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哈姆莱特(节选)》 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哈姆莱特(节选)》 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7 19:5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哈姆莱特(节选)
1.作者知识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欧洲乃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人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莎士比亚生于英国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2.背景知识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本剧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3.知识链接
(1)《哈姆莱特》故事梗概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父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父。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到问题的各个方面,既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更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地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的真相,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却命人暗地里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克劳狄斯的毒计。克劳狄斯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乔特鲁德饮了毒酒,克劳狄斯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2)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出现的一种新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基本内容。人文主义又称“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基本思想是提倡以人为中心。人文主义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使人觉醒,使人们把关注重点由来世转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创造、崇尚科学实验的精神。
(3)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
①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主人公是贵族。他专写“高贵”的英雄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可悲地毁灭。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出自他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
4.读准字音
(1)鞭挞(tà)      (2)忏悔(chàn)
(3)罪孽(niè) (4)嫁奁(lián)
(5)延宕(dànɡ) (6)创痛(chuānɡ)
一课时 “忧郁王子”为何忧郁?
学习目标 1.分析作品的戏剧冲突。2.赏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3.赏析作品的语言。
哈姆莱特被称为“忧郁王子”,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常被深沉的无力感和幻灭感笼罩。出身高贵、富有学识的哈姆莱特为何如此忧郁呢?请走进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莱特》第三幕,寻找你的答案吧!
活动一 分析戏剧冲突
1.莎士比亚悲剧中的戏剧冲突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典范。他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尤其能体现时代或者社会环境与人物自身性格之间碰撞出的激烈火花。细读选文,分析选文部分所展现出的戏剧冲突有哪些,戏剧冲突的背后暗含了怎样的矛盾冲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赏析人物形象
2.从选文来看,你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品读剧本语言
3.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擅长运用长篇的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请具体赏析选文中哈姆莱特的长篇独白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产生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对话的片段中,奥菲利娅和哈姆莱特都产生了极大的误会,使两个最亲近的人最终分道扬镳。试分析下面的台词,说说他们原本想表达什么,但对方听到后又是如何理解的。
台词 原本的想法 对方的理解
因为在有骨气的人看来,送礼的人要是变了心,礼物虽贵,也会失去了价值。拿去吧,殿下。 ① ②
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你的贞洁应该断绝跟你的美丽来往。 ③ ④
出家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 ⑤ ⑥
把他关起来,让他只好在家里发发傻劲。 ⑦ ⑧
5.请结合选文内容,总结本文台词的语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的悲剧是伟大的,是深刻的,是引人深思的。好的悲剧能够使我们的内心自然地生发出悲悯的情感。为了深入理解并感悟悲剧精神,学校文学社将开展“探访悲剧女性,激发良知之心”的活动,带领我们走进《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去探访窦娥、侍萍和奥菲利娅的悲剧命运,分析造成她们悲剧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课 哈姆莱特(节选)
一课时 “忧郁王子”为何忧郁?
情境导入
1.(1)选文展现出的戏剧冲突是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之间是否维系爱情的矛盾冲突和哈姆莱特内心生存还是毁灭的矛盾冲突。
(2)这两个戏剧冲突的背后是哈姆莱特和国王之间复仇和加害之间的矛盾冲突。因为奥菲利娅是被国王利用来试探哈姆莱特的,而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也是因为要向国王复仇而产生的。
2.(示例一)明智、富有理想的形象。他聪明睿智,用装疯来迷惑克劳狄斯,承担起复仇重任,想要推翻黑暗的社会统治,重整乾坤。
(示例二)忧郁、带有感伤主义色彩的形象。哈姆莱特是一个忧郁的、带有感伤主义色彩的人。他时常沉浸在自己的思索之中,为人类和自己的命运而感叹万分,为自己单枪匹马重整乾坤感到力不从心。
(示例三)高贵、富有才华的形象。选文中借奥菲利娅之口称赞他“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3.这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淋漓酣畅、气势磅礴,句式灵活自由,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反复和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崇高、悲怆的气氛。①比喻:“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用“毒箭”比喻命运的迫害,形象地写出了迫害的残酷。②排比:“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短语的排比,列举出人们所承受的苦难,语句形成了气势。③对比:“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将两种人生态度进行对比,表现出哈姆莱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④反复:“死了;睡着了”两次出现,表现出哈姆莱特对神学宣扬的不可知的死后的恐惧。⑤反问:“是它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折磨,不敢向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表现了哈姆莱特对基督神学思想的质疑。
4.①整个时代都脱节了,一切世界都颠倒了,你也变心了,今天要背叛我了。
②如果你真的爱我,在这时候就一定会表白你的真心,这是检验你感情的试金石啊!
③你心灵太美,你心肠太软,心地过于纯朴善良,残酷的政治斗争不需要你的菩萨心肠。
④你把我看成是徒有漂亮外表,而心地卑污、感情不专的淫妇了!
⑤你太脆弱了,不要卷进这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避开这是非之地,洁身自好,过你的清静生活去吧!你为什么要陷入政治斗争的罪恶深渊呢?
⑥你叫我去当修女,你抛弃了我!
⑦回去告诉你父亲吧,叫他老老实实的,不要再四处奔走,当克劳狄斯的帮凶和走狗了。
⑧你要把我父亲关起来,这真是疯话,你真的疯了。
5.①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哈姆莱特在清醒时用的是典雅的语言,符合王子的身份;在装疯时用的是逻辑混乱、晦涩难解的语言,符合疯子的特点。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以及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
②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优柔寡断与奥菲利娅的单纯、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③擅长运用长篇的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如哈姆莱特那段著名的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语言深沉含蓄,极富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④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这段语言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借助直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用侧面描写表明哈姆莱特是一个高贵而伟大的人,进而凸显出哈姆莱特曾经在奥菲利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既表达了她对哈姆莱特的崇拜之情,也衬托出她如今的扼腕痛惜。
微任务
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父权社会的牺牲品;豪强无赖的迫害;封建社会的黑暗,吏治的腐败(社会原因)。
造成侍萍悲剧的原因:年轻时太天真,太过于相信爱情(自身原因);周朴园的冷漠、自私、虚伪、专制(直接原因);封建家长制的绝对权威与封建门第观念(社会原因)。
造成奥菲利娅悲剧的原因:天真柔弱(自身原因);对哈姆莱特的误解,父亲的死亡(直接原因);封建家长制的绝对权威与男权社会(社会原因)。
总之,要避免悲剧的重演,不仅要有女性自身的成长,更要有社会时代的改变。