泉。(每点2分,共6分)
(3)不利影响:地表崎岖,耕地少,不利于种植业发展;地表崎岖导致耕地地块小,难以推广机
械化耕作:地表水匮乏,影响种植业的发展;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答出两点,
4分)》
有利影响:景致独特秀美,可以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地形复杂,可以发展特色农业。(答出一
点,2分)
18.(1)性质:暖流。影响:增温增湿。(4分)
(2)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地区与大西洋间的温差减小(2分),气压梯度力减小,风力减弱(2
分):M洋流的形成与盛行风有关,风力减弱直接导致M洋流势力减弱(2分):全球变暖,北
极极冰融化增多,北极冷水外泄增多,顶托北上暖流前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M洋流
(2分).
(3)成因:寒暖流交汇。(2分)影响:M洋流势力减弱会导致寒暖流交汇位置发生变化;影
响饵料供给,导致渔场减产。(4分)
19.(1)乙、甲、丁、丙(4分)
(2)为土壤腐殖质层提供有机质积累;疏松表层土壤,改善表层土壤物理性质;滞留雨水,增
加土壤水分含量。(言之有理即可,6分)
(3)土壤结构逐渐复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提升;土壤保肥蓄水能力增强。(言之有理即
可,6分)
【高一地理·参考答案第1页(共1页)】
·24-343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